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时代背景: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始终高于全国8-10%,是迄今为止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截止2011年底,全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47.76万,占总人口的24.5%。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62.92万,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1%。“十二五”期间,上海市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老年人口总量急剧增加。预计到2015年末,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比例接近30%。上海人口老龄化又有自己的明显特点:“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多等。
面对这样的形势,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集居住、服务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养老住宅社区养老模式将成为解决养老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极好选择。如何为老年人提供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养老住宅,也成为建筑师关注的热点课题。
二、上海地区养老住宅产业现状:
面对步入“老年社会”的现状,许多新的消费需求也就自然突显出来,其中,“适宜养老的房子”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也成为近年来许多房产开发巨头的投资新目标。“退休社区”、“养生社区”、“老年人居住社区”等概念层出不穷,一些大型的老年社区也逐渐浮出水面。但是总的来说,相对于需求,养老住宅的供应还远远不够,特别是适合健康低龄老人的老年住宅更是凤毛麟角。以上海为例,目前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养老社区有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和绿地21城孝贤坊。
1.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
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坐落于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是一个以会员制为主要形式,以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为目标,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化为一体的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中、高档的养老社区。社区内配置有高标准无障碍化设计的公寓楼、专业的护理医院和颐养院,功能齐全的健康会所、配餐中心、老年大学,宽敞的图书馆、文体活动室,舒适的茶憩栈、咖啡厅,标准的门球场、迷你高尔夫以及和生态型的户外环境,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活动空间。
2. 绿地21城孝贤坊
绿地21城孝贤坊位居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到上海市中心及昆山市中心的距离分别为35公里和16公里,周边的交通网络十分密集。以多层,中高层住宅为主,还拥有孝贤坊一系列的老年专署配套,如老年养生文化馆、营养配餐中心、购物中心、家政服务中心、绿色食品超市等。此外,“一站式”物业服务、全智能信息配套体系等,将保证老年人的无忧生活。
三、问题与挑战:
在“养老住宅”开发、经营已从“理念”走向“行动”的今天,养老住宅的开发建设,无疑已成为上海养老模式的新思路、新目标。我们更需要探索适合上海地域特色的、高品质的高层养老住宅创作之路。同时.针对规划和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给予回答、解决。其中包括:在规划设计中,如何组织好交通流线,避免光、烟尘、噪音等不良因素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在功能布局中,如何合理布局完备的硬件设施,真正让老人感觉方便、亲切、贴心;在设计与建设中,如何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居住者的心态,避免高度给人带来的孤立感、疏离感和冷漠感;在户型设计中,如何加强房间采光通风质量,改善居住品质;在空间设计中,如何从老年人生理特点出发,注重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满足入住老人基本的生活居住需要。
四、翔殷路干休所住房改造工程项目设计
