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阶段我校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倡导实行“内需式”课堂教学模式,而实现这一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我校教师积极响应此次教学改革。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问题如下。
问题1:学生参与度不同,合作技能欠缺。
学生虽然围坐在一起,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往往是那几个性格外向、成绩好的学生在发言,其他人要么七嘴八舌,要么干脆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优等生。这样的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的“游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困生”更加“学困”,两极分化现象更突出。
问题2:合作时机不当,讨论时间不足。
有时设置的问题还没弄透彻就早早收场,讨论时间不够,学生的探究也浅尝辄止,教师就忙于归纳总结。这样不仅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
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地反思。我们教师该如何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学习的策略呢?我认为,从目前情况看,要搞好课堂合作学习,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为了使学生很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在班级进行科学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以便于公平开展竞赛活动。在合作学习中要提高小组合作的参与度。所以小组建立后,要求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同时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成为“看客”,力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可以分层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能自觉地进行。教师应重视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确保良好的组织纪律。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的基础是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合作。再次,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数学语言或者用图形符号准确地表述出来。最后,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小组其他成员。
二、 把握时机,精心选取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并非每堂课都适用,也不一定整堂课都要进行。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那么哪些地方要适时引入合作学习呢?
1.在重点、难点处加强合作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苏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9.4 乘法公式》一课,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之一,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出示以下几道计算题:(1)(x+1)(x-1);(2)(2a+b)(2a-b);(3)(5m+n)(5m-n).教师先让学生计算出答案,再启发提问,大家仔细观察这3道题的算式和结果有什么特点?是什么规律导致它们有相似的运算形式呢?学生观察几分钟并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然后各组派代表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
2.在可探讨性问题处合作,激发合作兴趣
初中生活泼好动,尤其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乐于讨论探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讲“中位数与众数”时,教师可创设了如下的情境:阿冲大学毕业,到某公司应聘,经理告诉他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但他工作一周后了解到所有职员的工资都没有超过2000元。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问题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阿冲?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问题3:你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实际收入较合适?
这样的问题情景,抓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探索欲望强烈。由于前一节课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再加之教师的点拨引导,能有效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真正体会到引入中位数与众数的必要性。
3.在深化拓展处合作,延伸教学效果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教学“9.4 乘法公式”一节时,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题目,看哪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 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 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 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 最终使学生编出很多有特点的题目。
以上是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思考以及一些改进建议。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引领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实践、去反思、去提升,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让“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内需”,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
问题1:学生参与度不同,合作技能欠缺。
学生虽然围坐在一起,但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往往是那几个性格外向、成绩好的学生在发言,其他人要么七嘴八舌,要么干脆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优等生。这样的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的“游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困生”更加“学困”,两极分化现象更突出。
问题2:合作时机不当,讨论时间不足。
有时设置的问题还没弄透彻就早早收场,讨论时间不够,学生的探究也浅尝辄止,教师就忙于归纳总结。这样不仅会给学生留下遗憾,还会浇灭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热情。
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入地反思。我们教师该如何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积极寻求提高合作学习的策略呢?我认为,从目前情况看,要搞好课堂合作学习,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优化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1.科学分组,合理分工
为了使学生很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在班级进行科学分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以便于公平开展竞赛活动。在合作学习中要提高小组合作的参与度。所以小组建立后,要求小组成员自主分工。同时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成为“看客”,力求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可以分层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合作学习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围坐在一起就能自觉地进行。教师应重视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首先,确保良好的组织纪律。其次,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的习惯。合作学习的基础是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再合作。再次,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数学语言或者用图形符号准确地表述出来。最后,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小组其他成员。
二、 把握时机,精心选取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并非每堂课都适用,也不一定整堂课都要进行。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把握恰当的时机,选取合适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那么哪些地方要适时引入合作学习呢?
1.在重点、难点处加强合作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苏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七年级下册《9.4 乘法公式》一课,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之一,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出示以下几道计算题:(1)(x+1)(x-1);(2)(2a+b)(2a-b);(3)(5m+n)(5m-n).教师先让学生计算出答案,再启发提问,大家仔细观察这3道题的算式和结果有什么特点?是什么规律导致它们有相似的运算形式呢?学生观察几分钟并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深入到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以引导,然后各组派代表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
2.在可探讨性问题处合作,激发合作兴趣
初中生活泼好动,尤其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乐于讨论探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在讲“中位数与众数”时,教师可创设了如下的情境:阿冲大学毕业,到某公司应聘,经理告诉他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但他工作一周后了解到所有职员的工资都没有超过2000元。该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问题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阿冲?
问题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问题3:你认为用哪个数据反映该公司员工的实际收入较合适?
这样的问题情景,抓住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探索欲望强烈。由于前一节课学习了平均数的知识,再加之教师的点拨引导,能有效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真正体会到引入中位数与众数的必要性。
3.在深化拓展处合作,延伸教学效果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教学“9.4 乘法公式”一节时,在学生学习了平方差公式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题目,看哪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 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 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 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 最终使学生编出很多有特点的题目。
以上是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的一些思考以及一些改进建议。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引领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实践、去反思、去提升,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让“合作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内需”, 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