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日本当代建筑中一些范例的分析研究,从日本当代建筑对传统建筑内涵的继承、传统与現代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和对待建筑的严谨态度三方面对其成功之处加以分析,试图寻找经验以帮助中国建筑加以借鉴。关键词:日本当代建筑 传统 继承 中国建筑设计 启示
中图分类号:B845.63 文献标识码: A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的传统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建筑的形式、结构还是材料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近代以来两国的建筑发展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气象。
1对传统建筑内涵的继承
通过对日本现代建筑中一些优秀实例的研究,发现这些建筑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是她让人领略到的强烈的日本韵味。而这种韵味又不是仅仅是来源于传统形式使人产生的共鸣,更重要的却是她们体现出的内涵与精神带给人的奇妙的心灵感受。
1.1对传统空间精神特质的把握与延续
禅宗自传入日本之日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消化和吸收,在各个领域对日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①。
1.1.1“奥”空间理论
“奥”空间概念是由桢文彦在“日本的城市空间的奥”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丰富的空间形态,其特点是通过一层层的“膜”,形成多层次的境界,从而少中见多,可以使较浅的空间取得深邃的感觉,这种深层的中心空间表示的就是“奥”的概念”②。
这种从有限到无限的空间扩展感产生的精神诱导,可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这可以在桢文彦设计的代宫山集合住宅街区中深刻的体会到。“代宫山集合住宅街区的群体建筑分为A、B、C、D、E、F、G六栋和丹麦驻日本大使馆,整体规划原则是“线型道路+雁行形建筑+点形广场”。” ③ 。
1.1.2“灰”空间
“灰”空间现在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运用,日本建筑师对它更有自己的理解。“日本江户时代的审美观有一种由物质性的、肉欲的世界向非物质的、精神的世界转换的倾向。③”从江户时代晚期起,利休灰也作为一种流行的色调而深受大受欢迎,他表现的是一种简朴而又清纯的美学思想,表达了多种对立因素相互中和从而达到的共存与连续的状态。
1.2对自然的热爱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灾难频繁的岛屿,这也就造就了其民众对于自然与短暂美好事物的一种珍稀感。纵观日本建筑,发现其主题往往都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日本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宫殿建筑、宗教建筑还是世俗建筑,在空间的塑造上都离不开这种大众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种热爱被现代建筑师充分运用在了“水”与“光”之中。
1.2.1对“水”的迷恋
日本现代建筑对水的关注非常强烈,这应该可以溯源到日本园林中对枯山水运用,只是在实际的表现中比枯山水少了一分空寂,多了几分灵气。安藤忠雄即继承了日本庭园的美学传统和枯山水的直觉体验和抽象写意的观念,并进一步“将自然还原为光,风、水和空气等基本要素,通过同几何形状的相互共振运动,作为抽象的存在而升华。”(安藤忠雄,1988)“他的‘水之教堂’,用堤岸和西南方向的L形围墙双重限定了一个长方形人工湖,而朝向东北方向的密林开敞。这里安藤通过这种水体的表现与不加修饰的混凝土墙壁巧妙配合,通过避蔽、开放、转折、光影效果等诸种手段,塑造出了一种迷离的宗教气氛”。④
1.2.2对“光”的追求
日本现代建筑对“光”的追求丝毫不亚与对于“水”的迷恋。安藤忠雄曾说过,“建筑的目的不止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将这种理念灌输到建筑中,用建筑去提炼自然,让人通过光影摇曳和风雨变幻,就能判定时间与自然的存在和变化。“光的教会”(图1)是安藤运用光线的一个典型,他采取了一种简洁的长方形平面,墙壁保留着混凝土的原始质感。整个建筑的重点集中在圣坛后面的十字架上,它是从混凝土墙上切出的一个十字形开口,因有光的存在这个十字架才真正有意义,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灯光从教堂外面渗透进来,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光的十字”。
2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日本建筑不是从来就是自己一条路走到底,它也受到过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受到过现代建筑的冲击,但是它从来不是“拿来主义”,一味的模仿,而总是会在“拿来”的同时融入自己的传统,转化成能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
2.1传统建筑的构造形式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例如丹下建三在东京新都厅舍中,运用了新的细部处理手法以表达传统及新时代的风貌。“他在立面上结合内部功能而采用了横长的窗、纵长的窗和格子窗,形成了细部丰富的立面,立面上纤细的表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日本和风。日本江户以后的住宅采用纵横空间的分割或棋盘式的“格子”式分割窗面的方法,被丹下提取出来以表达日本传统的意义”。⑤
2.2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日本现代建筑在吸收现代建筑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于技术的运用。这在很多优秀的建筑中得以体现。例如丹下健三设计的日本香川县厅舍,把结构柱上的挑梁处理成双梁式,每一开间中又由钢筋混凝土小梁分成五间,粱的断面宽度尽量缩小,形成纤细的线形,另将水平的栏板处理成横向的线形,这使得整个建筑外观呈现为轻盈的线形构件的组合,具有日本传统形式的美感。
