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范围广,学生阅读能力弱,需要科学理性指导课外阅读。本文拟从阅读与生活“融合”、课内与课外“联合”、精读与略读 “结合”、反馈与评价“应合”等几方面进行探索,充分激发阅读兴趣,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让学生快乐阅读,轻松阅读。
【关键词】课外阅读;四“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丰富而深刻的阅读能让人在有限时间内汲取千年人类文化的精髓。眼下学生的课外阅读显得范围广、内容杂、时间散,加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相对薄弱,教师的理性指导缺乏艺术,因而科学指导课外阅读迫在眉睫。笔者在阅读指导实践中,试图从阅读与生活的“融合”、课内与课外的“联合”、精读与略读的“结合”、反馈与评价的“应合”等几方面进行探索追问,力求让兴趣缠绕阅读,让阅读走进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一、阅读与生活“融”合
阅读源于生活,生活为学生的主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阅读又服务于生活,二者相辅相成。例如,学生没有古文基础就去阅读精选版名著《三国演义》,显然有很大难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每个老师的金科玉律。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积淀、生活积累是基础,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没有读过这部书,但都略知一二,主要缘于看过相关的电视剧或电影,还有的学生曾听大人们讲过。我便建议学生回顾过去的所见所闻,将其中的人物、情节等与书中的内容“一一对号”。对学生来说,声像内容比文字内容更形象、直接。我再利用信息课指导学生下载电影电视剧,查询专家学者对书中人物形象的概括评价,有重点有选择地指导观看,将声像信息与文字信息有效融合,让生活体验融入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在理解中生成能力。
二、课内与课外“联”合
课内阅读是主体,课外阅读是必要补充、拓展和延伸,二者联系紧密,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和运用好它们的联系点。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文章中就分别讲述了谈迁、诺贝尔、李时珍发愤努力有所成就的故事,而在相关课外阅读书籍中,也介绍了在各大领域的科学家、发明家等。再如,《课外补充阅读》中有课文《黄山奇松》的知识拓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课内外联系的契机,可这些课外书成为学生预习的工具书,成为复习的参考书。不仅充实完善了课堂,还解决了知识延伸问题,并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以“内”带“外”,以“外”补“内”,找准联系点,抓住切入口,内外交汇,珠联璧合,相机“嵌”入,有机“联”合。
三、精读与略读“结”合
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需要逐字逐句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做到理解透彻,此谓精读。然而人的精力有限,书籍又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将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很多文章只能采取略读方式,平时我们面对一大堆读物,会习惯性地将书的前言、内容提要、章节目录等浏览一遍,这样基本能大致了解各本书的梗概、要点及应用范畴等,所以阅读需将精读与略读综合进行。确定精读还是略读是关键,也是难点。显然可以增益心灵内涵,能够提升价值品味的是精读之选,那么此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以及一些爱读书、会读书、善读书的学生的作用,进行有效分工合作。我深知教师和学生每一次接触,都能激发他们心灵的热情。教师每一次范读、引思能让学生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加明朗。所以教师可以配合班上的读书能手,定期向同学们推荐有精读价值的、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重点句篇详细研读,故事梗概大致了解的方法。但凡精读的文章要做好读书笔记。其余文章则以略读为主,有效做到详略结合。
四、反馈与评价“应”合
课外阅读的效果是我们最为关注的,进行过程性指导、反馈是关键。反馈方式根据不同阅读性质、内容,选用丰富多样的方法,开展异彩纷呈的活动,例如:召开“美文品味会”,品味有文化内涵精读文章;开展演讲、朗诵比赛,分享抒情诗、感人事迹;进行“语文素养展示”,撰写读后感、展开续写或改写;举行“文学、生活常识竞赛”……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所以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從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给以中肯的评价和激励,及时、准确而具有启发性的评价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生活即阅读,所以阅读与生活融合是课外阅读的终极目标;课内、外系一个整体,所以课内与课外联合是课外阅读的必由之路;精读与略读结合是点面结合的基本方法;反馈与评价应合则是巩固强化认知的有效措施。
阅读,能让学生有可能站到“巨人”肩上走向高端,广泛而深厚的课外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技能、增强智慧素养的自觉行为。只要我们科学引领,以多姿多彩的形态,呈现阅读的丰富多彩,充分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定能使学生渐渐品尝到快乐阅读的滋味,体会到精神的高雅,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孙玉娥,赵福玉.中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4(18).
[2]白莹.中学生利用新媒介学习语文的审视和掌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张和新.谈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性[J].语文教学之友,2010(3).
