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马自奋蹄,亦需君鞭策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120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期不少读者来信,认为我刊陶瓷栏目学术性、资料性较强,内容日趋丰富,每期都有新的看点,在几家收藏刊物中表现突出。编辑部传阅了这些信件,编辑人员纷纷表示要在编务及与藏友的交流中投入更多精力,把我刊众多栏目打造成精品栏目。在读者来函中,北京陈先生来信尤其引人注目,厚厚的一叠手写信件,字字蕴含着对我刊的鼓励和期望。现选编此来函,借此向关注我们的古陶瓷爱好与研究者致谢,希望藏友们踊跃来稿并展开学术交流,我刊陶瓷栏目工作信箱为shuocishangtao@126.com。(执笔:耕生)
  
  《收藏界》杂志编辑部:
  本人是一位中老年古陶瓷收藏家,年届六旬。潜心收藏,悉心研究我国文化艺术瑰宝古陶瓷已历时17年。收藏也算丰厚,达二千余件。应该说经过多年的历练,对古陶瓷是感情至深。平时疏于与藏家之间的切磋与交流,只是近三四年来撰写一些古陶瓷收藏研究心得陆续发表在《收藏》、《艺术市场》、《收藏家》等期刊、报纸。1997年经史树青先生介绍加入了中国收藏家协会。
  贵刊自2002年创办已来,已历时四年有余,无论从刊物内容,版面扩张,文章深度,覆盖面的包容,印刷装帧的精美程度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使刊物达到了某些创办了十余年刊物的水平,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与贵刊全体职工的辛勤耕耘和奉献息息相关。目前有些刊物越办越厚,不像是期刊,倒像是图书了。为了盲目追求覆盖面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内容过于庞杂,成了杂烩,文章也过于短小,造成了有骨缺肉,深度大大降低,每期厚厚的一册,却没有几篇好读,读了也难解渴。因为经过十余年的历练,许多藏家已从收藏的初级阶段提升到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深切认知能力的行家了。那些肤浅皮毛的文章,已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文化需求。那种老生常谈、缺乏新观点和见解,把读者当作阿斗的文章十余年前尚可调调读者的胃口,时至今日众多藏家早就经过市场的摔打历练成了行家,有些甚至成了名副其实的专家了,那种八股套路的文章自己都不愿意去读,何必再去推荐给人家。
  有的刊物过度市场化,连篇累牍地介绍市场,分析市场,仿佛收藏艺术品完全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这完全是对藏家的一种误导。收藏的品类包罗万象,包含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目前藏界其实有相当比例的藏家是以藏品为投资,总期望以较少的投入能获取巨大的收益。但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精专的眼力,独到的见解,只能是痴人说梦。忽略对藏品文化知识的日积月累,必定要多走弯路并且付出沉重的经济代价。
  贵刊近两年来对古陶瓷鉴赏的文章多有精进,尤其引起众多藏友的兴趣与重视。更重要的是贵刊作为一个收藏界交流的学术平台,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各路藏家,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允许不同见解交流与切磋,创造出一种学术民主的氛围,这是一种刊物自信心、自持力的体现,长此发展必然能使刊物充满生机与活力。
  从贵刊首家如实地对社会公布期刊的发行数量的事例来看,也是讲求诚实、信誉的刊物。这是一个刊物对自身发展前景有充分信心的具体体现,也能赢得广大读者和撰稿人的信任。
  我国有收藏优秀艺术品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有几次收藏热潮的兴起,大多是当时当权者和文人雅士、能人贤达出于对我国文化的热爱,以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愉悦为宗旨而兴起的。除了民国初年,从来不是以投资为取向,从未有过今天如此浓重的功利色彩。把艺术品收藏仅作为发财致富的方式来对待,不能不说是当前藏界弥漫的浮燥之气,冲淡了艺术鉴赏、学术研究的气氛。但随着人们对收藏理念认识上的深化,藏界整体文化底蕴积累的提升,人们对文物、对艺术品价值的认识必然会理性地回归到对艺术鉴赏的范畴中来。艺术品是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而以精神享受为其要旨的,是不能吃、不能穿的精神消费。一时的价格只是对其艺术价值短期的量化,而艺术的价值是永恒的,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几年来,贵刊正是坚持这了这种正确的办刊方向。这绝非权宜之策,而是战略性的选择。试想一下,如果某类刊物通篇读下来围绕着“投资”、“赚钱”、“升值”该是多么无聊、乏味。而对于古陶瓷收藏者来说,在收藏和鉴赏中将古人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古陶瓷上所创造出的各种艺术门类所花费的良苦用心与不断的创意尽量地表达出来,才不辜负他们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的初衷。 (北京瓷醉蜗居主人)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收藏”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第一要有足够的闲散资金,第二要有充足的时间,此二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工作关系,我认识了国内几个知名大收藏家,其中搞房地产起家的居多。而近日采访的大收藏家却完全出乎意料,竟然是一所大型医院的院长,并且还是肿瘤界的权威人士——易南勋。  由好友书画鉴定专家傅先生引荐,于近日采访了易先生。当我还在翻看易先生的资料时,车子已停在石家庄一家颇具规模的医院门
