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足尖的缔造者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_mei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元元是中国乃至世界芭蕾舞界的传奇人物,她11岁进入上海市舞蹈学校学芭蕾,14岁就得奖,15岁参加国际比赛时在倾斜度为15度的舞台上表现突出,国际芭蕾舞界公认的大师俄罗斯芭蕾舞灵魂人物乌兰托娃给出了满分的评价,谭元元成为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上获得金奖的中国人第一人。之后又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舞团之一旧金山芭蕾舞团里唯一的首席华人女演员,而且一当就是十年,并成为继刘翔之后第二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青年……
  而今天记者走进即将迎来50周年校庆的谭元元的母校上海市舞蹈学校,专程拜访的就是她的两位恩师陈家年和林美芳夫妇。
  
  同乡·同学·同事·同好
  陈家年和林美芳是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或许因为他们实在是志同道合,所以从学习到工作到生活,居然数十年形影不离。1973年小学三四年级的陈家年和林美芳,被招进舞蹈学校成为同班同学。1979年两人毕业后一起留校,当了四年老师加一年演员。1984年,两人并肩报考北京舞蹈学院,成为中国第一届芭蕾舞专业大学生。之后再携手回母校工作,结婚,出国,再回母校……周周折折兜兜转转那么多年,两人“一直在一起”——读书时是两小无猜,工作中是业务伙伴,回家后是夫妻伴侣。陈家年对此颇存几分得意,据他透露,在他们这届同学中,从学生恋人一直走到结婚生子,还“坚守”到现在的,也就他们硕果仅存的一对了。
  更有缘的是,两人的祖籍竟然都是宁波舟山,两家还都住在一个岛上!林美芳回忆,父亲曾对她说:“我们结婚时有意想找同乡人倒未必找得到,现在你们这一辈自由恋爱,居然一找就找到同乡人,真是好缘份!”更巧的是,两人在上海的家居然也仅隔着一座乍浦路桥,和宁波乡下两家的距离差不多!
  
  回来为了“撑一把”老公
  去年九月,林美芳辞掉了香港芭蕾舞团高级舞团导师的工作,回到老公身边来“撑他一把”,最重要的理由是“老公太辛苦了”。
  在林美芳眼里,陈家年在生活上是一个“可以很讲究,可以很随便”的人。刚结婚时家务都是陈家年包干,这也是陈家年如今觉得林美芳“很伟大的”地方,因为她“开始做家务了”。上海市舞蹈学校50周年庆大戏任务在身,陈家年常常要工作到深更半夜才能着家,但有老婆在家主政,他就可以感到无比放心和莫大安慰。林美芳笑言:“当初家务事陈家年做得多的原因是,他比我细心,比较完美主义,我做事比较粗,他经常‘看不入眼’,因此只能亲历亲为了。现在他实在忙不过来,对我的手艺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了。”
  除了家务上的撑一把,林美芳回校还承担了原来属于陈家年的大部分学术方面的工作。陈家年说,以前与老婆合作排戏的时候,她一般负责排主要演员,我排群舞演员。我比较严格细致,群舞总是排得很整齐;她总是把音乐、情感、旋律扣得很好。两人配合起来,相当默契,没两三个礼拜,一个作品就排好了。
  或许只有这样的心领神会,才能使林美芳真正撑上陈家年一把。
  
  谭元元曾经备受争议
  谭元元原本是林美芳的学生。陈家年说,现在一提到谭元元,也会说到我,实际上我是“带进去”的,真正的老师是我老婆林美芳,她也因为培养出谭元元这样的一批优秀学生而得了国际最佳教师奖、全国优秀教师奖、国务院特殊津贴。
  然而,谭元元的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比别人晚进舞校一年,陈家年和林美芳因为看准她是个苗子,下决心在她身上花功夫。但当时老师里面对谭元元的培养前途是有分歧的,几乎每次节目审查后,都是反对意见居多。甚至有老师提醒林美芳说,像你们这样的年轻教师,眼光还需要磨练,如果你们坚持下去是要白费心血的,这个孩子“出不来”。但与谭元元朝夕相处的林美芳,深信自己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被别人忽视的闪光点。林美芳认为,有的孩子成长得早,有的成长得晚,但是这并不妨碍晚成熟的那个最终达到的高度可能特别出众,如果你提前扼杀了她,岂不太可惜太残忍了吗?林美芳坚信,谭元元就是一个“时机未到”的有潜力的孩子。
