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战略选择研究

来源 :中州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y_jav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对于促进经济转型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包括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体系、以绿色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和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构成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需要有针对性地设定发展战略,需要明确总体发展战略、战略实现路径、战略发展重点,避免战略发展误区,等等。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内涵;发展战略;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5-0038-04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业化衡量标准方法,当第二产业所占总产值比例大于第三产业且第一产业比例小于20%时,标志着该国或地区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而当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小于10%时,则标志着该国或地区步入工业化后期。201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已步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这是党中央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现代化建设阶段性任务基础上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这一战略任务需要正确理解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内涵,并有针对性地设定发展战略。
  一、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基本内涵
  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指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五个特征,包括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等六个重点领域。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强调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基于此,笔者认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是指由具有鲜明现代元素特征的、不同产业及行业部门所构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的、完整全面且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全新产业系统。其基本内涵是以现代科技、先进知识和各类专业化人才为基础,以现代产业文明为引领,努力实现产业层面“三化”(即第一产业现代化、第二产业智能化、第三产业生产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新体系应具有高集约性、高效率性、高协调性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特征,表现为产业层次高端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竞争力高水平和产业要素高集聚。体系内的产业应具有创新驱动、内涵发展特征,表现为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好、要素集聚力高、市场竞争力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2014年末我国人口数目达13.67亿,庞大的人口规模进一步加剧农业掠夺性开发土地,进一步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生产性资本积累不足。这导致农业研发投入和农村公共服务投资不足,进而影响农业的正常、有序、有效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内部发展结构不明晰,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产业现实需求。①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发挥机械化、规模化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笔者认为,应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效农业体系为基础,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核心目标,以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为实现路径,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为保障,努力构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2.以绿色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制造业体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要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5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为“四化”增添了“绿色化”这一新的内涵,这对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转型指引了方向。目前我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偏低,而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偏高。在消费能源数量上,高能耗、重污染的资源型行业部门所占比重较大,且这些部门的污染物排放量又显著高于世界先进国家排放水平。以我国煤矿采集业为例,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数据表明,2011年该行业每百万美元产值所排放一氧化碳量和二氧化硫量分别比美国高54.9%和79.8%,能源消耗量高22.9%。这反映出我国制造业生产的粗放化、高污染、高耗能等特点。现代化制造业需要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催生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升级改造。资源更精确、定量化的投入每个生产环节,降低单位产值所消耗能源与排放污染物量,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构建以绿色化为中心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与制造业发展的矛盾,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与对立性,有助于加强“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
  3.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构成的现代化服务业体系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服务业总产值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总体来说,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比重低、发展速度慢、技术进步速度低的特点。②生产性服务作为制造业的一种“中间投入”,对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有积极作用。然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制造业需求,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投入比例偏低。以有色金属冶炼制造业为例,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库数据表明,2011年该行业航空与内陆运输服务额占总中间投入的比例为4.90%,远低于美国和日本的10.07%和6.98%。总的来说,我国制造业中间投入总额中,生产性服务投入占比分别比美国和日本低34.68%和23.03%。为更好促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应着力提升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比例,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大力发展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和商务租赁业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整体服务业中的占比,构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构成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二、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发展战略
  关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发展战略,既需要从宏观产业层面设定总体发展战略,又需要从微观层面设定战略实现路径;既需要明确发展中的重点,又需要注意避免发展中的误区。
  1.总体发展战略
  基于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实际,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总体思路是实施“市场导向、创新驱动、协调联动、差异发展、植根世界”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1)市场导向战略。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应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坚持立足市场需求,促使现代产业结构与社会总需求结构相匹配,现代产业生产能力与需求数量相符合。市场导向战略旨在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维度的差异化需求,包括体系、结构、布局、品种、数量、品质、价格、服务等;同时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服务,进而反向引导市场。(2)创新驱动战略。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率、提高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促进产业转型的关键。创新驱动战略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其他类型创新(如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等)为重要补充,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创新产业发展体系。(3)协调联动战略。协调联动是指各产业、各要素由独立发展向多产业、多要素协同发展的过程。协调联动战略既指实现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也要统筹国内外、城乡、军民、实体与虚拟、传统与新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的关系,更要兼顾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4)差异发展战略。差异化是指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力求寻找企业特色,瞄准市场定位,完成市场细分,树立企业品牌。差异发展战略在面临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重新定位,甚至选择企业转型。(5)植根世界战略。植根世界战略将充分发挥开放市场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要素,立足高度对外连接的国内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发展潜在市场。
  2.战略实现路径
