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钧与张学良的莫逆之交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y72083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是著名的爱国将领,一个是中国外交的元老。他们之间,有着怎样患难与共的深厚情谊?“西安事变”后,两人彻底失去联系,他们又是以怎样的特殊方式,跨越时空,完成了此生最遗憾,也是最真切的对话。
  张学良是著名的爱国将领。顾维钧是中国外交元老,曾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约,被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两人因缘相识,并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与张大帅的“君子之交”
  1927年年初,顾维钧担任北京政府外交总长并代理国务总理。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从东北进人华北,并打败了其他各路军阀,控制了北京政府,6月16日,张作霖自封大元帅,设立军政府,并自任中华民国安国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政权。在其幕僚的筹谋下,准备废除宪法,改弦更张,自由行事。
  张作霖是张学良的父亲,人称“张大帅”。他控制北京政府后,仍准备继续留用顾维钧,但遭到顾维钧的拒绝。顾拒绝的理由是,张作霖的新政府是违宪的。
  由于顾维钧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大挫日本人锐气,给张作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张作霖仍设法拉拢他进入新政府。就在张作霖就职典礼的第二天,张作霖就派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去拜访,希望能与顾维钧一谈。顾维钧无奈之下,只好去见张作霖。张作霖表示,可以按照顾维钧的意愿安排任何职务,但顾仍然拒绝。几天之后,新任总理潘复又奉大帅之命,敦请顾维钧接受审计院院长之职,这是一个不牵涉重要政治问题的闲职,但顾维钧仍不接受。不过,顾维钧推荐了自己的好友罗文干担任了这个职务,以报答张作霖对自己的青睐。此后,顾维钧虽不当官,但仍和张作霖保持朋友之间的往来,张作霖招待外国使节时,也会请顾维钧出席。
  因此,张学良与顾维钧也逐渐熟悉起来,两人产生了非常深厚的友谊。1928年6月,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附近被日本人炸死。北伐军占领北京,顾维钧遭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通缉。无奈之下,他将妻子黄蕙兰和孩子们安置到天津,自己在年底远走巴黎,再往加拿大避难。
  充当张学良的私人顾问
  一年多以后,顾维钧接到了张学良催请回国的电报。原来,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出任奉天督办,执掌东北军的大权。接着,他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之后,他就给在国外的顾维钧发电,催顾回国出谋划策。
  顾维钧接到电报后,很快回到沈阳,见到张学良后,如实地说明了自己对苏俄的印象及对国外形势的估计,张学良深感顾维钧的经验丰富、见识远大,希望能和顾维钧多多见面,并请求顾维钧担任自己的高级顾问。
  顾维钧感到为难了。他这次回国,多是看在朋友的面子上,想为张学良分担一下压力,并不想担任职务,再次卷入政治斗争之中。他委婉地拒绝了张学良的提议,并对张学良说:“不必给我官衔,如果有事和我商谈,我随传随到。”张学良了解顾维钧的想法,并没有逼迫他,并且为他这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情谊而感动。
  从此,顾维钧和张学良的关系更加亲密。张学良外交经验并不丰富,在对待苏俄的问题上,他的态度日益强硬,顾维钧屡次劝他不要在中苏边境采取军事冒险行动。可年轻气盛又充满信心的张学良告诉他,自己对苏俄自有对策。
