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的文化背景塑造了不同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中西时间观念不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时间成语。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时间观念,分析俄汉时间类成语,对汉语时间成语俄译时使用的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关键词:时间观念:成语对比:翻译策略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136-03
1.引言
时间观念作为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心理活动。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们以形象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式反映出语言中深厚的文化和哲学思想。随着“一带一路”政策进一步推进,俄语国家同中国的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笔者通过对比中西时间观念和俄汉时间类成语,总结汉语时间成语俄译时使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国际汉语推广尽一点绵薄之力。
2.中西时间观念对比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美国学者洛雷塔·A·马兰德罗认为,人类的时间观可分为三种类型:生物时间观、心理时间观、文化时间观。下面对比俄汉心理时间觀和文化时间观。
根据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种时间概念重视程度的不同,将心理时间观分为零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零时间取向,是指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根本没有时间观念,因而也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杨小红2001:97);现在时间取向的人们相信只有立即可以得到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才是被人相信为人接受的,未来的允诺对他们而言意义不大;过去时间取向的人很重视过去发生的事情;未来时间取向的人相信未来,未来比现在更能振奋人心。在西方的观念里,时间就是一去不复返的,永远朝一个方向运动的。而中国传统时间观更注重过去。
文化时间观分为技术时间、正规时间和非正规时间。技术时间是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时间单位;正规时间,指对时间变化形成的独特习惯,正规时间有两点表现,其一是时间是需要安排的,其二指事物之间发生联系是以时间为纽带的;非正规时间则是指模糊不清的、人们笼统地提到的时间。中国是传统农耕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明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正规时间的一种体现,它始于先秦,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历代官府的时间标准,指导农业生产,预知生活温度、晴雨变化,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统中国人将一天分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深夜,界限划分十分细致,意义明确。俄语中的单词cyrxu表示一昼夜,主要由四个时间段构成:早晨(yrpO),白天(neHb),晚上(seЧep)和夜晚(HOЧb)划分相对粗略,靠时间段来限定(王朔:201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中俄时间观念的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是过去时间观,俄语国家是现在和未来时间观。
3.汉俄时间类成语对比
成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它们以形象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式反映丰富的语言内容和深邃哲理。对俄汉成语进行共时对比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俄语和汉语成语学理论,明确相对应成语单位的特点,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语言间的共性和每种语言的固有特征(B,H,KoДyxOB 1974:22)。
在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大量成语都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其涉及领域之广阔,内容之深邃,都反映了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灿烂的文化成果。从天干地支计时法到二十四节气,从名家经典到史家绝唱,其中都有时间类成语的足迹。
汉语中,形容时间长久的成语有:千秋万代、天长地久、地老天荒、长年累月、古往今来、海枯石烂、永生永世、三年五载、久而久之、三皇五帝、兔走乌飞、一日三秋、日日夜夜、世世代代、青山不老、细水长流、似水流年、逝者如斯等。形容时间短暂的成语有:白驹过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人生如朝露、迅雷不及掩耳、转瞬即逝、只争朝夕、朝种暮获、弹指之间、稍纵即逝、似水流年、俯仰之间、一弹指顷、倏忽之间、电光火石、寒来暑往等。形容时间不停运转的成语:斗转星移、星移物换、晨钟幕鼓。形容时间宝贵的成语:一刻千金、寸阴尺璧、分秒必争等等。通过列举不难发现汉语成语来源于很多文化领域,主要来源于名家名作、古代传说、宗教信仰等等。如“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如“三皇五帝”、“兔走乌飞”等词均与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有关,而“兆载永劫”则与宗教信仰相联系。
综上,在时间类成语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读者类型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对该类成语进行翻译,使译文自然流畅自然、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可满足特定读者(汉语学习者)的需求。
关键词:时间观念:成语对比:翻译策略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136-03
1.引言
时间观念作为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形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反映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心理活动。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们以形象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式反映出语言中深厚的文化和哲学思想。随着“一带一路”政策进一步推进,俄语国家同中国的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笔者通过对比中西时间观念和俄汉时间类成语,总结汉语时间成语俄译时使用的翻译策略,希望为国际汉语推广尽一点绵薄之力。
2.中西时间观念对比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实践。美国学者洛雷塔·A·马兰德罗认为,人类的时间观可分为三种类型:生物时间观、心理时间观、文化时间观。下面对比俄汉心理时间觀和文化时间观。
根据人们对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三种时间概念重视程度的不同,将心理时间观分为零时间取向、现在时间取向、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零时间取向,是指在某些文化中人们根本没有时间观念,因而也无所谓过去、现在和将来(杨小红2001:97);现在时间取向的人们相信只有立即可以得到的东西才是现实的,才是被人相信为人接受的,未来的允诺对他们而言意义不大;过去时间取向的人很重视过去发生的事情;未来时间取向的人相信未来,未来比现在更能振奋人心。在西方的观念里,时间就是一去不复返的,永远朝一个方向运动的。而中国传统时间观更注重过去。
文化时间观分为技术时间、正规时间和非正规时间。技术时间是用科学的方法测量时间单位;正规时间,指对时间变化形成的独特习惯,正规时间有两点表现,其一是时间是需要安排的,其二指事物之间发生联系是以时间为纽带的;非正规时间则是指模糊不清的、人们笼统地提到的时间。中国是传统农耕大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明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正规时间的一种体现,它始于先秦,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历代官府的时间标准,指导农业生产,预知生活温度、晴雨变化,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传统中国人将一天分为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深夜,界限划分十分细致,意义明确。俄语中的单词cyrxu表示一昼夜,主要由四个时间段构成:早晨(yrpO),白天(neHb),晚上(seЧep)和夜晚(HOЧb)划分相对粗略,靠时间段来限定(王朔:2014)。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中俄时间观念的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是过去时间观,俄语国家是现在和未来时间观。
3.汉俄时间类成语对比
成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它们以形象的手法、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形式反映丰富的语言内容和深邃哲理。对俄汉成语进行共时对比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俄语和汉语成语学理论,明确相对应成语单位的特点,还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语言间的共性和每种语言的固有特征(B,H,KoДyxOB 1974:22)。
在汉语中,表示时间的大量成语都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其涉及领域之广阔,内容之深邃,都反映了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灿烂的文化成果。从天干地支计时法到二十四节气,从名家经典到史家绝唱,其中都有时间类成语的足迹。
汉语中,形容时间长久的成语有:千秋万代、天长地久、地老天荒、长年累月、古往今来、海枯石烂、永生永世、三年五载、久而久之、三皇五帝、兔走乌飞、一日三秋、日日夜夜、世世代代、青山不老、细水长流、似水流年、逝者如斯等。形容时间短暂的成语有:白驹过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人生如朝露、迅雷不及掩耳、转瞬即逝、只争朝夕、朝种暮获、弹指之间、稍纵即逝、似水流年、俯仰之间、一弹指顷、倏忽之间、电光火石、寒来暑往等。形容时间不停运转的成语:斗转星移、星移物换、晨钟幕鼓。形容时间宝贵的成语:一刻千金、寸阴尺璧、分秒必争等等。通过列举不难发现汉语成语来源于很多文化领域,主要来源于名家名作、古代传说、宗教信仰等等。如“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又如“三皇五帝”、“兔走乌飞”等词均与中国古代传说故事有关,而“兆载永劫”则与宗教信仰相联系。
综上,在时间类成语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读者类型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对该类成语进行翻译,使译文自然流畅自然、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源语想要表达的内容,也可满足特定读者(汉语学习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