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规划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灾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在抓好恢复重建的同时,注重长远发展提高,确保灾区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统筹协调,与扶贫攻坚、推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相结合,在重建生活家园的同时,注重精神家园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灾区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 精神家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概况
2013年4月29日,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全面部署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部署,特制订《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责任主体和进度安排。为进一步做好雅安“4.20”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开展,根据省住建厅的工作安排,动员召开“4.20”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规划动员会。采取对口帮扶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接手了石棉县安顺乡新场村三组的重建规划任务。
石棉县安顺乡新场村三组位于石棉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10公里左右,距离安顺乡政府3.5公里左右。本次灾后重建村为新场村三组原址上重建,重建部分为该村的东北片区,总用地为4.1公顷。
安置要求
户型要求 面积要求
1-3人户 90平米
4人户 120平米
5人以上户 150平米
宅基地面积(m2)
彝族 藏族 汉族
户数(户) 人数(人) 户数(户) 人数(人) 户数(户) 人数(人)
90 1 3 7 3
120 1 4 8 4
150 1 5 10 5
小计 3 12 25 103
合计 安置总户数28户,115人
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灾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在抓好恢复重建的同时,注重长远发展提高,确保灾区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统筹协调,与扶贫攻坚、推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相结合,在重建生活家园的同时,注重精神家园建设。
二、本项目的几个特色
1.安全重建和特色保护的规划重点
(1)引导安全重建
合理规划,建立避震疏散体系,按照人口分布和避震疏散场所服务半径,合理布局疏散通道和各种避震疏散场所;强化综合防灾,提升建筑抗震质量。
(2)特色保护与旅游开发
保护村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特色,协调保护与永续利用的关系,将人文化资源、生态景观资源,通过规划建设转化为旅游资源,使旅游成为中高山村庄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规划基地属于川西中高山地区的典型风貌,现状肌理(散点+街巷式村庄肌理)极其分明,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有一种不拘一格自然随机的肌理美。L型路网将用地一分为二,现状农居布局带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村民主要为汉族,建筑虽散点分布,却又集中于中心小学位置,向心性强。 村庄周边自然环境良好,现状可概括为“高山流水、屋舍俨然”、有枇杷、核桃、杜仲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貌,基地现状有若干经济树种,枝叶繁密茂盛,长势良好;基地内现有一水渠自南向北灌溉,形成流动的水体景观,规划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
2.新旧村融合的规划思路
(1)通过对旧村传统村落空间地解读,掌握村落原有的形态和构成肌理,建筑、院落的布局特征,新村规划协调与旧村的关系,以与旧村相似的尺度和肌理,有机地嵌入新村建筑群,建筑的布局和开放空间的控制与旧村形态有机衔接,实现新旧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
(2)通过对村民生活方式解读,理解村民对住宅、生产建筑空间的传统需求特点,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現代生产方式,并对由此产生的新建筑空间需求进行设计。
(3)旧村重点进行整治,尽量保存现有质量较好的住宅建筑,质量较差的可根据需求进行整修或翻建,拆除破旧建筑,整理土地,完善基础设施,理顺街巷系统,增加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4)新村设计和旧村整治考虑与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力求强化规划基地的农业观光服务功能,村落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景观塑造着意形成特色,以期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3.共享融合、人性化的功能分区
安顺乡新场村三组将以安置为主,整治和农业观光为辅,展示现代中高山地区风貌,体现中高山地区新农村的时代特点。以“山青水绿掩映、田园休闲人家”为核心的“多元一体”化“体验式”新型农业观光。策划主题有经济果林观光(竹林、杜仲林、 核桃林、杉树林),生态农业示范(枇杷)和园林绿化示范(园艺栽培 盆景奇石)。
