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葬花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整部红楼,这是第一首让人哭出声的诗。在青春埋葬青春,任花颜埋葬花颜,这世上还有什么比这更深沉、更刺骨的伤呢?
  荷着花锄的颦儿,眉间微蹙的女子,每一念及这样的场景,那弱不胜衣的身体仿佛就要委蜕成濛濛的红雨,在“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弥弥宇宙里和开的花、落的花、飞的花、葬的花一起,如一面一尘不染而又纤薄如纸的镜子,在心爱少年的心尖被哗啦啦地打碎了。
  那碎片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她的影子,藏着自己的影子,在等待爱侣抱紧的时候任它刺出艳红的、浓烈的血。痛,便真痛;爱,便深爱。这是我们得自《葬花吟》的所有,美不够美,在你面前任你眼睁睁摔碎的美才是真美。
  是的,美永远伴随着毁损,正如轻盈的花永远伴随着污浊的泥,正如骄矜的颦儿永远伴随着“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世界,正如白天的我永远伴随着夜晚的你。
  尽管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会嗔怪这样无常的宿命,但看得破又如何,谁又能从这无常的宿命里拈得一枝不谢的花么?
  所以惜花总是轻薄语,葬花才是真惜花。这个亘古相传的秘义只有故事中的人才能懂得,所以颦儿懂得,宝玉懂得,书中更无第三个人能够懂得,书外的你我究竟能够懂得几分呢?我们若懂得,便也是故事中的人了。
  这就是《葬花吟》,只属于颦儿与宝玉的私语。我们看得到,却看不见;听得到,却听不见。我们所知的全部,也仅仅是镜子碎片上倒映出来的点点滴滴罢了。
  但就是这带伤的、带血的点点滴滴,便赢得了我们最真挚的仰视与最迷蒙的动心。
  是的,当我们抽离出故事,站在世俗,我们便知道:虽“文无第一”,但在所有的红楼诗词里,这首《葬花吟》却是公论的冠冕。俞平伯先生这样评价它:“千古红楼第一诗,伤怀唯有落花知。锦囊艳骨犹无主,已是香丘月堕时。”可以说,一部《红楼梦》的风骨,就在这《葬花吟》里得到了一次华丽无央的预演。
  《葬花吟》用的是初唐歌行体,初唐诗人正是用这样一种体裁,以清灵的铺陈洗净了六朝的侈靡,其中代表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这样的一座顶峰在一千年来以孤高的姿态俯瞰了太多的追慕者,直到《葬花吟》的出现才“差堪与之比肩”。
  葬花主题得自明代历史上一位真实生活过的才女,据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引《弘雅堂外集》,吴江叶氏琼章月府侍书女也,卒后从泐师授记。师曰:“既愿皈依,必须审戒,我当一一审汝,仙子身三恶业,曾犯杀否?”对云:“曾呼小玉除花虱,尝遗轻纨坏蝶衣。”曾犯盗否?对云:“不知新绿谁家树,怪底清箫何处声?”曾犯淫否?对曰:“晚镜偷窥眉曲曲,春裙新绣鸟双双。”口四恶业,曾妄言否?对曰:“自谓生前欢喜地,诡云今世辨才天。”曾绮语否?对云:“团香制就夫人字,镂雪裁成幼妇诗。”曾两舌否?对云:“对月意添愁喜句,拈诗评出短长词。”曾恶口否?对云:“生怕帘开识燕子,为怜花榭骂东风。”意三恶业,曾犯贪否?对云:“经营缃帙成千轴,辛苦莺花满一庭。”曾犯嗔否?对云:“怪他道蕴敲枯砚,薄彼崔徽扑玉奴。”曾犯痴否?对云“抛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泐师遂授记。
  这故事来得风趣,故事当中这位可爱而伶俐的女主角就是著名的明代才女叶小鸾,以诗语一一应答自己曾经犯过的佛戒,尽是一副小女生的娇痴。其中痴戒犯的是“抛弃珠环收汉玉,戏捐粉盒葬花魂”,正是黛玉葬花之所本。
  只是,黛玉葬花痴得哀婉,叶小鸾的葬花痴得娇媚。
  佛家以贪、嗔、痴为三毒,叶小鸾坦承自己犯过痴戒,这痴却痴得可爱,卖掉了时兴的首饰,换来了古旧的汉玉,还捐出过脂粉盒子,郑重其事地收葬了落花。这样的痴戒,果然只有才女才会犯得,只有叶小鸾、林黛玉这样仅仅生活在精神世界里的极度敏感的小女子才会犯得,也只有贾宝玉这样天真、天然而不落俗流的少年才能懂得。
  的确,最清澈的心只有另一颗最清澈的心才能懂得,就像只有江南小巷的秋天才懂得梧桐为什么叶落。《红楼梦》甲戌本在第二十七回有这样一段批语,大意是说:“我读《葬花吟》再三再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屡屡提笔而不能写下批语。有客人说:先生既不是宝玉,如何下笔呢?就算字字珠玑,怕也难遂颦儿之意,还是等着看看后文吧。”到了第二十八回,宝玉闻《葬花吟》而生出一番感慨,批语者于此写道:“宝玉听到这首《葬花词》,不去想炼句炼字与辞藻的工拙与否,只是想景、想情、想事、想理,反复追求,悲伤感慨,这是宝玉一生的天性,普天之下没有人比他更懂得颦儿了。昨天阻拦我批点《葬花词》的客人一定就是宝玉的化身吧,若不是他,我便已作了点金成铁之人,笨甚,笨甚!”
