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学生工作持续性建设的若干思考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pengt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高校学生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学生工作的持续性建设问题逐步受到关注。何谓学生工作的持续性?不妨从两个纬度加以理解:首先,就学生个体而言,学生工作存在一个持续性问题,即工作是否能做到持续贯穿于个体的大学教育各阶段,在针对各阶段特点对症下药的同时能否保持教育的内在一致性。其次,就学生工作的整体发展而言,同样存在一个持续性问题,即面对宏观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以及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是否能做到持续改进,从而在确保战术层次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前提下,实现战略层次的持久性与稳定性。以上两个纬度的持续性建设问题为何应当得到我们的充分重视,实践中我们又将如何推动这样两方面的建设?笔者尝试在本文中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
  
  一、加强个体纬度学生工作的持续性建设的必要性
  
  1.从实践经验来看,一旦针对个体的学生工作失去持续性,教育管理的盲区就随之形成,危机的爆发率就会大幅度上升。从最近几年高校发生的学生违纪、身亡等典型事件来看,这些学生固然有其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等自身原因,但因学籍异动、独自居住等客观情况引发的临时性的学生工作断层往往成为事件的重要催化剂。
  2.从思想教育的规律来看,保持针对个体的学生工作的持续性是确保思想教育有效性的必要前提。主观世界的改造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常说思想教育的特性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也就表明,思想教育要想真正起到作用,恐怕不能寄希望于“临阵磨枪”式的应急教育,而应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了解学生、取信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的动态过程。
  3.从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如何进一步提高针对个体的学生工作的持续性,逐渐成为我们必须妥善解决的重大课题。随着更富弹性的学分制教育的实施,低年级集中开展通识教育、高年级分散进行专业教育的本科教学模式的推进,传统的班级、年级式的学生管理模式日益受到挑战。如何尽快适应流动性、灵活性加剧的教学模式,确保针对个体的学生工作不因学生个体的流动而形成断层,已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
  
  二、加强学生工作整体的持续性建设的必要性
  
  1.从服务对象的时代性差异来看,学生工作者是基于对服务对象特性的充分掌握来开展工作的,因此服务对象的持续性变化,必然要求学生工作同步进行持续性改进。尤其是在当代社会,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增大、个性化增强,准确掌握其群体特性和思想动态的难度不断加大,保持学生工作整体的持续改进也就更显必要。
  2.从人才培养具体任务的变迁来看,尽管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是一以贯之、始终未曾动摇的,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任务,则是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从专业化人才到复合型人才,从注重理论到注重实践,从强调服从统一规划到鼓励自我设计,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革。对于服务于社会主义育人目标的学生工作而言,要想继续保持对人才培养的较大贡献率,自然也必须随着人才具体标准的调整而不断持续改进。
  3.从组织变革的规律来看,面对新的组织目标、运行环境,一个组织要克服惯性,由传统状态变革为更富时代性与针对性的新状态,这通常将是一段持续改进的历程。尤其是对于高校学生工作系统,面对新的社会状况、高等教育形势、学生特征,要想将之调整到更富时代性与针对性的状态,所要触及的既有理念层面的创新,也有实践层面的调整,因此必然要走渐进变革之路。
  