由上海瀚联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的翔殷路干休所住房改造工程项目即是从设计角度出发,采取适当的设计策略与应对方法,全面提升养老住宅的设计与建设水平。
1.基地概况
翔殷路干休所住房改造工程项目位于上海杨浦区中心位置,翔殷路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3万m2,总建筑面积为10.43万m2。离该小区最近的公交车站仅100米,地铁10号线江湾体育场站、五角场站以及地铁8号线翔殷路站距该小区700~1000米。小区周边的五角场商业区、江湾体育场、长海医院、黄兴公园等公共配套均在1公里半径内。交通便捷、周边配套完善的特点非常适合开展养老服务,同时也适合探望,是理想的养老住宅社区。
2.项目总体规划
为创造完整的有利于老年人交往、活动的社区环境,在该项目规划中,建筑师们设计了“三横三纵”绿化带,将住区划分为三个不同住宅组团,凸显院落特征。其中“三纵”东、西为绿化隔离带,利用绿化带对噪音进行阻挡隔离,保证住区内部的幽静环境;中为南北贯通的中央林荫大道,同时连接住区南北两个出入口,局部节点设置景观凉亭。中央林荫大道是社区生活的主要空间,连接南北两个中央核心区,同时联系三个不同的景观功能组团,住区内的人行步道及风雨连廊均与中央林荫大道相连。在林荫大道周边设计师结合室外景观布置公共娱乐及活动场地。“三横”的南、北部分也为绿化隔离带;中为中央绿化带,绿化带西侧为小型游园,结合中央林荫大道设置连续水面和绿化,构成宜人的景观。整个住区的绿地率达到41%,为老年人营造了优良的空间环境,将住区演绎成一个适宜老年人居住的静谧、幽雅的花园。
日照是保证老人生命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充足的日照有助于对居室进行阳光消毒,强化室内空气质量,满足居室卫生保健需要。老年人需要阳光比其他人更为迫切,如果缺少高质量的日照,会造成老年性骨质疏松等疾病;同时对那些行动不便,不能经常到室外活動的老人来说,房间内获得足够有效的日照是必不可少的。住宅组团设计充分结合日照角度、日照间距进行计算,排列出朝向东南的三个小型院落,使每套住宅都有良好的朝向、日照和通风条件。每一组团容纳居民160余户,形成社区的次一级群落。在相对较封闭的状态下体现空间归属感,既保证了老年人在居住上的私密性,又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同时,建筑师根据160户的基数准确把握院落尺度,利用均质和向心的构筑手法,塑造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配套服务设施的设计与规划也是养老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中央林荫大道的东北侧修建了近5千平米的综合服务大楼,内部设置了棋牌室、茶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为老人提供了增进友谊、交流的空间以及追求进步、提升自我的空间。同时还设置了24小时为入住老人进行保健、医疗、理疗、康复等全面护理的医疗室和护理室。还在大楼的底层设置了理发、洗衣的场所。在住区北侧政通路入口处修建了一个小超市,满足老人基本的购物、日用品采够等需求。丰富的配套设施,为住区内的老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品质,交通规划实施人车分流方式,车行进入小区直接进入地下车库,车库内有通道进入各个楼座的电梯大堂。整个小区除外围环型车道均为为步行道,内部不允许机动车通行,以保证小区的安全、安静,也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光、烟尘、噪音等不良因素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在中央林荫大道的不同位置处设景观凉亭,供老人们休息、停留,为老人提供更多的交流场所。同时,在中央林荫大道的西南角和东南角分别设置了两个健身广场,有利于老人开展健身活动。而住区内的人行步道及风雨连廊也为老人提供了锻练、散步及陶冶身心的公共空间。
景观设计以网络状的线型绿化步行带串接居住组团及各个配套服务设施,采用点、面结合的绿化方式,填补鱼骨状建筑空间的空白,形成景观系统的多功能复合。其中包括基地内精心筛选的保留元素(高大乔木、林荫大道),规矩平整的绿化布局,功能鲜明的道路组织,组团分明的建筑布局。于是,自然和人文景观带交织在一起,借助起伏错落的地形、地势,塑造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设计师试图通过多个层面组织和渗透,诠释场所意象,唤醒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建筑单体设计
平面户型主要为一梯两户,我们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对象设计了六种平面合理、各具特色、富有海派风格的住宅户型。同时,户型设计也依据住宅的不同区位特点,配置大小不同的建筑面积,使建筑与花园互为对景,力图营造情景交融的住区氛围。在居住功能上注重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满足入住老人基本的生活居住需要。无障碍设计主要应针对老年人移动、听觉和视觉障碍考虑,对应到建筑中,在建筑物的入口、地面、电梯、扶手、卫生间等部位设置相应设施方便老年人出入,如将建筑入口面积加大、有高差部位做成坡道、楼梯踏步沿口做成圆角、适当放宽各种指标等,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安全和行动便捷。楼内的设备与设施按老年人的人体尺度和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设计。体现适用性,兼顾老人与照顾者的使用要求,空间具可改造性。