  陈家年回忆说,当时压力确实很大。但有个信念一直支持着他们,那就是“如果我们花心血把谭元元培养出来了,她不会是个一般优秀的演员,而可能是个国际级的芭蕾舞新星”。当然,陈家年和林美芳也知道,要把这样的苗子培养成才,必须付出成倍的心血。但如果她真的属于未来的“顶级人才”,那么即使付出也值得,即使失败也甘心。
  当时正是陈家年和林美芳刚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回来,他们“从在舞校当学生,到留校任教,再攻读大学舞蹈教学系提高理论素养,再回校搞教学”的专业经历,对他们的教学实践很有帮助,用陈家年的话说,“眼睛很亮”——这可能也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谭元元的一个必然因素。谭元元最终获得国际大奖,在中国也创造了一个先例,一个只学了四年芭蕾的人获得了代表国家去参加国际大赛的资格并得了大奖,而在她之前一般都是六七年级的学生才有资格参赛。
  
  编舞,从毛遂自荐到就菜做饭
  陈家年现在是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创作编导和教学管理工作。说起陈家年的编导生涯,最早就始于为谭元元参加比赛编舞。在当时的国际芭蕾舞比赛中,我们的选手经常会在第二轮现代舞中失分,学校想外请编导又不知道找谁,陈家年就向当时的校长毛遂自荐。想不到一炮打响,谭元元参赛的现代舞就是陈家年的编导处女作,陈家年也从此多了一项业务——除了带班,还搞起了创作。
  “我们培养的是芭蕾舞演员,舞蹈艺术家,而不是一个芭蕾舞工匠。”陈家年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合适的舞蹈作品对学生来说是很需要的。因为他们从学校到舞台,要有一个“桥梁”来衔接。如果在学生时期不多给他们一点“作品”来跳的话,可能将来去舞蹈团演出就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渡期。通过长期实践,陈家年觉得给学生排节目是对他们基本功的再实践和技术能力的再提高的好方式。有了这个信念以后,他就不断为学生创作。而这类创作常常是很艰苦的一件事——必须针对学生的教学进度,为他们量体裁衣。如果作品里有八个动作,而他们只学了五个,那就要想办法简化协调,必须“就菜做饭”。因此有时候作品出来虽然不很像样,但学生确实从中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这是陈家年创作这些东西的初衷所在。
  回想起来,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谭元元的比赛给了陈家年这么一个从事舞蹈创作的机遇,或者说,使陈家年潜在的编导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而一发不可收,编一个得一个奖。“以至于被人家‘误认为’我是学编导的,甚至请我去上编导课。”陈家年说,“我一个作品出来之后,人家问我你是不是运用了这样那样的手法,我说这些手法是你给我套上去的,我没有运用过,我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了,靠的是感觉。如果去给人讲课,那我就要说,我这么编是运用了这个手法,那么编是运用了那个手法,这是真实的谎言。”
其他文献
如果追根溯源,在上世纪50年代,当crossover(跨界)现象的发源地——音乐界还没有crossover music这个词时,crossover风格的汽车就已经诞生了。  当时,好莱坞正歌舞片盛行,Mario Lanza,当时最著名的男高音和电影明星,在1951年主演了歌舞电影The Toast of New Orleans(中文译为《彩凤朝阳》),在片中,他演唱的歌曲《Be My Love》,
期刊
品味品位——源自中国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展开幕    国内第一家高端原创设计产品体验馆——上海设计之窗于2009年7月18日在创意地标1933老场坊惊艳亮相,当晚,作为开窗首展的“品味品位——源自中国家居生活用品设计展”也举办了隆重的开幕仪式,来自13家设计企业的上百件原创家居产品闪亮登场,成为当晚真正的“主角”。家居生活用品跟大众的日常起居、办公、休闲、娱乐都息息相关,引领着大众的消费潮流及生活方式
期刊
8月,当再一次飙升的房价如同炎炎烈日让人们满头大汗、喘不过气来时,改编自六六小说《蜗居》的同名电视剧和话剧将在东方卫视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同步上演,给人们一剂清醒药。  《蜗居》以“房”为题,叙述了一个房价飙升时期发生在一对姐妹之间的故事。主人公海萍与丈夫苏淳一直住在租来的10平米小屋里,由于不堪忍受与儿子的长期分离,决心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然而经济拮据的海萍夫妇省吃俭用仍无法筹齐首付。苏淳迫于海
