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需要阅读取向的观照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exLiuN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全民老师执教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荣获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然而这次获奖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课后评议,专家组意见歧出,课堂打分,众评委相差悬殊。赛后更是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黄厚江老师认为“这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有问题的”,“是典型的高位化阅读教学”;孙健老师认为,要把这篇小说最核心的教学价值也就是教学内容挖掘出来,“最值得教的正是这篇小说的‘叙述’”;在褚树荣老师和张全民老师的对话中,褚老师说了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
  有怎样的小说本体观,就有相应的阅读方法论。原先,我们习惯从社会学角度进入小说:根据作品所涉及的历史时空,或依据作家所处的社会背景,或就读者所在的现实环境与关心的问题寻求出对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释。但有些颇有哲学视野的教师开始从人物的性格、心理、行为、遭际、类型化的情境和隐喻化的故事寻找人类的基本境遇,探索人性的复杂与深刻,读出人生的美好或无奈。
  对这段话的理解,我们可以认为褚老师讲的只是文本解读,正好对应文学理论中的“社会中心论”“作者中心论”“读者中心论”“象征论”,从后文张全民老师的回答中,张老师就是这样理解的;我们也可以认为褚老师还讲了小说的阅读取向问题,在这里,恐怕褚老师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这里存在着课程取向问题。“有怎样的小说本体观,就有相应的阅读方法论”这句话其实就是小说的阅读取向。“具体到阅读,取向问题也就是阅读的方法论问题,按照伽达默尔理解与解释一体化的观点,也就是文本解读方式问题。”根据王荣生先生的研究,“目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至少混杂着四种取向的‘阅读’:一是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寻求‘思考与练习’‘正确答案’的‘作业者’取向;二是以分析课文形式为主,归结为生词、语法、修辞、章法(结构特点、语言特色等)的语文教师‘职业性阅读’取向;三是遵循2000年《大纲》,亦‘诵读’为主要样式的‘鉴赏者’取向;四是2001年《标准》所倡导的‘感受性阅读’,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讨论法’的倚重(根据王荣生的著述,可以把这种取向也称为‘解读者’取向)”。王荣生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重大问题,就是有感于语文教育中存在着太多的“我以为”,“语文课程内容刻板僵化与随意性过大并存、语文教学花样百出与知识含量的极为贫乏共生,是语文教育的严重问题。”因此,任何一种取向的阅读都需要拿到桌面上来讨论,来审议。
  张全民老师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阅读属于什么取向的阅读呢?读者的阅读目的、任务和阅读习惯等,决定其阅读的取向。张老师说:我在这堂课上的全部努力,其实是在找一种合理的阅读路径;小说阅读教学要关注小说独特的形式,这篇在叙述形式上已经具备现代特征的小说,我们除了意义的获得,更应该在发现这篇小说在叙述形式所运用的独特手法,如“荒谬”“反讽”“象征”等;我倒没有强烈的意图把契诃夫和这篇小说当成一个“例子”,我更愿意用真实的阅读和合理的路径来贴近作家和小说,而不是技术上的冒险;我这堂课的七点和重点还是回到了契诃夫身上,我更希望和学生一起在短暂的时光里努力读懂这颗孤独而伟大的灵魂;所以,这堂课我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独特的表现方式以及深刻意义上。
  张老师的这堂课反应出来的阅读取向问题主要体现在他对文本(文体)的独特认识上。正因为他认为《装在套子里的人》属于现代小说,而现代小说之现代主要表现在诸如“荒谬”“反讽”“象征”等文体特征上,所以需要探究《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夸张”“反讽”“象征”的特殊意味,把握了这些,就意味着“找到了合理的阅读途径”“贴近了作家和小说”“读懂了作者孤独而伟大的灵魂”。这样就可以把张老师(阅读主体)的阅读目的概括为“以理解小说文体形式特征来理解作者”,需要注意的是“理解小说文体特征”也是阅读目的。显然张老师的阅读目的和他的阅读取向有极大的关联性。如果从文艺理论来说,张老师的小说阅读取向含有极强的“作者中心论”倾向;如从课程论来观照,从张老师课堂实际来看,他表现出来的小说阅读取向,既不同于上文的教师“职业阅读”取向,也不同于“鉴赏者”取向,似乎和“解读者”取向最为接近。关于“鉴赏者”取向,是“将别人的东西当做自己的东西来感受”,而“解读者”取向,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别人的东西去理解”。我们把握这一篇小说的文体特征是为了理解这篇小说的文体特征,而不是说这个文体特征好或不好,不是要给这种文体特征作出“有价值”或“无价值”等判断;我们“读懂作者孤独而伟大的灵魂”不是说为了向这种灵魂靠拢和学习,而是“扩展自己的见解和思考方法”。从张老师的课堂实际以及后来和褚树荣老师的对话中,张老师并没有清晰理解到这一点,他仍然经受着“鉴赏者”和“解读者”的煎熬,或者说对教师自身,张老师更靠近“解读者”,而学生是靠近“鉴赏者”还是靠近“解读者”,还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即使是张老师自身的这种“解读者”小说阅读取向,他在对话中已经作出了解释,但是解释本身的合理性,解释本身能否和课程目标相契合,仍然需要接受审议。
  单就张老师课堂上引进的小说知识以及解读观来说,就有需要继续澄清的地方。比如说“夸张”“反讽”“象征”,是不是现代小说的唯一特征,是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的艺术个性,是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和其他现代小说相区别的唯一性。“叙事学为了把所要研究的系统从具体文本中分离出来,既悬置小说的‘内容’而专注于它的形式,也把实际的作品和它们的作者放到了括号当中,这样,既放逐了内容,在事实上也取消了具体的文本,取消了作者。”孙绍振更是痛感西方文论对文学文本解读的低效甚至失效,文学理论与审美经验为敌,在对西方结构主义模式和叙事学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叙事学建构:打破常规和情感错位。他尖锐地指出:“在创作和阅读两个方面脱离了实践经验,就不能不在创作论和解读学的社会和教学的迫切需求面前闭目塞听,就不能不以形而上学的概念到概念的空中盘旋为能事,文学理论因而成为神圣的封闭体系。”所以,孙绍振极力追求文学文本解读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
