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孩子的“童稚语录”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anInsh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岁多的儿子每天都会冒出一些令人出奇的语句。刚开始我们只是一笑就算了,可是我慢慢发现,这是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好时机。
  一个周末的晚上,一家人坐在电脑旁边翻看以前的照片,在看到一张全家合影的时候,我们一边说道“今晚婆婆去跳舞了,外公去吃饭了……”突然儿子来了一句“爷爷回家收麦子了”,令我们捧腹大笑,因为之前没有人告诉他爷爷去哪了。我们大笑的同时,看到儿子有点兴奋得意地做着鬼脸,仿佛在告诉我们:你们不告诉我,我也会听呀。我与爱人分析:孩子肯定是在平时我们聊天的过程中得知这一信息的。原来,我们身边这个小不点,已经成长为小大人了。
  时隔一天,晚上下班回到家,爱人兴奋地过来告诉我,儿子与她有趣的对话:“奇奇小帅哥啊”“妈妈大美女啊”,这样的循环对话一直持续了十几个回合。儿子以前只会说简单的重复叠词“爸爸、妈妈、豆豆”等,现在开始使用形容词,还能冒出“妈妈大美女”这样的复杂结构语句,真是让我吃惊不小。母亲说我们小时候语言发育都是很缓慢的,两岁时根本表达不出这样复杂的意思来。此时,爱人又在一边重复这样的过程,与孩子投入到这样的循环对话中,这不就是一种最好的引导嘛。自此,我将这些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成人式语句”称为“童稚语录”。
  某天晚上,我和儿子搭积木。最开始是儿子搭,我在一边看。他认真地摆弄着茶几上的积木块,决定好先搭谁之后,自言自语地对积木说“你是第一块”,我在一边听着偷笑,接下来的情形更是精彩,第二块搭好之后,自己“耶”了一声进行庆祝,第三块搭不上之后说“你这家伙,怎么搞的”,站在一旁观摩的我已经忍不住大笑了,可是儿子还是坚持不懈地继续完成第三块积木,直到将它搞定。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打断孩子,我想陪伴和笑声应该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第二个环节是我们俩一起搭积木。当我们把积木搭到很高的时候,儿子突然停了下来,我问为什么停下来呀,继续吧。他摇摇头,思考了一下,很认真地对我说:“太危险了,不搭了,再搭就倒了。”我扑哧一下就笑出来了,赶紧回应说:“噢,对呀,你想的很周到,我们就先搭到这吧。”随后我们用习惯的击掌方式庆祝任务圆满完成。后来我分析,积木已经搭到跟儿子差不多的高度了,他有些吃力,感觉会有一些不安全,所以他选择了自己能够承受的高度停下来。这时候,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不要强行让孩子继续搭下去。
  孩子进入两岁之后,准确的说是进入26个月后,每天都在变化。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语言是变化最显著的领域,所以合理地对待子女的“童稚语录”显得尤为重要。家长的做法对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培养善于表达、乐于表达的好习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长应做一个会倾听的“大孩子”,尝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一起找寻共同的兴趣点,然后多一些耐心的陪伴,和孩子多一些共鸣,这样我们的孩子将来一定能成为不怕表达、敢于说话的乐观派小达人。
  编辑 王淑娟 mochouw@yahoo.com.cn
其他文献
宝宝像“墙头草”,怎么办?  山东聊城市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两岁了,由农村的公婆带。我和先生每周去看他一次,看到不良习惯,就批评他,但却因为宠爱他的爷爷奶奶在场,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儿子喜欢“告状”,像“墙头草”,我担心长期如此对孩子人格培养不利。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答:隔代教育有其优势的一面,但隔代教育重物质轻精神、重感情轻理智、重静轻动,同时祖辈、父辈教育理念不一致,容易引起亲子感情隔阂。这
期刊
每段我陪小年走过的路,幼儿园、钢琴课、舞蹈班……无论去还是来,都是我们的知识大讲堂、百科全书及十万个为什么。小年5岁,无所不问,所以她突然问我“青是什么”,我并不诧异,只反问:“什么青?”倒像是淘宝体的“亲”。  “青色是什么?”小年再次补充问道。  我犹豫了一下:“呃……可以是绿色、蓝色,也可以是黑色。青草是绿色,青天是蓝色。”我们一起扬头,上面是懒懒的初夏天空,“青丝是黑色。”——这个词有点儿