  1929年7月的一天,两人正在打球时,顾维钧突然看到满载着东北军的火车一辆接一辆地向北方开去,他惊讶地问张学良为何调兵,张学良告诉他,苏俄正在向满洲边境和满洲里集结军队,因此他也派兵去哈尔滨,吓唬一下苏俄。顾维钧对此十分担心,他认为一旦虚张声势,有可能会引起苏俄反扑,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张学良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后来苏俄兵力大大增加,并得到外蒙军支持,东北军损兵折将,不得不接受苏俄最后的谈判通牒。
  顾维钧接到消息后,连忙赶到张学良的住处安慰张学良,并告诫他谈判交涉时务必谨慎行事,不能因此垂头丧气,拱手相让。这次失败是因张学良没有听取顾维钧的建议,一意孤行造成的。此事过后,两人关系更加密切了。
  在这一时期,顾维钧实际上是成了张学良的私人顾问,他经常往返于北京自己的家和沈阳张学良的府邸之间,成为少帅府中的常客。而张学良对顾维钧,也表现得隆情厚谊。1930年7月,张学良得知顾夫人黄蕙兰准备由欧洲回国时,立刻电令黑龙江当局妥为照料,等到黄蕙兰抵达满洲里,即派专员前往接应,沿途有军警护送,一直护送到北京。顾维钧在1928年到1930年期间投资垦殖事业,张学良给了他不少特殊照顾。
  1930年2月,张学良电请南京国民政府取消对顾维钧的通缉,南京方面随即通知他,国民政府已准予撤销。但不久,天津的《大公报》又说并无其事。张学良于是又致电南京政府,询问原因。南京方面告知他,撤销顾维钧的通缉令后,国民政府没有告知党部,所以党部秘书处以为没有撤销。但是张学良还是不放心,他又致电蒋介石,直到蒋亲自表态后,他才放心。
  患难与共的日子
  1931年9月19日清晨,顾维钧接到张学良的顾问端纳的来电:日本关东军于昨日深夜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并占领了沈阳城,催请顾维钧到少帅处商讨事宜。
  顾维钧接到电报后,立即赶到张学良的住处,张学良及东北军集团的十几位高级将领正聚在一起商讨对策,但谁也拿不出好办法。顾维钧在此时提出两条建议:一、即刻电告南京政府,要求向国联行政院提出抗议,要求行政院召开紧急会议处理这一局势:二、立即派人设法观察和探听日本军事当局到底准备走多远,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基础。张学良同意了第一点建议,对于后一点持保留态度。很明显,张学良只想把问题交给国民政府负责,而不想自己单独负责。
  恰在此时,南京国民政府来电,希望顾维钧返回南京,担任处理中日关系的外交部长。实际上,蒋介石对于顾维钧的外交才能十分欣赏,取消通缉令后,他曾多次邀请顾维钧来国民政府任职,顾维钧不想再次卷入党派斗争的漩涡中,所以一直没有回应。但这次涉及的不再是党派利益,而是切实的民族利益,再加上张学良从中劝说,希望顾维钧能和他一起,处理日本侵略的问题,顾维钧终于决定再次“出山”。   顾维钧先是被任命为处理日本侵略问题的特别外交委员会委员,参与政府的外交决策。这期间,他成为了张学良和蒋介石之间沟通信息,传递情报的联络人。
  此后,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做出决定,顾维钧正式出任外交部长。蒋介石将解决东北危机的重任交给了顾维钧。但是,顾维钧的上任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民政府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全力剿共,怎会分身来抵御日本的侵略?雪上加霜的是,张学良也在蒋介石“不抵抗”的训令下要求东北军按兵不动,但依顾维钧对张学良的了解,他知道,有上次对抗苏俄军队损兵折将的案例在先,张学良不敢再轻举妄动,不然有可能使东北军全军覆没。所以,顾维钧上任外交部长时,日军已经占领长春和哈尔滨,东北大片国土已经沦丧。东北军政机关迁到锦州,日军随即又向锦州进犯。能否保全锦州,成为整个东北的最后关键。
  顾维钧和张学良此刻成了“难兄难弟”,两人都是处理东北问题的关键人物,对于锦州,现在都骑虎难下,如果处理不好,东北就可能完全沦陷,他们就可能担上“千古罪人”的骂名。
  在此期间,顾维钧和张学良曾经多次互发电报,商议此事。顾维钧左思右想,提出“锦州中立化”的方案,即驻守锦州的中国军队撤离山海关,要求日军向美英法三国保证不占领锦州,避免进一步冲突,然后谋求双方谈判。顾维钧的计划是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设定的,他考虑,张学良与国民政府拒绝了和日本的谈判,寄希望于国联的干涉,这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日本反而有可能倒打一耙,以中方拒绝直接谈判为由,借此滋事,扩大侵略,使东北局势更加恶化。所以顾维钧提出“锦州中立化”的方案,意在阻止日军继续进攻,占领锦州。可是,顾维钧的用心良苦没有换来广大国民的理解,反而引来不断抗议和声讨。他甚至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他的名声彻底臭了。他既担心国家局势和国家主权,又忧愁自己被误解,压力很大。