  宝玉是如何“想景、想情、想事、想理”的呢?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不经意间听到黛玉吟出的《葬花词》,分明已经由美想到了美的凋谢,由爱想到了爱的消逝,由今日的欢会想到了永恒的孤寂,由眼前的黛玉推及于所有亲密的、美丽的女子,推及于“终归无可寻觅之时”:
  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在一腔无明未曾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又听到“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以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呢?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将来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如何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
  一个人在悲哀的境遇中自然很容易陷入悲哀的情绪,而在欢乐的顶点有时候竟也会生出一种刻骨的悲凉,这种悲凉比之前者往往深刻许多,因为它摆脱了切身的利害,而指向了人生的终极。
  此时的宝玉便是这般,他突然间突破了凡人的眼界,在一个无限广大的时间与空间的尺度下关照自己眼前的、身边的一切,无论是黛玉、宝钗,还是斯园、斯柳,一向那么近,却突然那么远,他仿佛一下子跳到了另一个星系里,遥遥地打量着自己曾经生活过、也将要生活下去的这个世界,看见星移斗转,看见物是人非,看见他最舍不得的人都会老去,看见他最舍不得的物都会易主。
  于是最美好的事物反而变成了最令人悲伤的,因为我们会晓得,今天有多爱,明天就有多痛。我们永远知道“桃李明年能再发”,却永远不知道“明天闺中知有谁”;我们永远知道“明年花发虽可啄”,却永远不知道明年会不会“人去梁空巢已倾”。人有生老病死,世有成住坏灭。石头不挂心,花儿却萦怀;今日的绝色,能否逃过明日白头的一天?
  于是我们甚至会生出这样的质疑:命运之所以在今天眷顾我们,就是为了在明天抛弃我们?它之所以给了我们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就是为了看我们如何失去它们?
  但我们无力阻挠。我们劝不住花儿的如花陨落,挽不住颦儿的似水流年,施不出全部的好给挚亲挚爱的人,我们吟着“花开易见落难寻”,我们惧怕在最美的年华清醒地洞见了未来,我们同样惧怕那必将降临的未来忽然间不期而至。于艺术,这是至美;于人生,这是至悲。
  是的,我们若像宝玉那样在《葬花吟》的婉转里“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便只能看到宿命,还有那悲伤的、忍从的、无能为力的对宿命的屈膝。
  这样的资质,是“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的孤高;这样的命运,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凛冽;这样的结局,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凄凉。于是,《葬花吟》作了颦儿的诗谶,也作了我们每一颗不合于俗的骄傲心灵的诗谶。在一场注定的悲剧里,她扬着柔弱而略带几分骄矜的脸,荷着锄头,做着葬花这样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于世人毫无意义,但于颦儿不然。世人看来,花开易落而人力无方;在颦儿看来,纵然美质终归挽留不住,但人力所能为的,至少要让“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她清醒地洞见着悲剧的结局,但依然执拗而“徒劳”地保持着孤高的姿态。
  这是一种痴,一种高贵的痴。黛玉吟得痴了,至于宝玉,“却不道这边听的早已痴倒了”,而我们更是——葬花芳魂渺渺矣,读罢早为此情痴。
其他文献
人需要享受什么?人除了要享受喜悦,享受自在,享受逍遥,享受主动,享受智慧以外,还需要享受大喜大悲。你说它是刺激也可以,因为人生当中的这种大喜大悲是真正的一种强烈的激情,尤其是通过一些文学、艺术作品,再加上你自己的想象、思想,你会感到人生当中的这种仁爱和残忍,这种高尚和卑鄙,这种希望和失落。比如像霸王别姬,还有《史记》上的许多故事。  我当然相信司马迁是作了非常认真的调查研究的,但同时他也是充分地文
期刊