在建筑立面中,建筑师主要以海派文化为基点,通过里弄空间形式和洛可可装饰风格体现其对海派文化的理解。并从中提取出两大基本特征——垂直性和棱角感,组構极富几何韵律的外观图案。同时,通过立面不同部分比例与尺度的调整,塑造有章法且耐看的立面形态。利用重复的构件产生富有节奏的韵律感,利用阳台空间营造丰富的光影效果,利用垂直与横向的交织营造动感.利用线条、色块和实墙的搭配产生互为补充的空间效果。最后.充分考
虑到上海冬冷、夏热的气候特征,控制公寓的开窗面积,避免大面积窗户(尤其在北立面)和玻璃幕墙在住宅中的不恰当运用,改善高层住宅室内物理环境。
五、结语
目前,上海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养老建筑显然难以满足需求。为老年
人提供和谐、完善的养老设施已成为建筑师的新目标。通过这次对上海养老住宅的初步研究,
结合亲身参与的翔殷路干休所住房改造工程项目,我们认为老龄化背景下的新型养老住宅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各种特殊居住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②发展独立型和大型综合体养老住宅,以保持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③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的居住空间和医护设施,选择合理的居住模式,做好无障碍设计;
④尽可能多地为老年人创造活动和交往空间,保持其生命的活力。
总之,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考虑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出易于使用、易于到达、易于控制、易于交往的无障碍空间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目的,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健康长寿、和谐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上海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情况.上海,2012年7月
[2]封蕾,胡振宇. 老龄化背景下的新型老年公寓设计探索.华中建筑,2010年4月
[3]刘坤彦.浅谈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刘美霞,娄乃琳,李俊峰.老年住宅开发和经营模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5]吴新坚.养老地产的商业模式探讨.城市开发杂志,2011年7月
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始终高于全国8-10%,是迄今为止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截止2011年底,全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47.76万,占总人口的24.5%。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62.92万,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1%。“十二五”期间,上海市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老年人口总量急剧增加。预计到2015年末,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30万,比例接近30%。上海人口老龄化又有自己的明显特点:“4+2+1”倒金字塔家庭结构、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多等。
面对这样的形势,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集居住、服务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养老住宅社区养老模式将成为解决养老问题、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极好选择。如何为老年人提供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养老住宅,也成为建筑师关注的热点课题。
二、上海地区养老住宅产业现状:
面对步入“老年社会”的现状,许多新的消费需求也就自然突显出来,其中,“适宜养老的房子”就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热点,也成为近年来许多房产开发巨头的投资新目标。“退休社区”、“养生社区”、“老年人居住社区”等概念层出不穷,一些大型的老年社区也逐渐浮出水面。但是总的来说,相对于需求,养老住宅的供应还远远不够,特别是适合健康低龄老人的老年住宅更是凤毛麟角。以上海为例,目前条件较好,规模较大的养老社区有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和绿地21城孝贤坊。