  在1931年的最后三个月里,顾维钧和张学良通过密电交流得更加频繁,两人共发了超过一百多封电报,有多封表达了他们对东北局势和锦州问题的看法和交流。尽管两人对锦州和东北问题极为担忧,但却因各种原因无能为力,他们站在风口浪尖上,接受各种质疑和诋毁。
  在朝野上下一片激烈的反对声中,顾维钧不得不辞去外交部长的职务。在辞职的当天他就给张学良发了一份电报,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声。张学良对他虽然进行安慰,但无法改变时局。
  顾维钧辞职后不久,又因放不下国事而重新上任。此后,他陪同国联调查团前往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真相,后又参加日内瓦大会,揭露日军暴行并寻求国联制裁日军。
  张学良因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很快被日军攻占,1933年,热河沦陷,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人民的谴责,张学良代蒋介石受过辞职。1934年,张学良出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从此之后,张学良与顾维钧两人虽有联络,但见面的机会却少了,国破家亡的危机让他们各奔东西,另谋出路。
  结束语
  1936年12月,张学良因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被蒋介石拘禁,直至大陆解放前夕随同押至台湾继续被软禁。就这样,两位好友彻底失去了联系。据说,后来在美国为国民党政府供职的顾维钧,曾经回到台湾,想方设法希望见上张学良一面,但终未能如愿。不过,对于张学良在海外的亲属,顾维钧一直照顾有加,就像张学良在他被通缉之时对他的家人那样。
  1960年,顾维钧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历经17年完成个人口述回忆录,并捐给该校,同样,张学良在1991年也与哥大合作,并把私人文件和口述资料交给该校收藏。顾维钧在回忆录里屡次提到他与张学良的友谊,同样,张学良在回忆往事时,也少不了对顾维钧的深切缅怀。两人以这种方式,完成了这辈子最遗憾、然而也是最真切的对话。
  索洁据《档案时空》整理
其他文献
从《炊事班的故事》开始观众认识了沙溢,那时的他文艺且时尚,从《武林外传》中白展堂,他便被观众所熟知,更让人了解了他的喜剧天分。在《武林外传》中,沙溢癫的有形,狂的彻底,一静一动皆拿捏到位,“葵花点穴手”成为标志,就连他的说话方式都成了当时的流行元素。  虽然后来沙溢演了一系列正剧,他尝试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在各种人物中游走,也深入角色中,让自己沉寂在人物的悲喜中。可以看出不少角色和他本人有着很大
期刊
两大“戏霸”,在合作电视剧《独立纵队》的过程中,非但没有产生矛盾,反而被对方征服。  时隔一年,在为电视剧做宣传期间,两人碰撞出爰的火花。“戏霸”套路不同惺惺相惜  2011年春天,秦海璐接到抗日传奇大剧《独立纵队》制片方的邀请,饰演刚柔并济的八路军指导员李淑蔚。  该剧的男主演是空政话剧团演员王新军,为了便于合作,秦海璐上网查看了王新军的资料和报道。最让秦海璐吃惊和感兴趣的是,王新军居然和自己一
期刊
思念爸爸,回忆父爱  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有时会冲淡许多思念。我有个习惯,总爱在闲暇时找本书看。这天坐在书柜前,翻看书时,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牛皮纸包的小本子。我手握着这个保留了四五十年连纸都已经发黄了小本子,不由得勾起自己对父亲的思念,父亲高高的身影仿佛又回到身边。  这是父亲用来指导我们做菜的食谱,全部使用毛笔小楷认认真真抄写的,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段落分明,一丝不苟。这是父亲当年担心我们年轻人不会
期刊
