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在穿刺 PICC 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用于PICC穿刺置管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我院经B超引导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者84例,总结其穿刺效果以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84例患者中,82例(97.6%)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经二次穿刺成功;无静脉血栓或静脉炎等并发症。结论:在B超引导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B超引导;塞丁格技术;PICC穿刺置管;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1876-02
  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是目前临床常用置管技术,应用于肿瘤化疗以及静脉营养支持等操作中,能够为患者提供无痛性静脉通道[1]。但传统的置管技术由于针型号较粗,凭肉眼观察后直接穿刺,部分患者可能穿刺失败,且易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等。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是一种新型穿刺置管技术,近年来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2]。为探讨其应用效果以及护理要点,本文回顾分析了84例经B超引导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程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期间,我院经B超引导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者84例,其中,男26例,女58例,年龄在32-88岁之间,平均为(56.3±7.2)岁。疾病类型:41例乳腺癌,11例肺癌,10例卵巢癌,7例宫颈癌,7例结肠癌,5例胃癌,3例脑梗塞。患者均具有化疗史,肘部难以触及或者可观察到血管,可用血管条件较差,均需要长期输液治疗。除外严重出血性疾病患者、已知或者怀疑全身性感染者、插管部位存在血栓形成史、放射治疗史、血管外科手术史以及外伤史患者。
  1.2 材料和仪器
  血管超声仪、PICC导管以及相关组件均由美国巴德公司提供,PICC导管型号为4Fr,长度60cm,内径为0.8mm,外径为1.2mm。塞丁格穿刺针以及常规消毒用品各 1套,常规肝素盐水、生理盐水、利多卡因以及耦合剂等。
  1.3 操作方法
  于患者的肘窝上方2-3cm处进行静脉血管探查,以寻找可用静脉,并做好标记。準确测量PICC导管的长度,目标置管路径为经穿刺点进入,经过患者的右胸锁关节向下直至第三肋间。消毒整个上臂。首先以75%的酒精进行消毒处理3遍,待干,然后再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处理3遍,尽量扩大无菌区域。然后经血管超声仪进行定位,并进行穿刺,成功穿刺以后,置入导丝,并将穿刺针撤出,采用扩皮刀进行扩皮处理,将扩张器缓慢送入,置入导管直至预定部位,将穿刺鞘分离后进行抽回血,同时以超声探头进行探查,以明确是否存在导管位移,以便及时纠正。适当修剪导管,并与正压接头相连,妥善固定,拍摄X光片进行定位。
  1.4 护理措施
  1.4.1 置管前评估
  在置管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置管的目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针对性实施心理护理,以消除其紧张、焦虑等情绪,积极配合置管及护理。充分评估患者的病史、治疗史、静脉穿刺史以及插管史,出凝血时间、完善各项检查,全面评估全身状况以及血管状况。有利于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风险
  1.4.2 置管时护理配合
  血管应选择粗直且远离动脉的血管,注意探查静脉的皮下深度以及直径。因上臂深静脉往往与淋巴管等伴行,故应合理控制进针角度,以免造成淋巴管误伤。穿刺时患者宜取仰卧位,并保持上臂外旋外展90°,以免肩部血管弯曲影响穿刺置管。注意观察显示图像,以右手施压后缓慢进针,观察到针尖进入血管并有回血溢出时,表示穿刺成功,应保持针尖的相对位置稳定,将探头小心移开后,降低进针角度,将外套管推入并退出针芯。将导丝沿穿刺针置入血管后。经穿刺点皮下注射利多卡因0.5ml后,以纱布按压针眼约5-10s。然后平行行0.3cm的小切口扩皮,缓慢置入穿刺鞘,置入PICC导管,妥善固定,并经X光片观察导管尖端的位置,无误后,穿刺成功。
  1.4.3 置管后护理宣教
  置管后应向患者讲解导管维护以及自我护理方法,重点介绍置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类型、表现及处理方法等。加强导管护理,避免导管弯折或者脱落等,密切询问患者的感受,并观察病情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予以有效处理。对于带管出院者,除口头宣教外,还应发放导管维护要点及注意事项书面材料,并建立有效联系方式,以便为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咨询服务。
  2 结果
  本组84例患者中,82例(97.6%)一次性穿刺成功,2例患者因送管不顺且经调整后无效,重新选择血管进行穿刺置管成功。1例患者在置管后2d观察到穿刺点渗血,予以换药处理后缓解。全组未见静脉血栓或静脉炎等并发症。
  3 讨论
  PICC置管技术是目前临床常用微创置管技术,其能够为静脉营养以及长期接受化疗患者提供无痛性静脉通道。该法因创伤小、导管留置时间长以及患者痛苦少等优点,在临床中获得广泛应用[3]。但传统PICC置管所用穿刺针较粗,且多是经肉眼观察可用血管后凭借经验穿刺,对于血管较细或触及不到、弹性不良以及多次化疗的患者,难以确保一次穿刺成功。此外,部分患者肘部不可见血管,往往需要进行反复穿刺,极易引起机械性静脉炎甚至穿刺失败等,不仅给患者造成了较大的痛苦,且将造成医疗资源浪费[4]。
