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taopangp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押题理由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正式将研学旅行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研学旅行、科普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等自然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自然教育,是让体验者在生态自然体系下,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是解决如何按照天性培养体验者,如何引导体验者释放潜在能量,如何在培养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命题趋势
  1.多角度谈教育意义,以广度见深度;纵向深入议教育改进,以深度见高度;辩证分析劳动意识、地球公民自觉、教育多元化……
  2.联系社会,立足现实;注重实用,解决问题。重视受教育者的现实处境,评价受教育者的受纳需求,换位思考家长的接纳意愿……
  例文赏读
  押题方向
  教育的边界
  ◎王奕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不教奥数、不教英语,湖北大学资源环境系某副教授用半年时间,每周六在沙湖公园教小学生种地,不少“10后”学生第一次知道蔬菜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而不是“从超市来的”。有人说,“补习”种地能让孩子变得更爱惜食物和环境;也有人说,学生不能只关注成绩,培养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也很重要;但也有人认为,“补习”种地,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意义不大……
  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事件发表看法,“资源环境系某副教授”“每周六”“教小学生种地”“知道蔬菜是从地里长出来”以及对此事的不同评价,是这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教授周六给孩子“补习”种地,让孩子们了解自然之美,理解生态系统、自然规律,了解生命的意义,以平等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认识到人类并非无所不能,人类的高级境界都需要自然给予养分和灵感。命题者意在引起考生对教育功利化、短视化等行为的反思,激发考生对育人目标、育人方式的思考;考生也应洞察命题者借材料表达对个人眼前与终身发展、个人与民族的长远发展、个人与文化情怀的契合等方面的关注。
  参考立意:①这是城市生态教育的一种尝试。春天担肥,夏拾麦穗,秋掰玉米,让孩子在参与春种秋收的体验中,在对生命的注视、倾听、感悟中成长。②没有与自然接触的童年是不完整的。無论发展多么现代化,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都非常重要。③教育在带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品质,让他们知道吃苦耐劳,懂得呵护生命。
  武汉一位大学教授开设了一个特殊的“补习班”——教小学生种地。这真是则有趣的新闻,因为这新闻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不务正业”——本该在大讲堂里教书的教授,本该在教室里念书的学生,却聚在一个公园里“伺候”着一块土地。但这个在常人看来脱离了教育正轨的“种地补习班”,却包含着教授的良苦用心,是自然教育的另辟蹊径。
  现代社会,人们整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固定而死板,灰暗而无趣。久困于传统课堂樊笼的师生们,也大抵如此。然而,天地之大,林间田下,何处不是教室?何处不能育人?这种“不务正业”,便是一架“梯子”,带领学生跳出有限的空间,来到教室之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顺着梯子,上下求索,育经天纬地之人才,这正是“种地补习班”的意义所在。
  顺着梯子,向下求索,做个农人,扎根黄土。
  当教授与小学生相聚于田间,他们原本的社会身份即刻被抹去,成为一群伺候着土地的农人。农人,这是一个许多生活在城市之中的现代人都陌生的名词;而这群涉世未深的小学生得以亲身体验他们的日常生活。在“老农”的带领下,年轻的“农人”们用日益娴熟的手法,在田间挥汗如雨。稚嫩的肩膀在一次次挥锄中变得有力,娇弱的身躯田间变得强壮。年轻的心,有了对土地、对“农”的依恋与敬畏;有了对乡愁、对“根”的理解与感动。他们是“新时代”的“农人”,他们是“乡土”的继承者,他们是浮躁时代里深扎的树根。
  顺着梯子,向上求索,做个诗人,翱翔蓝天。
  诗人总在游历中体验生活,放飞自我,从中感悟生活的情趣与味道。教授带着小学生们在田间劳作,是带着他们在诗间徜徉。他身兼学塾先生、田园诗人与田间老农三职,带着一群蒙童在田间地头体验、感悟生活。我相信,当一群脸上洋溢着笑容的师生在黄土与蓝天之间忙碌,又在大自然中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时,诗意便自然而然地从他们的心中喷涌而出。有了耕耘的美好经历,孩子们得以拥有炽热的灵魂,充实的灵魂,诗意的灵魂。他们是真正的诗人,是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是南山脚下的陶渊明。
  顺着梯子,上下求索,教育边界,不止于此。
  顺着名为“不务正业”,实为“开拓创新”之梯,上下求索,强健躯体,丰富灵魂,从而全面发展,走出一条教育的新途。“种地补习班”是一条很好的路,我们还可以开拓更多的路——“航海补习班”“搏击补习班”……顺着这架开拓创新之梯,爬出现有教育的边界,此方天地尽头在哪儿,梯子便可伸到哪儿,我们便可爬到哪儿。学生们不仅可以拥有农人的顽强与诗人的浪漫,还可以拥有更多独特而美好的品质。
  愿广大教育工作者上下求索,开拓创新;愿天下学子躯体强健,灵魂丰盈;愿教育之路常走常新,柳暗花明。
  文贵乎“情”与“思”。作文情感高致,思维缜密。材料中湖大教授带学生补习种地这一与众不同的教育方式,意义何在?考生以饱含激情的体悟,严谨深入的挖掘,纵横驰骋的联想,借“梯子”的设喻展开思路,巧妙地传达个中滋味。向下挖掘,回归泥土,回归精神的乡原;抬头仰望,追寻诗意,追寻心灵的天空;横向联系,思考教育,探寻理想的“边界”。作文对“种地补习班”的激赏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对这一教育方式蕴含的价值审视,新颖独到,理性深刻。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现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防盗门里,生活在电视、手机、电脑等制造出来的“虚拟空间”里,患上“自然缺失症”,表现出缺乏专注力、视听障碍,动手、倾听、探究、创作能力弱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自然缺失症”还会造成个人与历史割裂、个人与人类精神家园的分离……
  班级计划举行班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对“自然缺失症”有怎样的感受和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人和自然须建立连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群的“自然缺失症”越来越凸显。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水平提升,人们开始追求更丰富的精神生活,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关注大自然。考生在写发言稿时,可以从为什么需要建立人和自然连接的角度切入,进行探讨:天天宅在家里不可以吗?只从事室内运动不行吗?自然教育对人有什么好处?
