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让天龙山石窟艺术活起来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ll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观者体验VR石窟项目

参观者体验VR石窟项目

  一座城,一座山,城是山之根,山是城之魂。天龙山景区是山西省太原市的一张标志性名片,其瑰丽的石窟艺术反映了从北朝至隋唐中国石窟艺术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对于研究中原地区石窟造像发展演进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绝大部分的文物精品流散在世界各地,成为人类文化的浩劫。

石窟造像魂归故里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物保护一定要靠科技。”当前,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也确实为沉睡千年的文物赋予了新的灵魂。今年,“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巡展首站在太原市博物馆启动,展览借助沉浸式影院、幻影成像、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再现了天龙山石窟的原样盛况,同时也让流失许久的石窟造像重新魂归故里。
  据了解,天龙山石窟复原项目是由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现为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博物馆)组织,与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历时6年,根据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大阪市立美术馆等9个国家的近30座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采集的100余件天龙山流失造像三维数据,才实现了天龙山11座主要洞窟的数字复原。
  12月5日,走进太原市博物馆“美成天龙——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展厅内,一幕缓缓张开的数字长卷再现了天龙山的人文历史以及与晋阳古城的渊源,脑海中的记忆也从此刻开始翻涌。用手机扫描提示的二维码,根据参观展位的不同,自动播放的讲解功能也使得参观者更能感受到数字复原技术的魅力。
  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副馆长崔晓东介绍说:“展览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喜欢,纷纷前来一睹其风采。此次展览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物,一方面可以记录文物原貌,为后世提供修复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多元、交互的呈现方式,还可以增进观众对文物的全面了解,从而提高大家对历史文化的热情。”

