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梦空间》科学谈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C_li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观众都说“《盗梦空间》是近年来少见的尊重观众智力的电影”。“尊重智力”主要体现在巧妙的情节安排上,而这些情节安排又和所谓的“梦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比如梦中的时间会很长,梦中还会做梦,在梦中还会知道自己在做梦……这些听似有理的做梦的事儿都有科学依据吗?下面就让我们和梦境专家一起,看看那些关于梦的事哪些是事实,哪些不靠谱。
  
  “梦中梦”确有其事
  
  无论是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逍遥游》还是今天的《盗梦空间》都强调,一个人很难知道自己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但外人却很容易知道。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睡眠中心负责人宿长军说,通过“多导睡眠检查”可以轻易知道受试者处在什么状态,清醒、无梦睡眠还是在做梦。做梦的时候,人的脑电图会变得杂乱无章,和清醒时很不一样。
  那么,梦中的世界遵守现实世界的规律吗?著名科学杂志《新科学家》的编辑霍珀在《新科学家》网站上刊发《梦之科学》一文,提及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很多争论。确实,在梦中会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像电影中表现的,巴黎的街道折叠起来、酒店中出现失重现象……但是梦中人的意识还是会遵循一些规律。比如做梦的人憋尿时,梦中就会下雨。宿长军说,外界出现冷、热、声、光等刺激时,做梦的人也会有所反应。比如当人睡觉时胸部压着东西的时候,可能会梦见胸闷。但现在科学界对“感官刺激与梦境如何互动”这个问题还不很清楚。
  “梦中做梦”是《盗梦空间》的一个重要设定。在电影中,“梦中的梦”和现实中睡觉做梦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层次更深,也更深入人的潜意识。宿长军说,有时候梦中确实可以做梦,但这并没有什么特殊性。因为梦中可能出现任何事情。人只是梦见自己有“做梦这种行为”,并非真的进入了“第二层梦境”。所以,《盗梦空间》中的描述只是艺术的夸张而已。
  
  梦也可以“被控制”
  
  在《盗梦空间》中,盗梦者柯布在需要欺骗的对象产生怀疑时,采取了“险中求胜”的招术——告诉对方他在梦中,自己则是梦中的“保护者”。这就牵扯到“清醒的梦”的概念,这种梦的特点就是做梦者意识到自己在梦中,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梦境。
  宿长军说,“清醒的梦”是做梦者处于半梦半醒之间的一种状态。有时做梦者特别想醒来,却怎么也醒不过来,就会出现“清醒的梦”,术语叫“睡麻痹”。根据脑科学家的调查,有些人可以很自然地做这种梦,而另一些人据说可以被“激发”出这种梦。
  而霍珀在《新科学家》网站上的《梦之科学》一文中说,最好的培养“清醒的梦”的方法是一睡觉就问自己:“我是在做梦吗?”这种习惯会自然而然地被带入梦中。狂热的电子游戏迷可能是最好的做“清醒的梦”的人,因为他们总是集中精力完成一个任务。在《盗梦空间》中,那些“盗梦者”能在梦中完成复杂的任务,比如阅读。不过,实际上大多数人无法在梦中完成这些事情,即使是在“清醒的梦”中也不可能。
  