  2.归于自然,尊重生命。比如,孩子们对买来的东西很少会有很深的情感寄托,但如果这个东西是孩子自己创造的,就会非常不一样。自己种植蔬菜,自己收获,然后跟大家分享,再一起食用,这就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对粮食的珍惜,对土地的珍爱,对一切生命的尊重,都不再是口号式的话语,而是体验之后能够落实到行动的东西。
  3.体验生活,感知生活。大数据时代,电子产品充斥着孩子们的生活。他们平日里很少去接触大自然,体验自然的乐趣。父母应通过更多方式来引导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下敞开自己的心胸,放松地去体验生活,感知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的能力。
其他文献
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于2020年10月14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闭幕,数字中国建设的新航程已經开启。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4亿,贫困村网络覆盖率达98%。信息高速通道的建设,打通了贫困户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应用大数据,田间地头的生产和城市消费联系起来;通过互联网,乡村美景将城市游客吸引进来。城乡联动产销对接,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强劲动力。农业云、大数据、智慧园……在广大农村
期刊
做人,不是做一个按教条行事之人,而是要提高精神境界,做一个有“审美境界”、自然而然做应该之事的人。  2020年9月10日教师节之际,百岁高龄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与世长辞。世纪老人以这样的告别方式,再次诠释了这位中国学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崇高风范。  张世英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美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创立了“万有相通”的哲学体系,这是中国当代最具
期刊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初到省城,十八岁的毛泽东的眼界顿时开阔得多了,感受到一种和乡下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成为它的热心读者,接触到许多革命言论。当他在这
期刊
2020年10月11日,青岛市发现3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后,立即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流调排查和分类检测。10月16日,青岛市完成全市1100万人的核酸检测,相当于平均每天检测220万人,这样的速度令外媒感叹。而与这样千万人次级别大规模检测相对比的,是13例确诊。中国抗疫的决心与成效,世界有目共睹,青岛全市大规模检测只是其中一个片段。如此大规模检测为的是对民众负责,是为中国在疫情后经济复苏提供强有力的
期刊
导 语  轻与重,冷与热,美与丑,刚与柔,善与恶,真与假,空与满,收与放,是与非,义与利,达与穷,新与旧,平凡与伟大,自尊与自卑,空谈与实干等,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相互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以便系统地、完整地认识世界。  美与丑  美丑四问  ◎杨庆凯  从呱呱坠地之时起,我们的生活便充斥着美与丑的辩论。品行、性格、样貌……生活中很多特质都可简单干脆
期刊
我的电蚊拍上沾满了苍蝇的“鲜血”。拍苍蝇讲究快、准、狠,有的苍蝇很机敏,拍子未下,便“嗡”的一声,逃之夭夭。但也有不少“无头苍蝇”,一个劲儿地乱撞,一不小心与电网“亲密接触”,就成焦炭了。  “无头苍蝇”因为没有方向,最终落得个自取灭亡的下场,而没有目标之人亦会在荆棘丛中撞个头破血流。  坚定的目标是动力的源泉。如果说,成功是彼岸,奋斗是一艘帆船,那么目标便是驱动帆船破浪前行的大风。阿里巴巴的创始
期刊
押题理由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有“健康生活”一项,要求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可见,“文明生活”已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刚需”。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中,“文明生活”亦为重要主题之一。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今天,“文明生活”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和一致需求,也一定会为作文命题者所青睐。  押题方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0年,对中国人来说,有
期刊
尽管未来仍不容易,但我已无所畏惧。   26岁的孙亚辉是河南新乡平原示范區杨庄村人,比起“孙亚辉”这个名字,人们更熟悉的是他直播间的名字——“做个有用的人”。  2016年,孙亚辉在工地上搬运钢铁建材时碰上高压电线,导致严重电烧伤。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没有留住双臂。经过多次植皮的两条腿虽还在,但他却感觉不到。  躺在床上的那几年,网络给了孙亚辉很多想象。他上网刷到一些淘宝主播的直播视频,觉得这种工作
期刊
热点聚焦  热点1:2020年8月8日,是我国第12个“全民健身日”。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的“全民健身日”被赋予了一份新的、特殊的含义。“人类最好的医生是免疫力,强大的免疫系统才是对抗病毒的根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激发了民众追求健康的强烈愿望,一场全民健身的“热潮”正悄然兴起。  热点2:2020年9月1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开学第一课》节目中,钟
期刊
应考锦囊  1.语言简明、得体  高考对语言表达“简明”的考查材料多选用那些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包括漫画、徽标、图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考查题型主要有改错题和给定语境拟写语句题等。高考对语言表达“得体”的考查更加注重实用性,题目设计重视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结合。考查题型主要有两种:(1)用词是否得体,如谦辞和敬辞等。(2)转述是否得体,如要求转述者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变换时间、地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