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学校的文化气度与责任担当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20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朝《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次年,著名教育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先生,会同社会名流范当世、孙宝书等人,选取南通城北“紫琅书院”旧址,并辟天宁寺东北角一方钟灵毓秀之地,依庙立校,创办了通州公立第一高等小学(南通市实验小学前身)。次年,清政府明令废止科举制度,各地学堂才纷纷更名为学校。这所南通城里的第一所公办小学,继往开来,开地方学校教育先风,率先进行了班级授课制教学。
  学校创立之初,设立“勤敬”校训,至今历时一百余年。虽然时代变迁,校名更迭先后达九次之多,但“书院”灵性不断,“紫琅”神韵犹浓。历史赋予了这所百年老校引领一方的气度和使命,学校代有建树,为南通基础教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细循其百年办学兴旺的根源,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勤敬”校训一以贯之,百年文脉绵延不断。本文试借南通市实验小学“勤敬”教育文化建构与践履为例,从“校训文化气度的渊源追溯与精神观照”和“学校办学使命的责任担当与传承开拓”两个层面,浅析“校训”给学校发展带来的文化滋养与现实启迪。
  
  一、校训文化气度的渊源追溯与精神观照
  
  校训,是汇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理想,彰显历史与传统精神的“文化名片”。校训对内是学校及师生精神的观照,表现为学校的文化内涵;对外又是面向社会的精神标识,表现为学校的文化气度。校训如人之形象,只有内里满腹经纶,外表才能气宇轩昂。透析其思想内涵,追溯其文化渊源,有烛照精神与启迪后来的深远意义。
   (一)内涵诠释——指向普世价值的追问
  说文解字中讲,“勤”,劳也。“敬”,肃也。对“勤”与“敬”单独进行阐述的,散见于各类典籍。将“勤敬”二字合用,并作为传世家训的,首推林则徐。他在给儿子林汝舟的信中道:“尔既奉母弟居京华,务宜体我寸心,常持勤敬与和睦。凡家庭间能守得几分勤敬,未有不兴;能守得几分和睦,未有不发。若不勤不和之家,未有不败者也。”设立专门的篇章指导后代,对“勤敬”予以强调的,则是曾国藩。他在《挺经》中专设“勤敬”一篇(《挺经》卷九)训示子孙。曾国藩认为,对子弟进行教育,要力持“勤、敬”,戒骄、戒惰、戒奢。凡欲使自己的天赋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须使才华依托在“勤敬”两般品格上。他对“勤敬”意思的阐述,揭示了一个超越时代的不变法则。“勤敬”校训因为富含这种普世价值而历久弥新。如果校训缺少某种“普世”的品质,往往就经不起时间的淘洗。
  (二)渊源探求——指向文脉传承的追溯
  “勤敬”为何会成为南通市实验小学创校之初的校训,细溯渊源,颇有意味。首先,首任校长孙宝书,字“敬铭”,德高望重。校史记载,他每周师生例会必谈“勤敬”,旁征博引,通论古今,阐发“勤敬”。如何教书如何爱生,如何敬业如何学习,娓娓道来,使师生如沐春风。他更是身体力行,常常将自己的薪金捐献给学校,分文不取而勤敬如常。虽然离任多年,却将60岁生日时友人的礼金悉数捐赠学校,用于修理校园校舍。乡人尊称其为“敬师”。其次,学校首创者之一张謇先生对曾国藩心存敬仰。曾国藩“勤敬”思想对当时世人的影响较大。再次,张謇先生在南通所办学校校训中多含有“勤敬”的影子。如,南通大学农科校训“勤苦俭朴”;南通大学纺科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南通商业学校校训“忠信,持之以诚,勤俭,行之以恕”;南通师范校训“坚苦自立,忠实不欺”等等。
  (三)教育寓意——指向践行理想的追求
   “勤敬”思想是儒家哲学的基本范畴,教育意蕴深刻。“勤”,为修学之径——勤奋、勤勉、勤快、勤俭是传统文化对人的要求。推而广之,今天的学校要培养学生勤学、勤思、勤探、勤俭,勤勉的传统文化品质。“敬”,是立人之本——敬业、敬爱、敬奉、敬重、敬服,更要有所敬畏。今天的学校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以礼待人、敬业敬事、团结合作的学生,塑造敬祖国、敬学校、敬他人,心怀崇敬、敬畏的人格素质。“勤”与“敬”互动互生,相辅相成,是塑造传统人格的一体两面。
  学生是校训的终极受益者。对学生而言,校训标注出两大指向:一为“勤敬待人”,二为“勤敬执事”。“勤敬待人”,就是恭在外表、敬存内心、以礼待人、勤学乐群;“勤敬执事”,就是学习勤奋,做事专心,毫不怠忽。教师作为学校精神的传递者与践行者,“勤敬”对教师的成长亦有两层指导含义:一是要严谨治学,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二是要探求规律,掌握本领,成长专业,成为行家里手。“勤”与“敬”交织引领师生学习与道德成长。
  
