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历经3帝,垂帘听政20多年,助孝文帝打造北魏鼎盛时期
北朝女子的强悍能干,在《颜氏家训》中有清楚的记载,而这群“悍妇”中的一姐,又非冯太后莫属。她执掌北魏政权20多年,实行了大量社会政治改革,包括后来孝文帝的改革也与她紧密相连,这一系列举措让北魏国力达到鼎盛。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权倾朝野的女人,垂帘听政的也不少,但有人说除了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超过冯太后的。因此,冯太后又有“千古一后”的尊荣。
冯太后(442—490)是长乐信都(今河北衡水冀州市)人,祖父冯跋是北燕(407—436)的开国国君。北魏灭北燕后,她的父亲冯朗降魏,并担任北魏秦州、雍州刺史。
被选入宫中封为贵人时,冯氏只有十三四岁,丈夫文成帝拓跋濬(音俊)(440—465)比她长两岁。按理说,她已经是皇帝的女人了,但真正让她坐上皇后宝座的,是一件貌似迷信的事情。
根据北魏习俗,贵人被选为皇后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不能生儿子,因为生了儿子,容易母以子贵,特别是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可能会出现皇后专权,因此生母必须自尽,照顾太子的人要另觅;二个就是“手铸金人”,即亲自成功铸造自己的铜像,若不成功,表明神灵不佑。冯贵人没有子嗣,第一个条件就满足了,但铸造金人对于一位稚嫩的美女来说,确实不容易,可她偏偏也成功了,或许是冥冥之中注定她有皇后之命。
这一年是456年,冯皇后刚14岁,文成帝16岁。这时,北魏没有大的战争,两人感情也很融洽,算是幸福美满。可惜这样的生活持续不到10年,465年,25岁的文成帝突然驾崩,冯皇后开始妙龄守寡。
按照北魏的制度,皇帝崩驾,其所御用之物,都要予以焚烧。面对燃烧旧物的烈焰,悲痛欲绝的冯皇后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纵入火中,要随文成帝而去。左右贵族大臣及宫廷宦者见状大吃一惊,手忙脚乱地把她救了出来。幸好抢救及时,冯皇后保住了性命,而朝野胡汉臣僚也被她的深情和勇敢而震动。正是这一跳,奠定了她在朝廷莫与之争的地位。
不久,太子献文帝拓跋弘(454—476)即位,尽管冯氏非其生母,但作为嫡母依旧被尊为皇太后。其时献文帝只有12岁,面对这孤儿寡母,宰相太原王乙浑“专制朝权,多所诛杀”,甚至图谋不轨。此时,安远将军贾秀和侍中拓跋丕实在难以忍受乙浑的飞扬跋扈,分别试探了冯太后对乙浑的真实态度。冯太后知道机会来了。466年,她以皇太后身份密召5位皇叔入京,借其武力威慑和秘密部署,迅速将乙浑及其党羽逮捕,并以万众拥戴的姿态登上大殿,宣布平定乙浑叛乱,下旨斩杀众叛贼,夷三族。
然后,冯太后未如众臣所愿就此回内宫纳福,而是依旧坐在宝座上巍然不动,并宣布,为了杜绝再次发生权臣欺皇帝年幼而擅权之事,她将临朝称制,代掌国政,以守住先帝的江山。
这下朝臣傻眼了:开国皇帝拓跋珪千防万防,不惜立下“子贵母死”的残忍规矩,以为把所有母后专权的可能性都已排除,却没想到后来的北魏王朝依然出现了母后公开听政的局面。
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18个月。冯太后凭借在宫中多年的生活阅历和非凡胆识,稳定了动荡的北魏政局,并通过明升暗降等手段,顺利解除了5位皇叔的兵权,将控制京师的军权交给了自己的亲哥哥冯熙。
随着献文帝逐渐成年,冯太后失去了令皇族亲贵们信服的听政理由,只得终止临朝,还政于献文帝。
都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偏偏冯太后的背后有一群得力的男人,造就了她的成功。
刚成为皇太后时,冯氏只有24岁不到,正值芳华。虽然她对文成帝感情很深,但这并不影响她再爱上别人。第一个扑进冯太后怀里的就是英俊而有才华的青年军官李弈,他们两人整天形影不離,外面颇有风言风语。献文帝大约不仅仅觉得难堪,而且担心太后与外臣关系过于密切,会影响其行政,于是找了个借口,把李弈给杀了。
