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乡村文创的价值逻辑、行动框架和路径选择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60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是乡产兴旺、乡居美丽、乡风文明、乡村和谐、乡民富足的全面治理,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引领是文化振兴.作为文化创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手段,乡村文创是文化创意的战略思维与实施路径在乡村振兴的创新适用.四川宣汉白马花田等地的艺术乡建代表了现阶段激活乡村经济的乡创实践.艺术介入乡村文创的行动框架包括故事驱动、IP授权、创新协同和价值共生等创意营造的综合手段,通过搭建智库平台、培养乡创人才、打造乡创论坛等治理手段的具体路径,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村文化经济的新业态,塑造人类乡土文明的新形态.
其他文献
仫佬族傩舞即仫佬族依饭仪式中,由师公戴面具请神、扮神所表演的舞蹈.面具作为傩舞的物质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通过对面具的解读,可窥见仫佬族文化结构,并对仫佬族文化进行整体性观照.仫佬族傩舞面具是仫佬族本民族文化与傩文化、佛道教文化及其他民族文化的集体共塑,彰显着仫佬族独特的生命意识和世俗观念.面具的结构、符号、细节中传递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信息,而其组织构成、仪式功能、佩戴方式又彰显着仫佬族“人神合一”的秩序理念.
文章以云南傣族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武术舞”为例,试图从审美意蕴的角度分析傣族舞蹈的文化特质.孔雀舞模拟孔雀动态,在宗教信仰与舞蹈精神中建构傣族独特的性灵之美;“象脚鼓舞”通过舞蹈文化与水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反映出傣族刚柔并济、热情豁达的性格特征;“武术舞”武舞合一,体现出阳刚坚毅、开朗细腻的民族性情.
随着70余年来内蒙古社会文化的发展,安代经历了传统歌舞仪式—民间歌舞—舞台歌舞—校园安代健身操—广场舞的变迁阶段.库伦旗安代通过孛额、民间安代艺人、群众文艺工作者、乌兰牧骑队员等实践主体的操作和演绎,从牧区进城镇,从传统安代歌舞的仪式属性转变为跨民族、超地方性的共享文化,被赋予“民间文化”“舞台歌舞剧”“健身操”“广场舞”“非遗”等多重现代属性.
衡阳稻草龙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对稻草龙在传承过程中的危机与方式进行研究,并对衡阳稻草龙保护传承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期望能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秦汉之间的社会变革使汉初以人为本思潮开始勃兴,并对汉代乐舞的观念和形制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在“天人相与之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并被汉武帝确立为主流思想,从而为乐舞“乐和民声”“以美化人”的社会教化职能奠定了思想基础.汉代乐舞以“人”为出发点和皈依点,理论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在充分强调了乐舞作为艺术形态自性之美的基础上,其社会教化职能也得到了更广泛而深入的发展,从而造就了充溢着强悍、进取、开拓、包容精神的强汉之音.
以布迪厄场域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理论为切入点,从“场域、资本和惯习”三个方面对湘西苗族传统体育形成的理论逻辑、场域特征与发展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湘西苗族传统体育形成的理论逻辑遵循场域交互、资本创造、惯习形成的理论范畴;从体育与阶层的主体视角分析湘西苗族传统体育的场域特征,在自主性与同构性的场域逻辑中探究湘西民族传统体育的场域特征与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教育场域、旅游场域的关系。基于此,以场域特征为视角构建多维“场域”空间、重视丰富“资本”模式、变革传统“惯习”思想等机制,为湘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保护创
撒叶儿嗬是清江流域土家族祭亡、悼亡的仪式舞蹈,其形态、意义和价值因丧葬礼俗而存在并被传承.武陵山脉和清江水系构成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成为撒叶儿嗬舞蹈传统存续的土壤.撒叶儿嗬丰富的舞蹈套路及其多样组合,身姿、步伐和手势的完美配合,凝结并汇聚成鲜活而深刻的身体语言及其地方知识生产体系,反映了清江土家人的生活史和生命观.撒叶儿嗬的生成和发展源于清江流域土家族生活的地域环境和所创造的历史传统.作为区域社会的仪式舞蹈,撒叶儿嗬拥有土家族高度成熟的舞蹈术语系统,体现了中国民俗舞蹈达到的实践高度,也彰显了中国特色舞蹈话语
大型原创舞剧《霸王别姬》在音乐叙事上颇具特色,成为叙事类舞剧音乐的典范.这里从音乐叙事理论视角入手,通过分析舞剧音乐叙事的倒叙、奏鸣曲式、三部性结构,音乐叙事的“主导者”,音乐符号叙事、音色叙事等辅助手段,来探讨舞剧音乐叙事艺术之魅力,兼谈舞剧音乐在叙事上是如何体现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创作技法的追求和探索.
汉代经学传统中,祭祀、宾客之礼所用雅舞带有强烈的政治象征意味,而非仅仅一种艺术形式.文武二舞所象征之“德”,最初指的是王朝由武力征伐或由禅让取得天下的区别,但是从魏晋开始,对“尚德”的理解渐渐转化为对帝王个人功德的颂扬,“德”之内涵趋向于文武合一.这一时期雅舞体系的演变存在一种共通模式:立国初期,一般会先建立一种类似古礼的文、武性质区别较为明显的体系,随后这种体系又被歌颂帝王功德,弱化文、武之别的体系所取代,乐辞书写模式也存在相应变化.
芭蕾舞经过漫长的发展,在基础舞姿的限定下形成芭蕾训练的方法.芭蕾舞动作形态的延伸感不仅体现芭蕾训练的规范,也凸显着芭蕾舞的审美气质,使外形样态与艺术内涵的视觉融合,形成训练形式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文章基于芭蕾舞姿训练的视角,以舞姿的延伸意识为出发点,对芭蕾舞中不同类型舞姿的延伸感进行细化剖析,分析外在要素对其延伸性的作用,以期建构以审美带动身体训练效果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