  三、关于个体纬度学生工作持续性建设的具体设想
  
  由于更灵活的学分制、宽基础淡专业的教学改革,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年级、院系的组织划分方式都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因此学生工作必须突破传统的以条块划分为基础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向具体到个体的精细式管理模式转变,最终打造一条能实现全程“无缝对接”的学生管理教育链,以确保个体纬度的学生工作的持续性。在此,笔者设想在高校信息化进程加快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一项针对个体的学生成长成才管理计划,以此来实现向精细式管理模式的转型。
  1.新生一入校,即在校园信息系统内为其建立一个电子档案式的成长成才管理计划。学生与其辅导员将是这一计划的共同建立人与主要维护人。
  2.依据学生的自我陈述、相关心理咨询结果,以及辅导员的评价,形成一个关于学生基本情况的描述,这是管理计划的第一部分内容。
  3.基于学生的基本情况,辅导员在职业辅导人员、心理辅导人员、学业导师等的协助下与学生讨论并完成关于其大学期间成长成才目标的初步设定。这一动态调整的目标构成管理计划的第二部分内容。
  4.辅导员鼓励学生在成长成才目标的指引下制定学年度的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计划。这是目标细化的过程,构成管理计划的第三部分内容。
  5.各级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党团组织等机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奖惩状况、课外活动状况进行必要记录,汇总载入,形成管理计划的第四部分内容。
  6.以学年度为周期,辅导员引导学生及时总结个人成长情况,反思并调整成才目标,分析与原计划偏离的原因,及时制定应对措施或修正计划,必要时辅导员有义务针对潜在的教育管理危机启动干预预案,这是管理计划的第五部分内容。
  7.学生的学业导师、党团组织、职业辅导人员、心理辅导人员、相关学工人员将根据需要随时提出意见与建议,供学生个人及辅导员参考,这些意见与建议共同构成管理计划的第六部分内容。
  8.学生可以因学分安排的差异、所学专业的调整而产生院系、班级、宿舍等层面的流动,但要不影响其成长成才管理计划的持续推进。
  9.辅导员原则上追踪辅导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如确实需要调整辅导员,则新旧辅导员必须对学生的成长成才管理计划进行有效的交接,从而便于新辅导员迅速、准确地掌握学生状况,有效地为其下一步发展提供建议和帮助。
  这样一个由学生基本情况、成长成才目标、年度计划、现实表现、总结修正、相关人员建议等核心内容构成的管理计划的建立与完善,不仅需要我们在硬件上做好充分的准备(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充分推进),而且也需要我们在软件上作出足够的努力(辅导员队伍的加强及其管理体制的变革),更关键的是需要学生与教师共同更新观念(学生要意识到必须对自己的成长成才负起规划和实施的职责,教师要意识到育人不单是传授知识,更是助其人尽其才、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这样一种以成长成才管理计划为中介,集中学生与教师的合力,动态更新、持续发展的精细式育人模式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大趋势的,因此,也就具备了相当的逐步尝试、试点完善的现实价值。
  
