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中的同义复词注释商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gegoodlu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革灭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教版课本注解:“燕、赵同时为秦所灭,此时韩、魏、楚皆已灭亡,故称‘革灭殆尽之际’。革,改变,除去。”首先,此句的解释并不准确,“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所表述的是燕、赵处在将要被秦所灭的危险关头,而不是注释中所说“燕、赵同时为秦所灭”的结果。其次,“革,改变,除去”这个注解也不准确。“革”本义为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引申为动词时虽有“变革、更改”之常用义,但也有“除去、消灭”的意思。《楚辞·天问》:“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蒋骥注:“革,除。”柳宗元《道州毁鼻亭神记》:“河东薛公,由刑部郎中刺道州,除秽革邪,敷和于下。”“革”跟“除”相对为文,显然是“除去”的意思。当表示除去、消灭义的“革”跟“灭”组合在一起时,就构成了同义复词“革灭”,《汉语大词典》收录有“革灭”一词,即释为“消灭,灭亡”。所引例证有二,其一为《文选·班固〈典引〉》:“虎螭其师,革灭天邑。”吕延济注:“用虎龙之兵攻灭桀纣,以升天子之位也。”其二即为《六国论》中的此句。此外,同义复词还常有字序颠倒使用的现象,如“革灭”也可作“灭革”,《通典·选举》:“有司不能详求故实,灭革其弊,而乃繁设等级,递立选防,苟以抑之。”这里的“灭革”即是“革灭”的倒序词,显然也是“除去、消灭”的意思。综上,笔者认为教材注释应更正为:“革灭:消除,消灭。”
   二、向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教版教材注释“向使”:“以前假使。”似乎把“向”理解为“以前、从前”的意思了。虽然“向”确实经常采用其“当初”之义,但是在解釋“向使”这个词时,应当注意到“向”还有“假如、如果”的意思,“向使”是一个同义复词,应解释为“假使”。
   首先,“向”有如果、假使的意思,《汉语大词典》就收有这个义项:“连词。表示假设。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二:‘向非城西索水之北有新筑堤,初架水之通宫苑者,偶横阻得且止,微此,一夕灌城,悉为鱼鳖矣。’参见‘向使’。”王若虚《诸史辨惑》:“一段之文而错杂如是。向无注释,读者孰知其为一人邪?”叶盛《水东日记·翰林文字润笔》:“向非吾弟贸易以资我,我何以至今日耶?”这两句中的“向”也都是“如果”的意思。
   其次, “向”既有“如果”义,故能与同样具有此义的“令”“若”“使”等组合成同义复词,表示“假设”。《三国志·魏书·袁绍传》:“军之败也,土崩奔北,师徒略尽,军皆拊膺而泣曰:‘向令田丰在此,不至于是也。’”赵璘《因话录》卷六:“嗟夫!向若杨君不遇,……安得秉钧入辅,为帝股肱?”《世说新语·赏誉》:“桓公语嘉宾:‘阿源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仪刑百揆。朝廷用违其才耳。’”显然,上述三例中的“向令”“向若”“向使”都是“假如、假使”的意思。
   再次,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也收有《六国论》一文,教材对“向使三国”的注释是:“假使韩、魏、楚三国。”可谓正确无误。
   综上,苏教版《六国论》“向使”的注解应予以修正。
其他文献
现代文本的科学解读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之一,姑且不从其功能论,仅从现代文本在当下媒介、教材中所占比例便可知一二。然而,现代文本因其意义空白多、视野广阔等原因,令解读者颇费周章,容易浅读、误读。这涉及到解读者在现代文本解读方面的素养,尤其是核心素养的问题。   界定现代文本解读所需核心素养,弄清其构成,不仅是对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提出“核
2003年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发展最为活跃的一年.作为21世纪十大高科技之一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作为解决社会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具特有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在过
期刊
怎样通过更好的方式管理实现可执行和可量化是Metrologic从“以技术为驱动”向“以业务为驱动”转变的“五年规划”面临的新课题。同时,每个Metrologic人也面临着怎样适应企业
2007年10月15日,霍尼韦尔(Honeywell)收购美国Hand Held Products公司,标志着霍尼韦尔全面启动新的业务,正式进入增长快速的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市场,开拓它在无线技术领域的发展。2
审辩式思维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苏格拉底的教学实践以及古印度佛教的《卡拉玛经》和《论藏》等佛教经典。我国审辩式思维研究的推动者之一谢小庆教授,将这一思维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传统的“习得性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知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能动的“创造性知识”在个人能力评估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们逐渐意识到,审辩式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个人才的重要心理特征,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不可靠叙述”不仅用在小说等带有虚构型的叙事类文本中,也用在诸如书信、日记等非虚构类的文本中。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不可靠叙述”的内容与细节,引导学生关注“不可靠叙述”的细节,可以深入把握文本的意蕴,或者是发现叙述过程中的“漏洞”。   “不可靠叙述”最初是由美国小说理论家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里提出来的,他聚焦于两种类型的不可靠叙述。一种涉及故事事实,另一种涉及价
Low visibility episodes (visibility < 1000 m) were studied by applying the anomaly-based weather analysis method. A regional episode of low visibility associ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