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萍舞蹈作品对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peng6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杨丽萍以“孔雀舞”闻名,被称赞为“中国第二代孔雀王”。 她在多年的舞蹈艺术生涯中,创作了《两棵树》《雀之灵》等很多著名的舞蹈作品。本文结合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原生态特征和我国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总结分析杨丽萍舞蹈作品对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影响及启发,进一步探讨如何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原生态舞蹈艺术文化。
  关键词:杨丽萍;舞蹈作品;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影响
  不管是《雀之灵》,《两棵树》,《雀之恋》,还是《云南映象》、《藏迷》、《云南的响声》,杨丽萍的这些精美舞蹈作品都源自我国各民族的原生态舞蹈艺术,其内容也多反映大自然和现实中的真实生活。每一个看过杨丽萍舞蹈的人都会情不自禁的置身她所描述的如诗如画的意境中,被她的舞蹈所表现出来的美所感动。因为在杨丽萍的艺术作品中,大自然最美丽、最真实、最动人的一面被生动、鲜活的进行了诠释。杨丽萍舞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她把原生态的生活艺术转化为动态的精品化的舞台艺术。
  一、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的原生态本质
  原生态可以定义为没有经过特殊的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一种自然或生活形态。原生态舞蹈可以理解为没有经过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在民俗活动中传承的舞蹈艺术表演形态。通俗来讲,原生态既是一个大众文化的符号,也是一种逐渐被人们慢慢遗弃的民俗文化。一般人们会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具有表演性质的。
  在现代舞蹈广泛流行的今天,比如芭蕾舞、现代舞、古典舞等等,已经很少有《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等这种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歌舞,在大家看来,《云南映象》《云南的响声》的真正的魅力所在就是它表现出来的原生态的本质,而这种原生态本质就是中华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的精华和浓缩,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的原生态本质就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一)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是对原生态生活方式的体现
  杨丽萍曾经说过一句话:“他们是跳舞的,我是跳命的!”。是的,杨丽萍确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在跳舞,每一次舞蹈中都有生命在跳动。在《火》《两棵树》《雀之灵》等舞蹈演出中,杨丽萍的一举一动都充满着自然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久久难忘。在舞蹈《临盆》中,杨丽萍表演的是“全村最漂亮的孕妇”,为了表演出孕妇生产的样子,杨丽萍非常艰难的将自己的身子折成“N”的形状,让台下的观众在视觉上为之震撼。在舞蹈《喝醉了的鼓》中,为了把喝醉酒的狂野的状态表现好,就有一个演员爬在舞台的边上,长长的头发垂下来,而她的手仍在往舞台下面延伸……,孕妇、醉酒……这些舞蹈内容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原生态生活方式,是对生活方式朴实的真实写照,所以说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是对原生态生活方式的体现。
  (二)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是对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爱的表达
  杨丽萍曾经说:“原生态歌舞就是舞蹈中所有的舞姿和舞步都来自于生活,那是云南的少数民族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敬的表达方式。”杨丽萍一直就有一个理想:那就是把那些将要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觀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着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从她的理想中我们看出了她的担忧,她热爱这些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担忧它们消失,她在用尽自己的全力来挽救这些艺术。
  (三)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是对原生态环境的再现
  大自然是杨丽萍舞蹈创作的艺术源泉,给予其无限的灵感,在杨丽萍的舞蹈作品当中不难看出,杨丽萍将云南省的白、泰、藏、苗、彝等少数民族舞蹈进行了重新的编排,这种新的编排不是肆意的,而是在保留白、泰、藏、苗、彝等少数民族舞原有特色与情感的基础之上所进行了二次创作,这使得其舞蹈不仅将各少数民族舞蹈的原有特色与强烈情感得以有效表达,而且使得这些舞蹈在舞台上重现。如在舞蹈表演《云南印象》中,表演都是真人真唱,其中还有动物交尾,男女青年亲密接触的舞蹈元素,比如“蚂蚁走路”、“鸽子渡食”、“蜻蜓点水”、“扭麻花”、“虾蚂虫扭腰”、“银屏倒水”等等,这些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充满爱的游戏,是生命繁殖的一个过程,不仅体现了云南的少数民族的人们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而且也充分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因此,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是通过其自身独有的艺术表达方式对原生态环境所进行的再现。
  (四)杨丽萍舞蹈艺术作品是对原生态意识的警醒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环境的污染与恶化时刻提醒着人类要爱护环境,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杨丽萍通过舞蹈这一艺术表达方式给予了我们新的视野,让我们在如此喧嚣的生活环境下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冷静的思考,让我们在如此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理性的认识。如《云南印象》中出现的一百八十个具有云南的民族特色的面具,舞台上的灯光不断的在古代和现代之间变换,让观众有一种穿越古今的感觉,有一种视觉上的错位,让观众在这种视觉享受的过程当中对自然生态有更加真实、亲近的接触与体会,从而让人们对对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有新的审视,思考、认识与警醒。