这件事让冯太后和献文帝之间产生了无法补救的矛盾,我已不问政事,你却还要干预我的私事!冯太后心中愤懑不已。于是,471年,实际掌权的冯太后迫使献文帝禅让,传位给年仅5岁的孝文帝拓跋宏(467—499)。而献文帝则于476年不明不白地死去。《魏书·冯太后传》只是说,“时言太后鸩之也”。《资治通鉴》则干脆说,“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显祖(献文帝),密行鸩毒”。此后,冯太后再度临朝称制,于477年改年号太和。自此,35岁的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
李弈之后,冯太后的私生活依旧毫无顾忌,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成为其新宠。对其中的才干之士,她任以要职,委为心腹。这些人多成为她政治上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冲。李冲起初是因为器能优长得到重用,后因其风度不凡,姿貌丰美,逐渐被冯太后看中,成了她的情夫。冯太后临朝时期,他以心腹之任尽职尽责,太和年间的许多改革措施,多有李冲参与谋划。冯太后死后,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慎密,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史载,李冲“早延宠眷,人干腹心,风流识业,固乃一时之秀。终协契圣主,佐命太和,位当端揆,身任梁栋,德洽家门,功著王室”。
还有一个南朝男人不能不提,就是南齐骁骑将军刘缵。483年,他奉命出使北魏。这个器宇轩昂的美男子,一下子就俘获了冯太后的心。史载:“缵屡奉使至魏,冯太后遂私幸之……自此岁使往来,疆场无事。”两人的感情换来两国的和平,实为幸事。
虽说冯太后一手带大孝文帝,但她起初并不喜欢这个孙子,她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因此,冯太后再度临朝称制时,一度想废掉孝文帝,立其弟弟咸阳王拓跋禧为帝。她还曾在寒冬腊月北风呼号之时,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在一间小屋里,三天不给饭吃。多亏了拓跋丕、穆泰和李冲等朝廷重臣的劝阻,冯太后才改变了主意,没有让孝文帝饿死。但这一切孝文帝都默然接受,并不自明申辩。
也许是被孝文帝的态度感化了,也许是从未生养的冯太后对亲自抚养长大的孝文帝动了恻隐之心,此后她对孝文帝再也没有动过火气,而是以一个慈祥祖母的身份培养、训导这位雅有至性的皇孙。
太和十年(486),孝文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从这年开始,冯太后有意让他参与朝廷事务,培养他的政治才干,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眼看着孝文帝一天天长大,冯太后亲自作了《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18篇,作为他的学习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
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对孝文帝进行教育和示范。比如,她在生活上十分注意厉行节约。临朝之初,她就下令取消了鹰师曹,禁止各地上贡鹰之类的伤生鸷鸟;她平日穿戴,皆是些缦缯(没有花纹装饰的丝织品),从没有锦绣华丽的装饰。至于膳食,她临朝以后,改变了原来宫廷之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花样繁多的旧制。平日,她在一种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来的食谱减少了十分之八九,杜绝了奢侈、铺张。在冯太后的表率之下,孝文帝也养成了节俭朴素的性格,平日穿着打扮多是浣濯之衣,坐骑的鞍辔是铁木做的,并无金雕玉镂。对此,冯太后极表赞赏。除了平日听政、临朝,冯太后还经常外出巡视。每到这时,她一般都将孝文帝带在身边,以便让他随时随地得到磨炼。
因为耳濡目染,孝文帝在日后的改革中,把冯太后在“太和改制”过程中的种种举措,包括打击贪赃枉法的俸禄制、解决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以及建立基层政权的三长制,都做了进一步梳理和改良,最终成为一代明君。
太和十四年(490)9月,冯太后病逝。她的临终遗旨里写道: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时年23岁的孝文帝,对于祖母的去世悲痛欲绝,“勺饮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并为祖母举行了国君规格的葬礼。