  为实现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总体战略,应重点发展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工业化与城镇化双向互动。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工业化过程中的高需求刺激社会总供给,进而刺激就业,促进财富积累,提升农村就业率,为推进城市化打下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发展空间,为新增加的城镇人口提供归宿,进而刺激城镇需求,增加供给,为工业化提供持续动力。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内生性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2)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最直接的途径便是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特点,明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内在发展机制,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质量,优化产品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3)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加快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的同时,重点打造一批具备发展基础、富有产业特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同时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打造拳头产品。
  3.战略发展重点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须立足不断变化的世情、国情,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内生性增长,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在此过程中,尤其是必须改变过去产业政策重供给调节、轻需求引导的误区,将调节的方向由供给单向调节转为供需双向调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既要坚持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坚持企业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微观主体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在经济外部性领域的调控、管理和服务职能。第二,探索建立产业供、需双向调节机制,在调整优化供给结构的同时,坚持“稳投资、促消费、扩出口”,积极引导需求尤其是内需结构的优化完善,确保供需结构实现协调性和时效性的有机统一。第三,善于从存量中调增量、做大总量,积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本土化”延伸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产品国内优先采购,引导和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产业链配套,促使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4.战略发展误区
  实践证明,在经济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常常容易犯“形而上学”和“矫枉过正”的错误。因此,必须在警惕认识误区的基础上,着力把握好实践关系。在认识上,要注意避免“三大误区”:第一,概念误区。即忽视阶段性特征、区域禀赋条件和市场需求结构,为调整而调整,形而上地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理解为淘汰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人为地造成传统产业与高新产业、新兴产业之间的概念对立。第二,比例误区。即忽视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和发展实际,盲目追求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战略新兴产业的比重。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机械地照搬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数量比例,片面地强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是由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转型,就是服务业比重提高、工业比重下降,就是传统产业比重下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提高。第三,模式误区。即忽视区域产业发展的差异化,跟风式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造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进一步加重区域产业“同构化”顽症。过去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我们曾提出产业要由低加工度、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转变,从长期发展的趋势看,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时空条件与禀赋结构,对主导产业进行相机选择。
  三、促进现代产业发展系体系构建的基本对策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不仅关系到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质量,更是经济发展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从多方面努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设“产、学、研、用、投”一体化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水平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围绕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专业化协作配套体系;坚持将创新贯穿于生产制造和市场竞争的始终,为“中国创造”产品市场的兴起和扩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市场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通过“模块化”组合,搭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到技术创新领域;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打通研发、制造、应用环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坚持“抓大、促小、育微”,构建由大企业龙头引领、中小企业现代专业化产业协作体系
  在“抓大”上,着力推进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倍增计划,以大中小企业配套协调发展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作为引领主体,注意大企业扩张重组、产业升级、技术扩散为重点,促进区域关联配套、集聚发展、协作分工的大企业大集团龙头引领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快速成长的现代产业分工体系的建立。在“促小”和“育微”上,坚持“梯度化培育、差异化支持”原则,坚持以“专精特新配”为方向,以产业—企业—产品(技术)—市场为主线,推动中小微企业转型成长。
  3.以集中、集群、集约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带
  突破行政区划束缚,注重经济区划功能定位,以经济功能而不以行政区划为界统筹协调各类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按照“一业为主、特色突出、多元发展、功能齐备”原则,推动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产业向龙头企业集中,加快园区建设,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并完善产业链,强化园区技术、金融、信息化、物流等公共平台支撑,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千亿园区、万亿集群或产业带。
  4.深化开放合作战略,构建深化开放合作体系
  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应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提升“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实施效率。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通过不断提升主导产品、拳头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强化产品国际竞争力。
  5.完善现代能源等要素保供体系
  基于构建现代产业发展体系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与现代产业体系相互匹配的交通、能源等生产性要素保障、供需监控、使用效率评估和供应协调体系。同时,着力保障主要工业区、重点企业、项目、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促进交通、能源及其他生产要素与现代产业体系相结合,优化生产要素保障方式和途径。
  注释
  ①李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路径选择: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及其支撑要素互动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8页。②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朱卫平.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南方日报[N],2009-01-21.
  [2]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06,(6).
  [3]江静,刘志彪,于明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7,(8).
  [4]张明哲.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当代经济管理[J].2010,(1).
  [5]刘明宇,芮明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5).
  [6]邵敏,黄玖立.外资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0,(4).
  责任编辑:蓝海
其他文献
1 鹅的绦虫病据资料记载,寄生于鹅、鸭的绦虫主要是剑带绦虫(膜壳科Hymenolepididae剑带属Drepanidotaenia的矛形剑带绦虫D.lanceololata)和膜壳绦虫(Hymenolepis),这2种绦虫
心跳骤停的发生意味着临床死亡的开始,因影响复苏成败的因素甚多,抢救存活率仍很低。本文就我院1980年5月以来,成功救治32例54例次心跳骤停作一分析,就有关复苏若干问题进行
猪伪狂犬病与猪瘟,都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和垂直传染引起仔猪死亡的主要传染性疾病,尤其是当猪群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还会严重干扰猪瘟免疫抗体产生,造成猪瘟免疫失败,引发非典
<正>自从认识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的病理生理作用,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ACEl)在CHF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并产生令人鼓舞的效果,被认为
<正>直背综合征是先天性胸廓异常,由于胸椎的后凸消失和胸骨的凹陷压迫心脏和大血管,产生心脏杂音与X线异常表现的综合征,易被误诊为“心脏病”,故亦有“假性心脏病”之称。1
<正>我院1984年8月至1992年10月收治脑血栓患者462例,其中并发癫痫19例(4.1%)。本文仅对19例并发癫痫病例,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19例中男14例,女
<正>AMI是目前的常见病,为了进一步提高对AMI的诊治水平,现将我院1980~1991年12月共收治AMI 260例次的临床表现作一分析。 1 诊断标准 按世界卫生组织AMI的诊断标准:(1)持续性
2015年12月5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区域专门史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当代意义座谈会在郑州召开。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南省委员会、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媒体记者近50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区域专门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当代意义。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丁同民主持座谈会,
<正>消炎痛为非类固醇抗炎剂,对非特异性炎症有消炎作用,且亦有解热镇痛之功效,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类风湿及肾小球肾炎。随着消炎痛不断研究和应用,渐发现其有许多临床
猪衣原体病主要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猪引起的一类多症状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和围产期新生仔猪大批死亡;公猪睾丸炎、尿道炎;仔猪肺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