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统整,高效教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xiao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捷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充分显示了他优秀的文本解读能力、目标定位能力和课堂行走能力。
  一、目标与活动的高度匹配
  1.凸显课型,直指表达形式
  何老师潜心文本解读,紧扣导学要点——“画出描写母亲外貌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因为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自学,所以在课上,何老师只是循着学情,要求学生用一个词来描述“母亲”的形象,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自读收获:“这是一位伟大、慈祥、通情达理、辛苦、疼爱孩子的母亲。”而这时何老师话锋一转:“这节课可以学一学怎样写母亲的深情。”目标直指“体会课文是怎样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带领学生学表达。
  2. 问题设计指向高阶思维
  何老师在一节课中设计了三道高阶思维的问题。
  问题一:如此密集地穿插写“我”,写出我的所见所想,到底对表达深情有什么作用?(探究写法)
  问题二:穿插写“我”的所见所想,会带给读者怎样的阅读感受?(评鉴内容)
  问题三:出示原文和修改后的文字让学生探究:這两段话意思不变,但是写法不同,为什么原文更能打动人?(评鉴形式)
  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何老师再度引导孩子进行深度思考:这篇文章就是个买书的故事,很普通,梁晓声是怎样让这个普通的故事变得非同凡响,成为经典的?这是一种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教会孩子品读经典,是何老师独具特色的文本解读力,以及充分用教材教阅读的成功所在。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老师用好例子教孩子阅读,从“例子”中汲取语言的营养,习得表达方法,这样才可以切实提高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
  3.教到点上,拨在学困处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学生不到冥思苦想的时候,不要去启发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又不能明确表达的时候,也不能去点拨引导他。何老师的高妙就在于当学生的学习有困难时,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教的重点指向学的“疑难处”。当孩子们对于问题一讨论不休时,何老师说:“我教你们一种方法,正面想有‘我’会怎样,反面想没有‘我’会怎样。”孩子们豁然开朗,问题迎刃而解。一改以往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放任自流”的现象,这堂课堪称自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恰到好处的“导”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的典范。
  二、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
  何老师对每个小目标都讲求科学有序地推进:对人物形象的认识有了,内容赏析有了,接下来要学习表达。学生通过朗读13~26小节,很快发现这样的“对话”更能表现母亲的吃惊、疲惫、想争分夺秒挣钱的急切情状,母亲的每一句话都好像是她声嘶力竭的呐喊,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慈母情深”。而孩子们能读懂“我”的说话是支支吾吾的,带着羞愧的,是因为何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播放背景音乐——一台缝纫机嘈杂的声音,进而让孩子们联想到“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让孩子们发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关联生活,聚焦写法
  入课时,何老师请孩子们聊一聊曾经读过的写母亲的文章,了解不同作者所采用的不同的写作视角,目标又一次指向写作。何老师接下来直接挑明课文反复出现“我”,来探究第一个问题:文章的主角到底是谁?是母亲还是“我”?作者穿插34次“我”的所见所想对表达深情有用吗?孩子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说表达效果,再从文本中找依据说理由,把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感受讲出来,实则是将对内容的赏析与对表达形式的体会无缝对接起来。当有的孩子只简单说出作用来时,何老师要求孩子从文中找细节;当有的孩子说穿插写“我”是为了“衬托”母亲时,何老师要求孩子从文本中找依据;对于文本中的对话部分,何捷老师创设情境,配上缝纫机的轰鸣声的录音,师生分角色朗读“我”和母亲的对话。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勾连和打通——勾连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时空的距离,打通过去与现在,让学生感同身受。
  2.在阅读策略中体现价值定位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是能力培养的课,一堂好的语文课要有正确的“价值定位”,而“阅读策略”和“言语智慧”是“价值定位”的两个重要方面。何老师整节课都在带领孩子们发现作者是怎样表达深情的,并注重常见的阅读方法——“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的应用,这种方法看似无用又最有用。孩子们每思考一个问题,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说出理解。如一个孩子讲到如果没有“我”在场,就不能感受到母亲的辛苦,何老师及时表扬孩子会懂得联系上下文,及时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言语智慧的提升。基于语言、为了语言,在语言训练的课堂中做到以学为基点,顺学而导,做到师生平等交流、真切对话,这也是何老师的课堂魅力所在!