“年轻了嫌你不成熟,成熟了嫌你劲儿不足,劲儿足又嫌你没文化,有文化又嫌你胆儿不大,胆儿大又嫌你不顾家,顾家又嫌钱不够花,钱多了又怕人学坏……”这是大同数来宝《男大当婚》中的一段台词,生动俏皮地刻画了女人择偶眼光的挑剔。评价沙溢,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段词儿:因为,用这段台词中的苛刻标准往沙溢身上这么一“套”,忽然发现,这男人简直是“没挑儿”啊!(至少一直到今天,以他各方面的表现来看是这样。)  “没
期刊
陈立中,原名陈青竹,1916生于河北深泽。学生时代就参加了学校的话剧演出。1938年加入冀中军区火线剧社。解放前夕,年仅三十岁的她就开始扮演中老年妇女的形象。1956年扮演文化部《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话剧中的李大娘,获演员一等奖。之后又在同名影片中成功地扮演了这一形象。1958年转业任安徽话剧团团长…一  “我生在河北冀中深泽县西赵庄,是个只有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我们家是富农,有点‘半封建半殖民地’
期刊
柯棣华大夫曾经救我父亲一命  1968年2月,父亲从北京军区被派往河北省革委会支左,全家也随之前往石家庄。每到清明节,父亲都会带着全家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为白求恩、柯棣华大夫扫墓。  来自印度的柯棣华大夫,是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疗队的一员,知名的外科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第一任院长。1937年,毕业于印度著名的格兰特医学院的柯棣华大夫,为了支援中国革命,来到中国。  柯棣华大夫是中
期刊
今年的暑期档,有两部影片的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一部是票房突破《泰囧》成为目前华语电影票房最高的《捉妖记》,另一部就是大鹏导演并主演的《煎饼侠》,这是目前华语电影第六部票房破10亿的影片。与此同时,《煎饼侠》的制片人陈祉希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位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2000级本科班、转行做制片人的前演员,继《泰囧》之后,再次以小博大,以1800万创造了《煎饼侠》10亿票房的神话,今后恐怕再也无人质疑她的
期刊
在新中国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军中,上将王平、中将王宗槐、少将易耀彩,他们的夫人分别是范家三姐妹中的大姐范景新、二姐范景明,以及她们的堂妹范景阳。  抗战风云中的范家三姐妹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八路军一一五师进入河北阜平地区,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范家是这个地区远近闻名的抗日大家庭:父亲范成儿是村委会主任,二叔范茂如是交通站站长,五叔范颖高也是地下党员。生在这样的家庭里,范家的儿女们也
期刊
上中学时我就知道,燕南园是北大圣人居住的别墅区,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就住在燕南园60号别墅里。那时,我认定中文系是我的最佳选择。  我知道王力先生,是因为他编注过的一部厚厚的四卷本的《古代汉语》。我一直不知道王先生是花了多少时间才能写完这部巨著的,又究竟有多少汉学家曾受益于它。而更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部《古代汉语》为王先生带来的版税收入竟然是那样的惊人。入学的第10天,中文系指派高年级学生王川带我们
期刊
范冰冰说:“我自认是一个古代的人。我长得比较‘古装’,我喜欢老的东西,去每一个国家都要去找旧货。”  记者:很多80后的女生小时候会偷偷扮古装美女。你小时候这么干过吗?  范冰冰:扮过白娘子。  记者:演杨贵妃,你通过哪些途径去了解唐朝?  范冰冰:我十年前在《大唐芙蓉园》演杨贵妃,基本把市面上能有的关于杨贵妃的文字都看过,包括台湾的作者,日本的作者。我印象里唐朝是一个极其繁荣昌盛的朝代。万国来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