  二、我国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舞”与“戏”相互融合
  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创作主力军是广大群众,没有广大群众的智慧的辛勤就没有民族原生态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因此,民族原生态舞蹈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俗,而且还有效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状况。广大群众往往是根据各自民族的风俗习惯、民间故事等内容来对舞蹈进行编排,所以,在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素材之上所编排出的舞蹈有血有肉,感染力十分强大。进一步说,在这样的生活素材与民族文化的背景之下,民族原生态舞蹈就有了一定的故事性与戏剧性,也就促使民族原生态舞蹈 “舞”与“戏”相互融合。
  (二)自娱性强
  民族原生态舞蹈往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由于情感的变化与波动,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而通过舞蹈形式去进行自我表现,尤其是在心情十分舒畅快乐的时候,因此,民族原生态舞蹈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娱性。群众在进行民族原生态舞蹈时主要是为了娱乐,如果忽略民族原生态舞蹈的娱乐性这一特点,则就是离开了群众,离开了娱乐性这一重要特性。   (三)地域性与民族性强
  民族原生态舞蹈是来自于民族的,是各民族所特有的,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民族性又与地域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情况为大杂居,小聚居,因此民族原生态舞蹈也就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往往体现着一个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对一个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表现。
  三、杨丽萍舞蹈作品促进原生态民族舞蹈艺术发展
  (一)促进原生态民族舞蹈原生态理念的进一步提升
  在杨丽萍看来,原生态并不是原始的,而是原本的。但是原生态艺术的发展的状况并不好,生存的状态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很糟糕。原生态艺术表现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态度以及生存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们都不再唱歌,跳舞,也不愿意穿具有他们民族特色的服装,当问他们为什么的时候,他们回答是他们要和城里的人们一样。杨丽萍的原生态的舞蹈就是想让人们注重原生态艺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使那些古老的艺术传承下来。在舞蹈《云南映象》中出现的“海菜腔”,一出来便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但是会唱“海菜腔”的村庄的人们都认为那种调太土,没有想到却受到观众的欢迎。在舞蹈《云南的响声》中所用到的“文物级”的那几面鼓,还是从云南的村子里收集到的。可以说,杨丽萍促使人们对原生态舞蹈艺术进行了新的认识,对民族舞蹈在原生态的创作理念与解读理念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促进民族舞蹈原生态感情表达进一步升华
  舞蹈作品《两棵树》中是表现两个相恋的人却不能相爱,死了以后也不能葬在一起,但是他们两个人的坟墓上长出了一棵树,并且紧紧的缠在一起,这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连理枝。可以看出杨丽萍向往他们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情,《两棵树》在当时被称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舞蹈。舞蹈《女儿国》表现了天上如果没有女人,那么天就不会亮,地上如果没有女人,那么地上就不会长草。女人懂得吃苦,懂得努力,日才会越过越甜。舞蹈《火》体现了生长在大自然里的佤族人,他们对火有着崇敬之情,在他们看来,火就是太阳,太阳可以为人们带来光明,表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热爱。杨丽萍用大山般的厚重、红土的热烈、月亮的洁辉、女人的辛劳等表达了深重的生活情感,从而促进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艺术感情表达的升华。
  (三)促進民族原生态舞蹈表演与创作形式进一步创新
  杨丽萍从来没有受到专业的编舞学习,但是因为她热爱大自然,从而编创出很多奇特形态的舞蹈语汇,那是前人所没有出现过的。比如向日葵是怎么转动它的头;黄豆和玉米又是怎样表现出它们在地里田间相互搭配的美感;一根几米长的竹子可以经过加工成为笛箫;身上挂满葫芦以便跳动时候能发出声音;跳动的声音与传统的乐器互相演奏,如用谷子和簸箕模拟雨声,从小雨到中雨再到大雨等;以及演奏快要结束的时候,大家就将手中的谷子高高的抛起,像一道道的黄金弧线……诸如此类的表现形式都是经过其精心设计的,都是以最原始化、最人性化、最生活化的民族特色与民族文化为依据的,将原创乡土经典与舞蹈艺术经典整合、重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卓越贡献,促进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表演与创作形式的创新。
  因此,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追求大城市里面便捷、奢华、灯红酒绿的现代化的生活状态。而原生态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杨丽萍多年的舞蹈表演一直在为挽救原生态文化艺术而努力,当然,她的努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原生态的民族舞蹈艺术,更促进了各民族原生态舞蹈艺术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 红.浅谈杨丽萍舞蹈作品特征及我国舞蹈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2006(4).
  [2]谢莲花.孔雀舞的传承基础与审美合力[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2).
  [3]刘晓珍.《云南映象》的“原生态“悖论[J].艺术评论,2004(6).
  [4]温 力.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和武术运动的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
  [5]吉丽米娜.麦麦提.论杨丽萍原生态歌舞剧特色[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9(5).
  [6]罗 敏.从《云南映象》论原生态歌舞的传承[J].艺术评论,2010(8).