  二、学校办学使命的责任担当与传承开拓
  
  (一)以内涵发展与群体认同来丰润校训的文化气度
  笔者认为,校训应该是一个“活体”。所谓活体,是指校训的内涵应该是开放的,是一个不断丰满与扬弃的动态过程。它既具传统文化之精粹,又得新思潮之旨微,与时俱进,不断丰满。校训还应是一个“众体”。所谓众体,是指校训应该要得到全体师生的认同,并以此为努力的方向与标准。全体师生应该成为校训的“股东”,用他们的群体智慧与实践来丰满校训的内涵,展现其文化气度。
  近年来,我们就“勤敬”校训进行了二次诠释。将“勤敬”在“勤为修学之径”与“敬是立人之本”的传统认知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将校训与文化建设、现代管理相结合,描述为“勤成学业,敬修德行,实出质量,小至精细”。将“勤敬实小”四个字藏头于这四句话中,成为学校着力打造的教育文化品牌。
  这二次诠释包含了三层信息:一是凸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勤成学业”与“勤修德行”源自“勤敬”的本意,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有效传承。二是确认质量立校的宗旨。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是立校之本。学校发展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办学质量提升的过程。学校清晰地将“学习品质”与“德行为人”作为质量的两大支柱予以确认。只有“勤敬”并举才有完整的教育质量,两者不可偏废。三是探求文化立校的机制。“勤敬”思想的传承,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借助管理。学校企望通过“小至精细”的管理来实现办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勤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有着丰富内涵的校训如果仅仅是挂在墙上,只能是理论上的美好追求;而从墙上走进师生内心,则还需要策略的参与。因此,学校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师生对校训的认同度。
  1.用先贤故事来解读校训。学校将历史上从学校走出去的名人先贤制成图文并茂的装饰画展示在校园里,让名人轶事来解读校训的精神内涵。学校将从本校走出的五位世界冠军校友简介制成冠军墙,以此激励学生,用烈士、艺术家校友生动的成长故事来勉励师生。此外,还开展“溯源百年文脉”系列活动,将历任老校长、书记请回学校,开设论坛,讲述他们的创业经历;让年轻的教师采访退离休老教师,开展“青年人讲述实小的老故事”等活动,重拾学校历史发展中的珠玑,达到普及认知,内化情感,激发自豪,引领行为的作用。
  2.用规章制度落实校训。学校通过教代会,将“勤敬”精神细化为条目写进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中,将校训精神与日常管理规范相结合,融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之中,使校训由强化认知转向行动自觉,由零散行动内化为意志品格,长期发挥作用。
  3.用文化氛围渲染校训。校训理所当然是校园文化的主题。学校的橱窗、过道、标语、宣传牌、班牌乃至办公室均体现了“勤敬”的味道。在展示“勤敬”内涵的同时,注重将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的有机融合,用“美”的形态表现出来,让学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校训文化的魅力。因此,在南通市实验小学校园里,师生看到的,读到的,摸到的,甚至呼吸和感应到的,无处不是校训精神的力量和光华。“勤敬”的精髓要义弥散到了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浸润着师生的情感理智,化身为师生的行动自觉。
  (二)以机制建构与文化创新肩负办学的责任担当
  校训要产生教育功效,借助管理是实现其“众体”目标的最佳途径。
  1.精细管理的教师工程——以“责任”累积出职业的幸福感
  从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勤敬”其实就是责任感的浓缩。将“负责任”作为精细管理的情感主线贯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培养是学校正在探索的道路。
