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责任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及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做出的相应行为。《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到:“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然而,由于受家庭、幼儿园、社会、教师及同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幼儿的责任感水平低。
关键词:幼儿责任感;因素;教师;家长;幼儿园
引言
幼儿期是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责任感的培养对其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幼儿的责任感水平弱。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寻找影响幼儿责任感水平低的因素,便于培养幼儿责任感。
一、案例的呈现
案例一:晚餐后进入看书时间,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拿着自己喜欢的书坐到座位上看,有一本书不经意间被小朋友弄掉了,一直没人把掉在地上的书捡起来,有好几个小朋友去换书看见了也从旁边走开了。后来,老师提醒了从旁边过的小朋友,有几个小朋友回答老师说不是自己弄掉的,老师要求捡起来,才有小朋友去捡起来放到书柜上。
案例二:课后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们都在自由活动着,A小朋友坐在椅子上看着老师,老师正在收拾着刚才孩子们上完美工课后留下的纸屑,老师请A小朋友来帮忙,他回答老师他的纸屑已经丢到垃圾桶了,老师请他帮忙帮老师收拾他没答应。老师又请了B小朋友,B小朋友在玩着自己的玩具也回答老师,他要玩玩具不想帮忙。
案例三:上课之前的五分钟,C小朋友和D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他们商量着待会要坐在一起上课。开始上课不到五分钟,C小朋友和D小朋友讲起了小话,老师提醒C小朋友上课不要讲话,C小朋友回答老师是D小朋友要跟他讲话,他不想和D小朋友坐在一起的,是C小朋友非要和他坐一起。
案例四:户外活动时间,大家都在玩皮球,不知是谁丢了一片纸在地上,老师问着小朋友,大家都围过来说不是自己的丢的,谁也没捡,老师提醒了才有小朋友捡去垃圾桶。
二、影响因素
(一)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而家庭里面的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原始的错误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只要送进幼儿园就是老师的事,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在幼儿园老师会教的,不需要父母教什么,家长没有做好榜样作用,不知道言传身教的力量。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责任感应该是针对成人来说的。因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会对幼儿责任感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溺爱、放任、专制等是使幼儿责任感水平弱的主要因素,而没有做好言传身教也是孩子责任感水平弱的重要因素。
(二)幼儿园的因素
对于孩子应该从小进行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有部分幼儿园为了能让孩子迅速适应小学化的教育,对孩子进行了一些与小学挂钩的教学内容,过分对孩子进行智力因素的教育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就如责任感的教育作为对孩子个性、社会性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品质的社会学课程被一些语言、数学等课程给替代。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社会领域提到了幼儿责任心的培养。但是在家园合作、家长培训的活动中,社会性活动开展不够,家园联系不紧密,父母在家教一样,孩子来到幼儿园又教另外一样,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应该学什么。如幼儿园要求孩子在家做一些能所努力的家务,而父母又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就不会形成责任意识。
(三)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位老师,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来到幼儿园是跟着教师学习的,教师就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榜样。从教师个人品质来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传输再多的关于责任感的知识也是个空洞的理论。孩子的心理是喜欢模仿,通过模仿学到的东西孩子印象会更深刻。孩子来到幼儿园不仅仅是来学习基本知识,也学习社会知识。在幼儿心理学中提到每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中班时期是幼儿责任感培养的关键期,在幼儿心理学中也提到错过关键期来弥补是弥补不了的。幼儿在中大班时,其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已由家长转向教师,并且由于幼儿在幼儿园时间较长,相互之间的学习与模仿随着交往时间和机会的增加而增多。这时的幼儿通过接触教师及同伴学习到新事物,从而影响其责任感发展。
(四)同伴的因素
在前面的案例里面提到当教师问幼儿关于掉在草地上的纸片的时候,幼儿都回答不是自己弄的。这就是同伴之间在进行相互模仿,并且是消极行为的模仿。当有幼儿主动去捡起来,同伴之间就会学习到积极的行为。在幼儿园里,幼儿与教师和同伴相处的时间最长,从教师和同伴那里模仿学习得到了东西会很多,充分利用好同伴的作用,形成一个积极行为氛围,责任感的培养就不会是个难题。
(五)幼儿的自我意识
《学前心理学》中指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平衡性,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还能够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但是总体来说,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孩子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或是他人。而自我意识会影响孩子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其中也包括孩子责任感的树立。
(六)社会的因素
幼儿自出生后就成了社会中的一员,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学到社会中的一些行为,就如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位给老人、爱护环境等积极的社会行为如果內化为幼儿的行为就是一种有责任感的行为。反之,消极的行为在孩子还没有判断力的前提下出现只会影响幼儿树立责任意识。
