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保护 动态发展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123456he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在乡村振兴重要国家战略背景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核心”是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价值?传统村落之于乡村振兴战略又有怎样的意义?
  宋直刚: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工作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动态的保护与发展过程。
  传统村落并非原封不动地将其视作文物一样隔离起来、静态保护,其实它更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保护与发展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有发展才能保护。很多传统村落衰败的一个原因便是它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传统村落的发展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与民间资本,但应该保证社会资本不能极度商业化,也不能冲掉传统村落原有的“淳朴”。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村民想致富过上好日子,总不能在传统村落中坐等黎明的曙光吧?国家财政部拨款300万给传统村落用于基础乡建和环境整治,但后续的发展该如何进行,村落应如何实现永续发展?如何让昔日的传统村落成为游子都想回归的故乡?如何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不辞远道而来?关键还是要靠当地政府和人民“巧用资源、自力更生”了。发展是关键,产业是重地,这是村落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让心回归的保障。每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绝对不是千篇一律地简单复制,而是“因地制宜”四个字的极致发挥。
  问:伴随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公布,安徽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累计达到400个,是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最为重要的省份之一。对此,结合乡村振兴要求,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定位及工作重点是什么?
  宋直刚:安徽省文化底蕴深厚,现存大量传统建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及其他历史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希望在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文化挖掘、体制机制构建等综合性手段,探索全新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我们选择绩溪、歙县、潜山三个不同类型的地区展开试点工作,希望真正做到“传承本色、形神兼备”。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试点,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结合传统村落自身历史文化积淀、发展空间、村庄布局、基础设施等,选择多样性的发展路径,避免格式化、同质化,努力实现传统村落见人、见物、见生活。实施规划设计全覆盖行动,从传统村落规划编制、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全方位实施。
  为此,我们首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省域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其次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技术指引,从综合发展和底线管控两个角度指导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我们希望不仅要保护村落的空间实体,更能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培育和文化的传承弘扬,真正让传统村落恢复人气。我们希望能以产业留住人,如果大量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愿意留在乡村,乡村就能够传承和振兴。而建立系统完整的乡村自治机制,是推动这些工作的基础。
  问:从近几年旅游产业游客数据,以及传统建筑保护与利用、传统文化传承结果来看,安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积累了较多极具价值的做法与实践经验,有哪些可与全国其他省份及地区交流与分享?
  宋直刚:安徽是徽文化集聚区,也以徽文化为骄傲。安徽的传统村落品质比较高,其精华不仅在物质层面,更在于文化内涵。安徽的传统村落與山水、地域的融合最紧密。我们历来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早在2000年,西递、宏村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多年来我们一直重视对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我们不仅关注保护名录内的传统建筑保护,代表不同年代特征的建筑都被列为保护对象。此外,我们也特别重视村庄风貌和山水格局的保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乡村人口外迁,大量传统村落逐步衰落。我们一直秉持着“先救命、后治病”的方法,抢救性保护传统村落,但还是来不及,因为资金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传统建筑还是崩塌损毁了。除此之外,我们一直重视保护与修复的原真性。对于保护名录内的建筑,我们一直按照严格的规范来进行保护;而对于一般的传统建筑而言,不仅要修、要救还要能适应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建筑的内部可以做一些改造。对于新村的建设,我们通过“保护老村、开辟新村”的做法,应对村落保护中的发展压力,新村的建设必须与老村相协调。对于一些过于偏远、严重衰败但同时具有一定文化保护价值的村落,我们只能采用异地保护的方法来兜底。不仅传承建筑实体,还重视环境的整体保护,自上而下营造文化景观环境。比如当前政府层面提倡皖南农村的新建房屋更多传承徽派建筑风貌,并对部分已建房屋进行了改造,但是当前的工作还是过于偏重物质空间层面,对文化的挖掘、乡村生产生活的综合性提升等问题考虑不足。最近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全新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努力实现传统村落活态传承,希望真正做到“传承本色、形神兼备”。不仅要保护村落的空间实体,更能通过对相关产业的培育和文化的传承弘扬,真正让传统村落恢复人气。
  问:传统村落文旅产业发展是目前极为热门的保护与利用趋势,安徽传统村落文旅产业的转化情况怎么样?文旅产业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是怎样的;其“利”与“弊”又分别是怎样的?
