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鉴赏家》的艺术魅力

来源 :文学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420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汪曾祺最为人熟知的《鉴赏家》,其内容与春秋战国的内核伯牙子期相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下,其内容更具有平静心情、引人思考实质性意义.汪曾祺借助士大夫知交作为内容载体,虽然以风俗画卷与真假名士为内容主要情节,但其本质仍是表达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名士求贤若渴的人才爱护.以繁华为背景,以思考为核心,才是《鉴赏家》真正表达的内容.
其他文献
中国童话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可谓成果丰硕.不仅故事类别齐全,再版数量多,而且传播时间跨度长,馆藏范围广,影响颇为深远.由传教士、学人译者、儿童故事译者构成的三大翻译主体,追求一套“求同”“存真”和“童话化”的翻译诗学,推动并主导了中国童话的英译与传播.考察各类翻译主体在翻译诗学上的差异化特征,甄别翻译诗学背后的目的与动机,将为中国文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献鉴.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从情感博弈与倾城之恋、生与死、普通与传奇的对照来讲述战争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故事,抒写了她对时代的洞察,对人性的思考.张爱玲之所以采取参差对照的日常叙事策略主要取决于她的“苍凉”美学,即在软弱的、不彻底的普通人身上挖掘、寻找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神性”“妇人性”,在世界的悲剧性中寻找世俗生活中生生不息的“人气”.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本人和他的作品对中国的文学和文化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诗歌创作把语言的追求与生死联系起来.这种惊人之语在他的诗歌里,一方面体现在语言的传神上,古人说“老杜炼神”,但是,这种传神,又和诗句中的关键字离不开关系.另一方面,惊人之语体现在语言传达情感感动人的巨大力量方面.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作家梁实秋怀念恩师徐锦澄先生的散文.文章的最后写道:“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作者在文中记述了先生的言行举止,记叙了先生对“我”的责骂与教导,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言浅而意深.本文从作者对先生的描写入手,从“敬慕怅惘之意”入手,探究梁实秋对先生的敬慕之情、怅惘之意以及戏谑中透露出的亲昵亲近之情,其中怅惘之意又从感激恩师却不能再续师生情的遗憾和对恩师机遇的叹惜两方面来论述.
英国黑人女作家伯纳丁·埃瓦雷斯托在其创作的奴隶叙事小说《金色的根》中重新探讨了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历史及影响问题.作者在本书中通过假想黑人和白人在大西洋奴隶贸易中的身份发生颠倒的故事,重新书写历史.本文将该小说放在战后黑人书写潮流的背景下,从小说的非自然叙事手法为切入点,探讨小说中不可能的故事世界和非自然的叙述行为,继而探讨该小说所表达的历史内涵.
苏轼在宋代咏物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咏物词数量颇丰,质量颇高,涉及内容之宽泛,艺术构思之精妙,都是可圈可点的.本文拟借“灵气”一说来探讨苏轼的咏物词,认为苏轼于咏物词史上的开拓之功其实是其灵气使之然.分别从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观照方式、其身与竹化的创作本体论和雅俗圆融的内容旨趣三方面,探讨苏轼咏物词作的创作机制.
《梦十夜》由十个相互独立且隐喻遍布的梦境构成,小说展现了作者夏目漱石对于爱情抉择、人生命运和历史现实等诸多问题的忧虑与思考.其中第七夜主要讲述了“我”被置于一艘不知所向的大船上,在彷徨不安中寻求解脱,选择跳海自杀却又追悔莫及的梦境,文本多处流露出作者的焦虑意识.本文通过阐释《梦十夜》第七夜梦境中的焦虑情绪内涵,探讨了文本中的焦虑意识与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化现状的忧虑及其自身幽暗生命体验的密切关系.
汪曾祺是一个保有赤子之心的平民作家,《鸡毛》《辜家豆腐的女儿》《黄油烙饼》等作品,关注人在卑微中的生存、落魄中的温暖,揭示旧时代百姓无从解脱的苦难境遇,蕴涵着作家真切而深广的悲悯情怀.汪曾祺对于旧时代民俗风情的表达,激活了民族传统在今天的生命力.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中,将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文将《白鹿原》看做一个整体,将其中的鹿子霖,黑娃,田小娥等看做本我的代表,白赵氏,仙草和白孝文看做自我的代表,朱先生和白嘉轩以及白灵看做超我的代表.其中将田小娥、白赵氏和仙草以及白灵视作这个整体关于女性观的分支.
厄休拉·勒古恩是美国著名的科幻作家,《黑暗的左手》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勒古恩摒弃了预设文化立场和偏见,吸收、理解、融通道家思想,对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想进行解构,构建了一个阴阳相生的和谐乌托邦,对当今社会以及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