总之,孩子的责任感水平是受家庭、幼儿园、教师、同伴、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责任感的环境,让孩子在一个有责任感的氛围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
关键词:幼儿责任感;因素;教师;家长;幼儿园
引言
幼儿期是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责任感的培养对其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现代幼儿的责任感水平弱。本文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寻找影响幼儿责任感水平低的因素,便于培养幼儿责任感。
一、案例的呈现
案例一:晚餐后进入看书时间,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拿着自己喜欢的书坐到座位上看,有一本书不经意间被小朋友弄掉了,一直没人把掉在地上的书捡起来,有好几个小朋友去换书看见了也从旁边走开了。后来,老师提醒了从旁边过的小朋友,有几个小朋友回答老师说不是自己弄掉的,老师要求捡起来,才有小朋友去捡起来放到书柜上。
案例二:课后自由活动时间,小朋友们都在自由活动着,A小朋友坐在椅子上看着老师,老师正在收拾着刚才孩子们上完美工课后留下的纸屑,老师请A小朋友来帮忙,他回答老师他的纸屑已经丢到垃圾桶了,老师请他帮忙帮老师收拾他没答应。老师又请了B小朋友,B小朋友在玩着自己的玩具也回答老师,他要玩玩具不想帮忙。
案例三:上课之前的五分钟,C小朋友和D小朋友玩得很开心,他们商量着待会要坐在一起上课。开始上课不到五分钟,C小朋友和D小朋友讲起了小话,老师提醒C小朋友上课不要讲话,C小朋友回答老师是D小朋友要跟他讲话,他不想和D小朋友坐在一起的,是C小朋友非要和他坐一起。
案例四:户外活动时间,大家都在玩皮球,不知是谁丢了一片纸在地上,老师问着小朋友,大家都围过来说不是自己的丢的,谁也没捡,老师提醒了才有小朋友捡去垃圾桶。
二、影响因素
(一)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而家庭里面的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原始的错误教育观念认为孩子只要送进幼儿园就是老师的事,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在幼儿园老师会教的,不需要父母教什么,家长没有做好榜样作用,不知道言传身教的力量。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责任感应该是针对成人来说的。因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和方式会对幼儿责任感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的溺爱、放任、专制等是使幼儿责任感水平弱的主要因素,而没有做好言传身教也是孩子责任感水平弱的重要因素。
(二)幼儿园的因素
对于孩子应该从小进行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有部分幼儿园为了能让孩子迅速适应小学化的教育,对孩子进行了一些与小学挂钩的教学内容,过分对孩子进行智力因素的教育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就如责任感的教育作为对孩子个性、社会性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品质的社会学课程被一些语言、数学等课程给替代。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社会领域提到了幼儿责任心的培养。但是在家园合作、家长培训的活动中,社会性活动开展不够,家园联系不紧密,父母在家教一样,孩子来到幼儿园又教另外一样,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应该学什么。如幼儿园要求孩子在家做一些能所努力的家务,而父母又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就不会形成责任意识。
(三)教师的因素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位老师,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来到幼儿园是跟着教师学习的,教师就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榜样。从教师个人品质来说,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严格要求自己,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传输再多的关于责任感的知识也是个空洞的理论。孩子的心理是喜欢模仿,通过模仿学到的东西孩子印象会更深刻。孩子来到幼儿园不仅仅是来学习基本知识,也学习社会知识。在幼儿心理学中提到每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中班时期是幼儿责任感培养的关键期,在幼儿心理学中也提到错过关键期来弥补是弥补不了的。幼儿在中大班时,其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已由家长转向教师,并且由于幼儿在幼儿园时间较长,相互之间的学习与模仿随着交往时间和机会的增加而增多。这时的幼儿通过接触教师及同伴学习到新事物,从而影响其责任感发展。
(四)同伴的因素
在前面的案例里面提到当教师问幼儿关于掉在草地上的纸片的时候,幼儿都回答不是自己弄的。这就是同伴之间在进行相互模仿,并且是消极行为的模仿。当有幼儿主动去捡起来,同伴之间就会学习到积极的行为。在幼儿园里,幼儿与教师和同伴相处的时间最长,从教师和同伴那里模仿学习得到了东西会很多,充分利用好同伴的作用,形成一个积极行为氛围,责任感的培养就不会是个难题。
(五)幼儿的自我意识
《学前心理学》中指出:“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不平衡性,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幼儿期的自我意识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还能够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但是总体来说,幼儿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差。由于心理发展水平的局限,特别是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孩子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或是他人。而自我意识会影响孩子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其中也包括孩子责任感的树立。
(六)社会的因素
幼儿自出生后就成了社会中的一员,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不可避免地学到社会中的一些行为,就如公交车上主动让座位给老人、爱护环境等积极的社会行为如果內化为幼儿的行为就是一种有责任感的行为。反之,消极的行为在孩子还没有判断力的前提下出现只会影响幼儿树立责任意识。
总之,孩子的责任感水平是受家庭、幼儿园、教师、同伴、社会等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有责任感的环境,让孩子在一个有责任感的氛围里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 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