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问题与路径探析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ra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专业设置是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石,其能否科学有效设置与师资队伍建设、设备设施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网络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互为影响与制约。针对职业院校在新专业设置中存在的注重短时效应,盲目随意,特色不够鲜明,新专业内涵模糊不清,新专业口径过于狭窄等问题,职业院校在新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准确把握方向,立足自身条件,坚持自身特色,突出优势,适度超前,形成新专业的品牌效应。
  关键词 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品牌;特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5-0008-04
  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工作之一,是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也是树立职业院校品牌和突显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与主要途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学校发展走向的顶层设计,也包含师资队伍建设、设备设施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网络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程度和水平。而专业设置则是基础,只有专业设置确定,其他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因此,专业设置是否科学,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直接影响着学校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只有学校专业设置对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与专业建设相关的各项工作,建设特色专业进而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职业院校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一、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的现状特点
  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根本宗旨是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于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技术结构的提升,国家层面多次调整高等职业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并强调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努力构建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对接的专业体系。与此同时,职业院校也逐步突破了原有专业目录的限制,在改造旧专业的基础上设置了大量的新专业,拓宽了职业院校的服务领域。为深入了解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课题组对吉林省新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20所院校,其中包括中等职业学校10所,高职院校10所。从抽样调查的结果来看,吉林省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呈现出如下一些良性的特点:
  (一)新专业种类和数量较多,服务领域范围有所拓宽
  从调查问卷看,20所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涵盖了机械、电子、电汽、建筑、汽车、化工、纺织服装、服务、财经等9大类的近150个专业,这9大类在校生总数占20所职业院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超过了90%。问卷显示,在调查的20所职业院校中,自2010年以来有60%的学校增设了新的专业,新专业种类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并产生了许多以前没有的专业,如汽车美容、影视动漫制作等。同时,各院校都围绕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调整设置新专业,有力地支撑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见表1。这种情况一方面表明了职业教育的服务领域不断扩大,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各职业院校都能意识到自身面对的挑战,从而根据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来主动增设新专业。
  (二)新专业设置初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率较高
  问卷显示,自2010年以来,20所职业院校各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有的学校部分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连年为100%。此外,一些职业院校根据当地的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增设的一些新专业,其人才供求比最高达到了1∶7。这表明职业院校在新专业设置上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初步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趋势,专业设置正逐步趋于合理。
  (三)新专业的教师队伍素质有了一定提高,专兼结构相对合理
  调查显示,20所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总数占全体教师总数的72%,实习指导教师总数占全体教师总数的27%;具有高级讲师职称占全体教师总数的15%,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占全体教师总数的2%,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全体教师总数的34%。除了上述数据外,在问卷的另一项调查中,有38%的学校认为本校专业课教师“完全胜任”所开设的新专业教学工作,有57%的学校选择“基本胜任”。这些情况表明,目前吉林省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专兼结构相对合理,这为新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新专业的实验实习设备条件逐步改善,实训基地有保障
  实验实习设备等教育资源为职业院校新专业的设置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撑。调查显示,职业院校的实验实习设备以及各种硬件条件正逐步得到改善,近五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平均增长率为20%。在对“学校是否设有针对新专业设置的实训基地”的一项提问中,有19所学校选择“是”,占总数的95%。虽然上述数据表明,吉林省职业院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相对于其他教育而言,职业教育长期欠帐太多,还处于薄弱环节,还需扩大投入,确保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尽管职业院校在新专业的设置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专业设置已有了一定的良好基础,但是由于职业院校对专业设置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指导和规范化的专业目录的约束,因而在新专业设置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资源配置浪费严重,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一)注重短时效应,新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由于对新专业设置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及理论指导,在紧跟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与更新专业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许多职业院校也出现了急功近利,热衷短时效应的倾向。导致新专业设置盲目、被动、随意。调查显示,有的新专业仅仅开设一届就“寿终正寝”。职业院校不考虑当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不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不分析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趋势,盲目开设新专业,不仅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同时也会造成教育投资的极大浪费。   (二)特色不够鲜明,新专业设置存在趋同现象
