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实践与意义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a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村莊规划法定化以来,规划工作重点大多聚焦于可建设的空间与设施,对于展现村庄完整风土人情的景观空间则缺乏重视,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颁布及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面开展,乡村景观空间对于村庄文脉传承、产业发展的价值逐步得到重视,是重要的公众型资源。在村庄规划具体工作中,以多元主体为对象的公众参与帮助形成地方文化与外部思想融合的平台,对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为例,从参与主体、参与阶段和方式、参与结果三方面解析公众参与对于乡村景观规划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不足之处,即:规划工作团队协同政府部门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组织方,承担宣传和引导工作;村民作为公众主体的核心,其参与有效地保留了地方特色景观,切实维护了地方文脉;就参与主体及结果而言,主体的多元度还须提升,可纳入游客、非政府组织和乡村产业相关团队,同时需要在村庄规划实施与评估反馈阶段继续跟进。
  关键词:公众参与;乡村景观规划;文脉保护;乡村产业;凤仪村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1.009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1-0050-07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Practice and Significance of Rural Landscape Participatory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Fengyi Village in Muhuang Town, Guizhou Province
  PENG Cheng
  [Abstract] After the legalization of the village planning, most of the work focuses on the space and facilities that can be built, but littl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landscape area which together with the built environment shows the complete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of the village.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the Strategic Planning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2018-2022) and the comprehensive carry out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 value of rural landscape space for the inheritance of village context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as gradually received spotlight. In the specific work of village planning,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with multiple subjects helps to form a platform for the integr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external thought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ural landscape and forms an effective feedback mechanism. Taking Fengyi Village in the town of Muhuang, Guizho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and shortage of participatory planning of rural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rticipation stage, subject, method and results, which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Professional planning teams cooperating with local government departments undertake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work. As the core of the public, the participation of villagers effectively preserves the landscape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ly maintains the local context. As far as the participants and the results are concerned, the disadvantage lies in the multi-element degree of the participants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and could include the relevant rural industry teams, tourists and NGO. Meanwhile, it is essential to make participatory methods follow up in the stage of villag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evaluation feedback.   [Key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context preservation; rural industry; Fengyi Village
