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分类,从童话开始

来源 :莫愁·家教与成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女儿桐桐快4岁了,平时喜欢听我读童话故事。
  有一次,我给她买了一本《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绘本。我一边读,桐桐一边看,读到七个小矮人出现时,桐桐忽然冒出一句:“妈妈,这个小矮人和小红帽一样,帽子都是红色的。”
  我一惊,《小红帽》的故事是上个星期我读给她听的,没想到桐桐会把小红帽和小矮人的帽子联系起来,这是不是意味着女儿已经有了按颜色来区分事物的意识了呢?
  记得曾读过这样的理论:“建立分类概念是系统思考的基础。区分与分类能力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很重要,它是衡量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孩子通过分类的活动,从外界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出共性的东西,从而逐渐感知到集合的概念,这样孩子就能更概括地认识各种事物。”
  我理解的系统思考就是对世界的一些基本认识,比如,世界上有人类,有动物,有植物,这就是一种分类,这种分类是对世界最基础的认识,有了这种基本的概念,才可以进行更细一点的分类,比如:植物分哪些种类,动物又分哪些种类。之后,才可以延伸到更小的类别。所以对孩子而言,分类是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我决定抓住时机对女儿进行分类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女儿的潜能。
  2
  我开始从小矮人鲜艳的穿着来引导桐桐分类:“桐桐,你看,1号小矮人的帽子是红色的;2号小矮人的帽子是黄色的;3号小矮人的帽子也是红色的……”说完3个小矮人,剩下的4个小矮人我决定让桐桐来说。我指着4号小矮人的帽子,问桐桐那是什么颜色。桐桐很快回答了剩下的小矮人帽子颜色的问题,颜色对于她来说,分辨起来无疑是很容易的。
  接下来,就到了关键的时候了。我问桐桐哪几个小矮人的帽子是红色的?这下子桐桐回答得就没有那么快了。她对着书看了半天也说不上来。于是,我拿了一只铅笔,对桐桐说:“宝贝,你把戴着红帽子的小矮人圈起来,再数一数,有几个圈圈。”我这样一指点,小丫头变得好开心,拿着铅笔将1号小矮人、3号小矮人、5号小矮人都圈了出来。然后数了一数,大声地对我说:“妈妈,有3个小矮人有圈圈。”小丫头回答得很对,我暗自高兴。
  我趁热打铁,又问她:“哪几个小矮人是戴黄色帽子的呢?”有了前一次的经历,桐桐飞快地将2号小矮人和7号小矮人画了圈圈,然后,又把4号小矮人画了圈圈。但是4号小矮人的帽子并不是黄色的,他的鞋子才是黄色的。我才发现,原来我高兴得太早了:桐桐毕竟还小,她的脑海里得到的信息主要是——颜色,而忽略掉了另一个关键词——帽子。也许未满4岁的幼儿脑海中分类能力的形成会比较困难,中间难免会有差错,我觉得自己需要耐心地启发、引导她,帮助她进步。
  于是我拿起铅笔,将4号小矮人的帽子和他的鞋子圈起来,对桐桐说:“宝贝,你看,这是小矮人的鞋子,那才是小矮人的帽子哦。那4号小矮人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呢?”女儿很快回答说:“是蓝色的。”我接着问:“那戴黄色帽子的有4号小矮人吗?”这样一问,女儿才知道刚才回答错了,她马上把刚才4号小矮人上的圈圈擦干净了,然后大声地告诉我:“戴黄色帽子的只有2号和7号小矮人。”回答正确。
  3
  分类能力的形成需要反复操作,反复引导,并能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强化孩子的分类观念。我决定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情景训练孩子的分类思维。
  一天,桐桐在玩积木,积木的形状有好几种。我就想让桐桐将相同形状的积木分类:“宝贝,这些积木的样子是不是不一样呀?”桐桐点了点头。我接着拿起几个弧形的积木说:“这些积木边缘弯弯曲曲的,是一类;那些积木边边是直直的,是另一类;还有这种有三个尖尖的角的积木,又是一类……”依次下去,我将积木按形状分了类,然后鼓励桐桐将同类的积木堆在一起。桐桐很高兴,玩的时候显得很兴奋,因为对她而言,将积木分类是一种新玩法。
  后来,我将分类的观念延伸到了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让桐桐将买回来的蔬菜按颜色分类,摆在一起;将客厅里的鞋子按大小分类,大人的摆在一起,小孩的摆在一起;逛超市的时候,有意识地引导她观察超市里的物品摆放;亲子活动的时候,鼓励她和其他孩子一起涂色,等等。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桐桐的分辨能力比以前强了很多。她会自己有意识地将不同的水果分类,将香蕉和香蕉放在一起,将苹果和苹果放在一起;她会将洋娃娃放到一起,与别的玩具分开;她会将不同颜色的贴纸贴在相同颜色的动物旁边;她会自己将大的绘本和小的纸卡分开放在自己的小书柜里……
  没想到一篇普通的童话故事让我找到了激发孩子潜能的金钥匙,看到女儿的进步,我喜在心里,也愈发意识到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千里马”,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去做好“伯乐”,如何用轻松、愉悦的方式去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在帮助孩子分类的过程中,碰到孩子区分错了的情况,就像桐桐把4号小矮人分错类一样,家长不要沮丧或者认为前功尽弃,而是应该找出孩子区分错了的原因,让孩子在脑海中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同时,不要局限在某个固定的角度里,比如如果从颜色分辨不同的水果,就不要再用颜色分辨不同的蔬菜、积木。家长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训练孩子,比如从事物的大小、形状、名称等等来分类,这样孩子的思维自然就会开放、拓展出去。而思维的拓展无疑对孩子的创造力是大有裨益的。