1.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
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坐落于上海市南汇区康桥镇。是一个以会员制为主要形式,以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为目标,融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优化为一体的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中、高档的养老社区。社区内配置有高标准无障碍化设计的公寓楼、专业的护理医院和颐养院,功能齐全的健康会所、配餐中心、老年大学,宽敞的图书馆、文体活动室,舒适的茶憩栈、咖啡厅,标准的门球场、迷你高尔夫以及和生态型的户外环境,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和活动空间。
2. 绿地21城孝贤坊
绿地21城孝贤坊位居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到上海市中心及昆山市中心的距离分别为35公里和16公里,周边的交通网络十分密集。以多层,中高层住宅为主,还拥有孝贤坊一系列的老年专署配套,如老年养生文化馆、营养配餐中心、购物中心、家政服务中心、绿色食品超市等。此外,“一站式”物业服务、全智能信息配套体系等,将保证老年人的无忧生活。
三、问题与挑战:
在“养老住宅”开发、经营已从“理念”走向“行动”的今天,养老住宅的开发建设,无疑已成为上海养老模式的新思路、新目标。我们更需要探索适合上海地域特色的、高品质的高层养老住宅创作之路。同时.针对规划和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给予回答、解决。其中包括:在规划设计中,如何组织好交通流线,避免光、烟尘、噪音等不良因素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在功能布局中,如何合理布局完备的硬件设施,真正让老人感觉方便、亲切、贴心;在设计与建设中,如何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居住者的心态,避免高度给人带来的孤立感、疏离感和冷漠感;在户型设计中,如何加强房间采光通风质量,改善居住品质;在空间设计中,如何从老年人生理特点出发,注重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满足入住老人基本的生活居住需要。
四、翔殷路干休所住房改造工程项目设计
由上海瀚联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的翔殷路干休所住房改造工程项目即是从设计角度出发,采取适当的设计策略与应对方法,全面提升养老住宅的设计与建设水平。
1.基地概况
翔殷路干休所住房改造工程项目位于上海杨浦区中心位置,翔殷路北侧。项目总用地面积为3.3万m2,总建筑面积为10.43万m2。离该小区最近的公交车站仅100米,地铁10号线江湾体育场站、五角场站以及地铁8号线翔殷路站距该小区700~1000米。小区周边的五角场商业区、江湾体育场、长海医院、黄兴公园等公共配套均在1公里半径内。交通便捷、周边配套完善的特点非常适合开展养老服务,同时也适合探望,是理想的养老住宅社区。
2.项目总体规划
为创造完整的有利于老年人交往、活动的社区环境,在该项目规划中,建筑师们设计了“三横三纵”绿化带,将住区划分为三个不同住宅组团,凸显院落特征。其中“三纵”东、西为绿化隔离带,利用绿化带对噪音进行阻挡隔离,保证住区内部的幽静环境;中为南北贯通的中央林荫大道,同时连接住区南北两个出入口,局部节点设置景观凉亭。中央林荫大道是社区生活的主要空间,连接南北两个中央核心区,同时联系三个不同的景观功能组团,住区内的人行步道及风雨连廊均与中央林荫大道相连。在林荫大道周边设计师结合室外景观布置公共娱乐及活动场地。“三横”的南、北部分也为绿化隔离带;中为中央绿化带,绿化带西侧为小型游园,结合中央林荫大道设置连续水面和绿化,构成宜人的景观。整个住区的绿地率达到41%,为老年人营造了优良的空间环境,将住区演绎成一个适宜老年人居住的静谧、幽雅的花园。
日照是保证老人生命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充足的日照有助于对居室进行阳光消毒,强化室内空气质量,满足居室卫生保健需要。老年人需要阳光比其他人更为迫切,如果缺少高质量的日照,会造成老年性骨质疏松等疾病;同时对那些行动不便,不能经常到室外活動的老人来说,房间内获得足够有效的日照是必不可少的。住宅组团设计充分结合日照角度、日照间距进行计算,排列出朝向东南的三个小型院落,使每套住宅都有良好的朝向、日照和通风条件。每一组团容纳居民160余户,形成社区的次一级群落。在相对较封闭的状态下体现空间归属感,既保证了老年人在居住上的私密性,又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同时,建筑师根据160户的基数准确把握院落尺度,利用均质和向心的构筑手法,塑造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配套服务设施的设计与规划也是养老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在中央林荫大道的东北侧修建了近5千平米的综合服务大楼,内部设置了棋牌室、茶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为老人提供了增进友谊、交流的空间以及追求进步、提升自我的空间。