  1村庄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作为城乡规划开展的重要工作方式,在近年来得到诸多实践。在村庄规划中,村民参与规划已通过《城乡规划法》得到法律保障①。目前村庄规划中公众参与的研究多在于强调人本化的思想,关注参与度的提升和参与效用,聚焦点主要为参与主体、参与机制和参与结果:(1)参与主体。首先是关注村民参与度的提升,包括强调村民对规划工作中公众参与的获知方式、途径及参与能力的培养[1],切实以村民意愿为核心[2-3],以及如何在规划过程中促进村民主动参与规划,提升村庄自治能力[4-5]。随着乡村发展受到的关注度提升,多元主体[6]的引入也是当下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强调多方协作共同推进。(2)参与机制。包括形式、阶段与途径,涉及到组织参与的策略[7],规划的编制、审批与管理工作[8],以及将村民纳入到乡村规划与乡村建设全过程中的工作模式[2]。(3)参与结果。包括村庄第一手资料的搜集[5],获取不同参与主体的意愿[3],形成可供决策的方案或政策,以及从社会研究的视角,促进村民对规划的认知,通过参与规划来焕发村庄的内生活力[9]。
  对规划工作本身而言,如何运用公众参与获取有效信息并形成规划反馈,使公众参与成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并以此来指导工作的开展和问题的解决则缺乏一定探讨,即缺乏对于什么样的问题应该由哪些人群来参与的研究。乡村问题具有复杂性,取决于其空间的多元属性和关注问题主体的不同,以“公众”为主体来探讨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
  2村庄规划中景观规划的重要性与面临问题
  纵观城乡关系,城乡二元发展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同时也具备其价值,尤其对于景观及文化多样性而言。乡村景观的特性介于城市景观及自然景观之间,人工及自然属性皆具备。相对城市景观来说,乡村景观的人类干扰强度较低,自然属性较强;而相对于纯自然景观来说,乡村景观又具有一定的人文气息。从根本上看,乡村景观的独特性源自于我国长久以来的农业文明根基,在基于农业产业发展的人工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形成独特的景观风貌,体现在村落空间布局、建筑建造文化、农业景观等方面,因村民的生活和生产建设而独具特色。
  但随着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乡村的景观结构受到了地域性消失、收缩性明显、自然性破坏[10]等重大的影响。对于村庄的关注始于近十年,现在仍然处于探索前进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借鉴的均是针对城市的景观规划方法及策略,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不适于乡村发展的部分。目前,一些规划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设计和忽视设计两个极端:(1)过多的人工干预设计。以与城市规划相似的手法整治农村风貌,仅关注生产与产品产出。硬性划分产业空间,仅重视基础设施等硬性条件的建设而忽视了传统风貌的保留及农业景观的维护,致使传统村落风貌流失、乡村景观逐渐向单一化、规模化和批量生产的形式靠拢。(2)完全忽视非建设空间(农业空间)的设计,仅关注建设用地(宅基地、设施)等。
  在城乡统筹背景之下,城乡互动越来越频繁。西方国家先于我国的乡村规划探索过程,呈现了关注从“点”到“面”变化的趋势[11],逐步实现了从村庄聚落、农业环境、自然环境、城乡产业融合到乡村社会治理[12]的全面管控。因此,乡村的价值不仅仅是为城市供应食品,也是重要的生态保障和文教观光休闲目的地,乡村发展从原本内向化的结构转变为开放和异质的形态[13]。这一背景之下的乡村景观就成为了一种“公众资源”,既是村民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也是村庄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
  公众参与作为乡土景观保护重要而有效的渠道之一在日本[14]和西方国家[11]已有成功的实践,但在我国的规划中还处在探索完善阶段[15]。通过公众参与,一方面能够切实了解服务对象的文化背景和切实需求来指导景观要素的设计,避免地域特色的缺失,形成多元文化的共生环境 [16];另一方面,通过沟通合作,以及在规划各阶段的共同参与,也能够使景观规划专业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借鉴,作出保持地方特色并符合公众利益的决策建议。
  3公众参与在村庄景观规划中的实践
  乡村景观规划中公众参与有三个要素,即主体、过程、各过程对应的参与方式及作用。规划主导方为地方政府,规划团队依托政府号召村民并集合相关组织,获取信息并提供用以决策的方案。
  3.1参与主体与过程
  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编制为例,阐述了对于乡村景观规划而言,公众参与主体在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和目前存在的瓶颈。
  3.1.1案例简介
  凤仪村为环梵净山地区的小村落之一,人口约1170人。由于其临近木黄镇,又位于环梵公路进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入口段,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见图1)。因此凤仪村能够受到外界一定程度的关注,包括吸引梵净山旅游的外溢游客、摄影、徒步爱好者和非政府环保组织。
  凤仪村本身也具备独特的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1)自然资源——山水秀美,村域内有山地、林场及穿村而过的金厂河,同时有农田、食用菌和养殖等农业产业景观。(2)人文资源——梵净山佛教文化、土家族文化、宗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而村庄基础产业为农业生产,农业附加值有待提升。凤仪村乡村规划旨在改善村民生活条件,维护村庄特色文化及风貌,并通过产业发展引导提升凤仪村经济发展水平。其独特的自然地貌及文化資源铸就了只有村庄居民能够完整阐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需要有外来人群帮助村民认知其价值所在。
  3.1.2规划设计阶段的“公众参与”