  三、注重言语的建构与运用
  真实的语境表达必须关注儿童语言运用的整体感。所谓整体感指儿童的语言表达要摆脱语言形式的纯粹模仿或迁移,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个人生活经历的体验结合起来,使语言形式与语言内容相融共生地结合为一个整体,达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境界。何老师从上课伊始就提出,文中34次写“我”的所见所想,到底对表达深情有什么作用?何老师以问题来打通儿童的语言和思维通道,建立语言与生活的经验关联,培育了孩子们对语言理解的植入感。即学生对文本语言的阅读和理解、吸收和内化,有了“我在其中”的关切与关联。深度的语言学习,孩子必须成为一把锋利的犁,首先要植入语言这块土地,经过师生共同的“推拉”,把文本的语言“翻”过来,反复地“刨”,语言的种子才能埋入其中。要真正理解语言的表达之妙,并在语言迁移上有所建树,我们必须钻进语言的深处,不仅要“知人论世”,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语言,更要和文本的人物结成同盟,“设身处地”地触摸语言的温度,感受语言跳跃的生命。有的学生还谈到如果没有“我”,这个故事就不真实,老师敏锐地进行理答:“真实性需要‘我’的存在。”有的学生说如果没有“我”在场,就不能真切感受母亲的这份辛劳,也没有办法写出母亲对“我”的爱。老师的理答是:“这份爱就是要把‘我’写进去。故事要完整,完整也呼唤‘我’的存在,‘我’的介入。”这样学生在建构语言范式的同时又可以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何老师的课堂是致力于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课堂,让我们看到语文教育的希望所在。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孙昕
  heartedu_sx@163.com
其他文献
“遇见是一个契机,遇见是一条路线,遇见改变的是心态”,这是我对“家校共融理念”最深刻的体会与感受。我所任教的学校是广州市海珠区工业大道中小学(以下简称“工小”),这所学校创建于1966年,地处老工业区。校园不大,但建筑古朴,林木葱茏。学校的教学班不多,只有20个,其中包括2个特殊教育班。  从学校舞台旁的斜坡走上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莲花池,池中金鱼畅游,莲花怒放。特殊教育班的学生小南聚精会神地欣赏
所谓管理,就是“让别人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这里的“自己”,既是指管理者“自己”,也是指被管理者“自己”。  平庸的管理是“让人做事”,优秀的管理是“带人做事”,卓越的管理是“做事带人”。  所谓“制度”,本质上就是“制定”一个大家心中认可的那个“度”而已。  思想第一,制度第二,校长第三。  工作,可以忙碌,但不能盲目;评价,基于信任,但不能放任;改革,需要积极,但不能激进。  对教师来说,学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近年来,合肥市直面应试教育的压力,从“易”处着眼,从“细”处规划,敢于坚持,大胆突破,积极开展研学旅行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走出去”,放飞思想,亲近自然,强健体魄,拓宽视野,锻炼能力。如今,该活动已成为引领全市各学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敢于担当,让研学旅行率先启动  出于安全考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许多省市教育部门禁止中小学组织学生集体出游,或是不提倡学校组
肖佩云一、我的年少时光(1937-1955年)  1937年,我出生于长沙一个工商地主家庭,祖辈在长沙与人合伙开了一家金银首饰店,主要以此维生。1949年后,土地充公,哥哥作为党员,将家里剩下的一点本钱也充公了,我们家里的日子就比较艰难了,只能依靠父亲在搬运公司拉板车来养活家里的10口人。  哥哥在外读书,面对体弱的母亲、四个弟弟、两个妹妹以及家中日益艰难的情况,我不得不停学两年,帮助父亲拉板车。
被誉为“西部教育高地一面有创新精神的旗帜”的重庆市人民小学是一所有着光荣传统、办学成就卓著的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人民小学凝聚起“好奇、勇敢、责任、荣耀”的学校精神,以“培育环境,开放耕作,自由生长”的田园式教育,构建起学校、教师、学生的3D发展平台,取得了全面发展的办学业绩。作为重庆市教科研基地和窗口学校,人民小学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为重庆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近
一、何谓“再读”?  根据实际经验,我们很赞成壮大教育家队伍,因此对《第一流的教育家》一文实在是喜爱。  1919年4月,陶行知发表《第一流的教育家》,蒋梦麟先生对此文有这样的读后感:“陶先生,你讲的一席话,我读了便觉精神提起来。这种话我久不听见了,可算是教育界的福音。”想必,中国学界对蒋梦麟先生不会太生疏,也可以在网络上找一找有关他的文字,这对进一步理解陶行知先生和该文会有裨益,尤其会深知建设教
编者按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兴国必先强师。在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征程中,落后地区的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越来越显得切要与急迫。有很多机构与个人都在落后地区教师教育帮扶项目上做出了各种不懈的努力与有益的探索。但是,相当一部分的传统帮扶项目因组织者、推动者在专业能力与工作逻辑理解方面的不足而停留在相对浅表的层次,远远不能满足规模巨大的落后地区的乡村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严峻的现实呼唤专业型、长
教研工作是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保障,也将在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教研工作的科学定位是,选取符合教师实际需求的课程建设与教研方式,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确定便于操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这也是做好教研工作的重要条件。  一、科学定位教研,成就教师、学生  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对教研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是认可的,但要更好地行使职责、体现职能,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教研员
黄济先生有君子之德,有贤人之学,是做教师的典范。他诚恳,自然,朴素,谦虚,笃定,泰然,从容,适中。他常说,不敢为人先,而只能以勤、虚、俭要求自己。他与世无争,对人、对事、对物,对学问,都是以善相知,以善相待,以善相爱。他的立言立德,都不是为了在世或者离世的荣耀,而只是为真挚、诚恳、纯粹地从事情、事物本身出发,而不是从任何别的因素出发,他只在乎是否对得起别人,是否对得起事情、事物本身,是否对得起自己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