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yuegua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件,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强烈关注。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医学研究生,在刚刚获得直升博士研究生机会后,却被寝室中饮水机里的一杯毒水断送了生命。据称,嫌疑人也是尖子生,还曾数次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奖学金。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至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是因为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再往前追溯,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李双江之子强奸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中学生因为妈妈的几句唠叨,挥刀弑母……
  在震惊、叹息之余,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虽然这些是个案,但也如一面镜子,映照并且考问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除了传授知识,鼓励对成功的追求,我们对孩子品行的培养缺乏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
  作为父母,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成才,尤其在当前激烈的应试竞争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只关注于一点——学习成绩。分数已然成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只要成绩好,就是优秀,就好像“一白遮百丑”,孩子的品行、为人处事、行为习惯等,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看来都是小节,不必在意。
  有这么一种说法流传颇广:才能不好的人是次品,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
  前一句,貌似有道理,其实暴露了当下教育的一个误区:不允许孩子成为平凡的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父母为避免孩子成为“次品”,必然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继而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孩子的个性和需要,忽视教育方法和过程,一切只看结果。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下,孩子和父母都难免心理扭曲,甚至酿成悲剧。
  后一句,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这的确是一个不断被证实的真理,上述的几个案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司马光曾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害。”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提出,“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
  近日在阅读《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一书时,发现作者也提出了一个需要每个人都冷静思考的问题: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品的培养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的学问和能力表现了这个人“力量”的大小,而这种力量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还要看它用在什么地方,一个人的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力量的方向。因此,才干和能力决定的是一个人能发挥多大的力量,而品行决定了这个力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
  书中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创业故事为例,说明一个人品行好,就不会被人提防,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
  俞敏洪从小特别热爱劳动并且非常愿意去帮助别人。他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而且一扫就是四年。另外,他还每天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最后甚至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他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
  当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俞敏洪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那些同学。他特意换了大把的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同学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以为这样就能吸引同学们回来。后来同学们回来帮助他了,但是理由却出乎他的意料:“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四年的地,打了四年的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
  一批精英的加入,奠定了新东方发展的基础,使得新东方不断地做大,成为了美国的上市公司。
  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很大的社会,不仅处处面临激烈的竞争,有时还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伤害。因此,很多家长教导孩子不能吃亏,甚至有便宜就要占,不鼓励孩子与人为善,因为“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但是看看俞敏洪的故事,看看他坚持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作者对此的分析非常理性:“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计较’的人,他一定会遇到更计较的人,这样往往会处于矛盾和冲突的漩涡中。”“一个不宽容的人处处想得到,事事要完美,心态往往会变得浮躁,永远没有满足和满意的时候,因而也不可能体验到安宁和幸福。”
  良好的品行包括哪些?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六种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品行很重要,分别是善良、宽容、谦逊、真诚、中正、有礼貌有教养。