  凤仪村村庄规划的规划阶段公众参与以多轮会议和定期多次村民大会汇报的形式开展。根据村民及相关行政管理者意见进行方案的调整,尽可能多地听取意见并落实成果表达,旨在落实规划意愿。座谈期间,村民不仅可以针对规划方案提出方案建议,同时也可向凤仪村所属地方政府反馈其他管理建设相关的意见,形成了良性反馈的平台(见图2)。   参与座谈会的有来自各方的代表:(1)规划团队——规划核心团队(规划编制的主要单位②,主导全过程并完成核心技术工作)和规划协作团队(本地规划单位,主要承担对接协助工作和提供资料);(2)地方政府代表——木黄镇镇长及镇级相关部门负责人;(3)村民代表——凤仪村村委代表(村长、村支书)、驻村干部、各村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村民和普通村民代表。会议以规划核心团队引导提问的形式展开,规划师们认真聆听村民述说本村资源与问题,了解并详细记录凤仪村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及村落传说。




  整个工作过程强调的是尊重村民意愿的规划。依据多轮的访谈整理,形成了规划方案的村民意愿图,作为方案指导,包含六方面:风貌整治、产业发展、特色旅游、村民迁居、设施完善和环境保护(见图3)。通过规划师的访谈引导,村民对本村的历史文化资源、传说的空间载体等述说具有极高的积极性,对于其自身居住环境的优劣评价十分清晰,较为成功地挖掘了后续发展的潜力。其中,关于村域整体格局的历史传说、资源分布是通过村民参与获取的重要资料,是踏勘过程中难以充分入手的部分,这对于村庄文化景观保护和设计而言十分关键。
  3.1.3规划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
  根据前期调研,在方案制定中考虑到了以村民为主体来参与景观规划建设的多种可能性。实施阶段的公众参与,其本质是以规划设计作为引导,村民在此基础上参与村庄景观的建设,并在其中加入自我的认知,使规划的实施具有一定人文关怀及个性。考虑与景观风貌的相关性,村民参与乡村景观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建筑景观风貌整治
  建筑设计的引导是以当地特色的土家族木质民居为出发点,设计中尊重村民喜好、考虑传统建造技艺的传承。村民可依此对自家民居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整及新建,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及民俗活动,而非新建忽略地方特色及村民意愿的砖混房屋,改变村民的日常栖居。
  (2)田园景观特色塑造
  在村庄特色的田园景观维护方面,根据村民意愿,通过将凤仪村原有的食用菌种植、中华鲟养殖等农业产业发展成为观光农业,提高农业附加值,使村民自身及游客对农业景观价值有更好的认识,从而亲身参与到农业景观维护与建设中,这也较好地展示了乡村农耕景观文化。
  3.1.4后续阶段的“公众参与”


  规划的完成与实施并不是结束,对于规划成果的评估及后续维护也是重要的关注点之一。在规划结束及建设实施完成后,公众参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成果评价及维护上。这更多地需要各类参与主体之间的协作来实现。本规划案例中的成果汇报主体仅针对于村民,由于村庄尚未形成对外宣传的机制,缺失了对于外来群体的考量。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待村庄发展至一定阶段,还应有更广泛层面的公众参与,如游客代表及相关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在较为完善的参与机制中,应当包括村民、外来游客、产业需求人员和相应环保组织的共同参与。
  3.2乡村景观规划“公众参与”主体与模式分析
  基于需求及关注点的差异,凤仪村乡村景观规划的相关主体有三类:(1)村民——本土的公众参与主体,重视的是对于村庄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但对于村庄的产业发展缺乏与外界资源的共同探讨,须由规划团队和政府组织引导开展;(2)梵净山游客——短期停留的公众参与主体,包括普通游客及艺术家等专业人员,注重乡村自然、人文风貌的独特性及旅游服务配套等;(3)非政府环保组织——注重区域及乡村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游客是村落景观的重要服务对象,尤其是在村庄产业转型及农业附加值提升层面。在很多案例中,游客作为重要的公众参与发起人,对乡村景观的维护与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在日本开展的 “环境保护型自然体验活动”,就是以市民游客为主体的乡村景观维护活动,从经济上及认知度上促进了乡村景观保護。对于凤仪村这类农业为主、农旅刚起步的村庄而言,将对未来乡村景观风貌保护、设施配置和旅游服务层面均有益处。
  此外,与村民及游客相异,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参与不以自身需求出发,而是更关注长远的公众利益。在“提高”规划的“需求点”上有一定作用,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等多视角出发,在基本生存需求及游览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促进村庄良好发展的附加条件。
  综合看来,公众参与的主体应该是多方面的,能够给予乡村景观在种植类型、风貌形式、环境条件等不同需求层面的建议。虽然规划中考虑到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但在整体过程中,公众参与模式还有所欠缺,这可以说是传统规划中的共性问题——公众参与主体的不完整。从上述参与过程可看出传统规划对于游客、潜在的乡村产业团队和非政府组织的忽视,公众参与主体仅停留在村民及地方行政管理者层面。目前梵净山地区主要的非政府组织有两方面力量,一是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引进的国际上侧重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保护的非政府组织及全球自然基金(GEF)项目;二是成立于2011年的印江自治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考虑到环梵净山地区的特殊性,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在此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引入专业化的乡村产业团队则是形成村庄发展可持续动力的重要途径。
  较为完善的参与主体应包含地方政府、规划团队、村民、游客、非政府组织和乡村产业团队(见表1)。村民是重要的建设与维护主体,也是最能够反馈实施效果的使用者,需发挥好主人翁精神,参与到管理的方方面面;游客是重要的体验主体,可通过种植体验、建造技艺体验等方式参与到乡村景观维护之中;非政府组织则是重要的监督主体,从更为宽泛的公众利益平台出发规范村民及游客的“参与”行为。   3.3村庄景观规划中“公众参与”意义分析
