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数学情境 培养学生素养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ifeng20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是一门学问与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激活思维、多样训练、启迪智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融情入景,在情境之中运用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情境;兴趣;素养
   当前,情境教学法已经深入小学各科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切实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一、创设悬念,引趣生疑
   小学生虽然其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也少,却拥有一颗好奇之心,对探究未知背后的秘密欲望强烈,因此,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之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和制造一些悬念,使得学生在悬念的激发之下产生强烈好奇心,催生其揭秘这一问题答案的强烈学习意识以及学习动机。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悬念,那就是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不管是几位数的数,教师当场可判断出这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而学生听了教师的一番话后,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不少学生跃跃欲试,任意说出几个数,教师立刻进行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经验证教师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学生立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不经过计算就能对这一答案进行判断?有什么妙招吗?看到学生的追问、好奇以及疑惑,教师乘势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新知进行学习与探求。
   二、制造矛盾冲突,愤悱导思
   疑问与惊奇代表着思维的开始。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实际上经历了“平衡到失衡到再平衡”这样一个反复渐进的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结构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试图解决问题时发生一些认知冲突。问题串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心理平衡被打乱,处于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学生的求知欲望格外的强烈,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探究之心。如“圆柱体体积计算”一课,教师通过问题串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打破学生心理平衡。起点问题就是圆柱体容器里的水的体积该怎么计算,教师的提问也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之中,很快有学生回答,把圆柱体容器里的水倒到正方体的容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有学生说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从求长方体的体积得出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教师继续提问:但如果圆柱体是铁块,这一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就好比操场的柱子的体积、广场上柱子体积等。这样层层递进以及与不断推翻之前的一些假设,学生被引入更深的疑问之中。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创设使得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他们也积极主动地投入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之中,催发出数学思维以及迫切探究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这一强烈的愿望以及诉求。
   三、联系生活,激趣生思
   生活是问题的源头,生活也是数学的源泉。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中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例如,讲解“按比例分配”一课时,教师则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两个人一起开办加工厂,一个人销售产品2000件,另一个人销售5000件,一年后,整个车间收入20萬元,请学生能算一算,怎样才能让两人公平合理地拿到自己的收益?列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事例,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亲近感,拉近与数学之间的距离,积极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心理。
   生活化的情境能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比如导入环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出示了多媒体课件,展示高铁最快每小时行驶速度,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维多利亚瀑布的年平均流量,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从图中都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让学生从生活场景入手,输入与本节课有关的数学内容,有助于教师点明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四、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之中,几何图形知识内容必不可少,教师通过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图形的具体特征。比如,在教学三角形时,让学生罗列生活中具有三角形结构的物体,并提问:三角形究竟会不会变形?学生经过思考后说,三角形不易变形,它会使物体很牢固。教师又出示三角形、四边形的木条模型若干,分配到各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用手拉一拉,让他们谈谈有什么感受。紧接着学生说,三角形不易变形,但四边形却一拉就变形,说明三角形比四角形稳固……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以及动手操作,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大家在动手动脑之中,不仅潜移默化地吸收了知识,也提高了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吴丽芹.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4).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些事物成为历代诗人普遍运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审美情趣,成了表达特定情感意义的语言“符号”。了解这些常用意象的含义,便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诗歌;否则,读起诗词曲来可能会莫名其妙,甚至不知所云。这里扼要介绍古代诗歌中一些常用意象的含义,供同学们在阅读中参考。    一、杨柳、扬花、柳絮  杨和柳同科不同属,杨枝上扬而柳枝下垂,但二者的
尊敬的各位家长,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南京参加江苏省第十三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决赛。看了大家的文章之后,我觉得,大家写得都非常好。对于写作,我有几句话跟大家共勉。  同学们都处在初中阶段,这一阶段的作文,我想到了几句歌词。第一句就是以前很流行的一首歌——《两只蝴蝶》里面的一句:“亲爱的,你慢慢飞,小心前面带刺的玫瑰。”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慢慢地“飞”。为什么要慢?慢下来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是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与重视的一个话题,已引起了基层教师的高度关注。各学科教师关于如何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探讨也不曾停歇。基于此,立足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从可行性、有效策略以及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这一主题进行初步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可行性;有效策略;注意事项   所谓单元整體教学,顾名思义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单元作为整体
仿句,就是依照已有句子造出新的句子来。其要领就在于:要仿出“理”与“情”。  仿句要仿出“理”。  一是句式结构要同“理”。仿句时,要找出例句句式结构的“理”,将最能体现例句结构的关键词列出,或者列出例句的结构示意图,判断例句的结构形式,然后再进行仿句的句式结构谋划,思考仿句句式结构的“理”,列出仿句的关键词,或者也列出仿句的结构示意图,与例句进行比照,在确定与例句同“理”后,再进行仿句的创造。 
摘 要:深度学习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创设互动式系列微课能有效促进线上学习的深度。把互动式系列微课主要分为“情境创设”的导入活动、“探究实践”的学习活动、“分层练习”的训练活动、“活用数学”的课外延伸四个方面。结合“平移”互动式微课线上学习案例,探究如何对平移知识层层深化,让学生从浅层学习迈向深度学习,发展思维能力转变,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互动式微课;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一、
可笑可乐    谁要干净的杯子  侍者:二位,请问是喝茶还是喝咖啡?  顾客甲:咖啡。  顾客乙:我也一样,注意把杯子弄干净点儿。  侍者:好的,二位稍候。(片刻后返回)嗯,对不起,请问刚才哪位要干净杯子?    巴黎归来  一位妇女从巴黎回来,向她丈夫诉苦道:“在巴黎,每天要我付500法郎的房租,太厉害了。”  她丈夫点头表示同意,说:“500法郎,的确太贵了。不过你在巴黎15天,一定看到很多好
这个残疾的人慢慢走着。  他不时在路旁的壕沟上坐下休息三五分钟。饥饿在他模糊而沉重的心灵上逼出了一阵悲伤。他只有一个意识了,那就是“吃”,但是他不知道使用哪一种方法。  在那段很长的路线上,他经过三小时的疲劳;随后,望见了村子的树木的时候,他加速他的动作了。  那个被他遇见又被他要求布施的乡下人向他回答道:“你又来了,老江湖!我们将来永远推你不开吗?”  于是他走开了。家家门口都有人用强硬手段对待
全省初中毕业生们: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在这追逐希望、放飞理想的激情6月,你们迎来了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风华正茂、充满憧憬的你们,正值花季,上高中考大学自然是理想的愿景。但各位同学,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上大学并不是你们唯一的选择,不妨也考虑一下职业学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成才观、价值观、择业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社会上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近几年,说得更多的是“知识在
热点回顾:从1月中旬开始,我国南方遭遇了50年不遇的严重雪灾,受灾地区涉及14个省市地区,灾情十分严重。雪灾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抗击雪灾的胜利。  模拟演练:  一、(综合性学习)新年伊始,一场罕见的暴雪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在抗击雪灾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感人的事迹,为此向阳中学开展了抗击雪灾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加入到活动中来,完成以下任务:  【咬文嚼字】阅读下列文段,按要
[辨辨练练]  用can或be able to 的适当形式填空:  1. No one ______do the work.  2. My little brother ______ swim well when he was only six.  3. I ______finish the book next week.  4. He tried hard and ______swim ac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