  那么,怎样养成良好的品行呢?作者在书中给出答案:
  品行的形成是一个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一个人的个性、品行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经历一个成长和变化的过程。环境对品行的影响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榜样的作用。
  俞敏洪在其博客中曾谈到父母对他的影响:我的父母是不识字的,但是父母身上的优点我耳濡目染,成为我做人的原则。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有一次下暴雨,我母亲带着我姐姐、我、我父亲,我们一家四口人一起把邻居家的稻谷全都收回去了,等到要收我们家的稻谷时发现已经被淋湿了。当时我很不理解,母亲就给我讲,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就要去帮助人家,他们家里没有人,如果我们不帮他们收,他们家一年的粮食就会淋湿。
  品行的树立来自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不能逃避的。最为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年时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接受相应的教育和约束,一旦成年后再想要发生改变就相当困难了。”因此,父母也需要在品行方面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和完善。
  高尔基说:“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为了了解和掌握教育这门艺术,我们必须不断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编辑 谢宁)
其他文献
一    我85岁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一间小书室中,看报、看书、写杂文。  我是一个专业工作者,一向生活在专业的井底。忽然离开井底,发现井外还有一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我在其中是文盲。我要赶快自我扫盲。  感谢亲友们的帮助,使我不断看到多方面的中外读物,弥补我的鄙陋。  由于我年老力衰,不能到图书馆去查报看书,我的阅读只能是来什么、看什么,既不是有计划的阅读,更不是有系统的研究。这种杂乱无章的“博
两镜指的是镜子与镜头。虽然两者都是用光滑、透亮且易碎的玻璃制成的,但两者之间其旨甚异,其意甚远。镜子是真实的对照,对自己看时可以顾镜自怜、自恋、自责、自嘲、自欺、自爱……而镜头(不管是摄影机或照相机)是假眼对你看,它可以任意放大、拉远、推近、缩小、切割、局部、特写……  我的生活一直有“镜缘”。到目前为止,在我的事业中,镜子与镜头,虽然扮演了两个重要的角色,但一字之差,带来的却有“差之毫厘,谬以千
一段历史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就算是真有所谓“历史癖”,要想不走样地复原历史的原貌,实在谈何容易?“旧史学”固然难免以偏概全之讥,被目为“新史学”的法国年鉴派虽力倡历史“整体观”,实际操作出来的论著在令人眼睛一亮的同时,却也避免不了给人留下“历史碎片”的印象。认识世界与研究历史,盲人固然看不见“整体之象”,一般所谓正常人里的“有眼无珠”、“视而不见”、“有色眼镜”以及“色盲”、“近视”、“弱视”、“看
被称为新中国工业摇篮的“老工业基地”,在时代变革中发生了巨变,昔日辉煌不再,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相对薄弱,投身工业题材创作的积极性和投身的优秀作者都非常缺少,甚至处于失语的状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变迁给新世纪都市文学创作究竟带来些什么?当下作家在现代化工业文明进程势不可挡的今天如何重新找寻都市文学创作的新的生长点,并以何种角度再现“老工业基地”的美丽梦想?  评论家:工业仍为宝贵的文学资源  “
我藏有一本存世较少的王统照的初版本诗集《童心》。对这版本,《唐瞍书话》中早有记述:“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里的诗集,开本和《旧梦》一样,尚有王统照的《童心》、朱湘的《夏天》和梁宗岱的《晚祷》。这商务书版,大都毁于‘一‘二八’炮火,以后重印,版权页上一律注明‘国难后,第几版,留此数字,以志不忘,倒也颇有意思。上面说的诗集四种,后两种都曾重印,惟《旧梦》和《童心》久已毁版,极为难得。”  抗日战争后,
一  日前华裔美国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凌津奇(Jingqi Ling)教授举五年研究之力推出了关于日裔美国作家山下凯伦小说的研究新著《越过子午线:山下凯伦跨国小说的历史与虚构》,该书已纳入斯坦福大学的亚裔美国研究系列丛书出版,颇值一观。  山下凯伦(Karen Tei Yamashita)对于亚裔美国文学界而言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虽然在中国国内的亚裔文学研究焦点仍然是处于华裔大热的局面,但
一个人的一双眼要阅尽多少人多少事?掩卷近百岁高龄的宋宝罗撰写的《粉墨丹青一老翁》,让人心绪起伏,无尽感叹。  以童星之姿粉墨登场的宋宝罗,直至耄耋垂暮,在舞台上的表演依旧让票友们赞叹不已。近一个世纪的舞台生涯,数以万计的眼睛在台下仰望他的表演,那些眼睛就像天上的星!每一颗星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属于自己的戏剧人生。  宋宝罗的一双眼则阅尽的人世间的人与事,从一代枭雄蒋介石、毛泽东、周恩来,到平凡的梨
·一·  王充著《论衡》85篇,我最先拜读的是第85篇《自纪》,然后便是第28篇《问孔》。我之先读《自纪》,是想通过王充的自我记述与表白,对他有一个粗略的认识;我之先读《问孔》,便是因为这“问孔”二字。此“问”乃是“问难”(王充称之为“难问”)之“问”。在孔子已被神化圣化了的东汉时期“问难”孔子,要有多大的勇气?《问孔》篇却开卷明义,直言“问孔”之正当理由:“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
黎难秋著《中国科学翻译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版)和李亚舒、黎难秋主编《中国科学翻译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这两部于涉及科学词汇的双语词典文献可谓详之又详,用力甚勤。所谓“荷马也有打盹儿时”,智者千虑而有一失。1944年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版徐善祥、郑兰华编《英汉化学新字典》,上述两部翻译史均作录入。白璧微瑕,读者稍憾。  徐善祥曾任长沙雅礼大学教授。《上海圣约翰大
在当下全媒体时代,作为印刷传媒时代的重要文体报告文学的存在价值几何?作用何在?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在本世纪之初,曾有人断言报告文学即将日薄西山,像恐龙那样死去。但是,近十余年来,报告文学非但没有死去,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想,这其中必有其存在的价值和作用。  从记录社会、展示社会、砥砺社会的角度讲,报告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体现在对于现实的真实把握,也就是非虚构精神的强化与践行,对社会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