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shan_l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话题。近年来,生态美学这一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研究传统自然观念和现代生态美学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明确指出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中生态美学指导性的意义,引导人们树立正确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念。
  关键词:生态美学;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全球变暖、水土流失、稀有动物濒临灭绝等一系列的环境的出现,使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如何与自然相处成了人类生存问题的重中之重。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一直在不断的变化,因此,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回归历史,分析不同时期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出现的不同思维方式,再以生态美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关系,从而发现人与自然是能够和谐、可持续的相处的。
  一.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1.敬畏观
  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只能依靠自然界中原有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来勉强维持生。在对自然认知水平低下、没有能力应对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这种生活必然受到自然的支配和摆布。在强大而异己的自然力面前,人类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态度,将种种自然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并在恐惧、敬畏的心理作用下,对这些神奇的自然力、自然现象、自然物顶礼膜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时的人类敬畏自然,并且受自然的制约。
  2.顺应观
  随着人类支配自然力的能力的增强,神话也就消失了。农业文明时期,人们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思想文化上,古希腊哲学家认为自然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从中生长出了世界万物,被认为是“本源”性的存在。在中国古代道家和儒家的传统哲学中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倡导人与自然的顺应,强调二者的和谐共生。这种人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与当下的生态学理论有相同之处。
  3.征服观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实践能力逐渐增强使得人类社会也出现了重大的历史转变。工业革命的产生使人类逐步进入工业文明时代,这时的人与自然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时的人们不再是大自然的“奴隶”,受大自然支配,反而成了自然的主人,这种观念必然会割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不再是一个和谐统一体,自然被当作可以征服和改造的异己对象,人们只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而忽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和整体性。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自然观念下人类不是敬畏自然就是想要战胜自然,将人与自然分割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即使有观点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也是“顺从自然,凡事随缘”的心态。因此,在传统观念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平等,均不是理想的发展状态。
  二.从生态美学视角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加拿大学者约瑟夫·米克1972年在《加拿大小说杂志》发表的论文《走向生态美学》是较早以“生态美学”作为标题的论著。1 米克认为生态美学应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础上注重人类的生物性,根据当代生物学知識、生态学知识来反思并重构审美理论。因此生态美学也可以称为“生态审美学”。在生态美学的视域下,笔者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总结出以下几点。
  1.反对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顾名思义就是重点强调自然,人依托于自然而存在,是自然的一部分,对于自然而言,人并没有改造它的权利,更不能因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去破坏其它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人类中心基于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思想的发展,将人看作是世界一切的中心,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衡量一切实践活动的尺度变成了人的利益。米克从环境的长期稳性的角度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传统与善恶标准,提醒人类重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他认为,对于生态系统最大限度的耐久性而言,最大限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最重要的,也即是说是否有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应该成为人类的价值准则。
  笔者认为无论是自然中心主义还是人类中心主义,二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都具有时代局限性,不符合新时期的生态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美学的整体性原理促使我们将化境理解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因此,人与自然并不是互不相干相互分离的实体,其内在是具有联系性的整体。
  2.在生态学知识的基础上欣赏自然
  中国学者程相占曾提出了生态审美的四个要点,其中一条是:生态审美必须借助自然科学知识、特别是生态学知识来引起好奇心和联想,进而激发想象和情感,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就无法进行生态审美。2 审美欣赏必须借助知识而展开。在艺术欣赏中,艺术题材的背景知识、艺术史知识为艺术欣赏提供了基础,也为艺术批评提供了参照系。自然欣赏与之道理相同,没有自然知识的积累,不了解自然,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参照体系去认知自然、欣赏自然,更不用说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基本的生态知识的指引,人类和自然之间就无法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美学强调生态知识不是关于某一物种自身的一般知识——这是生物学知识;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所关注的主要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欣赏所关注的应该是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人类不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忽视生态知识的重要性,那么错误的思维必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和实践,进而影响到人自身和后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只能是一种空谈。
  3.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生态美学彻底摒弃了那种基于人与世界对立、主客二分的传统审美模式,代之以人与世界融合为一的“审美交融”模式,认为在与人类需要和人类用途相关时,并没有独立存在于我们之外、与我们分离的环境。这说明环境和我们总是密切相关的,我们是环境的一部分。哲学家恩格斯反复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 这里,恩格斯告诫人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关系。人无论多么高贵、能干,始终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处在自然整体之中,与自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人必须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一致,在发展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运用生态美学的知识来保持生态平衡。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生态美学在人与自然中的关系中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它能够引导着人类树立正确的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理念,从而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传统的自然观念不同,生态美学提倡用生态学知识来引导人们的生态审美,从而合理的改善与自然的共生关系,没有生态知识引导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持久的。因此,生态美学是只有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在当今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下,对于生态美学的研究还在继续,在今后也定会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12;
  [2] 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 曾繁仁.新时期与新的生态审美观[J].文艺争鸣,2008(09):33-35.