期刊
盛世收藏,玩物益志。  现代紧张的快节奏生活,都市人的紧张心态如何张弛相益,在玩古中陶冶情操,在玩古中得到投资之乐,是每一个文化人值得玩味的课题。  一个偶然的机缘,使我注意到“斗蛐蛐”这项中国人古老的娱乐活动。兴趣与缘分令我写出这段文字,与藏友共赏。  玩蛐蛐也叫斗蟋蟀,北京人称“玩虫儿”。中国人“玩虫儿”古已有之,在宋代曾盛极一时的南宋权相贾似道即是一个“蛐蛐高手”;明宣德皇帝朱瞻基不仅是个卓
期刊
古玩市场淘宝经验谈  张祖仁    近几年来,古玩热悄然而兴,人们趋之若鹜。各地均有一批颇有名气的古玩市场,生意红火不衰。古玩是一种艺术品,任何一种古玩,都是人类灿烂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文化特点,具有不可泯灭的艺术价值。那神妙遐想的构思,多姿多彩的造型,巧夺天工的技艺,无不令人惊叹,使人陶醉。古玩是一种历史品。古玩一般年代久远,是当时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民俗风情的物质载体。人类创造的
期刊
这是一件白铜桃形墨盒(见图)。其造型独特,在白铜墨盒中比较少见。  墨盒,是在自来水笔流行以前,文人雅士为书写方便而存贮墨汁的铜盒。一般以白铜制作,也有用青铜或红铜的,形状以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为主,其他形状的因制作工艺要求较高,所以很少。  该白铜桃形墨盒,除底部用红铜片外,盖、盒身及周围,均用较厚的白铜片制作,形状为桃形,纵6.4厘米,横6.8厘米,厚2.7厘米,分盖与盒身两部分,其中盖厚1.3
期刊
拥有一件汝官瓷是大多数藏家的梦想,然而当今,仿汝瓷多如牛毛,珍品却似大海捞针,难觅踪影。日前,一藏家捧一大盘,与余赏析,第一眼就被这盘的大气、古朴、端庄所吸引,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件非凡之物。细察辨审后,认定这就是一件北宋汝官窑盘,尺寸之大,尚属罕见,口径31.5厘米,比台北故宫所藏的那件汝窑大盘还大10厘米。据介绍,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清凉寺汝窑遗址中曾发掘出一件这般大的汝窑盘残片。  汝窑,窑址在
期刊
拴马桩收藏的意义与价值  白春霞      在陕西南部、陕北、关中等地到处都有散落的拴马桩、饮马槽、石鼓、石磨盘等石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俗文物抢救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在陕西有一批人投入到陕西民俗文物的收藏中,尤其是对民间石刻的收藏。早在1990年,西安美术学院就启动了民间艺术抢救、保护与研究工程,专门成立民间艺术品收集小组,收集了多达5000余件民间艺术品,其中有以渭北石刻为主的拴马桩、上马石、饮
期刊
“张作霖”金币拍出319万元    在6月5日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马定祥收藏中国历代钱币”专场中,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壹圆纪念金币以319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再次刷新了中国金币拍卖的世界纪录。  中华民国十五年张作霖像陆海军大元帅壹圆纪念金币系1926年山天津造币厂试制,据藏家介绍,此样币当时仅铸二三枚,是供奉军阀张作霖把玩之用,该样币未见任何博物馆及其他收藏家收藏,目前仅见此枚,弥足珍贵。  
期刊
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它充分利用本地瓷土资源,博采众窑之长,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场。工匠们将传统陶瓷工艺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独特的黑釉瓷和釉下彩绘瓷独树一帜,在我国陶瓷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景德镇陶录》所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千里赣江流经万安十八滩后缓缓流入吉泰盆地,江面变宽,水流平缓,使得吉安永和镇成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
期刊
这件三孔管銎钺是先辈留下的,它通长18.7厘米,宽15.5厘米,重900克。圆椎形柄管,上细下粗,有四道凸起的箍作装饰,銎背中间有铃,上下各铸一兽,銎身弧刃。近銎处有三个圆孔,銎腰间有两个长方形钉孔,用作加固木锲,銎身一面有两个字的铭文,没有刻的痕迹,属于铸成的阴文字,由于未做除锈处理,所以看不清什么字。  笔者的先辈是习武世家,使枪弄棍在当地小有名气,虽熟习十八般兵器,但从未见过这么一件奇怪的兵
期刊
黄宾虹先生是一位在中国画坛具有承前启后、创时代意义的艺术大师,他是中国水墨山水画从传统到现代传承的典范代表。像所有绘画大师一样,黄宾虹投身绘画艺术,朝斯夕斯,终爱一生。他融会贯通传统绘画的理论精髓,并适时吸收西方绘画的某些形式因素,总结并提出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值得我们笔摹心追的“五笔”和“七墨”之法,创作出浑厚华滋、黑密厚重、意境深邃的山水画作品,于传统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度量,和而不同。黄宾虹成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