  宋直刚:在近代历史中,皖南地区由于各种历史原因经济开始衰落,古村落格局及其传统建筑也日益受到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侵害及自然灾害、战争的破坏。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旅游业、工业的发展与古建筑、古村落保护及山水环境等资源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这也是目前我国发展中的村镇地区普遍面临的矛盾。
  安徽西递、宏村、黄山等地区和村落的文旅发展较早,也一直较被市场及资本看好,但是延续发扬原有文脉价值与魅力,避免变成“打卡”标的地,是目前安徽的传统村落文旅发展不能忽视的问题。此外对于传统村落来说,深深植根村落在地资源,挖掘村庄各方面“在地文化特色”“旅游只有与文化结合,形成有灵魂的产品,这个村落的产业才会真正有生命力”。在具体做法方面除了民宿,还有与村庄更紧密的农业产业,如茶叶、农食如何通过民俗文化与村庄传统文化的融合,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及竞争力的文旅产品,最关键的还是在自身上“找抓手”。   文旅产业发展需要对现有传统村落进行空间梳理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营造,这里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资本、农民的关系,确定好政府的角色与任务。外来资源与原有在地传统特色经过碰撞后,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文化属性及市场吸引力。文旅产业的发展对于传统村落来说是发展的机会,但是绝对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要用科学保护,长期动态发展的思路,看待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希望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气息的传统村落在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下展现出新的活力。
  问:传统村落保护并不是单纯的“守旧”,更是“村落生态”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伴随产业发展及现代文化的引入,商业元素、建筑、文创等随之与传统村落“在地、传统文化”相碰撞,结合安徽的探索与实践,“外来文化”对在地、传统文化有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影响?
  宋直刚: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对村庄建设中出现严重景观趋同与城市建设的现象一直感到忧心,“千城一面”的城市现象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在乡村建设中这种趋势也有所蔓延,正逐渐演变成“千村一面” “一村一面”。如何避免村镇建设重蹈城市中“千城一面”的覆辙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在加拿大2个月的学习考察,结合本人多年的设计经验和对安徽省村镇建设的认识,深深感到加强地域性景观设计和地域特色建筑元素的融入才是避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千村一面”“一村一面”现象的有效途径。例如从2000年以来,我们在皖南地区开展了“保徽”“改徽”“建徽”等工作,目的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塑造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而在皖北平原地区,我们则不提倡村民自建徽派建筑风格的建筑,更多是通过生态微田园建设引导和产业提升带动村落发展,保育村落生态环境,泗县的小宋村就是这样一个村落。
  问:安徽的传统建筑数量大,价值高,在保护与利用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民居保护与原住居民生活条件改善之间的矛盾?