3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发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寻求一些我们的传统建筑中能提取出的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部分,以供探讨。
首先,在建筑空间上,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现代建筑抓住其精神特质的做法,对我们的空间加以研究并运用。黑川纪章曾在南京设计过一座的
艺兰斋美术馆(图2),他借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的“玄关”内涵,玄关给人的感觉是无用的,但它又是存在的,也就是“无”的感觉。这个美术馆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简单朴实的东西,几乎没用什么色彩。虚无的思想其实是哲学的命题。⑥”
结论
通过对日本现代建筑的一些了解,可以看出,中国建筑应该找到自己的出口,在精神和内涵上寻求对于传统的继承,而不仅仅流于传统形式的再现。用黑川的话说,“传统有看得见和看不见两种东西,中国化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用眼睛去看的,比如屋顶的形式,比如京剧,这是可以看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对于看不见的思想、人的想法,这是一个感受的东西,无法用开头来表示。把看不见的东西用抽象的方式来加以表现,找到这种表现方法,也就是抽象化是很重要的。我希望中国建筑在现代化的同时,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我希望表现中国思想的建筑能够越来越多。”⑥
注释:
①铃木大拙著:《现代日本思想大系8》,日本筑摩书房,1965年,第324页。
②李猛志,禅宗思想对古代日本建筑园林的影响,艺术设计与理论,2005年第4期。
③张长文 刘大平,日本建筑师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理论分析,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第2期。
④郑炜、陈蔚真,理水与当代日本建筑,华中建筑,1999 Vol.17 No.2。
⑤王润生、范国晖、宫爱红,解读获普利兹克奖的三位日本建筑师,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 Vol.27 No.5。
⑥黑川纪章,建筑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南方周末,2004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吴运江,吴锦江. 近现代日本建筑的发展及其启示. 建筑与环境,2008,1
[2]何普森,陈纲传.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嬗变——日本建筑模式的启示. 高等建筑教育,20092,
[3]徐亮. 从“杂交共生”到“自成一体”:日本建筑史浅析. 中外建筑,1997,4
[4]张长文,刘大平. 日本建筑师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理论分析. 低温建筑技术,2004,2
[5]李猛志. 禅宗思想对古代日本建筑园林的影响. 艺术设计与理论,2005,4
[6]李辉. 和风在日本建筑历史中的传承. 中外建筑,2009,1
[7]杨熹微. 为中国而设计——十家日本建筑师事务所访谈. 时代建筑,2005,1
[8]黄杏玲. 跨文化域建筑形态之比较类型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4
中图分类号:B845.63 文献标识码: A
众所周知,中、日两国的传统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在建筑的形式、结构还是材料等方面都有着相似之处,近代以来两国的建筑发展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建筑也呈现出不同的气象。
1对传统建筑内涵的继承
通过对日本现代建筑中一些优秀实例的研究,发现这些建筑最打动人心的部分是她让人领略到的强烈的日本韵味。而这种韵味又不是仅仅是来源于传统形式使人产生的共鸣,更重要的却是她们体现出的内涵与精神带给人的奇妙的心灵感受。
1.1对传统空间精神特质的把握与延续
禅宗自传入日本之日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消化和吸收,在各个领域对日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①。
1.1.1“奥”空间理论
“奥”空间概念是由桢文彦在“日本的城市空间的奥”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日本有着与众不同的丰富的空间形态,其特点是通过一层层的“膜”,形成多层次的境界,从而少中见多,可以使较浅的空间取得深邃的感觉,这种深层的中心空间表示的就是“奥”的概念”②。
这种从有限到无限的空间扩展感产生的精神诱导,可以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这可以在桢文彦设计的代宫山集合住宅街区中深刻的体会到。“代宫山集合住宅街区的群体建筑分为A、B、C、D、E、F、G六栋和丹麦驻日本大使馆,整体规划原则是“线型道路+雁行形建筑+点形广场”。” ③ 。
1.1.2“灰”空间
“灰”空间现在越来越多的被提及和运用,日本建筑师对它更有自己的理解。“日本江户时代的审美观有一种由物质性的、肉欲的世界向非物质的、精神的世界转换的倾向。③”从江户时代晚期起,利休灰也作为一种流行的色调而深受大受欢迎,他表现的是一种简朴而又清纯的美学思想,表达了多种对立因素相互中和从而达到的共存与连续的状态。
1.2对自然的热爱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灾难频繁的岛屿,这也就造就了其民众对于自然与短暂美好事物的一种珍稀感。纵观日本建筑,发现其主题往往都离不开与自然的和谐。日本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宫殿建筑、宗教建筑还是世俗建筑,在空间的塑造上都离不开这种大众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这种热爱被现代建筑师充分运用在了“水”与“光”之中。
1.2.1对“水”的迷恋