  梦中时间长短不一,很难同步
  
  影片里有一个重要的设定,就是梦中的时间长度比清醒时长得多,现实中的一分钟,在梦中就是20分钟。如果梦中做梦,时间还会依次放大。这个设定的“科学依据”是梦中人的脑活动比清醒时更快。宿长军说,做梦的时候,人的脑电图会变得杂乱无章。脑电波的活动确实非常快,比清醒时还要快,大脑的新陈代谢相当强烈。
  毕业于武汉大学心理学系的张穆君表示,在梦中人的大脑确实比清醒的时候更活跃一些,脑细胞的连接更多,可能会因此觉得时间过得更慢。中国有“黄粱一梦”的故事,一觉的功夫可以梦见半辈子的荣衰。不过,在梦中并没有参照物,所以无法得出“梦中的时间是清醒时的20倍”这样的结论。
  对时间的感觉也和年龄、阅历有关。曾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让中青年和老年人都在没有表的情况下数秒计时,让他们认为数到3分钟时停止。结果中青年平均数了 3分钟3秒,而老年人平均数了3分钟40秒。这说明年轻人觉得时间过得比较慢,老年人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所以每个人对时间的感觉并不一样,如电影中那样在“共同的梦”中实现时间的同步是很难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梦中的经历省略了中间过程,所以经历显得更多,也会产生“时间长”的感觉。
   (摘自《新京报》2010年9月15日,有删改)
其他文献
经典著作的影像化改编是当前文化传播中的热点现象之一,但这种“二度创作”如何才算成功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2014年,日本东京工艺大学的毕业生王星晨等人,将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鲁迅散文名篇《阿长与〈山海经〉》进行动画改编,在绍兴电视台和网络媒体播放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引起鲁迅研究界的关注和探讨。一、“写在羊皮纸上的新字”:改编艺术的必然境遇  “是否忠实于原著”常被视作文学作品影像改编的成败评判标准
王悦/编译  我父亲是船厂的一名焊接工人,记忆中他一直是个勤奋而严谨的人,除了船厂,他还同时有三份兼职。他和母亲原来是阿拉巴马州的佃农,为找到更好的工作,才带着全家迁到北方的罗伦镇。罗伦镇是一个欧洲移民聚集的小城镇,墨西哥移民与南方黑人多半毗邻而居,绝大多数人都是贫苦的劳工。但父亲从来不准我们邋里邋遢地过日子。即使在经济大萧条时期,他也坚持给全家人买体面的衣服。  大概在十二三岁的时候,为了赚零用
问:我妈妈这个人十分烦人,无论什么时候她总是说一大堆没用的话。有时候我真想像班上那些不上学在外面流浪的人一样,一走了之,可看到他们一个个后悔地回来,于是又打消了念头。我想请你告诉我怎样解决。  英 鹏  答:既然那些人的后悔告诉你“走”不是上策。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如何面对妈妈那“一大堆没用的话”吧。任选妈妈的“一堆话”进行深刻剖析,然后做下列思考题:①每一句话都没用吗?请说明理由。②能找到一两句有用
春光照着乡村的田野,油菜在一望无际的土地上盛开。河中的鱼在嬉戏,树间的鸟在呢喃,又到一年春色好。我和父亲走上原野,我们的心被春日的温暖包围着。  这是苏北滨海平原的一处风光,这里虽然没有江南小镇的清丽秀巧,也没有北方京城的富丽堂皇,但它可是一份独特的乡野风景呀。“看,那是一只啄木鸟,看那竖立的凤冠是何等的美丽雄健呀!”爸爸指着对岸树林里一只黄颈的啄木鸟。我马上被它的奇怪模样所吸引了,问道:“它凤冠
网络上的浏览,从广义上说也算是阅读的一种。但是,它跟阅读印刷品的书籍还是不一样的。因为一本书在你手里,它有一种相对的安定感和归属感,你读起来会相对比较认真,思考也会比较多。  当你拿着一本书看的时候,你会把它当作一种道理,一种经验,一种智慧,需要你去消化,用我的语言说就是“互证”,是一种跟它掰扯的愿望,这个是网络阅读所没有的。  书的作用特别多,但我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是“互证”,就是说用你的人生经验
十九世纪末,西方文化凭借坚船利炮动摇了中华文化之根,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钦羡于西方的富强国力,在救亡图存的意识下,“求新声于异邦”便成为迫切的要求。是时,打倒孔家店、抛弃传统文化成为最大呼声,域外思想被置于救亡的神坛之上。新时期以来,西方各种新旧理论纷沓而至,思想被禁锢的学界犹如大旱逢甘露,学人们饥渴地吸收让人眼花缭乱的西方理论,并凭借这一理论武器,在人文学科大显身手。西方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深刻性、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nisland where all the feelings lived:Happiness, Sadness, Vanity, and all ofthe others, including Love. One day itwas announced to the feelings that theisland would si
本期主题阅读的主角是“面”。在这里,一碗面不仅仅满足了作品中人物的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窥见了一个别样的世界:那里有令人感慨万千的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温情脉脉;那里有对生活的体悟与思考,小中见大,视角独特,发人深思。  世界浩瀚,我们折服于它的博大。当我们放声讴歌,当我们提笔抒写,往往以为雄伟壮观、宏大辽阔才是最可称赞的。看过那部经典的《微观世界》吗?导演吕克·贝松用不凡的拍摄技巧向
晨风扬帆文学社的社员们才华横溢、性格各异。下面是几位社员给他们的同伴“画”的像,从中我们可以管窥这个小团队活泼、有趣、奋进的一面。    一对粗重的眉毛,一双明亮的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大嘴巴,红润的嘴唇,整齐的牙齿。白白的胖乎乎的脸庞,笑的时候左腮会出现一个浅浅的酒窝,好像是谁在新蒸好的白面馒头上捣了一指头,而这一指头又捣得恰到好处,不深不浅,不大不小,不瘪不歪,圆溜溜白生生,无比美妙可爱,任何人看
历史犹如法庭证人,只有向它提出问题时,它才开口讲话。主流学界向法国革命经常提的问题是:为什么英、美通过有限革命(政体革命)实现了现代社会转型,而法国却付出了更大的牺牲,经历了由政治到社会再到文化领域的全面革命?如果暂时不考虑这种设问的倾向性,仅仅把它视作一种研究方法,那就应该承认,三者的比较研究对于阐明法国革命的特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一、作为研究方法的三大革命比较  法国革命是由英、美革命倒推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