规划总体形成一心、两片、两示范区的格局,规划合理布局公共服务中心、住宅等功能,强调住宅组团化布局,院落形式多样,注重滨水空间设计,强调街巷组织,梳理旧村内部空间。形成三个主要特点:
(1)拥山、亲水,透绿的村庄意象
顺应现状灌溉水渠构建鱼骨状景观体系,建筑顺应地形尽量集中在规划基地东北侧,结合北低南高的山势呈台地规划设计;整合现有灌溉水渠,充分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点,合理引导水流,打造水体景观的同时,保证农作物灌溉。保留现存核桃树、杉树和杜仲树,构建自然院落的山区田园风光。
(2)体现区位价值、理性的公建布局
规划在基地中部布置村委会医疗室和村民活动中心,方便使用;并在北部村入口处和村委会门口设置为村民提供娱乐休闲活动场所,凝聚公共设施“人气”。
(3)共享与均好统一,新自然院落空间的群体新空间。
规划通过巧妙的构思,实现了共享与均好的统一。资源共享的中心广场绿化满足村民的多样性需求,增强自豪感;北侧建筑群体高差10米,顺应地势错落,实现最经济的行列式+传统四合院=新自然院落空间。
4.通达顺畅、合理有机的交通组织
结合村庄建筑保留情况,对原有“之”字路网改线,环绕外围形成主路网(村级主干路),重点解决村庄对外交通问题,新旧组团通过次要道路(村级次干路)和步行道相联系。内部梳理宅间路网(宅间路),满足消防及居民出行需求,最终形成村级主干路、村级次干路、宅间路和步行道的道路交通体系。慢行交通步行道串联各公共设施及开敞空间;山体中部形成慢行游览区。
5.连贯多层次的空间序列与景观设计
(1)村口标志:以核桃树造景来体现村庄的特色。
(2)道路景观:道路两侧景观绿化以自然设计手法为主,绿化配置错落有致、以乔木为主,灌木点缀为辅。 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砖路等街巷。
(3)水体景观:优化现有灌溉沟渠,加以整治和沟通,并改善水质环境。
(4)节点空间景观:村庄公共空间的设置以公共服务性为主要功能,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作息和民俗乡情,适当布置休息、健身活动和文化设施。
(5)宅間庭院绿地:利用现有的宅间用地开辟小环境,打造特色景点,如小桃园等,可通过一些景观手法,增加景观要素(园路和座凳),营造出丰富的景观,改造成可供人休憩的小场地。
6.整体统一、特色鲜明的山地建筑群体组织
通过现场踏勘,了解到新场三组的自然和人文风情,新场三组属于汉族聚集区,规划对建筑的质量、拆迁的合理性等进行分类评价。对基地内建筑质量较好,不宜拆迁但风貌较差的建筑进行局部改造。对建筑年代久远,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整体拆迁。新建建筑为砌体结构建筑。建筑中融入了传统川西建筑风格,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一层墙体用不加修整的石块砌成,二层墙体为了节约成本多用篱笆夹杂着泥巴筑就,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一层为前院、堂屋、厨房、卫生间、饭厅。二层为卧室、晒坝储藏室,晒坝可供晒一些衣服和粮食,储藏室可储藏玉米等粮食、部分生产工具及其他杂物。
针对已经受灾、变形的建筑,在已有房屋基础上进行建筑重整,选用常见的汉族风格建筑,能够较好地与整个新村的风貌相协调。一层墙体用不加修整的石块砌成,二层墙体做木质墙面体现川西的汉室建筑风格,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建筑空间为山地建筑空间类型,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地貌来构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7.全面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
(1)防洪排涝规划
集中安置点防洪的重点是加强沟渠、水系的疏掏工作。集中安置点的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另外,在必要地段设置截洪沟以确保集中安置点不受山洪威胁。
(2)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一是科学选址。农村地区住宅选址首先要避开洪水、泥石流、地面沉降等自然灾害袭击和威胁的地段。为了确保安全,在集中安置点进行建设之前,必须对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同时进行必要的场地地质勘察,不良的地质区域(地基承载力低、地层不稳定)严禁修建各类建筑。新场村三组位于山区,应首先注意避开地震断裂带、活断层,重点避开崩塌、溜砂、落石、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风沙等灾害易发区,尽可能避开被沟切割的陡坡。二是科学防治,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避让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预警报措施。
(3)抗震规划
抗震防灾应认真贯彻“予做准备,减少损失”和“预防为主、平震结合、防震减灾”的方针,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集中安置点的综合抗震能力。建筑密度要符合有关抗震要求的指标;房屋建筑间距应符合消防、卫生、日照、建筑保护和抗震要求,生产用房间距尚应满足防爆要求。村庄避震疏散场所可选择村庄广场、绿地、宅间空地等。村庄主要道路应为柔性路面,沿线桥梁应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
三、结语
规划工作是一件严肃而又责任重大的事情,从灾后基础资料的收集,现场夜以继日的方案绘制,一次又一次的方案讨论优化,到最终提交的完整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对石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们也有信心,浴火重生的安顺乡,有四川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村民的顶礼配合,再加上我们规划和建设工作者的踏实工作,没有过不去的河,跨不过去的坎。未来的安顺乡势必会比图纸上描绘的更新更美!