  宋直刚:皖南古民居是古山越与中原建筑相结合的产物。经过几百年的萃炼,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建筑风格——马头墙、粉墙黛瓦、内天井、木石砖三雕艺术等。尤其是马头墙已经成为徽派建筑文化和中國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祠堂、牌坊、水口园林等也是皖南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的具体体现。
  居住在传统民居内的居民对现代生活的需求势必带来传统民居的改造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哪些不能改造、哪些需要改造、如何改造都是传统村落利用和保护直接面临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皖南古村落不可避免地新建住房。但是出于保护需要,古村落内能新建的土地极其有限,再加上皖南地区山多地少,新房建设与古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也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之一。
  因此在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发展经济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并重、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并重、突出地域景观特征的原则。
  传统村落中民居建筑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永续历史长河中不同时代建筑技艺的组合。一个村落现有的民居建筑反映了不同的历史层次,可能有唐代风韵、宋代特色、或是民国印记。从古至今,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享风水之道,在选址、空间格局上都有科学之理可寻,它不仅有利于避免自然灾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生产。而对于传统民居建筑,首先能保护的就保护,能修的尽可能修。但在没有修复价值和必要的情况下,农民也可以原址自建房,但不能改变村落的历史空间形态,建筑风格仍要与村落整体环境风貌保持协调一致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这个时代的建筑元素和技术材料。某种程度上,我们叫停传统民居翻修,并非让他停止,而是教他科学翻修。从市场、游客及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到历史演进、时代进步的传统村落是更加科学的发展轨迹,规划建筑专家介入下的、有时代性的保护才是科学发展。
  自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以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理念便越发深入人心。而此前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薄弱加之农民观念的不断更新,促发了原始传统村落逐渐向现代化过渡。在没有科学指导的情况下,农民新修的房屋与原村落整体风貌严重相悖,格格不入。传统村落被新式建筑和生活方式撕开了一道口子,将特色全失。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村落,外界赞叹美哉、妙哉,但身处其中的农民却向往住在宽敞明亮的大房间,想要追求更现代化的生活。
  保护传统村落首先要叫停拆除,留住现有的传统建筑与村落格局。村落农民思想进步,极力改善生活质量,而社会上部分喜好传统建筑的文人又梦寐“返璞归真”,想要留住传统气息。在对峙的交叉口,也许政府会被迫成为一个中间人,协调原住民与文化富人间的认知差,将现有民居扭转给文化富人租住,尽量尊重建筑原貌,而原住民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个过程不是农民与文化富人之间的随意交易,而是在政府指引下,完全遵照政策和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正规交易。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传统村落住的都是“现代人”,在精神层面上这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也许未来,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与格局的保护与发展能找到一个最佳的运行模式。
  问:结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对规划及建筑设计工作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宋直刚:众所周知,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精髓,是人类文明从古至今发展某一过程的呈现,它不是结果。村落在自我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原先的建设对整个村落的其他民居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随年代逐渐翻建维护,体现不同的时代特色,而整体依然遵循地方民居的共性,差异性与共性并存。所以它既具有历史的痕迹,同时依旧在不断地发展中。
  对此,在规划中,我们在充分认识传统村落重要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努力寻求地方之间的共性,对共性部分做精细化规划设计引导,尊重并充分认识地方之间的差异性。对差异部分根据地方特色量身定做规划设计引导,避免“千城一面、万村一品”情况的出现。
  对建筑设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意向引导和定指标、提要求的层面,而应深入挖掘地域建筑文化特色要素,从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色出发,依据其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格局形态、公共空间及院落建筑的实际需求进行“量体裁衣,量身定做”,注重建筑设计的品质与共享。
  对具有建设新村需求的传统村落,采用多方案比较的方法,解决新村与古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即发展与保护问题。同时征求专家、政府、村民、开发商等多方意见,采用近远期结合的措施,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综合规划,确保新村及旅游服务用地开发的可操作性和村民生活的方便性。从用地方面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之间的潜在矛盾。
  问:2016年出台了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十三五”计划,对直至2020年的工作进行了规划,但截至目前绝大部分工作已提前完成,根据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做了哪些新的定位及战略性的新调整?