同时还设置了24小时为入住老人进行保健、医疗、理疗、康复等全面护理的医疗室和护理室。还在大楼的底层设置了理发、洗衣的场所。在住区北侧政通路入口处修建了一个小超市,满足老人基本的购物、日用品采够等需求。丰富的配套设施,为住区内的老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进一步优化社区品质,交通规划实施人车分流方式,车行进入小区直接进入地下车库,车库内有通道进入各个楼座的电梯大堂。整个小区除外围环型车道均为为步行道,内部不允许机动车通行,以保证小区的安全、安静,也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光、烟尘、噪音等不良因素对居住环境的影响。在中央林荫大道的不同位置处设景观凉亭,供老人们休息、停留,为老人提供更多的交流场所。同时,在中央林荫大道的西南角和东南角分别设置了两个健身广场,有利于老人开展健身活动。而住区内的人行步道及风雨连廊也为老人提供了锻练、散步及陶冶身心的公共空间。
景观设计以网络状的线型绿化步行带串接居住组团及各个配套服务设施,采用点、面结合的绿化方式,填补鱼骨状建筑空间的空白,形成景观系统的多功能复合。其中包括基地内精心筛选的保留元素(高大乔木、林荫大道),规矩平整的绿化布局,功能鲜明的道路组织,组团分明的建筑布局。于是,自然和人文景观带交织在一起,借助起伏错落的地形、地势,塑造丰富多样的空间形态。设计师试图通过多个层面组织和渗透,诠释场所意象,唤醒人们对历史的回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建筑单体设计
平面户型主要为一梯两户,我们根据不同标准和不同对象设计了六种平面合理、各具特色、富有海派风格的住宅户型。同时,户型设计也依据住宅的不同区位特点,配置大小不同的建筑面积,使建筑与花园互为对景,力图营造情景交融的住区氛围。在居住功能上注重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满足入住老人基本的生活居住需要。无障碍设计主要应针对老年人移动、听觉和视觉障碍考虑,对应到建筑中,在建筑物的入口、地面、电梯、扶手、卫生间等部位设置相应设施方便老年人出入,如将建筑入口面积加大、有高差部位做成坡道、楼梯踏步沿口做成圆角、适当放宽各种指标等,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安全和行动便捷。楼内的设备与设施按老年人的人体尺度和心理、生理特点进行设计。体现适用性,兼顾老人与照顾者的使用要求,空间具可改造性。
在建筑立面中,建筑师主要以海派文化为基点,通过里弄空间形式和洛可可装饰风格体现其对海派文化的理解。并从中提取出两大基本特征——垂直性和棱角感,组構极富几何韵律的外观图案。同时,通过立面不同部分比例与尺度的调整,塑造有章法且耐看的立面形态。利用重复的构件产生富有节奏的韵律感,利用阳台空间营造丰富的光影效果,利用垂直与横向的交织营造动感.利用线条、色块和实墙的搭配产生互为补充的空间效果。最后.充分考
虑到上海冬冷、夏热的气候特征,控制公寓的开窗面积,避免大面积窗户(尤其在北立面)和玻璃幕墙在住宅中的不恰当运用,改善高层住宅室内物理环境。
五、结语
目前,上海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养老建筑显然难以满足需求。为老年
人提供和谐、完善的养老设施已成为建筑师的新目标。通过这次对上海养老住宅的初步研究,
结合亲身参与的翔殷路干休所住房改造工程项目,我们认为老龄化背景下的新型养老住宅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各种特殊居住需求,创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②发展独立型和大型综合体养老住宅,以保持老年人的生活独立性和自理能力;
③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的居住空间和医护设施,选择合理的居住模式,做好无障碍设计;
④尽可能多地为老年人创造活动和交往空间,保持其生命的活力。
总之,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考虑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创造出易于使用、易于到达、易于控制、易于交往的无障碍空间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目的,让老年人拥有一个健康长寿、和谐幸福的晚年。
参考文献
[1]上海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情况.上海,2012年7月
[2]封蕾,胡振宇. 老龄化背景下的新型老年公寓设计探索.华中建筑,2010年4月
[3]刘坤彦.浅谈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人口老龄化问题.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刘美霞,娄乃琳,李俊峰.老年住宅开发和经营模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
[5]吴新坚.养老地产的商业模式探讨.城市开发杂志,201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