  调查显示,吉林省许多职业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更多地注意当下市场的需要,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不考虑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定位应该放在什么位置,而盲目争办一些“热门”新专业,导致部分新专业设置存在趋同现象。这种专业设置上的无序竞争趋同现象,一方面分散了生源,致使规模效益降低,难以形成办学优势,制约了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无法形成专业集群优势,不利于学校现有的有限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合理调配使用,从而难以形成重点特色专业,进一步影响了学校“品牌”效应的产生。
  (三)部分新专业名称不规范,造成新专业内涵模糊不清
  为提高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的吸引力,满足学生求学和就业的愿望,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名称上追求标新立异,出现了专业名称不规范的现象:许多新专业套用主干课程名称,如经贸英语、财会电算化、机械制图等;有的则直接套用普通高校的专业名称,如电气工程、市政工程、纺织工程等;更有甚者将“热门”词汇联用构成专业名称,如交通工程机械应用维修、国际物流与运输管理等。由于专业名称不规范、不统一,造成了新专业内涵的模糊不清,误导了学生的专业选择。
  (四)部分新专业口径过于狭窄,新旧专业缺乏内在联系
  专业口径过窄是一些职业院校新设专业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有些新专业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甚至一道工序来设置的,如有的职业院校仅设置了铆焊专业,随着技术的发展,焊接工艺方法也趋于多样化,这样的新专业设置可能使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过于单一,这显然是不能适应就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的。专业口径过细,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范围狭窄,影响其潜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则会导致教育资源分散,教育效益不高。缺乏内在联系是职业院校新设专业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一些职业院校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技工教育教学规律,一味地去迎合市场变化和学生的就业心理,过于频繁地更迭专业,新专业的设置和旧专业的调整缺乏科学的、充分的论证,导致新旧专业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
  三、新专业设置水平提高的途径
  (一)准确把握方向,适度超前,确保新专业的设置适应区域社会发展所需
  职业院校新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可借鉴国内地区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地特点,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科技发展走向,特别是本区域内现代支柱产业、第三产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在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的基础上,新专业设置可适度超前,适度超前设置的新专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建设和完善,其成熟期可与人才需求的高峰期相一致,从而使新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提高新专业设置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确保新专业的设置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职业院校要根据当地产业政策的要求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变化而开设新专业,并在保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根据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技能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构成要素甚至取向。只有适应需求的专业才能兼顾招生和就业两个市场,才会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才能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立足自身条件,突出优势,积极拓宽新专业设置口径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设备,校内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数量、层次、结构组成,校外实验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单位及相近专业在校生数、毕业生就业率等软硬件条件是新专业建设的物质和人才基础,是新专业得以正常运行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因此,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一定要立足于自身条件,发挥自身优势,不能以降低人才培养规格和水准为代价而盲目开设新专业。在快速多变的知识经济时代,职业院校新专业设置不仅要考虑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还要考虑他们未来技术岗位的发展与变化需要。相对而言,吉林省的职业分工程度还较低,农业技术复杂程度低,毕业生就业去向十分分散,因此过于专门化的知识、技能很难发挥作用,实行过细的专门化教育,就脱离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职业分工程度低的现实。为此应积极拓宽新专业设置的口径,使毕业生有广泛的就业机会。这是职业院校提升新专业设置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必然反应。
  (三)坚持自身特色,保证质量,建设新专业的品牌效应
  职业院校的新专业设置必须建立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的理念,而将企业的“品牌”战略应用于职业院校的新专业建设,让职业院校的新专业产生“名牌”效应,正是职业院校增强新专业生存力与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职业院校在设置新专业时要实施品牌战略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追求资源共享。增设新专业时应尽量与学校自身的专业特色相一致,优先考虑同已有专业相近或相联系紧密的专业,或在已有的专业基础上繁衍新的专业形成新的专业生长点,增强学校内部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新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平台,新设专业与原有专业在教师、教学设备等资源上便于实现共享共用;也可在兼职教师、实践环节等方面借助行业的力量予以补充;或与其他院校和机构联合办学,形成校际教育资源共享;还可面向社会招聘兼职的学科、专业带头人,以促进专业的尽快完备。二是拓宽服务功能。新专业设置除应发挥育人功能外,还应成为生产、科研、技术服务的综合实体。发挥其科技开发、技术辐射、生产经营、咨询服务等功能,以使新专业设置发挥最大的效益。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14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校企联盟办学模式研究》,编号:吉工师字(2014)128号,主持人:程宇)
  参考文献:
  [1]董新伟.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与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1):776-83.   [3]梁俊.高职专业设置建设与资源优化配置的协调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3(17):13-15.