  宋直刚:“十三五”时期,我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以更高的定位、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进一步增强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责任心、紧迫感,进一步加强了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合理利用,积极努力进行传统村落活态传承。
  对传统村落而言,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人才的振兴,组织的振兴,产业、文化和生态的振兴、更多的是文化保护意识形态的振兴,说到底,是为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寻求最优解,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对此,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在“十三五”总体目标基础上,将进一步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健全防灾安全保障,持续优化保护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村民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努力形成“村民为主、全民参与、你我共保、共建共享” 的文化氛围。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文化和历史的体现,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被破坏,为今后的保护发展带来巨大困难,因此空间结构的研究对于未来村落的保护发展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山东省泰安市山西街村是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本研究通过空间句法的凸空间分析法、轴线分析法,选取整合度、可理解度、深度值等参数从不同的空间尺度定量分析其空间格局。研究表明:该村由环路包围而成,其道路层次较为分
期刊
摘要:为顺应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风貌的塑造与管控应从原有的以城镇为主要对象的规划,发展为“大尺度、多要素、全覆盖”的涵盖整体国土空间范畴的规划。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巴马县”)为例,探究国土空间规划新视角下县城特色风貌的营造方法,即从现状特征和问题出发,突破原有的城镇建成区尺度范围,对县城全域风貌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先提出整体风貌格局,再从全域范围内自然风貌与城镇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引发了各个行业对于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的思考,而城乡规划与建设也必须重新审视已有的惯性思维。四川省成都平原的林盘作为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景观和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以其离散型分布模式维持了千百年来在遭受外界压力和冲击时的韧性,支撑了“天府之国”的长期繁荣。本文基于对林盘空间格局和场镇作为农村传统社会服务空间节点的分析,提出了保持鄉村聚落空间间隔与发挥农村基层社区服务功
期刊
2019年5月1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出台,提出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理论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五级三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国家和省级规划具有战略性和宏观性,市县国土空间规
期刊
摘要:文章基于山东省的数据分析,发现县域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多为城镇扩张导致的就地转移人员和周边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城乡两栖人员构成。与大城市不同,县域城镇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与户籍关联性不强,且城乡户籍含金量正经历此消彼长的过程。由此,县域城镇农业转移人口问题政策选择的关键并不是引导农村籍人口在城镇落户,而是着眼于跨越城乡状态下家庭的稳定和幸福,提升其融入城镇能力并充分保障农村权益。  关键词:县域城镇化
期刊
摘要:世界遺产保护与利用,是近年来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与学术领域的重要议题。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原则,总结提出遗产综合展示、特色产业发展、区域联动发展三个层次的遗产利用方式;并以云南省丽江市玉龙县石鼓特色小镇为例,探讨世界自然遗产地中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在石鼓特色小镇规划实践中,确立“保护与利用规划统筹”的规划主线,重点实行“四个统筹”的规划策略,包括统筹“长江第一湾”与“石鼓特色小
期刊
摘要:本文以城郊型村庄在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投资、产品、环境、设施、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困境为导向,立足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在资源禀赋和休闲需求的驱动下,探讨基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城郊型村莊融合发展模式、特征及危机应对措施。基于西北地区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村庄规划的实证,在解读现状和梳理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主客交往、供需关系和示范效应的作用机制,以旅游目的地建设为指向,提出空间整合、文化融合、设施一体、
期刊
摘要: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土空间各要素之间竞争态势逐渐增强,亟需编制“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城镇开发功能导向,结合区内资源禀赋差异,首先选取11项评价指标开展限制性评价,识别影响城镇建设开发的短板要素;其次进行综合适宜性评价,运用GIS手段构建集成评价模型,在强限制性分区基础上,得出4类适宜性评价结果,为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全域旅游逐渐成为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大若岩镇为实例,提出应从空间、产业、参与主体三大层面体现全域旅游发展理念,通过镇域旅游开发空间整合、与城乡居民点互动、全产业融合与延伸及全社会参与,实现旅游开发空间的全域化,旅游业与城镇的全域互促,镇域全产业的互动与融合,促进全镇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小城镇;旅游产业;
期刊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智慧的“活化石”,是“民俗艺术博物馆”,是“民族几千年文化的基因库”,历经风雨沧桑,延绵至今。传统村落是人们对乡土气息、桑梓情怀和历史文化记忆的依恋与渴望,是乡愁文化的承載地。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安徽省近些年不断探索传统村落保护方法与发展路径,先后编制了《安徽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十三五”规划》《安徽省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