辫子剪不剪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ss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辜鸿铭拖着油光可鉴的辫子泰然自若地上台领取北大英文教授的聘书,他倔强地与时代保持距离,非共时地生活在民国里。这有些像一个著名的悖论:我转过身,障碍就在我身后。而我,我拖着我心中的辫子,根本做不到像辜鸿铭那样泰然自若,一往无前。我在这个时代里常感到巨大的不适,时代的断裂感永远在心中晃荡。满大街金黄色的染发大波浪,满大街的高筒靴子与紧身裤,露出两条细瘦美丽的腿,骄傲地高昂着头。上网时,我只会打字,收发电子邮件,网上的杀人新闻桃色新闻爆炸新闻我总是不知。我极端缺乏当代的娱乐态度,酒吧,夜店,我从未涉足。我保持着十点入睡的习惯。我曾经到超市购物时发现现金不够,便对收银员说,麻烦你先把我的菜放一边,我到银行取个钱马上回来。我知道,附近就有一家建设银行。等我回来的时候,收银员万分诧异,你怎么这么快?是不是银行里没客人,所以你用存折取钱能这么快回来?我更诧异了,为什么说我用存折取钱呢?我用卡到自动取款机取的。收银员瞪大了双眼,那你为什么不用银行卡直接买单就好?她又重新打量了我一遍,仿佛看星外来客,心里嘀咕道:看起来像三十出头的人,怎么思维像上世纪八十岁的老人?
  刹那间,我发现自己的思维发生了短路:原来到超市买菜可以直接用银联卡买单!以前也经常看别人用银联卡买单,但因为一直习惯拿着现金买菜,所以才闹了这么一出笑话。我想,我可能会慢慢地变成这个电子时代的活化石,当全世界都在用银联卡购物的时候,我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坚持使用现金购物的人。我已经慢慢地蜕化成小说家何也先生笔下的人物:老阿婆是老街上唯一一个坚持使用分币的人物。时代永远以一种比我们更快的速度远去,我们奔赴向一个不能错过却又必然错过的约会。时尚就像一条滑不溜秋的鱼难以追逐,我是处于当代的上一时代的人,是被新时代新时尚灼伤的人。
  我自身的遭遇与体验让我相信,大清国亡了后,那些痛哭的满清遗老是真心的。家再破,也还是家;国再破,也还是国。可是亡了国,就发现满世界非我族类,江山已被陌生的小屁孩占领。时代呼啸前行,国仇家恨向后漂移,历史的尘土迫不及待要掩埋这些遗孽。他们失去了可以跪拜磕头的皇上,就像一个人丧失了他的宗教:没有人打他们板子了,他们不能动不动就下跪了,所以流泪。金银珠宝散逸,荣华富贵烟消了,云散了,一切均是昙花一现。当年溥仪退位,人们纷纷削短发,穿中山装,辫子一日少于一日接近于绝迹。很多年后,似乎只剩下两根最著名的辫子,一根在北大,主人辜鸿铭,一根在清华,主人王国维。当一根辫子逝去的时候,另一根辫子也逝去了,但两根辫子主人留给我们的知识产物,就像郭沫若所说:“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诸位,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而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条辫子,这也许是中国人走不出的怪圈。旧思想是旧习惯在国人心中留下的烙印和阴影,“心里的辫子”是一个十分普遍的时代问题。中国的辫子问题从清朝开始,那时的辫子,是外族强加给汉族的耻辱性标签,更多地代表了某种外来武力文化的基因。当先辈还在为“留头还是扎辫”的文化命题血溅菜市口时,后辈早已忘记了辫子的来历与意义。国运更迭,大浪淘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辫子变成了牢笼。人在里面关久了,就出不来了。所以说,失去了理智和争鸣,往往结果是悲剧性的。辜鸿铭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之所以留辫子也许是想提醒在历史火车头牵引下狂热向前的国人:你们不能忘记自己的过去,你们还应该有所坚守。