  (1)关注生活,细微之处有温暖。关注教师的物质生活看似世俗,却十分真实。中秋的月饼,端午的粽子,重阳的登高,冬至的汤圆以及班主任津贴与外出考察,骨干的奖励与津贴,家属的答谢宴会,教师节的晨迎与聚餐,给每位老师庆贺生日……这一系列看似琐碎的物质关怀,传递的却是学校真诚的问候。当然,物质的关注不是教师生活的全部,精神的引领更为必要。学校开展校园主题精神大讨论,开展教师幸福随笔征集,举办师德精神演讲,组织教师大合唱,校长为教师维权,关心教师健康,工会每周组织集体锻炼等等。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关注。这种原生态的关注,能够帮助教师缓解生活的压力。这种不戴面具的交流,恰恰有助于团队精神的打造,达成教师团体情感的融通,消弥职业倦怠的功效。
  (2)关注专业,聚焦课堂出成绩。学校从七个方面来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平台,成就其丰富多彩的专业特长。一是改变教师传统的备课形式,倡导集体智慧共享,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着力思考“学”情。二是尝试建构个性的课堂教学常模。学校以特级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牵头,尝试个性化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以课堂常模的建构来提升课堂效率。三是每年开展一期“名师对话课堂”大型研讨活动,展示课堂,对课堂教学进行前瞻性思考。四是借助导师团培养中青年教师,重点培养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走上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的成长之路。五是“网络学校”建设。在线指导学生,与兄弟学校开展网络交流。六是开展微型课题研究,以“短平快”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七是开展科研成果考核评选,出版教师研究文集与专著,记录并宣传、推广研究成果。
  2. 精细管理的学生工程——以“100%”目标关注童年的成长
  “勤敬”指向学生精神的终结关怀。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未来的幸福,更要关注学生当下的幸福。学校着力通过三个“100%工程”的打造来勾勒学生童年成长的蓝图。
  (1)100%关注——生态课堂勾勒学生的智性成长蓝图。首先,改变观念。教师的“勤敬”不等于加班加点与无休止地消耗体力,而应是智力与爱心的投入。其次,建构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围绕备课的质量与课堂效率开展研讨,依托强大的网络资源,契合学生实际,形成简明高效的教学共享。第三,将倾听作为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倾听,聆听心声,发现成功。在倾听中展开师生间的对话,在聆听中分享师生情感的交流。
  (2)100%参与——活动普及勾勒学生的德性养成蓝图。学校将德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形成了三大德育抓手。一是个性实践。学校以常规养成教育为基础,将学校各项德育常规进行细化,并结合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编写校本课程读本《道德地成长》。课程渗透了生活的、传统的德育元素,整合为新的成长德育目标,并分出了适合学生年龄学段的目标序列。校本德育课程的推出将家庭、社区的力量编织成一个德育场,形成了实小个性化的德育模式。二是集体活动。关注学生在校常常易被忽视的第三种状态,即集体生活状态。在“环保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主题活动中,将三个100%作为活动的标准。即100%教师参与,100%学生参与,100%学生参赛。三是渠道建设。开设班级博客,加大与家长的交流。择时开展“管理就在身边”为主题的优秀班管理推介会,评选出班务、博客及爱生班主任。
  (3)100%过关——社团积分勾勒学生的灵性工程蓝图。本着发展兴趣、培养能力的出发点,学校以“一主题、多团队”的形式,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一主题”就是推行阅读考级。将小学阶段近145万字的阅读量分解到六年之中,实现化整为零,进行有质量有指导的阅读。“多团队”就是结合学生兴趣发展的需要,开设诸多的社团活动,以填补学生闲暇时间。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100%要参加过关考核。儿童的灵性生长还需要有惬意的空间,宽松的环境。学校在学习生活之余,开展有诸多的游艺活动,各种场馆向学生开放,对学生的闲暇时间安排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1]闫雪琴.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初探[J].淄博师专学报,1998,(3).
  [2]刘永和.给校训多一层解读[J].教学与管理,2009,(8).
