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提升人才的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训练基地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理念、教育方式等都需要进行不断地革新和调整,建立全新的教育管理框架,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如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专业设置、招生制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调整,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要与社会进行挂钩,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出具有高等技能和高等素质的实用性人才。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所期望和追求的,同时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一、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中职教育的根本核心点就是培养具有一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各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开展实践性教学,不仅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与科技的发展同步,与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的改变相协调的需要。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品生产现代化的背景之下,社会对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中职学生而言,只有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较高水平的技能,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信任,毕竟当前的用人单位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这也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企业内部技术性岗位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更为匮乏的实际情况有关。同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扩大发展,社会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实用性和技术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中职教育得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重点需要,拓宽服务功能,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一)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
一般来说,在中职教育中,学校会根据社会各方面的要求而开始各专业,科目的种类较多,而不同的科目又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中,需要正确地把握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要按照各个科目的特点,灵活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比如说,计算机组装实训及现代办公设备实训等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理论知识较少,教育的主要方向就是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因此,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一般是在3∶2至7∶3之间比较合适。因为,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少,那学生可能就很难达到实际训练的结果。而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大,那可能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不够,很难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
1. 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就业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明确这几点,即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深入讨论为手段,以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在把握这个基本前提的基础上,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很快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技能,才能在各个岗位中迅速进入岗位,获得自己应有的发展空间。
2. 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不通过具体的实践,很难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各个指导老师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每个环节,让学生能够懂得各种知识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不至于纸上谈兵。如模拟电路课程,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制作收音机。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再去学习知识,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最后,每个人做出的成品可以相互评比,看谁优秀,这样学生就会有竞争意识了。
3.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将网络、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先进设备综合起来,开发实践性教学,以便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强化技能训练。如: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实训室手动操作。由教师引导,让学生独立完成订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创造劳动价值。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突出自己的特长,教师应该按照本专业的特点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说开展知识讲座、演讲比赛、技能比赛等活动。当然,教师为了更好地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1. 内容系列化。要紧密联系本专业的课程进度和特点,及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同时要保证内容的健康和积极向上。
2. 活动制度化。要为第二课堂活动制定制度,使第二课堂的活动真正达到活动的目的。
3. 程序规范化。为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在活动前,要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纳入计划,使第二课堂活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4. 活动群众化。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第二课堂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教学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与实验室是有差异的,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弥补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训练,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在实训基地的模拟岗位训练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坚持真、高、开的建设原则。
1. 真实的职业环境。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体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高技术含量。紧跟时代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
3. 开放性好。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一方面要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另一方面要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4. 通用性强。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应该尽可能保证建设的实训基地实用性,实现多学科的综合实训,保证相关专业能够通用。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相对稳定、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 依托行业,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通过专向教师联系。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所联系企业应考虑实训方便并具有实力和特色。在联系实训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建立模拟就业系统,企业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实行预就业制。企业除了可以减少对初招员工的培训费用,还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发科研项目,改进自身的生产力,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定要找到双方的兴奋点,实现校企共赢,才能长期稳定合作。
2. 合作办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安排,采用“2 1”或“2.5 0.5”的模式。为了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做到领导重视,转变观念,制定政策,纳入规划。各级领导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各地方,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更应适时地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从师资、教材尤其是实训基地建设上,列出切实可行的当年或几年长远规划。如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拿到双证——技能证、教师资格证,就是双师型教师。而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到企业是生产的行家里手,掌握最新的一线生产技术;在学校是上课的能手,把自己掌握的最新的技术教给学生。
四、结语
总之,中职教育要抓住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的技术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技能学习。既要重视学校的课堂实践教育,又需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训练基地
在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理念、教育方式等都需要进行不断地革新和调整,建立全新的教育管理框架,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如在培养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专业设置、招生制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调整,特别是在教学方式上,要与社会进行挂钩,通过实践性教学,培养出具有高等技能和高等素质的实用性人才。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所期望和追求的,同时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一、实践性教学的意义