  近年来,临床在PICC置管中应用影像学技术,在超声的引导下穿刺置管,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血管大小、走行、是否有静脉瓣或者静脉血栓等,有利于更好地选择目标静脉,从而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2,4]。杨丽春[5]等认为,在超声引导下以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能够有效避免盲穿所致并发症,并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此外,该技术所用穿刺针较细,能够减少因穿刺针过粗对于血管壁的损伤,减少了血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本组84例患者中,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6%,且置管后未见静脉血栓或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
  在B超引导下以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操作简便,避免或者减少了多次穿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在穿刺置管过程中,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及血管情况、加强健康宣教以及心理干预、积极做好置管过程中的护理配合,有利于确保置管顺利,减少并发症。
  综上所述,在严密护理观察及配合下,以B超引导经改良塞丁格技术实施PICC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尤其适用于外周静脉条件较差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唐红兰,陆启琳,田春英等.改良赛丁格尔技术在难置性PICC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4):54.
  [2] 齐莉.B超引导下赛丁格技术不同穿刺方法对PICC置管成功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47-48.
  [3] 郭素萍,顾巧萍,冯国琴等.5例改良赛丁格引导颈外静脉置入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9):53-54.
  [4] 都丽,王林娟.超声引导肘上PICC穿刺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389-390.
其他文献
本文对~(60)Co辐照室环境中的射线及一些辐照生成化合物的危害,提出了综合评价的设想。测量结果表明:射线与其限值之比小于臭氧和氮氧化物与其相应限值比之和,即物理危害小
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进入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时代。作为新时代主体力量的大学生是真正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的一代,也是微时代最积极的践行者和体验者。微时代
从事英语教学工作12年整,越来越被一种现象所困惑:刚接触英语学习时,所有的学生都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课堂参与度高,男女生学业水平无明显差异。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男生渐
一只环保塑料袋引发的全球时尚闹剧活了一百年了,我承认自己有点智慧,对人类也有点了解——虽然大部分时候我的塑料躯壳里装的都是垃圾,我的塑料脑袋里都进了水,我的塑料袋兄
为了提高辐照装置的利用效率,我们做了6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1.动态辐照条件下产品的静态辐照工艺研究。静态辐照产品分布在源室四周。从实验中,我们导出了静态辐照位置处剂
剪纸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美术教育成为拓展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本文探讨将
【摘 要】目前众多学者对检验尿血红蛋白的方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性的成就。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胶体金单克隆抗体隐血法、尿沉渣镜检、尿液分析仪及尿沉渣分析仪等有效的检测方法。本研究在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检测尿血红蛋白方法的应用和影响因素进行阐述,将以上检验方法进行综合,联合了各种方式的优点,避免了单一检验方式的不足,保证了检测报告的准确度,提高了尿液检验质量,可以作
目的:研究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对急诊术后腹胀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诊术后出现腹胀、呃逆应用肌注胃复安、口服莫沙比利、吗丁啉等治疗无效者,应用新斯的明双侧足三里穴位
实验研究了稀土变质处理对新型中碳CARMO模具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及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该钢铸态及热处理态的成分、微观组织形貌及性能特点。结
【摘 要】目的:对鞍山市某医院核医学放射工作人员及普通X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分析,了解和掌握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用于指导今后防护工作。方法:按照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要求,采用FJ-427A1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核医学工作岗位同普通X射线影像诊断岗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无显著差异且两类放射工作人员年个人有效剂量均满足GB 18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