  那么现代小说的“夸张”“反讽”“象征”是唯一的吗?《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唯一性又在那里呢?恐怕我们至今还无法准确地回答。那么,作为具有“解读者”阅读取向的教师,能否把处于隐性的阅读取向外显化,并且通过教材,实现学生由“鉴赏者”向“解读者”的转化,恐怕不是教师想的那么简单。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特朗普是美国的网红、资本翻天派,一头金发、两党金主、三段婚姻、四次破产,让生性招摇的他在美国家喻户晓,评价两极。  随着“出口成脏”的他在今年共和党预选中横扫十几州,基本锁定共和党总统提名,当初哂笑的人又惊又怒,想哭都哭不出来了。    这赖不得谁。美国分裂的民意被“否决型政体”放大,三大政府分支扯皮内耗,正事难办成,民瘼当球踢。最新例子是奥巴马提名的大法官人选、中间派老头加兰德被参院拖着不批,要
2019年5月15日,德国联邦政府审议通过《职业教育法修订案》,旨在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实现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具有同等价值。从修订案文本来看,此次职教法修订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级,增强透明度。明确传授高级职业资格的职业进修(高等职业教育)分为“考试认定的职业专家”“专业学士”“专业硕士”三个层次的文凭,明确规定职业进修与高校的学术型教育属不同类型的教育
古代人物传记阅读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来熟悉人物传记这类文章的基本写法。  一般来说,现代人物传记有自传体、回忆体、采访体、诗体、评传、小传、特写、年谱、回忆录等形式。而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所选文本,大多是选取史志上那些以记述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翔实史事)为主的传记文字。古代人物传记,通常都有下面这几部分内容:  一、人物的基本情况  主要是介绍说明传主的:(1)姓名、字
3月24号,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有一个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共绘充满活力的亚洲新愿景”。光从这个题目,人们就可看出中国政府在亚洲未来发展方面的一些新判断和新思考,表明中国在强化“命运共同体”的打造过程中正在形成一个清晰的“亚洲观”。  从时间上来讲,北京“共绘亚洲新愿景”的倡议,可以看成是一个对当前世界发展危机四伏的一个对策。不言而喻,亚洲發展的外部环境已经恶化,而且还在持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指出,鼓励保险资金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新型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支持股票、债券市场长期稳定发展。  业内认为,相比其他资金,保险资金主要侧重于长期的配置,如果大量险资能进入股市,客观上将起到稳定市场情绪的作用,对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有重要意义。  近期,保险资金对中国股市的热情正在衰减。据监管部门最新数据,今年5月,保险资金
一、我教《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原文较长,内容丰富,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1.推荐给学生的选段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屠呦呦研究员的事迹,已如人们所知。40年前,在抗疟疾药物的国家重大攻关课题研究中,她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促使人们通过现代分子技术从传统中药材中提取到青蒿素—一种人类医药史上全新的、起效最快的抗疟药。这项成果已在全球医学界临床运用,每一年,要挽救数以百万疟疾患者的性命。这一成就在今年才为举世所瞩目。  “在抗疟疾药物研究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我以灵感和启示。”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现代
假设有这样两个人:其中一个看上去萎靡不振,没有希望;他的小伙伴呢?表情扭曲,情绪不稳定……  哦,还有另外一个人,在体制内,不是他们的小伙伴,这个人习惯性地对老百姓打着官腔,擅长的本事不是做事,而是整人……  “存在是一种显示”,以上3位这副样子,到底显示了什么呢?  弗洛伊德会这样说:他们在心理上生病了,遭到了压抑。马克思会指出,他们是跟自己和他人相“异化”了的人。而弗洛姆则会沉痛宣告,他们的生
转眼间,2011年又将在众声喧哗与骚动中过去。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从上到下,似乎都处于一种焦灼之中。这是否中国最终崛起前的社会阵痛,还是社会整体衰败的前兆,现在还无法判断,但当前正在不断深化的全球经济危机客观而言是有助于中国加速转型与崛起的。当然,这要看中国能否抓住这一机会,变危为机,处理好自己内部的各种紧迫问题。   从时间上说,外部给予中国的这个机遇不会太长,未来两三年,最多下一政治周期是
渐进式变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权力对自己前途的认识,以及社会在赎买权力时究竟愿意支付多少社会成本和时间成本。从这方面,中国当下的改革,无论有多少挫折,有多少奋进,或多或少都有些“花钱买宪政”的意味。    中国转型几时大功告成,经常被提及的年份是2040年。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曾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谈到,中国正在穿越历史的山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大概需要200年时间。2008年初,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