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在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csecurity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志愿服务在提升高职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湖南省某职业技术学院82名高职护生,随机分为对照组(40人)和干预组(42人),对照组常规参加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学习,干预组在常规参加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学习基础上实施养老院志愿服务活动,每两周开展1次活动,每次3小时,共10次.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护生在人文关怀能力总得分及健康教育、形成人道及利他价值观、协助满足基本需要、促进情感交流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提升高职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其他文献
诸葛亮首次提出的“参署”机制,是其从政治国方面的一项创新,其鼓励官员积极谏言,努力在施政治国中寻求更多更有益的意见和办法,是参政议事的一种民主表达,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吴简中有不少近似(口)、(关)、(南)的形体,整理者隶定不一.文章在时贤研究基础之上,深入挖掘吴简材料并结合工具书,认为(口)、(水)、(京)当隶定为“(足兆)”,是“跳”构件位移所致;吴简中与(关)写法相近的形体应隶定为“(足火)”,是“(足兆)”的进一步讹写,二者均为“跳”字异体;(口)、(南)、(关)当隶定为“(足宗)”,为“踪”字异体.
根据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襄阳文化”专题馆藏建设的实践经验,从“襄阳文化”的范畴、检索词表的确定、信息源的范围、目录体系的构成、数据的筛选、分类、加工、把控与调节等方面论述了“襄阳文化”专题目录编制的方法与应用.
近些年来,社会科技发展越来越快,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全新的需求.而职业教育作为向社会输送专业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人才的培养战略上也亟须转型发展.互联网背景下,诞生了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对数字化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进行了探讨.首先针对数字化职业教学的内涵与特征进行分析,而后阐述了职业教育引进数字化教学的重要意义,最后引出数字化教学对职业教育的拓展与延伸,希望能够借此推动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发展,促使数字化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转专业政策的完善和发展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梳理转专业政策的变化趋势,阐述热门专业、家庭影响、班级文化、兴趣和学习能力、人际关系等对高职学生转专业的影响,分析了转专业工作中学校政策宣传和理解不到位、学生转专业选择不理智、转专业后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在学校层面,建议从加强政策宣传、完善服务机制,加强学生辅导、完善反馈机制和加强学科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进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完善培养模式几个方面不断优化;在学生层面,学生通过学习转专业政策内涵、明确转专业内在动因,主动融入集体、明确学习目标,做出理性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文化积淀和风貌特色,其更新对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理念为寻求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路线.以湖北襄阳陈老巷为例,调研总结了其街区现状以及更新困境;并基于“城市双修”的视角,以问题为导向,针对性提出了重构景观环境、重塑街区空间场所、复兴街区场所精神、提升交通道路环境四大更新策略.寻求历史文化街区在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与文脉延续之间的协调发展.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列宁在俄国革命紧张时期完成的战斗性著作,肩负着批判马赫主义,切除社会民主党内部的思想毒瘤,捍卫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较量日益激进,各种伪马、非马、反马思潮来势更加汹涌.重读《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不仅是为了回顾列宁对一切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批判,更是为了立足当今时代去挖掘它丰富的时代价值,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与时俱进.
考察早期的临终诗,实与楚歌之间有密切的关系,汉代宫廷临终诗的成批出现,便源于其对楚歌艺术的继承.首先,楚地的招魂仪式,构成了早期临终诗自悼行为的文化心理原结构;其次,楚歌作为一种便于抒情的、便于创作的文体,为临终诗的创作提供了适合的文体.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之一,有着丰富的理论逻辑.坚持“灌输性”是思政理论课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必然要求,坚持“启发性”则是人的发展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必然要求,二者在形式与内容、教育的主客体性上有着深刻的辩证关系.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一是要“回应问题”,廓清“灌输性”与“启发性”及其辩证关系;二是要“立足时代”,创新“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教育方法;三是要“融入实践”,增强“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教育效果.
废名诗歌传播的轮廓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现代新诗传播的独特样本.在文献传播方面,报刊传播的有限性、自编诗集的散佚和选本的选诗取向均对废名诗歌传播产生了复杂影响.文人圈对废名诗歌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先驱提携激发废名的诗歌创作并对其诗学观念产生影响;同侪帮衬与刊物平台为废名提供更多传播机会;后辈推崇亦对诗歌跨越年代逐渐经典化的过程产生了重要助力.作为一名跨文体文学家、学者型诗人,废名诗歌在多元语境交织中保留了足够的阐释空间,经历一段潜伏后得以重新获得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废名诗歌凭借自身的美学特质与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