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目的复旦大学投毒案件,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强烈关注。一位年轻而有才华的医学研究生,在刚刚获得直升博士研究生机会后,却被寝室中饮水机里的一杯毒水断送了生命。据称,嫌疑人也是尖子生,还曾数次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奖学金。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至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是因为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再往前追溯,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李双江之子强奸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中学生因为妈妈的几句唠叨,挥刀弑母……
在震惊、叹息之余,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虽然这些是个案,但也如一面镜子,映照并且考问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除了传授知识,鼓励对成功的追求,我们对孩子品行的培养缺乏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
作为父母,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成才,尤其在当前激烈的应试竞争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只关注于一点——学习成绩。分数已然成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只要成绩好,就是优秀,就好像“一白遮百丑”,孩子的品行、为人处事、行为习惯等,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看来都是小节,不必在意。
有这么一种说法流传颇广:才能不好的人是次品,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
前一句,貌似有道理,其实暴露了当下教育的一个误区:不允许孩子成为平凡的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父母为避免孩子成为“次品”,必然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继而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孩子的个性和需要,忽视教育方法和过程,一切只看结果。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下,孩子和父母都难免心理扭曲,甚至酿成悲剧。
后一句,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这的确是一个不断被证实的真理,上述的几个案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司马光曾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害。”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提出,“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
近日在阅读《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一书时,发现作者也提出了一个需要每个人都冷静思考的问题: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品的培养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的学问和能力表现了这个人“力量”的大小,而这种力量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还要看它用在什么地方,一个人的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力量的方向。因此,才干和能力决定的是一个人能发挥多大的力量,而品行决定了这个力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
书中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创业故事为例,说明一个人品行好,就不会被人提防,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
俞敏洪从小特别热爱劳动并且非常愿意去帮助别人。他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而且一扫就是四年。另外,他还每天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最后甚至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他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
当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俞敏洪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那些同学。他特意换了大把的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同学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以为这样就能吸引同学们回来。后来同学们回来帮助他了,但是理由却出乎他的意料:“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四年的地,打了四年的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
一批精英的加入,奠定了新东方发展的基础,使得新东方不断地做大,成为了美国的上市公司。
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很大的社会,不仅处处面临激烈的竞争,有时还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伤害。因此,很多家长教导孩子不能吃亏,甚至有便宜就要占,不鼓励孩子与人为善,因为“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但是看看俞敏洪的故事,看看他坚持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作者对此的分析非常理性:“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计较’的人,他一定会遇到更计较的人,这样往往会处于矛盾和冲突的漩涡中。”“一个不宽容的人处处想得到,事事要完美,心态往往会变得浮躁,永远没有满足和满意的时候,因而也不可能体验到安宁和幸福。”
良好的品行包括哪些?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六种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品行很重要,分别是善良、宽容、谦逊、真诚、中正、有礼貌有教养。
那么,怎样养成良好的品行呢?作者在书中给出答案:
品行的形成是一个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一个人的个性、品行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经历一个成长和变化的过程。环境对品行的影响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榜样的作用。
俞敏洪在其博客中曾谈到父母对他的影响:我的父母是不识字的,但是父母身上的优点我耳濡目染,成为我做人的原则。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有一次下暴雨,我母亲带着我姐姐、我、我父亲,我们一家四口人一起把邻居家的稻谷全都收回去了,等到要收我们家的稻谷时发现已经被淋湿了。当时我很不理解,母亲就给我讲,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就要去帮助人家,他们家里没有人,如果我们不帮他们收,他们家一年的粮食就会淋湿。
品行的树立来自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不能逃避的。最为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年时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接受相应的教育和约束,一旦成年后再想要发生改变就相当困难了。”因此,父母也需要在品行方面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和完善。
高尔基说:“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为了了解和掌握教育这门艺术,我们必须不断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编辑 谢宁)
2011年4月1日晚,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赴日留学5年的23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至于行凶原因,汪某称是因为母亲表示不会给他钱。再往前追溯,类似的案例并不少见:李双江之子强奸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中学生因为妈妈的几句唠叨,挥刀弑母……
在震惊、叹息之余,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虽然这些是个案,但也如一面镜子,映照并且考问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除了传授知识,鼓励对成功的追求,我们对孩子品行的培养缺乏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
作为父母,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成才,尤其在当前激烈的应试竞争环境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只关注于一点——学习成绩。分数已然成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孩子只要成绩好,就是优秀,就好像“一白遮百丑”,孩子的品行、为人处事、行为习惯等,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看来都是小节,不必在意。
有这么一种说法流传颇广:才能不好的人是次品,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
前一句,貌似有道理,其实暴露了当下教育的一个误区:不允许孩子成为平凡的人。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父母为避免孩子成为“次品”,必然会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继而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孩子的个性和需要,忽视教育方法和过程,一切只看结果。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下,孩子和父母都难免心理扭曲,甚至酿成悲剧。
后一句,道德不好的人是危险品,这的确是一个不断被证实的真理,上述的几个案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司马光曾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害。”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提出,“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
近日在阅读《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解决学生学习的10个困惑》一书时,发现作者也提出了一个需要每个人都冷静思考的问题: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吗?答案是肯定的:人品的培养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的学问和能力表现了这个人“力量”的大小,而这种力量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还要看它用在什么地方,一个人的品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力量的方向。因此,才干和能力决定的是一个人能发挥多大的力量,而品行决定了这个力量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作用。
书中以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创业故事为例,说明一个人品行好,就不会被人提防,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
俞敏洪从小特别热爱劳动并且非常愿意去帮助别人。他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也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而且一扫就是四年。另外,他还每天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最后甚至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时他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
当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俞敏洪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那些同学。他特意换了大把的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同学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以为这样就能吸引同学们回来。后来同学们回来帮助他了,但是理由却出乎他的意料:“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四年的地,打了四年的水。我们知道,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
一批精英的加入,奠定了新东方发展的基础,使得新东方不断地做大,成为了美国的上市公司。
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很大的社会,不仅处处面临激烈的竞争,有时还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伤害。因此,很多家长教导孩子不能吃亏,甚至有便宜就要占,不鼓励孩子与人为善,因为“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但是看看俞敏洪的故事,看看他坚持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作者对此的分析非常理性:“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计较’的人,他一定会遇到更计较的人,这样往往会处于矛盾和冲突的漩涡中。”“一个不宽容的人处处想得到,事事要完美,心态往往会变得浮躁,永远没有满足和满意的时候,因而也不可能体验到安宁和幸福。”
良好的品行包括哪些?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六种心理品质对孩子的品行很重要,分别是善良、宽容、谦逊、真诚、中正、有礼貌有教养。
那么,怎样养成良好的品行呢?作者在书中给出答案:
品行的形成是一个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一个人的个性、品行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经历一个成长和变化的过程。环境对品行的影响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榜样的作用。
俞敏洪在其博客中曾谈到父母对他的影响:我的父母是不识字的,但是父母身上的优点我耳濡目染,成为我做人的原则。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有一次下暴雨,我母亲带着我姐姐、我、我父亲,我们一家四口人一起把邻居家的稻谷全都收回去了,等到要收我们家的稻谷时发现已经被淋湿了。当时我很不理解,母亲就给我讲,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就要去帮助人家,他们家里没有人,如果我们不帮他们收,他们家一年的粮食就会淋湿。
品行的树立来自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不能逃避的。最为重要的是,“孩子在幼年时未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接受相应的教育和约束,一旦成年后再想要发生改变就相当困难了。”因此,父母也需要在品行方面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和完善。
高尔基说:“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为了了解和掌握教育这门艺术,我们必须不断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编辑 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