在1882年,早已名满天下的胡雪岩面临事业上的一次重大抉择。他手握1000万两以上的巨额现金,是去办洋务,还是倒卖生丝?竟一时踌躇。  胡雪岩对洋务并不陌生,1868年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局的时候,所有购买外商机器、军火事务都是由他一手操办的。可最让胡雪岩费思量的是,官场上微妙的人事格局。第二条路就是倒卖生丝。自晚明以来,江浙一带就是全国纺织业的中心。1860年之后,英美各国开始在上海开设机械缫丝厂
期刊
做梦也与养生有关?是的。尽管人人都有做梦的经历,但我们却往往忽略了那些藏在“梦”里的秘密。  梦,其实占据了我们生命里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个典型的睡眠中,人们总共约有1—2小时的睡眠时间是在梦中度过,年轻人甚至会更多。一般情况下,人的第一个梦,大约出现在入睡后的90分钟里。  ◎梦是精气的运动方式  中国人喜欢用“周公解梦”来判断自己处境的好坏,这并非全出于迷信。因为梦境不仅是自己心理意识的折射,也
期刊
◎引梦红楼  《红楼梦曲》这一系列词曲,是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代表天意让他听到的。这系列歌曲,昭示了“金陵十二钗”以及贾府的命运,而开头这支《引子》,既是警幻仙姑在引宝玉进入与他关联最深者的命运密室,也是曹雪芹身为作者,在领着读者踏上梦途。  红楼的梦,是雪芹家族曾经的兴衰一梦,是贾府各色人等挣扎沉浮的人生一梦,其实也是作者送给读者的,关于繁华与虚妄、关于追逐与失去、关于爱与恨、关于生与死
期刊
流水本无心,任凭花儿开了又落,兀自清灵灵地流着。这汪活水,偏名“沁芳”。  散落的花瓣,似悠悠的叹息声,连一丝风都禁不起——禁不起那一刹尽乎颓靡的温柔,禁不起那一刹尽乎狂乱的挣扎。有的时候想,她的生命结束于何时呢?是飘离枝丫的一瞬,还是尘解之后?也许荡在风中、水中的时候,是另一种生命的开始?随着风和流水,从这堵墙这道闸奔去另一个世界。又是一番繁华过眼,直到身魂同消、色香俱灭……  芳魂有灵。于风中
期刊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簾中女儿惜春莫,愁绪满怀无处诉。  手把花锄出绣簾,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期刊
《红楼梦》中的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他们饮酒,讲究“斯文高雅”,正如贾宝玉所说“雅坐无趣,须要行令才好。”书中饮酒行令的场面,刻画精细,表现了浓郁的中国酒文化的文化氛围,留下珍贵的明清时期酒令资料。  ◎酒令如军令  行酒令的目的主要为了活跃酒席上的气氛,使饮酒更富有趣味。行令时一律平等,无论尊卑长幼,“臣不易,君亦不易”,令出必行,违令罚酒。  第四十回:“鸳鸯也半推半就,谢了坐
期刊
一部红楼,满书飘香。《红楼梦》前80回的回名有10个“香”字,全文有“香”字767个,其中记载了20多种香,大观园可说是名副其实的众“香”国。宝姐姐有冷香,林妹妹有幽香,秦可卿甜香得香艳暧昧,暖香坞就配惜春,温香背后,却是冷淡和疏离……屋内有香,衣上有香,安卧熏香,祈福焚香,名香妙品,皆不相同。具体说来,贾府所用的香料有冰片、麝香、沉香、檀香、芸香、降香、速香、百合香,以及用各种香料粉末合成的香饼
期刊
白居易在《山泉煎茶有怀》中写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杯,寄与爱茶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正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期望的“爱茶人”,他在小说《红楼梦》中以巨大的篇幅、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茶事,关于茶文化的描绘约有二百多处,这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茶事,充分表明我国茶文化已日臻成熟,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是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期刊
张爱玲在文坛享有盛名,自愧未曾读过她的小说、剧本,偶然见到一两篇随笔性文章,竟然都谈到了《红楼》,而且见解不凡。这才引起我这孤陋者的注意,真是于心戚戚焉,不能轻易放下这个题目。  人的文艺天赋差异之大,是一种造物的“游戏”或有意捉弄她所“造”的人。造人的乱极了——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仁有智,有才有德……她“配方”十分奇特。别的素质干能不难见,唯有文艺审美眼光的高明(水平和能力),最是难得多遇。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