关键词:以人为本灾区绿色发展 可持续发展 精神家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概况
2013年4月29日,为贯彻落实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全面部署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工作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对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部署,特制订《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明确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责任主体和进度安排。为进一步做好雅安“4.20”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科学、高效、有序开展,根据省住建厅的工作安排,动员召开“4.20”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规划动员会。采取对口帮扶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接手了石棉县安顺乡新场村三组的重建规划任务。
石棉县安顺乡新场村三组位于石棉县城西南方向,距县城10公里左右,距离安顺乡政府3.5公里左右。本次灾后重建村为新场村三组原址上重建,重建部分为该村的东北片区,总用地为4.1公顷。
安置要求
户型要求 面积要求
1-3人户 90平米
4人户 120平米
5人以上户 150平米
宅基地面积(m2)
彝族 藏族 汉族
户数(户) 人数(人) 户数(户) 人数(人) 户数(户) 人数(人)
90 1 3 7 3
120 1 4 8 4
150 1 5 10 5
小计 3 12 25 103
合计 安置总户数28户,115人
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优先恢复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务设施;坚持尊重科学、尊重自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灾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重建、跨越发展,在抓好恢复重建的同时,注重长远发展提高,确保灾区2020年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统筹协调,与扶贫攻坚、推出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优化生产力布局相结合,在重建生活家园的同时,注重精神家园建设。
二、本项目的几个特色
1.安全重建和特色保护的规划重点
(1)引导安全重建
合理规划,建立避震疏散体系,按照人口分布和避震疏散场所服务半径,合理布局疏散通道和各种避震疏散场所;强化综合防灾,提升建筑抗震质量。
(2)特色保护与旅游开发
保护村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特色,协调保护与永续利用的关系,将人文化资源、生态景观资源,通过规划建设转化为旅游资源,使旅游成为中高山村庄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规划基地属于川西中高山地区的典型风貌,现状肌理(散点+街巷式村庄肌理)极其分明,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有一种不拘一格自然随机的肌理美。L型路网将用地一分为二,现状农居布局带有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村民主要为汉族,建筑虽散点分布,却又集中于中心小学位置,向心性强。 村庄周边自然环境良好,现状可概括为“高山流水、屋舍俨然”、有枇杷、核桃、杜仲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之貌,基地现状有若干经济树种,枝叶繁密茂盛,长势良好;基地内现有一水渠自南向北灌溉,形成流动的水体景观,规划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
2.新旧村融合的规划思路
(1)通过对旧村传统村落空间地解读,掌握村落原有的形态和构成肌理,建筑、院落的布局特征,新村规划协调与旧村的关系,以与旧村相似的尺度和肌理,有机地嵌入新村建筑群,建筑的布局和开放空间的控制与旧村形态有机衔接,实现新旧村落脉络的延续和空间形态的自然生长。
(2)通过对村民生活方式解读,理解村民对住宅、生产建筑空间的传统需求特点,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現代生产方式,并对由此产生的新建筑空间需求进行设计。
(3)旧村重点进行整治,尽量保存现有质量较好的住宅建筑,质量较差的可根据需求进行整修或翻建,拆除破旧建筑,整理土地,完善基础设施,理顺街巷系统,增加绿化和公共活动空间,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4)新村设计和旧村整治考虑与环境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力求强化规划基地的农业观光服务功能,村落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和环境景观塑造着意形成特色,以期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3.共享融合、人性化的功能分区
安顺乡新场村三组将以安置为主,整治和农业观光为辅,展示现代中高山地区风貌,体现中高山地区新农村的时代特点。以“山青水绿掩映、田园休闲人家”为核心的“多元一体”化“体验式”新型农业观光。策划主题有经济果林观光(竹林、杜仲林、 核桃林、杉树林),生态农业示范(枇杷)和园林绿化示范(园艺栽培 盆景奇石)。
规划总体形成一心、两片、两示范区的格局,规划合理布局公共服务中心、住宅等功能,强调住宅组团化布局,院落形式多样,注重滨水空间设计,强调街巷组织,梳理旧村内部空间。形成三个主要特点:
(1)拥山、亲水,透绿的村庄意象
顺应现状灌溉水渠构建鱼骨状景观体系,建筑顺应地形尽量集中在规划基地东北侧,结合北低南高的山势呈台地规划设计;整合现有灌溉水渠,充分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点,合理引导水流,打造水体景观的同时,保证农作物灌溉。保留现存核桃树、杉树和杜仲树,构建自然院落的山区田园风光。
(2)体现区位价值、理性的公建布局
规划在基地中部布置村委会医疗室和村民活动中心,方便使用;并在北部村入口处和村委会门口设置为村民提供娱乐休闲活动场所,凝聚公共设施“人气”。
(3)共享与均好统一,新自然院落空间的群体新空间。
规划通过巧妙的构思,实现了共享与均好的统一。资源共享的中心广场绿化满足村民的多样性需求,增强自豪感;北侧建筑群体高差10米,顺应地势错落,实现最经济的行列式+传统四合院=新自然院落空间。
4.通达顺畅、合理有机的交通组织
结合村庄建筑保留情况,对原有“之”字路网改线,环绕外围形成主路网(村级主干路),重点解决村庄对外交通问题,新旧组团通过次要道路(村级次干路)和步行道相联系。内部梳理宅间路网(宅间路),满足消防及居民出行需求,最终形成村级主干路、村级次干路、宅间路和步行道的道路交通体系。慢行交通步行道串联各公共设施及开敞空间;山体中部形成慢行游览区。
5.连贯多层次的空间序列与景观设计
(1)村口标志:以核桃树造景来体现村庄的特色。
(2)道路景观:道路两侧景观绿化以自然设计手法为主,绿化配置错落有致、以乔木为主,灌木点缀为辅。 保留和修复现状中富有特色的砖路等街巷。
(3)水体景观:优化现有灌溉沟渠,加以整治和沟通,并改善水质环境。
(4)节点空间景观:村庄公共空间的设置以公共服务性为主要功能,紧密结合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作息和民俗乡情,适当布置休息、健身活动和文化设施。
(5)宅間庭院绿地:利用现有的宅间用地开辟小环境,打造特色景点,如小桃园等,可通过一些景观手法,增加景观要素(园路和座凳),营造出丰富的景观,改造成可供人休憩的小场地。
6.整体统一、特色鲜明的山地建筑群体组织
通过现场踏勘,了解到新场三组的自然和人文风情,新场三组属于汉族聚集区,规划对建筑的质量、拆迁的合理性等进行分类评价。对基地内建筑质量较好,不宜拆迁但风貌较差的建筑进行局部改造。对建筑年代久远,建筑质量较差的建筑进行整体拆迁。新建建筑为砌体结构建筑。建筑中融入了传统川西建筑风格,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一层墙体用不加修整的石块砌成,二层墙体为了节约成本多用篱笆夹杂着泥巴筑就,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一层为前院、堂屋、厨房、卫生间、饭厅。二层为卧室、晒坝储藏室,晒坝可供晒一些衣服和粮食,储藏室可储藏玉米等粮食、部分生产工具及其他杂物。
针对已经受灾、变形的建筑,在已有房屋基础上进行建筑重整,选用常见的汉族风格建筑,能够较好地与整个新村的风貌相协调。一层墙体用不加修整的石块砌成,二层墙体做木质墙面体现川西的汉室建筑风格,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建筑空间为山地建筑空间类型,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地貌来构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7.全面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
(1)防洪排涝规划
集中安置点防洪的重点是加强沟渠、水系的疏掏工作。集中安置点的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另外,在必要地段设置截洪沟以确保集中安置点不受山洪威胁。
(2)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一是科学选址。农村地区住宅选址首先要避开洪水、泥石流、地面沉降等自然灾害袭击和威胁的地段。为了确保安全,在集中安置点进行建设之前,必须对建设用地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同时进行必要的场地地质勘察,不良的地质区域(地基承载力低、地层不稳定)严禁修建各类建筑。新场村三组位于山区,应首先注意避开地震断裂带、活断层,重点避开崩塌、溜砂、落石、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风沙等灾害易发区,尽可能避开被沟切割的陡坡。二是科学防治,采取相关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包括避让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预警报措施。
(3)抗震规划
抗震防灾应认真贯彻“予做准备,减少损失”和“预防为主、平震结合、防震减灾”的方针,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集中安置点的综合抗震能力。建筑密度要符合有关抗震要求的指标;房屋建筑间距应符合消防、卫生、日照、建筑保护和抗震要求,生产用房间距尚应满足防爆要求。村庄避震疏散场所可选择村庄广场、绿地、宅间空地等。村庄主要道路应为柔性路面,沿线桥梁应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
三、结语
规划工作是一件严肃而又责任重大的事情,从灾后基础资料的收集,现场夜以继日的方案绘制,一次又一次的方案讨论优化,到最终提交的完整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对石棉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们也有信心,浴火重生的安顺乡,有四川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地村民的顶礼配合,再加上我们规划和建设工作者的踏实工作,没有过不去的河,跨不过去的坎。未来的安顺乡势必会比图纸上描绘的更新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