北朝女子的强悍能干,在《颜氏家训》中有清楚的记载,而这群“悍妇”中的一姐,又非冯太后莫属。她执掌北魏政权20多年,实行了大量社会政治改革,包括后来孝文帝的改革也与她紧密相连,这一系列举措让北魏国力达到鼎盛。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权倾朝野的女人,垂帘听政的也不少,但有人说除了当上皇帝的武则天以外,就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而言,没有超过冯太后的。因此,冯太后又有“千古一后”的尊荣。
24岁成了皇太后
冯太后(442—490)是长乐信都(今河北衡水冀州市)人,祖父冯跋是北燕(407—436)的开国国君。北魏灭北燕后,她的父亲冯朗降魏,并担任北魏秦州、雍州刺史。
被选入宫中封为贵人时,冯氏只有十三四岁,丈夫文成帝拓跋濬(音俊)(440—465)比她长两岁。按理说,她已经是皇帝的女人了,但真正让她坐上皇后宝座的,是一件貌似迷信的事情。
根据北魏习俗,贵人被选为皇后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不能生儿子,因为生了儿子,容易母以子贵,特别是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可能会出现皇后专权,因此生母必须自尽,照顾太子的人要另觅;二个就是“手铸金人”,即亲自成功铸造自己的铜像,若不成功,表明神灵不佑。冯贵人没有子嗣,第一个条件就满足了,但铸造金人对于一位稚嫩的美女来说,确实不容易,可她偏偏也成功了,或许是冥冥之中注定她有皇后之命。
这一年是456年,冯皇后刚14岁,文成帝16岁。这时,北魏没有大的战争,两人感情也很融洽,算是幸福美满。可惜这样的生活持续不到10年,465年,25岁的文成帝突然驾崩,冯皇后开始妙龄守寡。
按照北魏的制度,皇帝崩驾,其所御用之物,都要予以焚烧。面对燃烧旧物的烈焰,悲痛欲绝的冯皇后出乎所有人意料地纵入火中,要随文成帝而去。左右贵族大臣及宫廷宦者见状大吃一惊,手忙脚乱地把她救了出来。幸好抢救及时,冯皇后保住了性命,而朝野胡汉臣僚也被她的深情和勇敢而震动。正是这一跳,奠定了她在朝廷莫与之争的地位。
不久,太子献文帝拓跋弘(454—476)即位,尽管冯氏非其生母,但作为嫡母依旧被尊为皇太后。其时献文帝只有12岁,面对这孤儿寡母,宰相太原王乙浑“专制朝权,多所诛杀”,甚至图谋不轨。此时,安远将军贾秀和侍中拓跋丕实在难以忍受乙浑的飞扬跋扈,分别试探了冯太后对乙浑的真实态度。冯太后知道机会来了。466年,她以皇太后身份密召5位皇叔入京,借其武力威慑和秘密部署,迅速将乙浑及其党羽逮捕,并以万众拥戴的姿态登上大殿,宣布平定乙浑叛乱,下旨斩杀众叛贼,夷三族。
然后,冯太后未如众臣所愿就此回内宫纳福,而是依旧坐在宝座上巍然不动,并宣布,为了杜绝再次发生权臣欺皇帝年幼而擅权之事,她将临朝称制,代掌国政,以守住先帝的江山。
这下朝臣傻眼了:开国皇帝拓跋珪千防万防,不惜立下“子贵母死”的残忍规矩,以为把所有母后专权的可能性都已排除,却没想到后来的北魏王朝依然出现了母后公开听政的局面。
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18个月。冯太后凭借在宫中多年的生活阅历和非凡胆识,稳定了动荡的北魏政局,并通过明升暗降等手段,顺利解除了5位皇叔的兵权,将控制京师的军权交给了自己的亲哥哥冯熙。
随着献文帝逐渐成年,冯太后失去了令皇族亲贵们信服的听政理由,只得终止临朝,还政于献文帝。
为情逼迫献文帝禅让
都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贤惠的女人。偏偏冯太后的背后有一群得力的男人,造就了她的成功。
刚成为皇太后时,冯氏只有24岁不到,正值芳华。虽然她对文成帝感情很深,但这并不影响她再爱上别人。第一个扑进冯太后怀里的就是英俊而有才华的青年军官李弈,他们两人整天形影不離,外面颇有风言风语。献文帝大约不仅仅觉得难堪,而且担心太后与外臣关系过于密切,会影响其行政,于是找了个借口,把李弈给杀了。