  注释
  1.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12
  2.程相占.生态美学与生态评估及规划.[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3.12
  3.林玉春.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解读生态文明[D].福建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今社会节奏感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商品经济市场膨胀发展,物欲需求源源不绝地充斥周边,使得人们遭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渴望寻求精神慰藉来舒缓心灵,因此绘本艺术借此机会重新获得了重视。伴随着“读图时代”与“大众文化”的来临,绘本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便借由种种契机迎来了自身繁衍与进化的黄金时期,绘本作品中的故事传递出的情感以一种新颖的阅读方式在读者群中产生了影响,获得了较好的口碑,促使人们重新认识
期刊
摘要:关于艺术本质的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中外艺术史上,许多思想家、美术家和艺术家们都曾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探索,从中国先秦时期和古希腊开始,给艺术下定义的迄今有上百种,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探讨艺术的本质特征,其中有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席勒的游戏说、泰勒的巫术说、克羅齐的表现说、希尔恩的劳动说......海德格尔的艺术是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  关键词:艺术的本质;艺术;海德格尔 
期刊
摘要:《秦诏版》为秦代篆书刻版,以小篆文字刻于金属薄版上。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为丞相,进行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工作,变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异形”的状况。通过诏版这种形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文字书写的范本。因此,在书法上,秦诏版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尤其对后世的书法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秦朝;文字;秦诏版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了中国历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对新媒体艺术以及视觉传达艺术的内容进行概括介绍,帮助明确在设计理念中表达产品特征的重点部分,在此基础上重点在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中引入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影响因素,为新媒体艺术落实应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艺术的设计以及传播领域得到更好的落实与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艺术;艺术影响  一、新媒体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内容  新媒体艺术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来进行的,其中包含了网
期刊
摘要: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流传于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袁家,传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1989年改革开放后,袁家开始重新拾起“乌铜走银”并成立了传习馆,迄今为止已有几千件作品。制作乌铜走银和乌铜走金是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必须掌握冶炼合金、书法绘画、雕刻造型和微雕等技艺,不同地域传承人在制作工艺上也不同。晋宁以袁昆林大师为代表,他的作品要历经化料、秘方练铜、锻片、錾刻、走银、成型、抛光
期刊
摘要: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各样的家居风格和元素有着相互结合的趋势,新中式家具是将如今的科学技术、设施、材质和工艺结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和现代人们的生活特点对家具进行的再次创造。本文主要讲述了从传统中式家具的到当代新中式家具的变化历程和现代科技给新中式家具带来的改变。  关键词:当代中式家具;设计发展;科技创新  引言  可以表现中国文化的事物有很多,毫无疑问家具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伴随着中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异国文化元素的加入,给我国的家具设计带了不小的压力。我国本土的家具设计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体现出自我的独特性,就需要我们的家具设计者不断创新自我的思维模式,合理熟练的运用我国传统元素,把传统元素与家居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具作品。  關键词:创新意识;传统元素;家具设计  引言  改革开放的进步,现代化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物质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和新高考改革的大环境下,学校教育的核心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就是通过高效课堂教学进行历史知识传授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核心素养是历史高效课堂教学的支撑点也是高考试题考察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中我将以自己参加的同课异构人民版高中历史《美苏争锋》为例,谈谈如何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好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渗透。  关键词:新课改;新高考;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素养渗透;教学
期刊
摘要:人之所以称之为人,是因为人有七情六欲,具有丰富的情感。现代的设计之所以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因为只有将人类的情感赋予在设计之中,这个设计才会被人们所接受、所采纳,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现在的平面设计师毕生所追求的就是将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完美的表现出来。本文是以情感理念与视觉传达设计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情感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情感理念;视觉
期刊
摘要:当代艺术对于主题和观念的重视,恰恰启发了从主题和观念的角度重新审视艺术,并且重新探索被忽视了新的可能性。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对马克·罗斯科艺术活动和艺术作品的研究,探索其艺术创作精神,传达精神性、交流性的体验。正如罗斯科所强调的:艺术家应表现人类最基本的情感、悲剧性的命运与超越的经验。罗斯科的绘画创作展示了艺术世家中的暗语“正面绘画”。他希望观者能够跳出形式主义的单视角模式,寻求在艺术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