  [3]李继星.中小学校训初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4]严清.教育:与幸福牵手[J].江苏教育研究,2005,(12).
  
  (作者单位:南通市实验小学 江苏南通226001)
  责任编辑李 贤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面临新的问题,要求教师侧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在阅读驱动下开展英语写作教学,要求英语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打破传统写作教学的固定模式,实现阅读写作的有效融合,从而大幅度提升英语教学质量。本文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现状入手,深入分析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英语阅读驱动下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方式,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阅讀驱动
廖运生、徐婷:学校教育应加强对中学生正义感的培育    廖运生、徐婷在《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第10期撰文指出,实证调查显示,部分中学生的正义感认知狭隘,正义感难以激发,正义行为中意志力不足,正义评价尚缺乏理性。学校、家庭的引导不力,社会环境正面支持力量不足等,是目前造成中学生正义感缺失的潜在原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并将在较长时期潜伏下去,成为中学生正义感培育之困境。如果学校道德教育不能对中学
摘要:朱熹一生高度重视儿童的道德教育,写了很多儿童教育读本。《小学》是朱熹依据其“理气”哲学论和心性说编辑的,反映中国古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和伦理价值观念的儿童教育教科书。《小学》一书内容丰富,其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目的论、过程论、规范论、方法论对于我们今天道德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教育;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183(2011)0
【摘要】多元读写模式作为一种以读写为主的综合性学习模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本文以人教新课标高中英语教材为例,针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多元读写模式的运用分析进行了探讨,主要阐述了多元读写模式的概念、多元读写模式运用的意义和作用、多元读写模式运用的策略,旨在本文研究帮助下能够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多元读写模式;运用方法  【作者简介】张
刘丙元:道德教育权威的重塑需要国家伦理意识的支撑    刘丙元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4期撰文指出,道德教育能否实质地影响受教育者的性格,使之形成德性,取决于受教育者对道德教育所教的道德是否真正信奉。丧失权威的道德教育无以使人信服,难以使道德和主体之间建立一种肯定性关系,更无法实现使“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名副其实地信奉并躬行其被教过的道德。只有经得起理性批判和生活考验的道德,才具权威性,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遵纪守法、珍爱生命、勤奋好学、团结协作、文明自律等方面,很少涉及清正廉洁这一领域,这与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严重脱节。事实上,学校本来就是以培养德才兼备、志向高远的“四化”大业接班人为己任的,从这一点来说,清廉教育理应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让清廉教育生动起来,惠泽学子,是功在千秋的大事,也应该是摆在学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的现
人物速描  何夏寿,浙江省上虞市金近小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春蚕奖”、浙江省政府首届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他以鲜明而坚定的儿童本位观,开展了长达16年的“童话教育”办学实践,把一所小不点农村完小办成了影响全国的特色学校,浙江省示范学校。    走进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先生命名的浙江省上虞市金近小学,眼望“清水塘”“鱼悦厅”“小鲤鱼剧场”这些童话化的楼舍,漫步“小鲤鱼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尊师园书坊”,2010年度有12本著作入选《中国教育报》“影响教师的100本图书”系列。《好老师是自己找的》为“尊师园书坊”2011年度最新图书之一。作者杨茂秀,一个笔名很多的教授作家,创作及翻译著作近百本。    与一个朋友相约喝茶,携了刚收到的一本书——台湾杨茂秀教授的《好教师是自己找的》。兴之酣处,居然开始了诵读此书。  因为刚收到书,还来不及翻阅。于是按着顺序开始诵读,
单元测试的成绩出来了,学习成绩一向比较优异的冬冬才考了65分。令人费解的是,30分的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您们说》他只写了一个字——“恨”。这是怎样的一个“恨”字呀,长长的一竖被钢笔尖反复划过,像一把锋利的尖刀,刺痛了我的双眼。他和父母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幼小的心灵为什么会滋生出如此深的仇恨?一连串的问号跳进我的脑海。   凝视着那个大大的“恨”字,我陷入了沉思之中,突然回想起发生在上周课外阅读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会学习是学生在学习化社会中必备的素质,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习惯    “终身学习”是未来学生必须面对的现实,只有具备正确的学习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