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中的案件汇报工作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高检院的一项重大改革,对于强化外部监督,提高自身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了诉讼民主的深入贯彻,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司法公信力、为实现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出现了案件汇报不全面等问题,笔者在此仅对案件汇报这个重要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正确认识案件汇报的作用
  1、案件汇报是人民监督员评议的基础。案件汇报是个过程,是从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向人民监督员详细介绍案情,到人民监督员最终了解整个案件情况、明了承办检察官所作决定的过程。案件汇报的详细与否、线索是否清晰、适用法律的得当与否、承办人的决定表示明确与否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民监督员对案件作出评议的正确性。详尽、清晰、准确地案件汇报语言有助于让人民监督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案情,对案件作出正确的评议;相反,不够客观或不够详尽准确的案件介绍就有可能把人民监督员引入歧途,对案件作出错误的评议,增加案件审理程序,影响案件的审结效率。
  2、成为联系案件承办人与人民监督员的纽带。既然案件汇报是个过程,具有时间跨度性,在这个时间跨度里,案件承办人和人民监督员或是直接就案件问题进行直接地讨论,或是通过人民监督员办公室人员就有关程序性问题提出疑义。不论是直接或间接的接触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有助于检察干警进一步深入群众,关心维护群众的人身财产利益,也让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民监督员对检察事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
  3、是提升人民监督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由于现有大部分的人民监督员都是从人大、政协等机关单位中遴选出的,且大多是其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们一般都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来学习法律知识。现有的试行《规定》中明确规定“由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向人民监督员说明与案件相关的法律适用情况。人民监督员可以向检察官提出问题,对重大复杂案件,必要时可以听取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听取有关人员陈述或者听取本案律师的意见。”在《规定》中明确列举了人民监督员了解案件情况的多种途径,人民监督员享有充分的选择权对案件进行全方位地深入了解。但薄弱的法律基础就有可能使这些措施形同虚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检察人员的案件汇报过程就成了人民监督员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程序的最佳时机。通过每个案件汇报中法律知识的积累,再结合对人民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的法律知识培训,就可以在不久的将来全面提高人民监督员的法律素质,从而提高案件的监督质量。
  二、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思想认识不够到位。长期以来作为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和思想在许多干警心中根深蒂固,这对于树立起强烈的检察职业责任感、公正司法、秉公执法具有积极的意义。现如今这种思想在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僵化现象,部分干警中存在“我们的内部监督机制已经很多、很完善,不需要别人来监督”、“这种监督不过是走过场,没什么实际效力”等抵触思想,体会不到内外监督平衡的必要性,在办案过程中存在一些瞒案瞒罪,规避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行的情况。
  2、汇报内容不够全面。由于人民监督员法律知识水平的差异,案件承办人对人民监督员的案件汇报不同于对内部检委会、政法系统内部以及对上级院的案件汇报。相对而言,对人民监督员的案件汇报应更有条理、更客观全面,以便于理解,这也增加了承办检察官的汇报难度,出现汇报没有层次、主要犯罪事实阐述不够详细、犯罪事实的认定依据不明确等情况,不利于人民监督员作出正确的评议。
  3、人民监督员素质高低不一。高检院并未明确规定人民监督员应具备什么样的学历水平、法律知识水平,因而在实践中我们聘请了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但忽略了对文化、法律水平的严格把关,有些人民监督员文化水平偏低,或是法律知识贫乏,在案件汇报时增加了汇报难度,延长了汇报和评议时间,从而延误了案件的及时审结。
  4、保密工作有待加强。案件汇报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稳私,由于案件尚未作出最后处理,应加强保密工作,维护涉案人员的人身权利,这就要求人民监督员具有很强的保密意识严格保守秘密,同时,在个案汇报过程中,对其他一些干部违纪或是涉嫌犯罪另案处理的情况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人民监督员对这些情况的泄露将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打草惊蛇使犯罪分子有所防范,影响案件的深入侦查。
  三、提高案件汇报质量的建议
  1、加强教育。结合检察系统各项专题教育活动,让检察人员尤其是办案人员明白不能充当自己案件的法官,同样,任何公权力主体单一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也都难以完全让人信服。唯有通过外部监督予以制约,内外监督的齐力共管,我们对法律的监督才能日臻完善,做到不枉不偏,切实维护公平正义。
  2、完善机制。应建立案件汇报制度,对案件汇报内容、程序予以明确,详细区分一般与疑难案件,针对性地规定案件应按照什么程序汇报,汇报什么内容,把惯例性的汇报程序和内容以表格形式罗列出来,让人民监督员一目了然,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案情,加快案件评议的进度。
  3、严格程序。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方式和(下转第45页)(上接第44页)条件应遵循来源的广泛性、民主性和公正性等原则,对人民监督员的选聘应通过广泛的筛选,检察机关在确定人员监督员人选时应收集人民监督员的档案信息,尽量调查了解人民监督员的个人工作生活经历信息,以多方掌握人民监督员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个性品德、个人信念,综合考虑人民监督员的法律素质,避免法盲人员加入人民监督员队伍,同时对人民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法律知识培訓,宣传预防职务犯罪知识,使人民监督员能够真正发挥监督检察机关办理案件的作用。
