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纳的史学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一七年三月,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应北京大学“大讲堂”讲学计划的邀请,就奴隶制、废奴运动、内战与重建等主题做了四场学术讲座.王希教授将其译为中文,并收录数篇相关文章,辑为《十九世纪美国的政治遗产》一书.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方纳一直站在美国史学的前沿,凭借多部高水平著作构建了一个恢弘的史学体系,影响乃至重塑了诸多重要的学术领域.这部新作虽然看起来不算“厚重”,却能帮助我们理解方纳史学的基本特征.
其他文献
王珣(三五○至四○一)字元琳,小字法护.父王洽,兄弟中最知名,赞王羲之书法“俱变古形”,羲之以“弟书遂不减吾”相夸.王洽有二子,皆谢氏婿,“王珣娶万女,珣弟珉娶安女”,后“以猜嫌致隙”,谢安“既与珣绝婚,又离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晋书·王珣传》).王珣曾弥补前憾,谢安卒,专程回京赴谢家吊丧.谢安夫人丧礼逾制,王珣时任仆射,为之宽缓,而谢安子琰并不领情.
期刊
一rn一九三四年在国立中央大学演讲时,蔡元培讲述了他的民族学研究经历:rn我向来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到德国留学,觉得哲学范围太广,想把研究的范围缩小一点,乃专攻实验心理学.当时有一位德国教授,他于研究实验心理学之外,同时更研究实验的美学,我看那些德国人所著的美学书,也非常喜欢,因此我就研究美学.但是美学的理论人各一说,尚无定论,欲于美学得一彻底的了解,还需从美术史的研究下手,要研究美术史,须从未开化的民族的美术考察起.适值美洲原始民族学会在荷兰瑞典开会,教育部命我去参加,从此我对于民族学更发生兴趣,最近几年
期刊
在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丰富的思想中,最打动我的是他对于二十世纪全球化时代降临的预言.虽然德日进并没有系统地论述过“全球化”,但他从古生物学出发对人类“融合”本性的揭示,确实是“二战”以后全球化运动的精神支柱.我佩服德日进的洞见,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相互残杀之际,看到了战后大团结的前景.
期刊
一rn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从大量的层级组织运行中,总结出了著名的“彼得原理”(The Peter Principle).六十年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个原理仍然显示出它对于现实强大的解释力,令人无法不感慨,人类社会的层级组织,如政府机构、军队、公司、学校等,推动了世界沧海变桑田,自身似乎是守常不动.这说明了什么?又意味着什么?
期刊
一rn曾经打算专门就一本书开一门细读的讨论课,课名叫“第一百零一遍”.什么书会让我如此有兴趣,都读过“一百遍”了,还打算低首下心从头读一过?当然就只有孔子的《论语》了.在自己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还从未有过另一本书,能够有这样的阅读效果,以至于每过一段时间,就忍不住要取来重读一过,并且每次总能找到新鲜感.
期刊
父亲有老家,我没有.即便我的履历表上籍贯一直写的是江苏丰县,可那就是个抽象的概念,不会常驻自己的心里.读老一辈学者的书,才慢慢知道家乡的意味.费孝通先生的开弦弓、林耀华先生的古田,都是让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苏南江村和闽北山区有着不同的乡土社会生态,也注定他们选择了社会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不同学术路向.家乡,是他们埋在心灵土地中的种子,既是一种需要不断返回的绵延记忆,也注定会成为他们看待世界的范式,将自己的生养之地扩展为一种更为普遍的生命可能.
期刊
二十多年前,我翻译阐释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时记得他说过:在文化人类学界,似乎有个定律,那个说了“因”的人往往就该说“果”.虽然丁龙个案算不上典型的人类学课题,但它却是个因文化碰撞而激起的社会历史事件;如果把它看作一个文化学个案,那么,提出问题的我应该对它的结局给予一个总结性的回答.
期刊
五rn车子从平遥向东,爬越了太岳山,穿过一个叫分水岭的地方,便进入了潞安盆地.按照唐晓峰先生的说法:“中国最早的国家\'秋实\'集结在晋南豫西地区”(唐晓峰:《国家起源的“地理机会”》),也就是说,“晋南是中国古代北部\'人文边际\'地带的最南端”,即司马迁所说的“龙门—碣石”一线,是理解夏文化的关键之地.
期刊
如我所见的李泽厚思想光谱rn李泽厚的重要地位已经在思想史上留下了足够深的印记,无人可忽视他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的巨大影响.在李老师的大量写作里,有些是时代之作,有些是关于问题之作,那些“时代之作”有着与语境交织的影响力,包括涉及美学论争、中国现实以及知识界争论的文章,在这几十年的思想史中都可检索.我这里叙述的只是我所理解的李老师的一个思想侧面,分析只限于“问题之作”,可能是片面的,但来自我的阅读以及持续三十六年与他的聊天记忆.
期刊
韩愈的《师说》大概是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篇文字.宋元明清近一千年间,它几乎入选了所有重要的古文选本.二十世纪以来,时代巨变,许多以往家弦户诵的古文篇章,都退出了公众视野,但《师说》受到的关注从未减弱.在近百年的中学课本中,它始终是必选篇目.如此影响,不是任何刻意的宣传使然.《师说》充盈着使人激扬鼓舞的力量,这力量的核心,绝非对师的一味尊崇与膜拜,而是求学者因自尊自励而激扬从师之志.唯自尊者能尊师,这是《师说》意在激劝而非训导的真精神,也是它穿越古今的力量所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