期刊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开始了系统的教育和学习。老师为了强化学习内容,促进幼儿成长,加强亲子沟通,常常会布置一些“亲子小任务”。一些家长在“小任务”面前要么包办代替,要么放任不管。那么,如何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6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们要善于抓住任何一个发展孩子语言能力的机会。老师布置的“小任务”,虽然会通过家校路路通平台通知家长,但家长可以故作不知,让孩子讲清楚任
期刊
1  女儿桐桐快4岁了,平时喜欢听我读童话故事。  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一本《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绘本。我一边读,桐桐一边看,读到七个小矮人出现时,桐桐忽然冒出一句:“妈妈,这个小矮人和小红帽一样,帽子都是红色的。”  我一惊,《小红帽》的故事是上个星期我读给她听的,没想到桐桐会把小红帽和小矮人的帽子联系起来,这是不是意味着女儿已经有了按颜色来区分事物的意识了呢?  记得曾读过这样的理论:“建立
期刊
案件回放  手指一戳,就改变了张小伟的一生,9岁的他失去了明亮的右眼。  一个秋日的下午,某小学三年级(1)班的体育课上,同学们既兴奋又开心,上课10分钟后,体育老师发现少拿了4个足球,于是让体育委员带领大家做准备活动,他便到器材库取足球。9岁的张小伟见体育老师离开,就与同班同学李小军追逐打闹起来。打闹中,李小军的手指戳伤了张小伟的右眼。  张小伟因为感到眼痛而大哭,此时体育老师恰巧赶到,他查看了
期刊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给行人来个下马威,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将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顿时觉得风和日丽,随着南风的吹拂,行人最后脱掉了大衣。这就是有名的“南风效应”。在幼儿园,“南风效应”更是不可忽视: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出发,科学施教,以鼓励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
期刊
女儿然然五六岁的时候,先生给她买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我把它们贴在了主卧室的墙上。地图的色彩鲜艳,女儿很喜欢,每天从幼儿园回来,都趴在墙上看。此后,我们又买了国旗、交通标识等一些常识性的图片,都贴在了墙上。  一天,女儿从幼儿园回来,从书包里拿出一张受到表扬的画递给我,说:“妈妈,看看,我画得多好看呀,你快帮我贴在墙上吧。”  后来,她经常把自己得100分的卷子贴在墙上。  看到墙上贴的图片、画,
期刊
小气鬼  一天,我们带两岁的儿子去参加家庭聚会,儿子高兴地玩起了餐桌上漂亮的餐巾纸盒。  一会儿,伯父对着儿子招手,试图引起儿子的注意,可儿子就是不理会。  于是伯父走过来,一下子拿走了儿子手中的餐巾纸盒,儿子急了,想要拿回。伯父说:“那你叫我呀!”儿子卯足了劲,叫了起来:“小气鬼!”  小白的妈妈是谁  周末,有朋友要来家里做客,我担心儿子等会儿看见朋友不主动打招呼,显得不礼貌,于是,提前给儿子
期刊
我在幼儿园的绘本馆上班,虽然平时不直接教孩子,但由于每天都会跟来借书的孩子们交流,有时还会给他们讲故事,所以绘本馆里我跟孩子们有自己的故事——  我们的约定  某天,一位家长对我说,儿子豆豆没有时间概念,每天早上吃饭磨磨蹭蹭,导致经常迟到,问我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当天下午,我看到豆豆时,脑子里忽然萌生一个念头:我可以跟豆豆约定每天早上8点见面,用这种方法鼓励孩子每天准时到校。想到这里,我一边拥着
期刊
从“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到“与孩子共成长”,四十余年,我们的教育口号几经变迁,从中折射出的是中国父母家教理念的变化。用历史的眼光回溯过往,家教理念的进步毋庸置疑。而比家教理念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爱,是孩子对父母用心良苦的理解。  壹  刘家辉  关键词:棍棒 训斥 简单  家教流行语: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流行年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见证人:刘家辉(35岁,工程师)  我小时候非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