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味道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hanz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艺术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对待生活的能力。而雕塑课程教学所担当的美育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因此,只要有目的地把握好雕塑课的教育学习,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最终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艺术创造力 雕塑学习 艺术创造力
  在人的感知系统中,尤以视觉的作用最为巨大。研究证明,一个人所获得信息的80%以上都是由视觉提供的。因此,英国文学、政治家艾迪生说:“我们的一切感觉里,最完美、最愉快的是视觉,它用最多样的观念来充实心灵;它隔着最大的距离来接触外界的东西;它也能经久地连续运动而不感到疲劳,对本身的享受不感到厌倦。它能分布到无尽数的物体上,能包揽最庞大的形象,能触摸到宇宙间最遥远的部分。”[1]
  在整个审美教育中,艺术的审美教育其实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这其中雕塑则是最具视觉直观性的一种美术艺术教育,美术教育教学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而雕塑则是培养学生艺术创造力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美术教育如何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我认为这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学生的天性中有很大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甚至有些诸如“天上的星星会不会掉下来”这样的奇怪想法。而过去的教育模式是填鸭式的,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学生的原创能力越来越弱,想象力越来越差。
  看过一个报道,教育专家调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想象力,专家分别选择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调查实验。在小学的黑板上画一个圈,问这是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是月亮,有的说是大饼,还有的说是唱歌老师的嘴巴,很有想象力。到了中学答案就简单多了,有的说是阿拉伯数字0,有的说是英语字母O,后来就没了。到了大学,当问题提出后,大学生们一阵哄堂大笑,不屑回答。这是早期的心理测验,更能说明不同学生时期的创造能力的表现特征。对在校学习的儿童与青少年学生来说,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特殊涵义,因为学生在学习期间,思维能力尚未成熟,自然不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只要他们不模仿、不抄袭、愿用思考、设计创新、独树一帜、不想与人雷同,这便是他们创造能力的基本表现。黑格尔在关于艺术的哲学表述中一再重申:“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的最高旨趣,并以极大兴趣去创造”。[2]问题的关键在教学,教师如果特别注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则可以收到所期望的效果。比如人教版第十三册中的“生动的小泥人”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艺术的最高境界我认为是“无法无天”,要让学生“我认为应该怎么做”,而不是教师定框框让学生“你应该怎么做”。纵观世界艺坛有许多大师的作品是返朴归真的,是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的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生长或经验改造。”[3]
  一、利用对雕塑理论知识的了解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一)雕塑知识的了解
  雕塑是用固体材料制作的占三维空间的立体的艺术品,它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圆雕与浮雕。手法与形式多种多样,有写实的、也有装饰的,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有户内的、也有户外的,有架上的、也有大型城雕,有固定的、有活动的,有着色的与非着色的,等等。内容与题材也丰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动物、静物等。材质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质、木质、金属、泥塑、纸张、橡胶、植物等。所以了解雕塑的基本理论知识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一种立体的三维空间概念,形成一种多元化多角度的空间创造性思维形式,从而使创造想象力得到无限制发挥。
  (二)材料的了解及准备
  1.黏土。选择含沙量少的黏土砸碎后用纱网筛一下,把石子和杂物除去,和成泥后用木棍反复锤打,越打黏性越大。然后把泥揉完后以用手抓,不粘手即可,不要太软,太软立不住,太硬不好捏,要软硬适中。
  2.自制橡皮泥。用凡士林或润滑油与细土和成泥,可制成类似橡皮泥的材料,既可做小泥人,又可长期存放。
  3.纸浆材料。把报纸泡软捣碎,做成纸浆,加入适量的大白粉与胶和成泥,做成的小泥人有古朴的粗糙感,别有风味。
  4.工具。(1)小竹片:备好小竹片,医院医生用的压舌板就可以用,把它改成如图1所示:(2)筷子:取半截筷子改成如图2所示:
  图 1
  图 2
  三、在技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造型的动态大小决定泥的软硬程度,如果是难度较大的舞蹈动作,用的泥要硬一点,否则立不住,会瘫倒。如图3,如果动作不大,整体的作品,泥可相对软一些。软的泥做起来较顺手,如图4。
  图3 图4
  最好用同一种软硬的泥,忌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软硬不同的泥做同一作品,否则会导致在干燥的过程中收缩不均匀而开裂。
  (二)在使用贴﹑接的方法时,两部分一定要粘牢,用手多捏几次使衔接的部位混成一体,防止干后脱落。
  (三)一些极易断裂的部分可以用小牙签插上连接再捏牢,如帽子,头,手中的道具等。
  二、通过欣赏雕塑作品,激发艺术兴趣和创造热情,培养艺术创造力。