中职教育的根本核心点就是培养具有一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各岗位要求的人才。因此开展实践性教学,不仅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与科技的发展同步,与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的改变相协调的需要。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品生产现代化的背景之下,社会对人才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中职学生而言,只有具备较好的理论知识和较高水平的技能,才能得到用人单位的信任,毕竟当前的用人单位更注重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这也与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企业内部技术性岗位人才缺乏,技术创新型人才更为匮乏的实际情况有关。同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扩大发展,社会急需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实用性和技术性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中职教育得根据社会需求、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重点需要,拓宽服务功能,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开展
(一)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
一般来说,在中职教育中,学校会根据社会各方面的要求而开始各专业,科目的种类较多,而不同的科目又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中,需要正确地把握实践性教学比例的分配,要按照各个科目的特点,灵活地分配好实践与理论的比例,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比如说,计算机组装实训及现代办公设备实训等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理论知识较少,教育的主要方向就是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因此,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一般是在3∶2至7∶3之间比较合适。因为,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少,那学生可能就很难达到实际训练的结果。而如果实践的比例过大,那可能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不够,很难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
1. 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就业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明确这几点,即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深入讨论为手段,以校内校外实习基地为载体。在把握这个基本前提的基础上,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分量,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很快地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的技能,才能在各个岗位中迅速进入岗位,获得自己应有的发展空间。
2. 完善实践教学,传授就业技能。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学生不通过具体的实践,很难理解所学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全过程,才能系统地掌握各个环节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学中,各个指导老师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救。在这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每个环节,让学生能够懂得各种知识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不至于纸上谈兵。如模拟电路课程,可以让学生们动手制作收音机。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再去学习知识,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最后,每个人做出的成品可以相互评比,看谁优秀,这样学生就会有竞争意识了。
3.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将网络、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先进设备综合起来,开发实践性教学,以便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强化技能训练。如: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等教学手段,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实训室手动操作。由教师引导,让学生独立完成订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创造劳动价值。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突出自己的特长,教师应该按照本专业的特点开展融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娱乐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说开展知识讲座、演讲比赛、技能比赛等活动。当然,教师为了更好地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需要注意以下原则:
1. 内容系列化。要紧密联系本专业的课程进度和特点,及时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同时要保证内容的健康和积极向上。
2. 活动制度化。要为第二课堂活动制定制度,使第二课堂的活动真正达到活动的目的。
3. 程序规范化。为确保第二课堂活动顺利进行,在活动前,要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纳入计划,使第二课堂活动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4. 活动群众化。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激发更多的学生加入第二课堂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实践教学场所,其基本功能为:完成实训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的任务,同时也是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能训练、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实训基地包括两个方面: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与实验室是有差异的,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可以弥补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训练,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在实训基地的模拟岗位训练中,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坚持真、高、开的建设原则。
1. 真实的职业环境。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体对基本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高技术含量。紧跟时代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体现新技术、新工艺,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在技术要求上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和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和持久性。
3. 开放性好。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一方面要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另一方面要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
4. 通用性强。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应该尽可能保证建设的实训基地实用性,实现多学科的综合实训,保证相关专业能够通用。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对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培训。相对稳定、产学结合、合作办学以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
1. 依托行业,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通过专向教师联系。校企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所联系企业应考虑实训方便并具有实力和特色。在联系实训交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与企业建立感情,并逐步开展各项合作,最后挂牌成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无偿或优惠提供实训设备及实训材料,有效解决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经费不足的矛盾。无偿提供实训场所,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参与联合指导学生的理论、技能学习,缓解了校内实训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实现了实训条件的社会沟通。使学生置身于现实工作场景中,建立模拟就业系统,企业接收或帮助推荐受训学生就业,实行预就业制。企业除了可以减少对初招员工的培训费用,还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发科研项目,改进自身的生产力,以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定要找到双方的兴奋点,实现校企共赢,才能长期稳定合作。
2. 合作办学。“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安排,采用“2 1”或“2.5 0.5”的模式。为了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应做到领导重视,转变观念,制定政策,纳入规划。各级领导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各地方,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更应适时地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从师资、教材尤其是实训基地建设上,列出切实可行的当年或几年长远规划。如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是拿到双证——技能证、教师资格证,就是双师型教师。而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到企业是生产的行家里手,掌握最新的一线生产技术;在学校是上课的能手,把自己掌握的最新的技术教给学生。
四、结语
总之,中职教育要抓住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契机,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的技术特点,引导学生开展各方面的技能学习。既要重视学校的课堂实践教育,又需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尽可能争取和专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合作,使学生在实际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