  四、学生工作整体持续性建设的路径
  
  在考虑如何提升学生工作整体发展的持续性时,格外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持续改进的路径问题,即持续性建设具体将由何入手、经由怎样的过程、达成怎样的标准,从而切实实现转型与跨越的战略规划?笔者将以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为例,尝试探讨一条“由规范化起始,经由制度化,到达科学化,全程贯穿人性化”的学生工作整体持续性建设的可能路径。
  1.持续改进的逻辑起点——规范化。对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要想实现持续改进,规范化将是首要的任务。学生管理工作的范围相对复杂,小到学籍异动登记,大到学生奖惩条例的制定“学生管理”这一名称就决定了其工作内容必然与学生的求学、生活状况息息相关,从而也就必然纷繁琐碎。面对这样一项工作,首先要从纷繁中理出头绪,从琐碎中掌握规律,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第一阶段的标准,推进其规范化建设。
  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要尽可能地将各类事务的程序、标准落实到文字上,从而提出关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流程。这其中,不仅要包括对单项事务的处理流程,而且要有对各项学生管理事务的基本时间安排、标准要求。在这一过程中,标准化流程的明确是其阶段性成果。我们需要通过对学生管理的评奖评优、处分申诉、保险保障、日常行为管理等主要工作的逐一疏理,将随意性、主观性尽可能地从工作流程中排除,从而以程序化、标准化的工作规范取而代之。
  之所以说规范化是起点,是因为只有促使学生管理工作摆脱随意、杂乱的工作状况,通过程序化、标准化,达成规范运行的要求,我们才能谈得上进一步来考虑制度化、科学化、人性化,从而也才能突破简单循旧、经验为主的低水平工作重复,有望实现持续改进。
  2.持续改进的基础——制度化。制度化要求我们的工作程序具备稳定性、可延续性,而稳定性和可延续性的实现依赖于程序的合法、合理,要经得起众人的推敲与时间的考验。因此,在制度化的过程中,我们将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标准化流程进行法律依据、实践效果、未来趋势等角度的考察。制度化是一个更为严谨的立法性质的过程,是一个从“已然”出发初步反思“应然”的过程。随着高校依法治校的发展趋势,制度化的过程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中的重要性日渐显著。
  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有望完成一份关于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及程序的详尽说明书。在这一说明书中,不仅包括经过合法、合理性考察的标准化流程,各项具体工作的相关标准,而且还包括对为完成学生管理工作而需的技术基础、人力支持、组织架构等方面的相关规划。
  之所以说制度化是基础,是因为只有将学生管理的主要工作由“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规范化高度提升到“合法合理、可经推敲”的制度化高度,才能确保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一定时间内的稳定运转,从而也才能为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创造改进的平台,为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现实可能性。
  3.持续改进的关键——科学化。相对于制度化,科学化要求我们进一步从“应然”的角度审视工作。制度化要求我们考虑在现行规则框架、组织结构中,这样做是合法的吗?是合理的吗?而科学化要求我们进一步考虑,是否存在可能的变革能让我们的工作整体表现更有效、局部表现更优异。
  科学化的过程需要我们放宽视野,通过技术革新、制度变革、组织改造等方式去突破现实约束,努力改造工作的微观环境、尽可能引导工作的中观环境、尝试影响工作的宏观环境,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为例,其科学化可尝试如下途径:一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升学生管理信息的收集、分享与挖掘的能力,适度重构管理流程,提升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以高校信息化的推进,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信息素养,使其适应信息化管理方式,进而逐步提高其工作效率与效果。三是从机构设置、制度安排上进行创新变革,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协同配合性,助推整体育人效果的改善。
  之所以说科学化是关键,是因为能否从制度化提升至科学化是学生工作者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变革决心的分水岭。仅仅停留在制度化层面的学生工作者只能说刚刚完成了管理岗位职能要求的基本线,而唯有其科学化的努力方能真正展现出其创造性与开拓性。
  4.持续改进的灵魂——人性化。规范化立足于标准化流程的明确,制度化立足于程序任务说明书的建立,科学化立足于对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的运行环境的改进。而这样3方面的工作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的价值取向:人性化。
  学生管理工作是在高校育人环境下进行的特殊的管理过程。这一工作必须服从于高等教育的育人目标,并最终以育人贡献度为工作的评价标准。因此,从更好地服务于育人目标角度出发的人性化的诉求理所当然地成为学生管理工作持续改进中的核心价值取向。
  人性化要求我们在努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合法性、高效性、稳定性的过程中,始终不放弃从管理工作如何更加有助学生的成长成才的角度去审视、反思各项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人性化的要求意味着,学生管理的终极目标不是井井有条的校园秩序的实现,而是学习、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们的茁壮成长、顺利成才。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质绩效应当从育人贡献率的角度来给予评价,其一切改进与变革的终极考量指标应当是“是否有利于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改善、是否有利于对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满足”。
  之所以说人性化是持续改进的灵魂,是因为人性化的要求将贯穿于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全过程,人性化的考量也将成为最终衡量我们的管理工作改进状况及现实意义的主要标竿。因此,人性化应当成为我们学生管理工作持续改进的内在主题,以及各项改进措施的核心追求与最终归宿。■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现代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并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铁道信号专业高职教育主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由市场决定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的原则是:先外币后本
关于电影如何表述历史的讨论一直以来未曾间断.2011年的中国电影新作《钢的琴》无疑是近年来再现历史的电影中独特的一部.影片再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的一段断裂的历史
基金重仓股的特续暴跌还在继续,丝毫未见滑落到谷底的征兆。2004年,借着基金发行的春风,基金登上了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登台做秀的兴奋还未过去,多舛的命运已露颓相。随着汽
大年初七情人节,李军走在都是玫瑰花的北京街头.他揣着刚刚发的7天的“加班工资”,出手大方地买了10块钱一枝的玫瑰花,然后倒了两趟公交车,到达女朋友小丽打工所在的餐馆,两
时光荏苒,曾经引起中国金融界、法学界以及三农问题等领域多方学者强烈关注的大午事件,已经过去半年有余了,但是这个事件所蕴涵的问题,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得到解决.这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它涉及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北京交通大学党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把和谐的思想理念融合到现代科学管理中,形成了和谐管理的理念和思想方法,使校内各要素之间和谐相处,形成政通人和、文化内涵丰富、学术开放自由、思想积极向上的一种宽松、自由、舒畅、平等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谐
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冲淡了其个性,要满足读者需要,必须办出特色.高校学报办出特色有赖于编辑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些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办了一些诸如:“王希杰语言学研究”、“
中国古代军事技击战术与武术技击战术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其技击战略战术思想直接来源于《孙子兵法》。通过对《武经七书》技击战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