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来源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ger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中指导,读中培养语感”这一教学观念在小语教学界提出之后,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就是在学生读书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的技巧。这样便舍弃了有灵性的内在的“神似”,去生硬地追求外表的“形似”。结果,学生虽经反复训练,到头来仍是“貌合神离”,读不出语感。这是对“读中培养”在理解上出现了误区。那究竟怎样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读”。因此,让学生充分地读是培养其语感的前提。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的思路,传神的描绘,丰富的情感,常能得到充分、酣畅的体现。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全神贯注》一课的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指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悟,有所感。于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以后,要求学生自由读书。这次,他给了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读了两遍。教师边巡视边激励学生:“看谁读得最充分。”学生读得如何呢?于老师安排了第三次的读——指名汇报读书。学生在基本把书读通,读顺之后,于老师又安排了一场读书比赛。这样,学生在充分练读之后,已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于老师的这一教学设计,体现了语感培养的基本途径——要充分地读,要读得充分。学生在充分地读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充分地读中增强了语感;在充分地读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创设情境,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
   1.以直观的实物演示情境
   有的书面的词句是有概括力的,教师只有使概括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降低语感训练的难度,学生才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有具体的感受,从而产生语言的形象感。以前曾听一位教师在教《高粱情》一文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好:“……有点像榕树的根,用手摸摸是那么坚韧,像鹰爪一样,他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住一个庞大的活物。”这段话,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她拿出一个仿佛刚从土里拔出的长长的高粱,高粱的根上全是泥土。学生一下子都瞪大了眼睛,惊奇地看着老师手中的高粱,有的孩子甚至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城市里的孩子哪里见过高粱?仅凭书上一幅静态的插图,哪里能感受到高梁根的坚韧有力和作者心中涌动的激情?而此时,老师手中那一颗带有泥土气息的高粱,一下子把孩子们的心和作者的心拉近了。当老师鼓励学生摸一摸高粱的根时,孩子们你摸一下,我摸一下,神情是那么专注,甚至感觉有一点神圣。老师说:“感觉高粱的根怎么样?”学生说:“有点硬,不易折断。”就这样,孩子们从动手摸中感悟到“坚韧”一词的意思。老师接着又让同学们把刚才摸高粱根的感觉读出来。学生读得相当好,读出了高粱的根非常“坚韧”的感觉。学生读出了“味”!这“味”不就是语感的再现吗?
   2.用语言描绘情境
   我在教《一夜的工作》一课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好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从具体的文字中感受作者心中无比自豪的感情,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在教学中,我用课件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并激情描述:“同学们,让我们跨越时空,一起来回顾那些感人的画面。(出示画面1)当飞机遇险的时候,在生与死的关头,总理把唯一的一个降落伞包让给小杨眉……(出示画面2)看,慈祥的邓奶奶正戴着老花眼镜为我们敬爱的总理补睡衣,那睡衣上已满是补丁……(出示画面3)北京深秋的早晨多么寒冷啊!工作了一夜的总理走出了中南海,给一位普普通通的清洁工人送出了春天般的温暖……这就是我们的总理,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人民,这一夜的工作就是他一生工作的缩影。听到这儿,我们难道不应向全世界骄傲地问一问……问什么?”听到这儿,学生完全受到了教师语言的感染,他们发自肺腑地读到:“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那“无比自豪”的情感是由心底里感悟到的。
   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法。总之,实践证明,在读中创设情境,对指导学生读好书,培养良好的语感,作用非常大。
   三、启发想象,培养语感
   课文是学生与作者之间的中介物,学生要从抽象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要进行再创作,再创作的过程靠的是想象,而想象就是将文中语句具体化、情境化的过程。学生有良好的再现语言表象的能力,才能在朗读中有较好的语感。因此,在读中启发想象,就能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在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第一、二行诗,边读边启发学生想象诗人与朋友在黄鹤楼上依依惜别的情景。在指导读第三、四行诗时,则抓住“动情点”,也就是诗人感情的凝聚点——“尽”字,启发学生想象:那蓝蓝的天,清清的水,远去的孤帆,逝去的独影……诗中语言有着难以尽言的诗境美、韵致美,学生在读中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从一个“尽”字,我还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好友时间之久,留恋之切,想象诗人面对“天际流”异常专注的神情,从而让学生感悟到诗人与友人之间如滔滔江水般的悠悠别情。最后,再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学生会读书,会想象,就是会学习。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以读为主线,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的观念应更加深入人心。我们相信,只要走出理解的误区,阅读教学的目标就会更加明确。
  (江苏省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本文以新华社评出的2011年国内、国际十大新闻为载体,对与之有关的命题方向作基本预测,以帮助同学们提高时政热点复习效率。第一部分:国内十大新闻一、坚持房地产调控,千万保
“失语症”的破解之道?近年来,“失语症”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年级越高,孩子们的症状越重,他们不会发现问题,不会说话,不会写作,没有独立的思想,缺少想象的灵性。
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和深入,建设美丽的乡村,提高乡村生产、生活水平,推动乡村居民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工作.做好乡村产业规划更是未来
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才能体会课文内容的“意”与“境”。正所谓语文不是无情物,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在此过程中忽略了环境保护,使得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特别是在一些高能耗领域,其中的建筑工程施工中,能耗大、
乡宁县近几年传统村落衰败现象严重,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开展了县域传统村落调查工作,希望摸清家底,为后期全县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乡宁县域传统村落调查遴
摘 要:小语教学的根基作用不可忽视,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语文学习应处理好“大语文”与“小语文”的关系,并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段特别注重闯过语文学习的五道关。   关键词:大语文;小语文;根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这些年流行“大语文”之说,在不少老师的潜意识里为了追求时尚或者出于对语文教学的
小学英语会话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交际能力,提高会话技巧,最终习得并自如地驾驭语言能力的过程。小学英语会话课是整个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交际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口语交流。   在现行牛津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以会话的形式出现的Let’s talk。它是日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它不仅是调节课堂氛围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
对于以往做过的试卷和练习题,用最简单的方法可分为两类:答对的与答错的。对于答对的题目,很多同学都是一带而过,不再关注,但下一次考试遇到相似的题目还是有可能答错,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