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

来源 :新学术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chen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趋加快并实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村地区现代化进程也日益加快,经济的发展与民俗文化的传承之间的矛盾将愈加突出,民俗文化的同化、变异、变质等问题日趋呈现,面对这些问题,将如何解决,如何保护好农村地区保存较好的民俗文化并将其传承下去?针对这些种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民俗文化;新农村建设;保护与传承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域、民族或族群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传播、吸取和改造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能够体现某种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如饮食、节日、服饰、建筑、艺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等。
  二、民俗文化的特征
  (一)地域性
  民俗文化是某一个地域的某一个族群约定俗成的带有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有强烈的地域特征。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自己的语言、艺术、习俗、传统节日、生活习惯、宗教信仰、饮食、服饰、建筑等民俗文化表现载体,是不同民族、不同群体之间的鉴别标志,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这些民俗文化的表现载体是由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地域的某一群体认同并且逐渐固定下来的,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规范,是能够最鲜明反映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的文化,是地域、族群认同感形成的基础。
  (二)传统性
  民俗文化是某一民族或某一族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逐渐形成的生活表达方式、行为道德规范等人类生存经验的总结,当其被同一地域的大多数人认同并接受后,就会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且不会轻易改变,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民俗文化作为指导当地人民生活的传统规范,是带有相当的感情成分的伦理道德文化。
  (三)生活性与动态性
  民俗文化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是某一种生产生活方式的体现,有其独特的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动态特征。民俗文化是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在人类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吃、穿、住、行、娱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通过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亲身经历、观察模仿来接受和传播民俗文化,不自觉地成为民俗文化的载体。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载体和工具,遵循“适者生存”的原则,有的民俗消失了,有的适应了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或经过整合而保存下来。因此,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也遵循生物界的“优胜劣汰”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式和内容也将层出不穷,不断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不能适应者则将被淘汰,动态特征很明显。
  三、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化形式单一,且脱离生活
  当前,民俗产业化形式单一更多局限于歌舞、声乐、艺术,缺乏当代人精神需要的文化创新。然而,保护民俗文化并得到传承的最好的办法是将其充分融合到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中去,保持其内在的生存活力,保证其正常发展,扩大其影响力,体现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民俗活动与一般的民俗表演是有区别的,因为民俗表演与日常生活的民俗活动没有关系,不是真正的民俗,终有一天会被淘汰,甚至消亡。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体现在具体生活行为中,若保护就不应脱离实际生活,将失去其生活内涵,若脱离生活,民俗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奖不断淡化,而失去民俗文化特征的文化也将不再是民俗文化。
  (二)“伪民俗文化”泛滥
  伪民俗文化主要是指那些任意编造、添加、拼凑、虚构出来的,在“民俗地”就根本 存在的民俗文化事项。民俗是生活的反映,真正的民俗才能给予人们以真实感,而伪民俗则是强加在民俗地区或旅游景点上的虚假文化,其目的不是为了宣传民俗文化,而只是为了迎合某些猎奇者或没有民俗常识的某些旅游者的需要,获取经济利益,其结果是淡化了民俗文化的个性和特色,破坏了民俗文化的本来面貌和环境氛围。
  (三)民俗习惯的同质、同型化严重
  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全球一体化,全球遵循同一生活标准,逐渐变成地球村,地域的差异性逐渐消失,体现民俗文化特征的地域性已不复存在,使得民俗习惯的同质、同型化日趋严重。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国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带来异族或异地的文化、思想、观念、生活、娱乐习俗等,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效应,渗透到当地的文化当中。在一些兄弟民族地区,居民的服饰、饮食、信仰、歌舞艺术、娱乐、生活方式等基本上被异族或异地同化,年轻人基本上不愿穿本民族的服装(若有一些年轻人穿民族服装,也不是出于热爱,而是有其他原因,或是外来人口),不关心本民族的习俗,某些年轻人甚至丢掉自己的传统习俗,改掉自己的民族族属,这些都不利于民俗文化及其传统的保留和发展。
  (四)过度重视民俗文化的经济属性,忽视或淡化了民俗文化的公共服务性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在某些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日渐金钱花、商品化、庸俗化、舞台化,原本淳朴的民俗风情已荡然无存,见利忘义、坑蒙拐骗等现象日渐突出。在一些本来就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良好的民俗文化氛围的地区,由于开发者一味追求“新、奇、特”,迎合旅游者的猎奇心理,“以假充真”,开发一些低级庸俗、矫揉造作的产品,而真正优秀的、富于文化内涵的东西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挖掘,反而使当地文化的形象和价值受到損害和贬低,破坏当地的民俗传统文化。