  3.3.1维护乡土景观


  乡村景观资源有着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也是公众所享有的重要资源,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但在当下土地城镇化率高于人口城镇化率的发展背景之下,部分乡土景观面临消失的威胁。公众参与对于乡村景观的维护将有很大贡献。首先,村民与村庄之间强烈的地缘关系使村民们重视长期以来人与自然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乡土景观,自发地对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产生维护之意,能够反馈给规划师们相应的合理维护意见,协助保持原有的景观格局,进而从土地整治、农业种植等方面形成合力的引导(见图4);其次,游客中不乏关注乡村景观及文化发展的专业人士,通过网络渠道能够呼吁更多人关注乡土景观的建设维护,修正盲目扩张城市的价值观,帮助大众形成保护意识;同时,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不仅能够为乡村建设提供经济补助,还可从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方面给以专业技术支持。
  3.3.2传承地方特色
  乡村的景观文化是地方特色的核心。乡村景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地形、水文、建筑等具有可视性的物质层面内容,而节事活动、家庭生活、乡村制度、礼仪文化等非物质层面内容在一定的空间中又能够形成景观的体现,如节庆展演、民居生活形态等。无论是物质性还是非物质性的乡村景观均以村民作为活动载体,村民参与景观规划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示村庄景观文化,利于地方特色的塑造,有益于避免“千村一面”的问题。
  3.3.3营造情感归属
  规划师之于村民而言是外来者,难以设身处地感受村落经年累月的文化,更难以在规划方案中塑造村民的共同记忆,一般情况下常常形成普适性而缺乏特色的景观设计方案。以村民为主体的公众参与能够提供设计灵感的特色化源泉,这将有益于乡村共同记忆的追溯,展示村民文化的自豪感,使得村落的传统文化能够形成代际传承。
  3.3.4延续自治文化
  乡村文化中,以村规民约的自治是其重要的社会关系特色,这是实现公众参与的良好土壤。村规民约不仅是村民行为道德的规范,更是乡村社会秩序形成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村民间具有紧密的社交关系,此时公众参与所关注的公众利益能够得到较好的平衡。相较于城市环境的多利益团体而言,自治性较强且村规民约约束力较好的乡村地区,公众参与能够较好的实现,本质上是乡村的自治文化的延续。只有在乡村本身形成自治组织时,与外部资源进行沟通才更为有效。
  4结语


  乡村景观空间具有明确的属性,表现为土地权属的明确性和空间及文化上的默契。在乡村景观营造过程中,村民是重要的资源输出方,其共同的文化记忆、历史的空间雏形和传说等均有助于形成具有文化厚度的景观,保持农业空间生产属性的同时提升其作为文化景观的价值。而外部作用主体,包括以规划团队和政府为核心的公众参与平台组织方,应注重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引入游客、非政府组织和具备运营能力的乡村产业团队,从服务对象需求和运营维持的角度思考村庄景观的价值和发展途径。
  公众参与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他规划方法策略一样,需要社会各界及新兴技术的支持以形成更加完善的系统。乡村规划内容尚未形成固定模式,大多数规划仍然仅注重建成环境,应呼吁对于乡村景观的整体性考虑,注重公众参与的介入且关注乡村整体的自然山水格局,这将为乡村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注:
  ①《城鄉规划法》第二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乡规划、村庄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村庄规划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②《铜仁印江县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主要编制单位为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团队,编制期间,地方规划单位参与协作。
  参考文献:
  [1]王雷,张尧.苏南地区村民参与乡村规划的认知与意愿分析——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2,36(2):66-72.
  [2]丁奇,和培.乡村规划治理中的“思行共参”模式初探——以青海土关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6):63-69. doi:10.3969/ j.issn.1009-1483.2019.06.010.
  [3]乔路,李京生.论乡村规划中的村民意愿[J].城市规划学刊,2015(2):72-76.
  [4]李开猛,王锋,李晓军.村庄规划中全方位村民参与方法研究——来自广州市美丽乡村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2014,38(12): 34-42.
  [5]陆嘉.乡村规划中公众参与方式及对规划决策的影响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16(2):89-94.
  [6]石坚,文剑钢.“多方参与”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探析——以“北京绿十字”乡村建设实践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10):30-37.
  [7]王慧敏.社区营造理念下的乡村规划公众参与策略研究[J].江苏城市规划,2018(2):15-18.
  [8]边防,赵鹏军,张衔春,等.新时期我国乡村规划农民公众参与模式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5(4):27-34.
  [9]段德罡,桂春琼,黄梅.村庄“参与式规划”的路径探索——岜扒的实践与反思[J].上海城市规划,2016(4):35-41.
  [10]任凯,阳建强.基于空间生产—生态辩证关系的乡村景观建构——基于晋西北传统村镇的观察[J].现代城市研究,2019(9): 26-33.
  [11]贺贤华,毛熙彦,贺灿飞.乡村规划的国际经验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5):59-65.
