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吃法有讲究(上)

来源 :糖尿病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fish1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研究发现,在所谓新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实际上很多人的病程已经有数年历史,甚至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患者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B细胞功能损害程度,以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等,都直接影响到治疗方案和/或用药选择。因此,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和降糖药物的选择存在个体差异,应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病程,不同的病理、生理特征,以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存在的范围与程度,进行合理选择。
  
  欧美专家的用药共识
  
  在2型糖尿病强化血糖控制方面,最近美国和欧洲糖尿病专家已达成共识,对2型糖尿病何时开始药物治疗、何时需要调整以及如何调整治疗方案做出了明确建议,即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7.0%,应作为启动药物治疗和/或调整方案的判断标准。当然,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运动仍为糖尿病的基础疗法,应贯穿所有糖尿病患者的全部治疗过程。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和单一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不能达标者,即糖化血红蛋白仍≥7.0%,可加用第2种降糖药物(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增敏剂),或每日联合1-2次中长效胰岛素治疗方案。当糖化血红蛋白接近8.0%,可考虑增加第3种药物或加用胰岛素治疗(前者与后者相比,可能花费更多,并存在不能有效降低血糖的可能)。糖化血红蛋白≥8.5%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甚至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如空腹血糖>13.9mmol/L,或随机血糖持续>16.7mm01/L,或糖化血红蛋白>10.0%,或出现酮症,或出现多尿、多饮、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当血糖控制基本正常或患者胰岛功能获得明显改善,可试用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和第2种药物联合治疗。(注:我国糖尿病指南建议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是6.5%)
  加用第二三种药物时,要考虑它们的协同和相互作用。当开始应用餐时短效或超短效胰岛素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或逐渐减量至最终停药。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降糖效果显著,但要注意联合噻唑烷二酮类可能增加水钠潴留的风险。 (待续)
  
  编辑 唐袁媛
其他文献
“我今年72岁,身高170厘米。体重83千克。1987年时,我去医院体检,总胆固醇严重超标,医生说:“你的血脂太高了,必须重视。否则,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同时要减肥。老话说:‘裤带长,寿命短’啊!”但我当时没有不适的感觉,身体又棒,所以并没有因医生的劝告而收敛,依旧过着酒饭照样吃、香烟照样抽的生活。”    无知——有病不住院    1992年,我化验空腹血糖为10.0mmol/L,总胆固醇和甘油
期刊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患上2型糖尿病。而治疗新诊断的糖尿病时,普遍面临着一项艰难的选择——是使用胰岛素还是使用口服药?有经验的专科医生,会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开出适合这位患者的药。有的患者适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有的则需要注射胰岛素。不少患者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长期口服降糖药安全吗?会不会损伤我的肝功能或肾功能?为什么我要打胰岛素?究竟
期刊
为使更多病友不再上当受骗,避免既耽误治疗时间又导致病情不可逆转的恶果,我建议大家都来当“打假”斗士。  我在1997年患心肌梗死前,曾吃过4个月的某降糖纯中药胶囊。再次去购药时,卖药的医生说:“刚收到治疗合并症的系列药和有关资料,我还没来得及看,你拿回去看看,自己选一下,看哪种药适合治你的病。”我回家一看,该药的成分里还有优降糖,这怎么是纯中药制剂呢?我就去找她说:“要么你现在就停止电台讲座,因为
期刊
前不久,香港著名女演员沈殿霞不幸病逝。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此前就有很多关于她病情加重的传言,然而得知她真的猝然而逝,还是令人倍感惋惜。在成为世人关注的明星人物的同时,娱乐圈的艺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满额,是什么夺去了“肥姐”的生命呢?    2008年2月19日,深受观众喜爱的香港著名演员、主持人沈殿霞因病去世,享年62岁。众所周知,“肥姐”生前一直深受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折
期刊
我是一名有10年病史的2型糖尿病患者,今年66岁。目前我的病情控制得比较理想,无并发症,也没有其他疾病,可以说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这种情况已持续了近两年。回顾10年“抗糖”路,我也曾走过弯路、上过当、受过骗。在学习《糖尿病之友》之后,我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  《糖尿病之友》是糖尿病患者的正规教材。我是因为无知才得了糖尿病,但绝不能死于无知。基于这种想法,我渴求“良药”,渴求健康。但现在有许多针对糖
期刊
书架上整整齐齐排列着一行行的小本子。里面记载的几万条的治病信息和人生格言,都是它们的主人钟筠贞老人多年来慢慢搜集整理的。钟筠贞老人一生从事图书发行工作。曾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先进工作者。退休后发挥余热,她把自己的家也变成了小型资料馆。老人说,这些小本子都是她的“宝贝”,是她防病治病的科学依据,也是她老有所乐的精神食粮。她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着新的知识,同时她的糖尿病也得到了良好控制。她说,这就
期刊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是多数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胰岛素抵抗贯穿于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始终,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则是糖尿病病情逐渐进展的驱动因素。长期高血糖等代谢异常,可进一步加重两者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使用胰岛素的原因    正常人的胰岛素分泌量每天约50单位,基础状态的分泌量占一半,其余一半为每次进餐后爆发分泌,每次分泌约6-8单位。不过正常人的胰腺有很大的贮备能
期刊
经常会有一些糖尿病患者问医生,当肾功能严重受损已有临床表现时,究竟应该选择哪种肾脏替代治疗的方式?肾脏替代治疗是目前终末期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方式。对于糖尿病肾病终末期的患者,应该说以上两种方式均可以收到明显疗效,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特点。对于每一个患者来说,还应该根据患者情况、医疗条件等来做综合考虑。    腹膜透析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透析方法 
期刊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对待胰岛素存在明显的误区。一方面,很多患者对使用胰岛素治疗存在种种顾忌;另一方面,随着糖尿病知识的宣传,人们的认识在不断提高,知道强化血糖控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上有些夸大的长期服降糖药物造成肝肾功能损害的宣传,有些患者认为反正早晚都要注射胰岛素,往往一开始就要求医生选择胰岛素注射治疗,坚决拒绝口服降糖药。这实际上代表了目前关于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两种极端态度——
期刊
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取决于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和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下降,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病人在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B细胞的功能实际上就已剩下不到50%了,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B细胞功能会进一步下降。但我们常常不知道患者何时出现B细胞功能的下降,而诊断又通常太晚。  一旦诊断2型糖尿病,就应同时改善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才能更好地控制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