  例如在苏教版第十五册《生动的小泥人》一课中教材选编的几个泥塑作品,对学生艺术兴趣的培养就有很大帮助,其中,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陶塑“击鼓说唱俑”(图5)就极具代表性,乍看起来它的解剖和局部刻画都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似乎是太简单,但这正是作品的精华所在,其实它是高度概括的,其面部表情的刻画十分精彩,“手舞足蹈,眉飞色舞”。我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从欣赏其表情领悟人物丰富的表情变化,然后让部分学生上台模仿哭脸和笑脸、愁脸和发怒脸,请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台上同学们在表演过程中五官的细微变化激发表现创造热情,寻找创造灵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用泥塑人头像表达人的各种表情,体验创造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在学习和欣赏了“击鼓说唱佣”之后,在让学生动手创造时我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勇敢实践,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完成本课的内容“雕塑自己的形象”的创作。学生都创作得非常出色,天才般的创造力得到空前表现。   “马踏飞燕”(图6)的精彩之处在于四条马腿居然用了四根直棍(这是任何雕塑家想都不敢想的)。“把复杂的问题搞简单了,这就是贡献”,任何人在看这四条直棍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它是马腿。这说明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的真实,这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图5 击鼓说唱俑 图6 马踏飞燕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过于强调人体及面部的组织结构等美术理论知识的话,那么这节课是注定要失败,会是没有成效的一节课。我在上课前的欣赏作品及“表演表情”也就是打破这些规律。把那些人体面部结构比例等条条框框全抛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随心所欲。应该简洁,生动,新奇。那些规律性的东西不是完全不要,但仅仅凭借中学的几十节课就培养出艺术家是根本不可能的,教师的任务是开发的学生综合智力和培养兴趣。图7是学生的作品展示。
  图 7
  三、在雕塑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艺术创造力。
  少年儿童做的小泥人非常有趣,手法的稚拙往往是成年人所不能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引导而不是指导,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有许多作品的处理都是值得我学习的。通过和学生的作品相对比,我发现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在教学中保持一颗童心是必要的,教学相长,教的过程同时是学习的过程,在此课的教学中很多方面学生未必不如老师,学生作品“武松打虎”(图8)就非常优秀。学生把老虎做成了北方的布老虎的样子,武松骑在上面,作品可爱极了。我发现学生把许多复杂的物体概括得生动有趣。如“我是一个兵”(图9)、“李白”(图10)都各具有特色;而“蹓狗的人”(图11)、“足球决赛”(图12)都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来的,生活气息非常浓。学生在夸张和变形手法的运用上使我惊叹不已。保持一颗童心去教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在创造性方面,往往是学得越多,条条框框也越多,越循规蹈矩,顾虑就会越多,而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魄力,大胆,无所顾忌。从老师和学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的表现与手法的区别,图13、图14、图15、图16为教师作品。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在艺术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兴趣的培养。老师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正确引导,并且要把德育教学贯穿整个教学中。我在教学当中发现有些学生其实非常聪明,这些学生不循规蹈矩,他们的这种表现让很多老师认为它们是“差生”,所以老师们过于批评往往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甚至对自己也失去信心,认为事事不如人,破罐子破摔。但这样的学生往往对事物的敏感性要比“乖孩子”强,其特点是敢想敢做。我在教学中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肯定表扬,肯定他比别人强时,不但重新树立了他的自尊心,而且增强了自信心,让他有优越感:我并不比其他人差。老师这时要循循善诱,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什么时候应该怎么做。坏习惯也是可以改变的,把他们的优点发挥出来,可以增强他们的自律能力,也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始。很有可能老师的一句话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按照过去的教育模式,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如牛负重几乎没有童年,这种教育好比在容器里种瓜,按照一个模子造人才,这种做法违背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原则,因此,在初级教育阶段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一个能让学生的个性才能发挥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美术教学中,应该把素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品位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在教学中唤醒在传统教学中被逐渐磨灭的学生的天性,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及创造性。把学生的聪明和才智开发出来。著名艺术教育者、艺术理论家、评论家里德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自发创造力与人格自然成长。”[4]
  所以在教育体系中,唯有美术课程在训练人的视知觉方面效果最为显著,在此方面其他课程只能望其项背,它使学生对视觉现象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视觉灵敏、快捷并从形式中获取对应感情的增强。[5]
  参考文献:
  [1]转引自:王流,等.艺术特征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2]摘自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
  [3]美育学概论.杜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美育评论.