  (作者简介:王 静(1981.9-),女,重庆人,北京舞蹈学院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舞蹈学讲师,研究方向:舞蹈艺术学。)
其他文献
摘要:《太阳照常升起》在大众眼中被视为描绘迷惘的一代的故事。小说中主角之一的罗伯特·科恩是故事开头提到的第一个名字。在很多读者眼里,罗伯特·科恩是作为杰克及其朋友的对立面存在的,并且科恩有许多特质不符合迷惘一代的定义。本文试图分析科恩的迷惘一代的身份——迷惘一代中的迷惘者。  关键词:太阳照常升起;罗伯特·科恩;迷惘的一代;身份;因素  《太阳照常升起》塑造了罗伯特·科恩这一形象,与主角杰克所在的
期刊
摘要:宽容思想贯穿在伊斯兰教整个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自由、主事人理念以及人际交往等三个方面。在全球化的时代,伊斯兰教要实现真正的复兴,阿拉伯——伊斯兰世界要重现过去的辉煌,还需要发扬往日思想的宽容性。  关键词:伊斯兰教;宽容性;排他性  “宽容”一词,意味着“心胸宽广,能够接受他人的言语行动”。准确地说是指一个人或机构虽然具有必要的权力和知识,但是对自己不赞成的行为却不进行阻止、妨碍或
期刊
摘要: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以文字为媒介的经典普遍边缘化,传统文学经典如何面对这个危机,利用自己优质资源参与当下文化生活,从而使经典既保持它的延续,又焕发出新生命?本文从视觉形象角度,以国家名片和地方名片建构为例,阐述孙悟空形象在当代的建构,探讨经典在读图时代的接受方式。  关键词:孙悟空;国家名片;地方名片;视觉形象;当代建构  一、孙悟空经典形象在当代的消解和建构  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在文学史中
期刊
当歌者拿到一个新的民族声乐作品时,最基本的应该是识谱,然后是对歌词的理解、调式的分析等,在这一过程中,识谱是很重要的。因为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比较强,歌曲旋律的发展变化相当丰富,比如:各种装饰音的大量运用,复杂的节奏型变化,加之衬词等特点,使其民族风情尽显其中。而且在调式分析中,旋律的特点是把握其调式、调性的重要依据,所以只有认真视唱作品,才有可能更准确,更完整地把握作品。其次,就是用心灵去和作品摩
期刊
摘要:《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典型代表之一,曾获第2l届谷崎润一郎奖(1985年度)。文章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在冷酷现实社会及死后在世界尽头小镇上的行为表现。第一部分以精神分析理论中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理论,意识与无意识理论为依据,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第二部分主要从福柯的疯癫叙述和规训与惩罚相关理论,论述了被异质化的主人公在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世界里的生存境况。  
期刊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当代最富盛名的黑人女作家。其作品《宠儿》是为其代表作。本文将从拉康和伊利格瑞的后精神分析理论——镜像阶段,象征界和前俄狄浦斯阶段来分析的身份构建过程,从而试图其作为一名年轻的黑人女性成功构建其身份的意义。  关键词:丹佛;身份构建;镜像阶段;象征界;前俄狄浦斯阶段  托尼·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名。她被认为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黑人女作家,其作品《宠
期刊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珍贵的财富。莆田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莆仙民间乐坛上有一种古老独特的乐器名叫“文枕琴”。它形如枕头,音似胡琴,因此也叫枕头琴、九弦琴,是莆仙戏乐器的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文枕琴系唐代乐器“扎筝”,称“V秦”,俗称枕头琴。它是流传在莆田涵江塘头、哆头一带“文十番”中所有的拉奏乐器。1979年以来,文枕琴乐器
期刊
莆仙戏是我国现在最古老剧种之一,是早期南戏的一个支派,唱腔曲牌有一千多种,莆仙戏历代艺人有“大题三百六,小题七百二”之说。许多戏班吸收了不少客曲(外地唱腔),有些新办的戏班几乎改调而歌之。建国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古老剧种获得了新的生机。莆仙两地音乐工作者致力于莆仙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并做出了可喜的贡献,在省市戏剧会演中荣获音乐设计奖的共有二十余个剧目。现就鲤声剧团的《春草闯堂》等优秀剧目,
期刊
摘要:词类活用的现象很普遍,但是绝大多数的研究往往流于语法分析层面。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拟从修辞学的角度对形容词用作动词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以期获得不同于语法分析的结论。  关键词:隐喻; 修辞; 形容词用作动词  一、前论  (一)以鲁迅作品为例的原因  鲁迅先生的小说,无疑影响了一个时代,直至今日仍是我们不可舍弃的精神食粮。作为白话小说的代表作者之一,先生对词语选择精确、传神,对中国传统修辞格熟练
期刊
摘 要 民族音乐赏析课程是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国高校在民族音乐赏析的课程设置中,存在着某些不合理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队伍也比较薄弱,不能适应民族音乐学习的要求。本文从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进行分析,简要阐述高校在民族音乐赏析课程方面的不足,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高校 民族音乐 赏析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同地域、不同生产生活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