  短短一百年内,中国经历了多少大事件,人们脚步趔趄无法跟随。人心被揪裂了,有人发疯,有人投水,知识分子的尊严被毫不留情地践踏在地。在新的秩序和新的意识形态面前,人心难免狂热。有位叫魏嗣銮的中国留学生到德国留学,遇到一位哲学教授纳尔逊先生。纳尔逊教授在哲学领域上卓有贡献,他很钦佩辜鸿铭。谈话中纳尔逊问起辜鸿铭在中国的情况,魏嗣銮告诉他:“辜鸿铭这个名字,听说过,但却没有读过他的著作,一般都把他看作顽固派,青年人是不大理会他的。”纳尔逊教授大为吃惊,大名鼎鼎的辜鸿铭在中国居然如此潦倒。他说:“辜鸿铭的著作,我有幸读过几种,我认为他的哲学意义深远,令我佩服。”
  我时常表情复杂地审视着那些富有激情的年轻革命者。人们狂热地爱着新辫子,被新辫子所绑架。但是,再年轻的激情也会消退,再革命的革命者也会落伍。时代是多么地花样百出。
  我常笑母亲的古板与落伍。母亲打不开微波炉的门;她对自动取款机心怀恐惧,怕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被这怪异的机器吞噬;她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动车车票;她不懂得如何摆弄电视机顶盒遥控器;声控电灯突然而至的光明会把她吓一大跳;她的衣着总是跟不上季节的转换,她一辈子不敢穿裙子,一辈子穿革命式的裤子,哪怕夏天捂出通红的热痱;她会迅速把你上酒店吃饭的钱折换成一头牛的价钱;她会在半夜里偷偷把空调关掉让你热醒。一天我下班后回家,母亲向我诉说她整个上午被闹钟折腾得死去活来的遭遇:“你忘了关闹钟,它拼命响,吵得人头晕,我横着放不行,竖着放也不行,最后只好把它塞进被窝严严实实地包起来。”我大笑。又有一次,母亲絮絮叨叨地倾诉:“刚买的手机,也不知放哪里,整整找了一下午,后来才发现被你宝贝儿子放在窗台上。”母亲第一次使用这新时代的武器,敬手机为神明,从不敢乱碰乱动。她要么充完电不懂得开机,要么出门时忘了随身携带,打她的手机十有八九打不通。我教她:用家里的电话拨打一下,它就会响起来,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了吗?母亲一拍额头:哦,我怎么没想到?她对一切新机器崇拜而满怀畏惧,你教了她数遍她还是不能领悟,看着你那张不耐烦的臭脸,她小心翼翼地努力想把自己缩小在这奇异的世界里。在这里我已不仅仅在描述我的母亲,而是在描写全天下所有节俭而落伍于时代的母亲。即使这样,她依旧是让下班后满身疲惫的我能立刻吃上热饭菜的母亲。
  在我笑母亲落伍的同时,儿子也在嘲笑着我的落伍。我不懂得用手机下载音乐。他满嘴新新人类的词汇:“超搞笑”“郁闷”。九十年代,我的习惯用语是“再见”,我把它带入新的时间门槛,结果电话那头总是说“拜拜”,我的语言错乱了节拍。我改说“拜拜”,电话那头却传来了“再见”,他们停下了节拍等待。我其实想找个一起说再见的人。如今我语言节奏凌乱,我还是闹不清,对谁说“再见”,对谁说“拜拜”。
  我经历了自行车时代、摩托车时代、汽车时代。在别人拥有自行车的时候,我羡慕了别人很久才骑上自行车,是带横杠的,上下车特别不方便,但它多多少少还是满足了少女的虚荣心。自行车带给我的快乐时光是过年的时候,父亲用家里那辆老式的男式自行车载我们全家去给干爷爷拜年,我坐在横杠上,母亲和哥哥姐姐坐在后面,活像一个杂技团表演。九十年代,身边的人有了摩托车。时髦的男青年用摩托车载着女青年上城里看电影,上坡时,他潇洒地加大油门,轻松地上了坡,身后留下一串黑烟。他怜悯地看了看身边那对推着自行车走路上坡的青年男女。不过也有遇上尴尬的时候,电影散场后,由于寒露使摩托车无法启动,男青年猛踩发动机,无奈摩托车就是不发动,男青年一身热汗,喃喃地对女朋友说对不起,眼神流露出一阵阵绝望,倘若此时女朋友不在眼前,他绝对会猛踢摩托车几脚。新世纪,有些城市开始禁止摩托车出行,街上爬满了甲壳虫一样的小汽车。夏日炎炎,打开车里的空调,在空调里从容地调动着方向盘,感觉自己掌握着移动的天堂。速度这个意象十分美好,它带着人们奔向远方的希望。即使以后进入家庭飞机时代,我也只能停留在摩托车时代,因为我高度近视加散光,根本驾驭不了那移动的天堂。
  一个再老的人也想本能地抓住些什么,以免被时代无情地抛弃。
  你心里有辫子吗?
  你的辫子剪不剪?