  (五)孕育民俗文化的土壤正在逐步消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交流合作的增多,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日渐趋同,甚至一些有明显特色和浓郁地方民俗风情的民族地区、民族村寨,由于大力发展经济,原有的民俗文化氛围逐渐淡化,现代气息增强,地方性文化和民俗文化被逐渐抛弃,已经很难在原有的地域范围内生存和发展,某些民俗文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性。人口的交错杂居,民族的互通婚姻,文化的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的生产生活,人口的频繁迁移,有的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就会大大缩小,甚至消失。   四、新农村建设和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耦合分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并明确指出了其内涵: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俗文化的保护,可以不断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和农村社会风气。乡风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新农村建设可以而且应该通过民俗文化的保护,创造一个积极向上、人心向善并且安定有序的社会,造就一代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新型农民,从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五、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对策
  (一)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民俗文化产业也应该属于文化产业,因此,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将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这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生活质量日渐提高,农村存在着巨大的潜在文化需求,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人口的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国家进行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发展农村民俗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民俗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创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走规模化和产业化的道路,能更好地实现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形式,为农村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优良的条件。比如:傩舞、木刻雕版年画、民间刺绣、民间剪纸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传统的民俗文化形式。因此,农村应充分发挥其拥有的独特优势,发展民俗文化产业,鼓励农民参与,创造经济利益,使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目标。
  (二)充分且有效利用民俗旅游业这个发展平台
  发展民俗旅游业可以带动民俗文化环境的改善,促进当地的文化建设,有利于保护和抢救民俗文化遗产,还有利于扩大当地的就业机会,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例如,云南纳西、傣、彝族民俗风情的保护和利用,就是在民俗旅游业的推动下,得以实现的。当然在发展民俗旅游的过程中,应要特别注意,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确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把民俗文化环境保护和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协调起来,使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符合人文生态发展规律。正确评估民俗文化环境现状,规划旅游接待客量,确定民俗旅游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在开发民俗旅游、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不要造成视觉污染,应该突出原始朴素、自然的民俗意境,既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又保护民俗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三)开发一批高品质的民俗文化产品
  开发一些高品质的民俗文化产品,以产品引导市场,树立品牌形象。“云南映像”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它的成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写实性地展现了兄弟民族的生产和精神文化生活;第二、杨丽萍个人的文化艺术品牌;第三、杨丽萍在民族歌舞的开发过程中能将舞台的艺术化与市场需求的现实性有机整合起来;第四、在包装、宣传和营销上做的比较到位,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比较好的衔接。
  (四)要厚植民俗文化研究的土壤
  加强民俗文化研究,厚植民俗文化研究的土壤,中华民俗文化是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占生成,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占得以巩固和发展,因此,具有古老性和保守性,易给人过时和陈腐的印象,有些人因此便鄙视民俗文化,把它当成历史遗迹而随意丢弃。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相当多的民俗文化已与当代的生产方式、生活节奏出现脱节,民俗文化要立住脚,就必须有创新和发展,要创新和发展,首先就要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氛围,研究民俗文化。
  (五)把民俗文化整合到当代社会(下转106页)(上接86页)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
  民俗文化是在歷史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的民俗文化产生于历史上的农业社会及其生产生活方式,因此,当今,民俗文化能否被继承好,在现实社会中生命力如何,一个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它与现有的生产方式的结合程度。结合好,民俗便被传承并广泛传播,深入到更多的人和生活的领域中;结合不好,就可能被尘封进历史的博物馆,甚至从人们的头脑与生活中消失。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的大脑已被市场经济塞满,民俗文化要得以发展,就必须整合到市场经济当中去,把一些市场经济的观念渗透到民俗文化中去,改进其精神物质,扬弃其中一些不合时代的东西,要与时代合拍。把一些受人欢迎、符合当代需要的物质形态方面的民俗文化开发成商品,实现它们的商业价值,把一些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引入到商品生产和经营中,树立其新形象,为市场经济服务。
  六、结语