  编辑 吴忞忞 mwumin@qq.com
其他文献
据《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份新的研究报告指出,父母应该为孩子购买氟化物含量更高的牙膏以预防蛀牙产生。研究人员发现,牙膏中氟化物所占比重如果低于百万分之一千,其所能产生的预防蛀牙功效只相当于不含氟化物的产品。   这项研究由曼彻斯特大学科克拉纳口腔卫生组进行,据他们此前发现,含氟牙膏能够将蛀牙产生的可能性降低24%。口腔卫生组织最新进行的研究涉及79项测试,由全世界7.3万名儿童参与。   儿童
期刊
李政道是大物理学家,他把“物理”当做生活方式,一生忙于思考和计算,家庭生活充满了物理和数学,可他的大儿子李中清为何会偏爱历史呢?  李政道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美术、历史等一直很感兴趣,收集了七八百件古董。小时候,全家人经常会一起去博物馆参观一些古董,或者是在家里翻阅一些画册,畅谈各自的观点。这在无形中培养了李中清对历史的兴趣。他越来越喜欢读一些历史书籍。  李中清小的时候,李政道曾花功夫辅导他学数学
期刊
自从孩子上小学后,“考了多少分”这个问题就常挂在我的嘴边,每次都会忐忑不安地等待孩子的分数,接着,或是赞不绝口或是暴跳如雷,或是满怀欣喜或是灰心失望,似乎那分数就是心情的晴雨表。   这一天孩子又考试了,等在校门外接孩子时,我由平时的悠闲变成了煎熬。铃声响了,我在人群中翘首盼望,远远地看着孩子的表情,也许能瞧出点蛛丝马迹。“妈妈……”听到孩子的叫声,我的心“咯噔”一下,如果考得好,可不是这么个叫
期刊
o  一位妈妈通过网络联系我,咨询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她给我的留言是:  “昨天我又对孩子发火了!在用田字格写字时,字的位置不对,我擦掉让她重写。可是擦几遍她还是那样写,她也不去看书上是怎么写的!就为这我又跟她发火了。可她什么反应也没有,你打也好骂也罢,她就那种表情,随便你了!她爸有时也会打她,属于那种疼起来很疼,打起来又不手软的。女儿现在好像对什么事情都不上心,比如,考试考不好,别的小孩会哭,她
期刊
太在意同学看法,怎样引导?  湖北武汉市一家长来信咨询:我儿子今年六年级,一次单元测验考了98分,但他情绪十分低落。他说:“如果我考得好,同桌就说我是抄的;如果考得不好,她还会嘲笑我。”当时我不知该如何引导儿子,看他苦恼的样子,我却束手无策。  答:六年级的孩子快进入青春期了,通常很在乎同龄人的看法,因此也有称这个时期为“党群期”。他们会把同龄人的评价看得高过老师、父母,这很正常。但你儿子为了同桌
期刊
赵恺,1938年生,著名诗人、作家,代表作有《我爱》、《第五十七个黎明》、《走向青铜》、《五色环》、《诗雕》等。曾任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省诗歌委员会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赵锐,1971年生,赵恺之女。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南京报业传媒集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发表文学作品上百万字。  感慨:读懂父亲真是件难事  首先想起一件陈年往事:那时,我还是个懵懂未
期刊
丫头不美,但很可爱;丫头不十分聪明,但绝对有才!她的笑脸,如初升的太阳,如春日里刚冒出的嫩芽,鲜亮得令人陶醉。  幽默的高手  3岁,我帮她穿高领的毛衣,因为脑袋大,每次把头往衣领里套都很费事。  一次洗完澡,我帮她套衣领,潮湿的空气更是加剧了穿衣服的难度。我一边忙着手里,一边带着抱怨,自言自语:“长这么大的脑袋,也不知道里面装了些什么。”  她不假思索得接了上来:“垃圾,全是垃圾!”说得一本正经
期刊
宝宝像“墙头草”,怎么办?  山东聊城市一家长来信咨询:儿子两岁了,由农村的公婆带。我和先生每周去看他一次,看到不良习惯,就批评他,但却因为宠爱他的爷爷奶奶在场,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儿子喜欢“告状”,像“墙头草”,我担心长期如此对孩子人格培养不利。请问我该怎么办呢?  答:隔代教育有其优势的一面,但隔代教育重物质轻精神、重感情轻理智、重静轻动,同时祖辈、父辈教育理念不一致,容易引起亲子感情隔阂。这
期刊
每段我陪小年走过的路,幼儿园、钢琴课、舞蹈班……无论去还是来,都是我们的知识大讲堂、百科全书及十万个为什么。小年5岁,无所不问,所以她突然问我“青是什么”,我并不诧异,只反问:“什么青?”倒像是淘宝体的“亲”。  “青色是什么?”小年再次补充问道。  我犹豫了一下:“呃……可以是绿色、蓝色,也可以是黑色。青草是绿色,青天是蓝色。”我们一起扬头,上面是懒懒的初夏天空,“青丝是黑色。”——这个词有点儿
期刊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开始了系统的教育和学习。老师为了强化学习内容,促进幼儿成长,加强亲子沟通,常常会布置一些“亲子小任务”。一些家长在“小任务”面前要么包办代替,要么放任不管。那么,如何达到理想的效果呢?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3-6岁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家长们要善于抓住任何一个发展孩子语言能力的机会。老师布置的“小任务”,虽然会通过家校路路通平台通知家长,但家长可以故作不知,让孩子讲清楚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