  (节选自《闽南风》2012年第8期,荐稿人:左汝正)
其他文献
古人登临高处,是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与天最接近之处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所以“登高”体现的是儒家的一种人格境界,高处连接的是过去与未来,也是现实和理想。  说起登高,人们首先想到重阳,然而登高并非重阳节的专利。中国人自古崇尚登高望远,古诗词里流传下千百代无数文人骚客登临的诗句,这些诗句贯穿一年四季的终始——时而夏日炎炎,时而雨雪霏霏,时而春花灼灼,时而落木萧萧。  登高处,可以是
期刊
如今,我们常把“黎民百姓”连在一起说,它是称呼普通民众最常用的词。但这两个词最初是一回事吗?  先说说“黎民”的来历。“黎”字的本义就是“众多”。《尔雅》解释说:“黎,众也。”所谓“黎民”,其实就是众民的意思,如“黎民于变时雍”(《尚书·尧典》)“以能保我子孙黎民”(《礼记·大学》)中的“黎民”,古人都解释为“众也”。  我们再来看看“百姓”的身世。“百姓”在战国以前的词义与“黎民”并不相同。“百
期刊
“白脸·黑脸”策略是最有名的谈判策略之一。我们经常会在老套的警匪片中看到这种策略。警察把一名嫌疑人带到警察局,第一个出场的警察通常是一个看起来很凶的家伙,他使用各种办法威胁嫌疑人,告诉他“如果你不合作,我们就对你不客气了”。过了一会儿,这名警察突然被一个神秘电话叫走,然后第二个警察出现了,他简直是这个世界上最温和最善良的人,只见他坐了下来,开始与嫌疑人交朋友。他一边递烟给嫌疑人,一边说道:“听着,
期刊
王荆公在相位①,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诣,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③,次供猪脔数四④,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  ① 王荆公:即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封荆国公,故称王
期刊
季文子相宣、成①,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②:“子为鲁上卿③,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④,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文子以告孟献子⑤,献子囚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⑥,马饩不过稂莠⑦。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
期刊
国朝贤臣,必以于清端为清廉第一①。自江防迁闽臬②,舟将发,趣人买萝卜至数石。人笑曰:“贱物耳,何多为?”公曰:“我沿途供馔,赖此矣。”其自北直赴江宁也,与幼子赁驴车一辆,各袖钱数十文,投旅舍,未尝烦驿递公馆也。在制府署,日惟啖青菜,江南人或呼为“于青菜”。仆从无从得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诸子冬衣褐,或木棉袍,未尝制一裘。官楚时,长公子将归,署中偶有腌鸭,刳半与之。民间有“于公豆腐量太狭
期刊
阳虎得罪于卫①,北见简子曰②:“自今以来,不复树人矣。”简子曰:“何哉?”阳虎对曰:“夫堂上之人,臣所树者过半矣;朝廷之吏,臣所立者亦过半矣;边境之士,臣所立者亦过半矣。今夫堂上之人,亲却臣于君;朝廷之吏,亲危臣于众;边境之士,亲劫臣于兵。”简子曰:“唯贤者为能报恩,不肖者不能。夫树桃李者,夏得休息,秋得食矣;树蒺藜者③,夏不得休息,秋得其刺焉。今子所树者蒺藜也。自今以来,择人而树,勿以树而择之。
期刊
我们的船,取道麦努夫运河,这样一来,西边大支流上华茂的棕榈林,就无由见到了。该支流通向利比亚沙漠,西岸一带正遭阿拉伯人扰攘云耳。出麦努夫运河,继续溯流而上,朝左能看到穆格托姆山峰,右面尽是利比亚境内高大的沙丘。不一时,便在山丘的空隙处,依稀得见金字塔尖:实则尚隔八十余里。这段航程,几乎走了八小时,我一直站在船首遥望金字塔群。渐次临近,陵墓也越发见出规模庞大,愈加显得高耸入云。宽展如同洋面的尼罗河;
期刊
舍北舍南来往少,自无人觅野夫家。  鸠鸣桑上还催种,人语烟中始焙茶。  池水云笼芳草气,井床露净碧桐花。  练衣挂石生幽梦,睡起行吟到日斜。  品读  倪瓒(1301—1374),元代诗人、画家。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并称为“元四家”。  “诗人”“画家”的头衔,那是后世给的,至于自号“懒瓒”的倪瓒本人,只知道自己有一个身份:“野夫”。他懒懒散散地住在北里村,心安理得地照自己
期刊
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品读  黄庭坚《菩萨蛮》“半烟半雨溪桥畔”一首序云:“王荆公新筑草堂于半山,引八功德水作小港,其上垒石作桥,为集句云云(词如上)。戏效荆公作。”所谓集句词,即全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王安石一生写了不少集句诗,当时人们竞相仿效,成为一种风气。他不仅集句为诗,也集句为词,这可以说是他的首创,同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