期刊
看书的姿势从90度到140度,  最后成了幸福的平躺。  自由歪斜着,完全慵懒,  大概是我们最爱的读书“原生态”了,  配合着墨香,  180度没有褶皱的舒展。      进入网络时代,知识似乎唾手可得。离开了书本、杂志和报纸,坐在小小的电脑屏幕前,一样可知天下事,同样可读到经典或者流行。    但是,每次路过书店,依旧抑制不住要进门翻看一番,再买个一两本。路过书报亭,还是会停下脚步,报上与摊主
期刊
现在最红的美剧是什么?《越狱》?《24小时》?这些伤神费脑的剧目已经统统out了。2008/2009年度最红的美剧是那些青春无敌的校园男女的天下,比如《绯闻女孩》,比如《汉纳·蒙塔纳》。而你以为捧场的一票观众都是90后的小朋友么?又out了,统统是我们一众朝九晚五、三十岁上下的格子间男女。是的,剧情很幼齿,很梦幻,很不现实;主角很幼稚,很年轻,很不深刻;可是“童真”和“梦”,不正是我们这些苦苦挣扎
期刊
玄糖  70年代生人。毕业于艺术学院,偏爱拿着画笔写字。先后转战广告公司、出版社、娱乐策划公司以及报社……曾在新民晚报夜光杯版面多次发表文章。  个人性格:偶尔小心眼,大部分时候仗义;容易受骗,但还是乐此不疲地相信一切;年纪不轻,却总是不可救药地天真……    一    明天就是情人节。  早晨7点钟的浴室,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满嘴的牙膏泡沫,一脸大战来临前的恐慌。明天就是情人节。  我一走出大门
期刊
本期“重头戏”一望即知:浓墨重彩做足“文化走出去”大文章。在《著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中,专家教授用深沉睿智的剖析,梳理中国文化对外推广传播的理念、路径、环节、方法。其文虽有“行”的探讨,似更倾向于“知”的层面。而在《杂技金牌何时变成真金白银——杂技艺术走出国门的践行与战略思考》中,上海杂技家赵力志用美国12年的杂技践行,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输出的具体成果。其中不乏理性思考,但更倾向于“行”的层
期刊
办公室有“鬼”!想必所有职场中人都感同身受。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潜伏在你周围你心知肚明的“明鬼”和肉眼难以分辨的“暗鬼”。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鬼。办公室的鬼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嫉贤妒能,阴谋诡计,手段则各有奇招。没有建设力,但绝对有万分的破坏力。    据卡耐基分析,狭隘、自私、虚荣、自大、嫉妒等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丑陋点,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心里,只是每一个人表现出的言语行为有差别而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全面复苏。现代画廊、艺术品拍卖、艺术博览会等新词汇、新概念逐渐为国人熟知。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这给艺术品经营者、艺术家、收藏者带来了机遇也捎来了风险,带来了快乐、刺激也留下了困惑和迷茫。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如同一片海洋,深不可测又富含珍宝。本期,我们特邀三位嘉宾与我们一起“潜入”这片“深海”,避“暗礁”,寻“宝藏”
期刊
意识形态不应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第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形成了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基础、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有益文明成果的文化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文化的影响力是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因交融而多彩。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不同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