  4、明确责任。应建立人民监督员保密制度,规定人民监督员对在监督案件过程中所商议的内容必须绝对保密,切勿与本案人民监督员以外的任何人谈论案件(即使与其他人民监督员讨论,也应只在工作时间之内进行),不得把监督案件的内容或把商议的事项同外界新闻传媒工作人员或与其他任何人员透露,以避免国家秘密、检察秘密、商业秘密及个人稳私外泄,规定人民监督员泄密应承当的法律责任,对因泄密给国家、集体以及他人造成的侵害追究人民监督员的民事、刑事责任,以增强人民监督员的保密责任感。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现行刑法对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设置从立法之初到现在,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在实践中都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为了补救国家工作人员以非法手段获取巨额财产但又无法认定的漏洞,为了有效的控制和防范我国当前社会急剧滋生和蔓延的职务犯罪现象,促进我国改革事业的顺利和快速发展,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完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析预防和控制国家工作人员腐败现象的有效措施。使那些试图规避法律制裁的犯罪分子得到应有的惩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指依据民主法治的宪政原则加以设置,由职权机关和相关组织遵循规则推举选任的人民监督员,按照一定规范与程序,对法律监督机关管辖的职务犯罪案件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程序性监督,以规制职务犯罪侦查权、侦查监督权以及起诉权,保障其有序、公正、廉洁地运行,维护公平正义的一种新型社会监督制度。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依据  首先,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权力禀赋论,具有宪法等法律上的依据。《宪法》明确规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根据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民主推荐,从社会各界中选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的人士担任人民监督员,依照一定的程序,对查办职务犯罪工作进行外部监督的一项制度。它是检察机关在新形势下为强化外部监督、加强自身建设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五年来的试点实践证明,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完全符合我国的
期刊
江泽民同志在分析腐败问题现状时曾严肃指出:“腐败现象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广泛领域,尤其是侵蚀到我们的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索贿受贿等犯罪行为,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解决日益“惊人”的腐败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完善监督机制。建立与完善执政权力的监督机制,特别是对高层权力、高级干部的监督机制,是消除权力腐败,保持执政廉洁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加强对权力监督问题的研究,思考权力监
期刊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于2003年首倡的,对检察机关职务犯罪案件查办工作从实体和程序上进行外部监督的一项制度。该制度的实施可谓是中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伟大创举,其创立的目的,主要是以弥补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外部监督缺失为初衷,为有效解决检察权力运行环节上权力制衡的相对不足,从而解决“监督者无人监督”这一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
期刊
Abstract:In translation,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the free translation have a certain quality. However, the two strategies, which are both important, have the equal statuses. There is no absolute l
期刊
摘 要:任何证据在证据环未产生之前,只是一种孤立存在的具有法律效果的证据体,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均不能单独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存在。证据环是使证据得以发挥证明作用的证据平台,是证据链的重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证据链是由证据环构成的证明案件全部事实的证据体系,是由大小不等的证据环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是法律体系中实体法与程序法相互融合的体现。证据链的形成,重构了案件的事实——法律真实。本文试从证据素材的
期刊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法定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作为一种国家公权力由检察院独立行使。正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强调的“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和滥用权力,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真理”, 任何公共权力都先天具有腐蚀性、扩张性、侵略性的特点,无论以什么方式产生的权力掌握者,其掌握的权力如果不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就有可能被滥用,就有可能超越法律,从而侵害人民的民主和利益。长期以来,“
期刊
摘要:本文以厦门大学老校区为例,通过采用色彩地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厦门大学老校区的色彩进行分析,并且列举了该校区建筑色彩在外立面以及结构部件等各种角度的表现方式,希冀能对校园建筑色彩控制以及校园规划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色彩地理学;建筑;色彩    对于当今的校园规划而言,建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建筑作为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分期完成,并且不同时代的建筑具备自己的形式特征,因此一旦涉及到校园整体
期刊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监督员监督“五种情形”的实施规则(试行)》中规定人民监督员对“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超期羁押的;违法搜查、扣押、冻结的;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赔偿决定的;检察人员在办案中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违纪情况的等“五种情形”提出监督意见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按照本规则的规定,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在《规则》中把超期羁押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