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工作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yf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教材的不断改进和变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读写课的教学。教材中的读写课就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新旧知识相互连接的主要载体,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读写课,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关键词】 高效 英语 读写课 p-w-p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 很多同学在阅读课外文学作品的时候,开始会被引人入胜的的情节吸引,之后,就会逐渐关注到在小说独特的形式技巧。本文将挑选小说中一些关于死亡的描写,从而让大家感受不同叙事视角所展示出来的不同审美。   【关键词】 死亡 叙事 全知视角 外视角 内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25
【摘要】 建设良好的班风,形成团结、勤奋、守纪、乐学、进取的班级精神,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良好的班风,须从全面了解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开始。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就要尊重学生,多接触学生,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关键词】 班风建设 了解学生 尊重 接触 调研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 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新形势下,提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这一理念对历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将课本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更要运用历史思维来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课堂教学效率。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摘要】在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向这部分学生讲述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道德水平进行良好的培育,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高中生人格塑造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忠恕之道的优势和内涵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起到良好的启示和影响作用。  【关键词】忠恕之道 高中生 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
【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凝练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4个学科核心素养,近几年高考全国卷政治试题也加大了对法治意识的考查,高考备考如何落实政治学科素养要求、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需要高三政治教师通过整合课程教材资源等方式努力实现政治高考复习与法治意识考核的有效对接。  【关键词】高中政治 核心素养 法治意识 高考  【中图
【摘要】 高中物理是一门较为重要的课程,实验教学是物理的最大优势,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活动中,演示实验与理论推导是课程开展的基础,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与探究能力,以及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背景下,情景创设以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姿态出现,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情境
【摘要】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本是十分宝贵的教学资源,在发挥语文教育价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逐渐开始重视经典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但根据实际的教学现状可以看出,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过渡解读、单一解读等,这样就失去了多元解读教学的意义。为此,本文就以初中语文为例,简要探讨了经典文本多元解读教学及实践研究,以供相关同仁借鉴。   【关键词】 初中
【摘要】 写作是思维的艺术,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了应试写作的分数高低。高中生写作,常常会陷入思维的诸多困境。但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又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逐级发展的过程。本文着眼于高中生写作的思维困境,提出高中生写作的思维阶梯模式,并结合部分试题进行实践探索。   【关键词】 写作 思维 阶梯 层次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摘要】生命教育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营造和谐的校园学习氛围。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开展生命安全教育,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抛弃传统“成绩至上”的落后观点;需要我们借助新媒体手段,把生活中的案例引进教学中;需要我们同家长进行“合唱”,把生命教育贯穿到日常生活、学习的点滴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生命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