  [5]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 要: 名人遗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以蔡文姬故里为例,对名人遗址文化资源的现状进行研究,尝试为名人遗址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发展思路和保护名人文化遗产的合理对策,并为其他名人遗址的历史保护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 名人遗址 文化产业 发展战略  文化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体现。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已成为国民经济的
期刊
摘 要: 班主任的幸福感是近来各种班主任培训会上常讨论的问题,做一个班主任究竟有没有幸福感?我们常常认为,班主任受到学生、家长的尊重,能够最近距离地接触孩子,应当是教师群体中最拥有幸福感的群体。但部分班主任有屡屡不绝的怨言:任务太重、压力太大、待遇太低……似乎与“幸福”无缘。究竟如何看待班主任这份工作?班主任如何寻找幸福感?作者就这一问题提出观点。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幸福感 教育管理  一、
期刊
摘 要:利用游戏的心理机制,把语文课变成一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就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来。教学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乐在其中。文章就“情·趣语文”进行了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成为爱学习的天使。  关键词:“情·趣语文” 真义 建构 教学特色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这块土地上”(苏霍姆林斯基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不仅要进行语言的积累、語感的训练
期刊
摘 要: 随着微博的兴起,其在当代大学生中广泛流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然受到影响。自由平等、开放包容的微博一方面为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契机,另一方面微博传播信息的不可控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本文基于微博运用视角,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提出四点建议:主动介入模式:主动开通微博,积极与学生互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专题讨论模式:利用议程设置,挑选专题,正面引导学生关注的话题;平台服
期刊
摘 要: 当前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数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贫困大学生的资助问题、教育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于高职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贫困生 资助体系 现状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一、研究现状  本研究选取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09、2010和2011三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
期刊
摘 要: 本文从语用角度对《牛津初中英语》中表达类言语行为进行评估,目的在于调查教材中言语行为所占比重和呈现方式,发现学生能否通过使用教材获得语用能力。研究发现,在14种表达类言语行为中,教材共涉及13种;教材中的表达类言语行为数量不均衡;不同的言语行为在教材中的比重不同;在言语行为呈现方式上,教材没有提供用法解释。在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英语教师
期刊
摘 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内容,在贫富差距加大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公平已成为形成新的社会公平的重要指针,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总结了我区基础教育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从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三个角度论述了教育的某些不公平,最后提出了推进教育公平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起点 教育过程 教育结果 内蒙古自治区  “你家孩子去哪儿上学呀?”这是眼下许多地
期刊
摘 要: 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有助于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由于福建江夏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是在筹建过程中制定的,尚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构建适应福建江夏学院发展要求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需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健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完善实施程序。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测评体系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衡量大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素质成长进步状况的工具和
期刊
摘 要: 本文用彭宣维提出的新及物系统理论分析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访华期间在中国知名学府北京大学为中美留学生所做的精彩演讲,并且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探索其演讲的主题和意义。同时揭示新及物系统如何帮助人们分析一篇演讲,进而加深对演讲语篇意义的认识。研究发现米歇尔·奥巴马在演讲中物质——关系过程经验表征使用的最多,心理——关系过程经验表征使用的最少。她利用物质——关系经验表征清晰地表达了此次演
期刊
摘 要: 在后批判教育学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身份意识的觉醒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作者采用的写作课程教学模式如下:首先,写作课程配备专门的阅读手册。从建构主义和输出假设的相关理论出发,采用Flesch-Kincaid易读性测试,汇编出文化阅读资料,其中包含导入中美文化的十二个主题阅读和促进身份思考的十二个写作共享。其次,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纵横知识的整合。参考Bereiter和Scardamal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