  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契机,民俗文化的保护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多样性。民俗文化深刻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凝聚了历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智慧,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民俗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声宏.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民族旅游研究,2000(1)
  [3]姜继为,吕桂兰.试论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互相融合[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9)
  [4]刘维奇,石子印.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农业考古,2006(6)
  [5]洪勇.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和保护[J].南方文物,2004(3)
其他文献
摘 要: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在外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词汇教学不应是单纯的用法讲解和枯燥的记忆,而应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具体语境;记忆词汇的方法应在传统记忆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词汇教学才能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被激发。  关键词:词汇;文化背景;语境;同构;异构  1 引言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音和语法的载体。对一门语言词汇数量与质量的掌握直接影
期刊
摘 要: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从中职学校的教学情况来看,至少有三个作用:一是为专业教学服务,二是为高职高考服务,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必备的逻辑能力和理性思维,这是最基础性的作用。但就目前现状看来,存在课时少,学生基础差等问题,要想达到以上的作用都有一定的困难。  关键词:中职数学课;问题;措施  中职数学课的现状:  随着近几年全国课改的进行,普高的扩招,许多中职学校的数学课逐渐呈
期刊
摘 要:食品检验机构近年来获得了突出成绩,检验食品质量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方面得到了健康有效的保障。但事实上仍有大量问题和困难存在于食品检验中。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县级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食品检验机构的建议。  关键词:食品检验机构 问题及分析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国际国内食品安全领域问题频发,招致整个社会的愤慨与不满
期刊
摘 要: 旅游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現象。高质量的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旅游形象的构建十分关键,而构建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旅游规划设计方法上是相通的。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即强化人本主义思想的规划观,以解决长期以来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规划的杂乱无章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旅游规划;协调;对策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与旅游开发
期刊
摘 要:在现代建设工程项目中界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界面的管理是项目施工集成化管理的主要难点之一。大量的协调、管理工作都集中在界面上,项目管理者必须在界面处采用系统的观点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几个方面主动地进行施工界面管理,在界面处必须设置检查验收点和控制点。本文着重在技术管理方面,以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施工阶段为例,阐述机电安装各专业配合土建预埋、预留阶段施工界面的协调与管理,供参考。  
期刊
摘 要:诗文结合是我国古代小说一个传统性的艺术特色。诗词进入小说后,形式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是内容特点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归因于小说诗词地位的变化,小说诗词地位的从属性导致了其内容走向俗化,这也要求人们不能以衡量文人诗词的标准来衡量小说诗词。  关键词:小说;诗词;俗化;从属  小说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体,可以纳入其他多种文体,调动它们共同为刻画人物、叙述事件、渲染场景、抒发情感服务,从而形
期刊
摘 要:杜威的实用主义在许多方面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杜威把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关注放在哲学的核心地位,效用原则为基础的真理观,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实践观,反对一元论主张多元论的社会历史观等等,都仍然对当代中国,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但不可否认,实用主义哲学存在局限性,杜威的实用主义把真理标准建立在效用原则基础上,唯效用论和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道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一个存有争议的英美法判例依照中国法进行多法律角度的分析,旨在对类似案件在中国的司法解决提供借鉴。  关键词:合同解释;合同漏洞;重大误解  一、案情简介和裁判意见[1]  (一)事实:  被告威切豪斯自原告兰弗尔斯购买了一批苏兰特棉,约定“货装孟买港皮尔里斯船”。被告的意思是货装船期在十月份的皮尔里斯号,原告的意思是货装船期在十二月份的另一条皮尔里斯号。货运到以后,原告交货,被告
期刊
摘 要:本文由晏几道的词出发,主要通过对其词的功用、创作、和境界等几个方面的分析,看其如何体现了怎样的美学特征。  关键字:析酲解愠;感物之情;如幻如电;恍惚  詞的社会功用,是自词这种文体成熟以来词坛上讨论得颇多的一个重要问题。晚唐五代时期文人视词为艳科,当做是娱乐宾客的工具。宋代前期的文人承接了晚唐五代的传统,五代已经成熟的曲子词,在宋初朝廷那种文恬武嬉、欢歌醉舞的世俗文化风习中,随风而起,找
期刊
摘 要:以村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分析了红河县甲寅乡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结果表明,目前甲寅乡区域经济增长仍处于初始阶段,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通过主成份分析方法计算出甲寅所辖六个行政村的综合得分,发现甲寅乡内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并针对发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合理有效开发优势资源,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教育力度,培养新型人才;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