作者简介:阮代华,男 ,1968年生,重庆人,现任教于重庆市江津第四中学校 ,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唐荣波)
【关键词】课外阅读;四“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丰富而深刻的阅读能让人在有限时间内汲取千年人类文化的精髓。眼下学生的课外阅读显得范围广、内容杂、时间散,加之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相对薄弱,教师的理性指导缺乏艺术,因而科学指导课外阅读迫在眉睫。笔者在阅读指导实践中,试图从阅读与生活的“融合”、课内与课外的“联合”、精读与略读的“结合”、反馈与评价的“应合”等几方面进行探索追问,力求让兴趣缠绕阅读,让阅读走进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
一、阅读与生活“融”合
阅读源于生活,生活为学生的主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阅读又服务于生活,二者相辅相成。例如,学生没有古文基础就去阅读精选版名著《三国演义》,显然有很大难度。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是每个老师的金科玉律。所以了解学生的知识积淀、生活积累是基础,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没有读过这部书,但都略知一二,主要缘于看过相关的电视剧或电影,还有的学生曾听大人们讲过。我便建议学生回顾过去的所见所闻,将其中的人物、情节等与书中的内容“一一对号”。对学生来说,声像内容比文字内容更形象、直接。我再利用信息课指导学生下载电影电视剧,查询专家学者对书中人物形象的概括评价,有重点有选择地指导观看,将声像信息与文字信息有效融合,让生活体验融入课外阅读,促使学生在理解中生成能力。
二、课内与课外“联”合
课内阅读是主体,课外阅读是必要补充、拓展和延伸,二者联系紧密,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和运用好它们的联系点。例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文章中就分别讲述了谈迁、诺贝尔、李时珍发愤努力有所成就的故事,而在相关课外阅读书籍中,也介绍了在各大领域的科学家、发明家等。再如,《课外补充阅读》中有课文《黄山奇松》的知识拓展,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课内外联系的契机,可这些课外书成为学生预习的工具书,成为复习的参考书。不仅充实完善了课堂,还解决了知识延伸问题,并丰富了学生的“阅”历。以“内”带“外”,以“外”补“内”,找准联系点,抓住切入口,内外交汇,珠联璧合,相机“嵌”入,有机“联”合。
三、精读与略读“结”合
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需要逐字逐句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要做到理解透彻,此谓精读。然而人的精力有限,书籍又浩如烟海,谁也不可能将每本书,每篇文章都去精读,很多文章只能采取略读方式,平时我们面对一大堆读物,会习惯性地将书的前言、内容提要、章节目录等浏览一遍,这样基本能大致了解各本书的梗概、要点及应用范畴等,所以阅读需将精读与略读综合进行。确定精读还是略读是关键,也是难点。显然可以增益心灵内涵,能够提升价值品味的是精读之选,那么此时就要充分发挥教师以及一些爱读书、会读书、善读书的学生的作用,进行有效分工合作。我深知教师和学生每一次接触,都能激发他们心灵的热情。教师每一次范读、引思能让学生目标更加明确,方法更加明朗。所以教师可以配合班上的读书能手,定期向同学们推荐有精读价值的、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重点句篇详细研读,故事梗概大致了解的方法。但凡精读的文章要做好读书笔记。其余文章则以略读为主,有效做到详略结合。
四、反馈与评价“应”合
课外阅读的效果是我们最为关注的,进行过程性指导、反馈是关键。反馈方式根据不同阅读性质、内容,选用丰富多样的方法,开展异彩纷呈的活动,例如:召开“美文品味会”,品味有文化内涵精读文章;开展演讲、朗诵比赛,分享抒情诗、感人事迹;进行“语文素养展示”,撰写读后感、展开续写或改写;举行“文学、生活常识竞赛”……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所以要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從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给以中肯的评价和激励,及时、准确而具有启发性的评价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方法的科学性。
生活即阅读,所以阅读与生活融合是课外阅读的终极目标;课内、外系一个整体,所以课内与课外联合是课外阅读的必由之路;精读与略读结合是点面结合的基本方法;反馈与评价应合则是巩固强化认知的有效措施。
阅读,能让学生有可能站到“巨人”肩上走向高端,广泛而深厚的课外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技能、增强智慧素养的自觉行为。只要我们科学引领,以多姿多彩的形态,呈现阅读的丰富多彩,充分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定能使学生渐渐品尝到快乐阅读的滋味,体会到精神的高雅,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孙玉娥,赵福玉.中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04(18).
[2]白莹.中学生利用新媒介学习语文的审视和掌控[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张和新.谈语文网络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然性[J].语文教学之友,2010(3).
作者简介:阮代华,男 ,1968年生,重庆人,现任教于重庆市江津第四中学校 ,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编辑:唐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