日本现代建筑对水的关注非常强烈,这应该可以溯源到日本园林中对枯山水运用,只是在实际的表现中比枯山水少了一分空寂,多了几分灵气。安藤忠雄即继承了日本庭园的美学传统和枯山水的直觉体验和抽象写意的观念,并进一步“将自然还原为光,风、水和空气等基本要素,通过同几何形状的相互共振运动,作为抽象的存在而升华。”(安藤忠雄,1988)“他的‘水之教堂’,用堤岸和西南方向的L形围墙双重限定了一个长方形人工湖,而朝向东北方向的密林开敞。这里安藤通过这种水体的表现与不加修饰的混凝土墙壁巧妙配合,通过避蔽、开放、转折、光影效果等诸种手段,塑造出了一种迷离的宗教气氛”。④
1.2.2对“光”的追求
日本现代建筑对“光”的追求丝毫不亚与对于“水”的迷恋。安藤忠雄曾说过,“建筑的目的不止是与自然交谈,而是试图改造经由建筑表达出来的自然的意义”。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将这种理念灌输到建筑中,用建筑去提炼自然,让人通过光影摇曳和风雨变幻,就能判定时间与自然的存在和变化。“光的教会”(图1)是安藤运用光线的一个典型,他采取了一种简洁的长方形平面,墙壁保留着混凝土的原始质感。整个建筑的重点集中在圣坛后面的十字架上,它是从混凝土墙上切出的一个十字形开口,因有光的存在这个十字架才真正有意义,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灯光从教堂外面渗透进来,从而形成了著名的“光的十字”。
2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日本建筑不是从来就是自己一条路走到底,它也受到过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受到过现代建筑的冲击,但是它从来不是“拿来主义”,一味的模仿,而总是会在“拿来”的同时融入自己的传统,转化成能表达自己思想的形式。
2.1传统建筑的构造形式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例如丹下建三在东京新都厅舍中,运用了新的细部处理手法以表达传统及新时代的风貌。“他在立面上结合内部功能而采用了横长的窗、纵长的窗和格子窗,形成了细部丰富的立面,立面上纤细的表面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日本和风。日本江户以后的住宅采用纵横空间的分割或棋盘式的“格子”式分割窗面的方法,被丹下提取出来以表达日本传统的意义”。⑤
2.2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日本现代建筑在吸收现代建筑中另外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对于技术的运用。这在很多优秀的建筑中得以体现。例如丹下健三设计的日本香川县厅舍,把结构柱上的挑梁处理成双梁式,每一开间中又由钢筋混凝土小梁分成五间,粱的断面宽度尽量缩小,形成纤细的线形,另将水平的栏板处理成横向的线形,这使得整个建筑外观呈现为轻盈的线形构件的组合,具有日本传统形式的美感。
3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发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寻求一些我们的传统建筑中能提取出的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部分,以供探讨。
首先,在建筑空间上,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现代建筑抓住其精神特质的做法,对我们的空间加以研究并运用。黑川纪章曾在南京设计过一座的
艺兰斋美术馆(图2),他借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中的“玄关”内涵,玄关给人的感觉是无用的,但它又是存在的,也就是“无”的感觉。这个美术馆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表现的是一种简单朴实的东西,几乎没用什么色彩。虚无的思想其实是哲学的命题。⑥”
结论
通过对日本现代建筑的一些了解,可以看出,中国建筑应该找到自己的出口,在精神和内涵上寻求对于传统的继承,而不仅仅流于传统形式的再现。用黑川的话说,“传统有看得见和看不见两种东西,中国化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并不是所有的都可以用眼睛去看的,比如屋顶的形式,比如京剧,这是可以看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对于看不见的思想、人的想法,这是一个感受的东西,无法用开头来表示。把看不见的东西用抽象的方式来加以表现,找到这种表现方法,也就是抽象化是很重要的。我希望中国建筑在现代化的同时,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我希望表现中国思想的建筑能够越来越多。”⑥
注释:
①铃木大拙著:《现代日本思想大系8》,日本筑摩书房,1965年,第324页。
②李猛志,禅宗思想对古代日本建筑园林的影响,艺术设计与理论,2005年第4期。
③张长文 刘大平,日本建筑师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理论分析,低温建筑技术,2004年第2期。
④郑炜、陈蔚真,理水与当代日本建筑,华中建筑,1999 Vol.17 No.2。
⑤王润生、范国晖、宫爱红,解读获普利兹克奖的三位日本建筑师,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6 Vol.27 No.5。
⑥黑川纪章,建筑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南方周末,2004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吴运江,吴锦江. 近现代日本建筑的发展及其启示. 建筑与环境,2008,1
[2]何普森,陈纲传.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嬗变——日本建筑模式的启示. 高等建筑教育,20092,
[3]徐亮. 从“杂交共生”到“自成一体”:日本建筑史浅析. 中外建筑,1997,4
[4]张长文,刘大平. 日本建筑师继承传统建筑空间理论分析. 低温建筑技术,2004,2
[5]李猛志. 禅宗思想对古代日本建筑园林的影响. 艺术设计与理论,2005,4
[6]李辉. 和风在日本建筑历史中的传承. 中外建筑,2009,1
[7]杨熹微. 为中国而设计——十家日本建筑师事务所访谈. 时代建筑,2005,1
[8]黄杏玲. 跨文化域建筑形态之比较类型学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