  [4]盛健,张衡.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若干基本问题分析[J].职教论坛,2012(16):20-22.
  [5]董晓玲.学科链、专业链接产业链办学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70-72,76。
  [6]王世银.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5-7.
  [7]鲍贤俊.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13(1):7-10.
  [8]高松,石长征.关于职业教育特性及职业院校专业设置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2(12):52-55.
  Abstract Professional setting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s, the work and its ability to set up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taff, equipment, facilities, practice base construction,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network construction, education reform and constraints affecting each other. For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that exist in the new specialty-oriented short-term effect, blind random, not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new professional connotation vague new professional caliber too narrow issues such as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new professional setting process should grasp direction, based on its own conditions, adhere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highlighting the advantages of moderate advanc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professional brand.
  Key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new professional settings; brand; features
其他文献
19823573 培养完满的职业人——关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构思 陈鹏 庞学光 《教育研究》 2013年第1期 12300字  19823574 我国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合理性危机与调整 王星霞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期 8600字  19823575 理性的视角:走出高等教育“适应论”的历史误区 展立新 陈学飞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3年第1期 22000字  19823576 上
时至今日,大家对由河北省首创、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县级职教中心到底如何看待?它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针对此议题,在对伊通县职教中心调研结束后,我们专门召开座谈会,邀请东北的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的部分县市教育局和职业教育中心的负责同志参加。  功能之问  县级职教中心在当初创立时的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所谓“综合性”,一是整合机构多样,二是涉及部门多元。所以,县级职教中心在功能上自然就
1月10日,英国技能部长马修·汉考克宣布了一项新规划,旨在帮助16~24岁的年轻人为成为学徒工和进入车间工作作好准备。新的培训计划将开展工作技能培训,如面试准备和工作经验培训等,并将为没能获得普通中等教育证书的年轻人提供英语和数学教育。目前,政府正在就新规划的内容、途径和设计征求意见,计划于9月开始实施。
摘 要 建设英语语料库可以促使高职外语教师转型、促使高职学生形成数据驱动的自主学习方式,建议从语料库内容的针对性、采录和处理三方面建设基于ESP教学的高职英语语料库,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跟踪评价,不断补充、完善ESP课程语料库,提高高职院校ESP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ESP教学;英语;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5-0
摘 要 基于城市圈建设的现实背景,对2008~2010年湖北省77个区县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湖北省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总体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处于供需双维较低型的区县占大多数,少部分区县外出务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供需匹配度和供需均衡水平均相对较高,具备了率先发展的条件。各区县培训供需均衡差异较为明显,经济联系量与2010年培训供需匹配度之间的
摘 要 利用质量工程数据,通过构建包括规模因素、资源水平因素、效益因素在内的高职教育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对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发现,江苏省各地区间高职发展不均衡,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够协调。这种不均衡主要是由高职发展历史、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地所采取的高职发展策略决定的。  关键词 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指数;质量工程;成因;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 G718
摘 要 与我国台湾相比,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存在评价目标片面、评价标准单一、评价功能狭窄、评价方法粗糙和评价体系局限等诸多不足。通过分析比较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的差异,提出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过程评价为主体、以能力评价为根本,注重学生自我评价”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学业成就;评价体系;大陆;台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摘 要 以H省C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例,通过对大学组织转型相关文献和现阶段高职院校实践探索的梳理,总结归纳出高职院校组织变革转型的四个核心要素:领导核心、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组织学习、培养模式变革和校企合作。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组织转型;要素;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07-0035-05  一、高职院校
摘 要 针对高职课程体系评价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等问题,从课程体系的实施目标、实施过程、实施效果三个方面构建高职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将模糊评价法引入课程体系的评价中,并明确模糊评价法的基本步骤。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模糊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关键词 高职院校;模糊评价法;课程体系;评价指标;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 实践教学模式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长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内涵建设。依托技能竞赛、技能认证、单开实践课程和校内顶岗等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开展开放式实践教学,扎实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