这件事让冯太后和献文帝之间产生了无法补救的矛盾,我已不问政事,你却还要干预我的私事!冯太后心中愤懑不已。于是,471年,实际掌权的冯太后迫使献文帝禅让,传位给年仅5岁的孝文帝拓跋宏(467—499)。而献文帝则于476年不明不白地死去。《魏书·冯太后传》只是说,“时言太后鸩之也”。《资治通鉴》则干脆说,“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显祖(献文帝),密行鸩毒”。此后,冯太后再度临朝称制,于477年改年号太和。自此,35岁的她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
李弈之后,冯太后的私生活依旧毫无顾忌,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成为其新宠。对其中的才干之士,她任以要职,委为心腹。这些人多成为她政治上的得力帮手和股肱之臣,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冲。李冲起初是因为器能优长得到重用,后因其风度不凡,姿貌丰美,逐渐被冯太后看中,成了她的情夫。冯太后临朝时期,他以心腹之任尽职尽责,太和年间的许多改革措施,多有李冲参与谋划。冯太后死后,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慎密,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史载,李冲“早延宠眷,人干腹心,风流识业,固乃一时之秀。终协契圣主,佐命太和,位当端揆,身任梁栋,德洽家门,功著王室”。
还有一个南朝男人不能不提,就是南齐骁骑将军刘缵。483年,他奉命出使北魏。这个器宇轩昂的美男子,一下子就俘获了冯太后的心。史载:“缵屡奉使至魏,冯太后遂私幸之……自此岁使往来,疆场无事。”两人的感情换来两国的和平,实为幸事。
培养一代明君孝文帝
虽说冯太后一手带大孝文帝,但她起初并不喜欢这个孙子,她觉得这个小皇帝太聪明了,将来长大了会不利于冯家。因此,冯太后再度临朝称制时,一度想废掉孝文帝,立其弟弟咸阳王拓跋禧为帝。她还曾在寒冬腊月北风呼号之时,把只穿单衣的孝文帝关在一间小屋里,三天不给饭吃。多亏了拓跋丕、穆泰和李冲等朝廷重臣的劝阻,冯太后才改变了主意,没有让孝文帝饿死。但这一切孝文帝都默然接受,并不自明申辩。
也许是被孝文帝的态度感化了,也许是从未生养的冯太后对亲自抚养长大的孝文帝动了恻隐之心,此后她对孝文帝再也没有动过火气,而是以一个慈祥祖母的身份培养、训导这位雅有至性的皇孙。
太和十年(486),孝文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从这年开始,冯太后有意让他参与朝廷事务,培养他的政治才干,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眼看着孝文帝一天天长大,冯太后亲自作了《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18篇,作为他的学习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
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对孝文帝进行教育和示范。比如,她在生活上十分注意厉行节约。临朝之初,她就下令取消了鹰师曹,禁止各地上贡鹰之类的伤生鸷鸟;她平日穿戴,皆是些缦缯(没有花纹装饰的丝织品),从没有锦绣华丽的装饰。至于膳食,她临朝以后,改变了原来宫廷之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花样繁多的旧制。平日,她在一种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来的食谱减少了十分之八九,杜绝了奢侈、铺张。在冯太后的表率之下,孝文帝也养成了节俭朴素的性格,平日穿着打扮多是浣濯之衣,坐骑的鞍辔是铁木做的,并无金雕玉镂。对此,冯太后极表赞赏。除了平日听政、临朝,冯太后还经常外出巡视。每到这时,她一般都将孝文帝带在身边,以便让他随时随地得到磨炼。
因为耳濡目染,孝文帝在日后的改革中,把冯太后在“太和改制”过程中的种种举措,包括打击贪赃枉法的俸禄制、解决耕者有其田的均田制以及建立基层政权的三长制,都做了进一步梳理和改良,最终成为一代明君。
太和十四年(490)9月,冯太后病逝。她的临终遗旨里写道: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时年23岁的孝文帝,对于祖母的去世悲痛欲绝,“勺饮不入口者五日,哀毁过礼”,并为祖母举行了国君规格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