沉浸体验唤醒记忆


  “你在想什么?”
  “我正在思考,为什么如此精美的佛像会天各一方?”
  与思维菩萨对话是此次展览中较为新颖的一个环节。参观者可以对石像上的菩萨进行提问,一位坐于菩提树下,头束高发髻、面相清癯、右手支颐作思维状的菩萨会通过变换颜色以及摆动肢体的形式与参观者进行互动对话。展厅负责人介绍,与参观者对话的思维菩萨便是天龙山第三窟左壁龛外半跏趺坐思维菩萨,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此番展示是事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问题提前采集到识别系统中,而后识别发出的人声作出相应的回答,改变了传统观展的沉闷压抑氛围,给予了参观者很好的回应。
  旁侧的VR石窟体验展览也是赚足了参观者的眼球,大家都跃跃欲试。参观者带上VR眼镜、通过手柄操作便可开启一段石窟漫步之旅。薄如轻纱的云雾环绕在山间,松山柏树葱翠挺拔,沿盘山路向石窟前行,几只可爱的小狐狸从远处跑来,嬉戏追逐。继续前行,便可看到8窟和14窟字样。操作手柄进入窟内,石窟原貌尽收眼底,选择全窟动画模式,只见洞窟内的各个佛像竟然活灵活现舞动起来。展台负责人告诉《科学导报》记者,在该区域,VR技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虚拟世界,运用3D动画复原技术,立体展现了石窟内前后左右不同位置的佛教造像,参观者可通过石窟现状、专业复原模式和艺术复原模式三种形式,虚拟漫游石窟,如同身临其境。
  此外,展厅内还陈设了沉浸式影院、全息影像和3D影片等环节供游客全面体验天龙山石窟的复原成果,使参观者能够真正领略天龙山石窟艺术之美、科技创新之美和古今融合之美。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项目是国内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分离的文物与其原始环境进行全方位虚拟合体的首创,是国际上首例该种类型文物的大型数字复原巡展。今年更是被列入了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并赴法国展览取得成功。天道轮回,涅槃回归。伴随着空灵幽远的乐音,一个个菩萨的身影在科技赋能下重新实现了回归,为世人所敬仰。
  崔晓东感慨道:“天龙山绝不仅是瑰丽的佛教石窟艺术,它所承载的是自然的力量、石工的智慧、绵长的历史、虔诚的信仰、东西方美学的碰撞以及近代史上一段交织着疯狂、屈辱与坚韧的插曲。天龙山不仅是山,佛造像不仅仅是像,国境线并不能阻隔文化交流,人既能對珍贵遗产造成破坏,同样也能采取积极措施加以保护。我们希望这不仅是一场展览,更要成为一次让你我共同感受历史文脉、体验文化碰撞、感悟人生智慧、思考未来命运的仪式。流落于天涯海角的天龙山文物,今天在信息上重归一体、在美学上得以再生,相信在未来定能在实物上合规一体。”
  科技赋能让天龙山石窟艺术活起来,太原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刘玉伟表示:“此次展览,正是推动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鲜活实践。今后将会让更多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物珍存走近百姓、走向世界,与社会共享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成果,为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Tanmay A.M. Bharat团队解析了完整脂多糖结合细菌表面层的原位结构。   研究人员报道了结合脂多糖的O抗原的新月形杆菌S层的冷冻电镜结构。使用天然质谱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人员推导了细胞中O抗原的长度,并显示了鈣如何调节脂多糖结合和S层组装。   最后,研究人员利用细胞电子冷冻断层扫描技术展示了完整S层的近原子分辨率原位结构,从而显示了O抗原尖端的S层排列。S层的完
期刊
近日,日本国立天文台和东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对鲸鱼座第49号星观测,发现该星周围被大量的碳原子气体包围。这一发现或对了解恒星和行星系统的形成过程有所帮助。   为详细了解碎片圆盘及气体分布,研究小组又利用阿塔卡马毫米/亚毫米陣列(ALMA)望远镜对鲸鱼座49号星进行了15小时观测,发现了碎片圆盘内碳原子分布情况,同时也发现了一氧化碳分子和稀有同位素原子。经过比较之后发现碳原子气体含量比之前预测
期刊
日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在开发硅基量子计算机硬件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他们成功在相距4毫米的两个硅自旋量子比特间实现了信息交换,证明硅量子比特可以在相对较远距离间进行通信。   为了实现硅自旋量子比特长距离通信这一目标,研究团隊使用一个包含单个光子的狭窄空腔作为“导线”,连接两个相距4毫米的量子比特。他们成功地调谐了两个量子比特,同时将它们与光子耦合,最终实现两个量子比特间的相互通信。   杰
期刊
改革是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以改革创新为桥梁,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竞争优势”“改革要协同推进”“坚持‘改革为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不断將经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定不移将转型综改进行到底,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   回望来路,近年来全省经济在由“疲”转“兴”基础上稳中向好、持续向好,转型综改已经打下了好的基础。这一过程中,我们推动开发区改革、国
期刊
日前,第二十八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成功落下帷幕。典礼上,不仅各类奖项归属精彩纷呈,主视觉海报设计也令人耳目一新。灵动的金沙元素,配以简约的海蓝色底与墨色底,雅致大气、意象充沛,使该作品一度登上网络热搜榜。小小一张海报,何以成为话题?   作为视觉传达的表现形式之一,海报借助图形、文字、色彩、空间等要素的艺术整合,向公众传递信息。当下,伴随视觉文化兴起,“读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对海报的关注度愈
期刊
在山西大众电子产业集团精密机械制造分公司加工中心班组有两个“技术大拿”,他俩是分公司技术担当、攻坚主力,技术攻关、新软件新工艺的试用、试生产都是先由他们俩学习、磨合再在班组推广,在两位技术骨干的带领下,加工中心班组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开路先锋的作用,为分公司生产的顺利推进和核心技术的进一步形成作出了积极贡献,王建春就是“大拿”之一。  认识王建春的人都说,别看他不爱说话,却有两股劲,第一股
期刊
哐当——哐当——   曾经,火车车轮与铁轨之间这一富有节奏的撞击声,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记忆;如今,高铁不仅可以让人们千里京沪一日还,更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其背后,起着关键支撑作用的技术变革就是无缝钢轨。   “与传统铁轨专门保留缝隙以应对热胀冷缩不同,高铁铺设的是无缝轨道。”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长江学者高亮介绍,这是因为车轮运行时会对钢轨产生冲击,在高速行驶情况下如遇轨缝会有
期刊
辞旧迎新之际,处于市场和产业结构调整期的我国汽车工业再次吃下定心丸,我国长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不变。“汽车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全球汽车产业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说。   在这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
期刊
山西转型成功之日,就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之时。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统筹把握山西转型综改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进程、目标任务,明确提出“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表明了坚定不移將转型综改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充分反映了省委对山西转型发展历史方位的清醒把握,是省委对近些年来形成的转型发展基本思路、体制政策和良好优势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做好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
期刊
新华社电 记者陈芳 胡喆 周旋 12月27日,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  距离海边约800米的发射平台上,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白色箭体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有20层楼高的火箭笔直站在那里,直指苍穹。  240多项关键技术突破、15000余秒关键技术试验、900多个日夜的磨砺、10余万航天人的坚守……被称为“胖五”的中国“最强火箭”长征五号迎来重生时刻,圆满完成第三次发射任务。追梦30年,终赢航天强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