  [12]赵永琪,田银生,陶伟.1994—2014年西方乡村研究:从乡村景观到乡村社会[J].国际城市规划,2017,32(1):74-81.
  [13]顾大治,虞茜茜,刘清源.自发与构建——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特征及机制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9,37(7):53-59.doi:10.3969/ j.issn.1009-1483.2019.07.008.
  [14]刘小蓓.日本乡村景观保护公众参与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6(4):135-138,154.
  [15]袁青,于婷婷,王翼飞.二战后西方乡村景观风貌的研究脉络与启示[J].城市规划学刊,2017(4):90-96.
  [16]贾梦婷,靳亦冰.基于“自下而上”公众参与设计途径的聚落空间形态研究——以台北市宝藏岩聚落为例[J].城市建筑, 2017(23):72-74.
  [17]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铜仁印江县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Z],2014.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土空间各要素之间竞争态势逐渐增强,亟需编制“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城镇开发功能导向,结合区内资源禀赋差异,首先选取11项评价指标开展限制性评价,识别影响城镇建设开发的短板要素;其次进行综合适宜性评价,运用GIS手段构建集成评价模型,在强限制性分区基础上,得出4类适宜性评价结果,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逐渐成为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大若岩镇为实例,提出应从空间、产业、参与主体三大层面体现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通过镇域旅游开发空间整合、与城乡居民点互动、全产业融合与延伸及全社会参与,实现旅游开发空间的全域化,旅游业与城镇的全域互促,镇域全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促进全镇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小城镇;旅游产业;
期刊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智慧的“活化石”,是“民俗艺术博物馆”,是“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基因库”,历经风雨沧桑,延绵至今。传统村落是人们对乡土气息、桑梓情怀和历史文化记忆的依恋与渴望,是乡愁文化的承載地。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安徽省近些年不断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方法与发展路径,先后编制了《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传统
期刊
问:在乡村振兴重要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价值?传统村落之于乡村振兴战略又有怎样的意义?  宋直刚: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工作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动态的保护与发展过程。  传统村落并非原封不动地将其视作文物一样隔离起来、静态保护,其实它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有发展才能保护。很多传统村落衰败的一个原因便是它没有
期刊
摘要: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融合了体验经济理论的休闲旅游型乡村建设模式日益成熟。其通过对目标游客群体个性化体验需求的把握,挖掘乡村自然肌理、民俗文化等资源,设计出具有主动参与性、差异性、挑战性的体验模式,为游客带来参与农事活动的收获体验及回归田园的精神享受,也为乡村建设与振兴提供了新型路径。本文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佘村为例,通过村庄现状优势与挑战解析、国内外乡村营造案例借鉴,以类型体验为导向
期刊
摘要:甘肃省张掖市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从战略指引和问题导向出发,落实发展目标与战略,解决城镇空间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初步划定了全域市级开发边界。本文从以上实践经验出发,预判甘肃省河西地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工作可能面临的五类难点,并从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层级框架与技术体系入手,在省市联动、科学支撑和政策设计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绿洲城市;城镇开发
期刊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对乡村发展的最新战略要求,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全面开展,长期缺少空间规划支撑的乡村地区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应该避免过去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对乡村地区简单认识、单一控制的思路,从乡村地区的综合功能角度出发,通过综合空间规划手段,促进乡村从单一生产空间向综合宜居家园转变。  关键词:乡村振兴;国土空间规划;战略引领  doi:10.3969/j.issn.100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已进入新时期发展阶段。全面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空间规划有机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部署。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为更好地理解并支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本文基于全国层面国土空间规划的认识与思考,从国土空间规划任
期刊
摘要:特色小镇是国家在新时期下的重大战略创新,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目前特色小镇的开发过程中,大多数企业和政府对不同开发阶段特色小镇的操作要点尚不明确,普遍存在忽视前期策划,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导致部分特色小镇陷入了发展困境,逐渐偏离了正确导向。本文以特色小镇全流程开发为切入点,首先建构了小镇开发的整体架构,将开发分为前期准备、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三大
期刊
摘要:当前国土空间开发进入底线约束、绿色发展的新阶段,城镇空间从弱约束下的快速增长模式转型为强约束下的内涵式增长模式。城镇开发边界作为城镇空间增长的核心管控抓手,其功能不应仅停留在规模及底线管控上,更应具有主动塑造美丽国土空间的作用。文章以滇池与流域国土空间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从湖城生态、湖城空间等多个角度出发,探索了以自然和谐、国土安全为前提,环境影响、舒适艺术、低碳高效为控制导向的城镇开发边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