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游侠心 执笔丈天涯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c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语有云“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中国当代作家汪曾祺在散文作品《万物有时》里把他的精神家园——故里高邮的风物人情、草木虫鱼悉数呈现给了无数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追求真善美的读者朋友。这是汪曾祺用真性情送给人间的“小温”,是俗世里清新脱俗的一股清流,读之,赏之,怡情,悦心。
  在《万物有时》这本书里,吾有幸神游于汪曾祺的精神故园,陪他静赏每一朵花开的姿态,陪他倾听每一只虫儿的嘤咛,陪他沉醉于故土山水的神韵,陪他唠聊乡俗世界的趣闻。汪老纤尘不染的自然心境,涤荡着吾之灵魂和思绪,汪老清新朴实的文字,跳跃着醉美的音符,谱写着如诗如歌的生命华章。在书里,有柴米油盐的生活气息,又有人世的酸甜苦辣和情长理短,这里是一方精神世界的净土。人们可以静下心来,神清气爽地走进一个如童话般美好的自然王国、故土乡里。
  一、故里“桃花源”,物事皆有情
  佛家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于细微处,总会发现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若君有意,且随某,品着汪老那一粒粒清澈的文字,游走在他的精神大世界。汪老是极爱故里的,这种爱印刻在骨子里,流淌在笔端。他熟悉故园里每一朵花、每一株草以及每一粒泥土的味道。灰青色的茱萸掩映在儿时的记忆宝盆里,躺在它柔韧的枝干上,顽皮地掐断它根胡的一处,吮吸那甘甜的草根味儿,砸吧岁月静好的美。肥硕的红茶花轰轰烈烈地绽放,香气怡人的兰点缀着园圃,红粉掺杂的康乃馨、洁白如玉的夜来香……娇嫩水灵的各色花儿,如家珍被汪老挂念在心间,每一句悉心的描摹和盛赞都会激起读者对那些自然尤物的爱怜。较之于汪老对故里什物的挚爱,吾的心头竟升腾起股股惭愧。某家也有故里,繁华尽阅,蓦然回首,却忆不得故里的诸般美好事物。唯有在残存的记忆罅隙里,才依稀觅得:那蓝得发紫的牵牛花在野风中微荡,那拥粉簇红的格桑花妖娆婀娜,那扎成四不像模样的狗尾巴草娇笑着扑向一张张童稚的脸颊,逗起一串串银铃般悦耳的笑闹声。
  美景固然怡情,作者故里的诸事却也同样悦人。赏读间,还是由衷地被汪老的童真率性而感染感动。最是那心性纯真的童年,聚一伙臭味相投的玩伴,捉天牛、玩蟋蟀,不祸祸它们个翅折腿断,似乎都不带尽兴的。愚弄一下那些蠢头蠢脑的土蜂,封堵蜂儿们的洞穴,看它们气呼呼寻不见归路的着急模样,玩伴们可以笑上老半天。每一个成长的日子,伴着鸟鸣从梦里醒来,“吱吱喳喳、啾啾咻咻”音绕耳畔,何其舒爽。逗弄含羞草,瞧它们张翕间的窘态,平添趣意。在泥里摸小虾、闭门捉飞鸟……那一桩桩一件件童年的故事洒溢着快乐的甘霖,释放着人性的本真,使人如何不被其迷醉。这些生活的细碎在寻常人看来登不得大雅之堂,却在汪老的文笔下流淌着自由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诉说着人们那被遗忘的心声。
  二、美景不寂寞,群贤来邀聊
  曲高和寡无疑是孤寂的,而在描摹百态生活的字里行间,汪老时常邀约圣贤,妙引佳言,对话大咖,为作品添了许多内涵和趣意。在昆明工作的时日里,汪老痴迷于云南的滇茶花,思及张岱《陶庵梦忆·逍遥楼》云:“朱文懿公逍遥楼滇茶,扶舒蓊翳,老而愈茂。诸文孙恐其力不胜葩,岁删其萼盈斛,然所遗落枝头,犹自燔山熠谷焉。”张岱将滇茶花顽强的生命力以夸張却也真实的手法呈现给读者。汪老引此段描述,既有触景写实之本心,亦暗含寓志之心思,他也如那顽强的滇茶花,虽飘摇于多事之秋,却能坐怀不乱地处世。
  汪老家的后园有棵紫薇,其花繁茂,招蜂引蝶,甚得他喜爱。赞颂它时,他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诗《见紫薇花忆微之》:“除却薇之见应爱,世间少有别花人。”又引用白居易的另一首诗《紫薇花》:“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幽幽读来,汪老竟能品读出些罗曼蒂克的趣意来。汪老喜爱腊梅花,亦因此生出怜爱。他家后院有四棵名种腊梅树,谓之“檀心磬口”中的“冰心腊梅”,那花甚是好看,花朵繁密,色泽金黄,于枝头热闹地绽放,别是一番景中境界。虽隔了千百年,但彼此对自然美景的挚爱相同,汪老如遇知音,暗生欣喜。诸如此类的借古引今,和群贤对话,在书中不胜枚举。作为读者,吾除了慨叹汪老渊博的学识外,更是被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折服。读书本是一件枯燥的事,但当阅读者的心境融入某些能产生共鸣的思索里时,也愉悦不已。刘禹锡在《陋室铭》里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汪老、张岱、白居易、周紫芝这些鸿儒们话生活、聊心境,真正得意!
  三、游侠归来故里,桑梓人事怀心
  无论在外游走漂泊多久,汪老的心弦始终被故里的素手揽之于怀,离乡四十余年,再回高邮,窗外河堤上的平整公路、新盖的民房是陌生的,但车厢那亲切唠聊的乡音是无比熟悉和悦耳的,静静倾听,或时而掺和聊几句,都甚感满足。回乡除了探亲访友、讲学,汪老还无比牵挂家乡的水利治理情况。在他的记忆里,家乡苦水患久矣,运河时常决口,动辄会带走数万人的宝贵生命,每念及此,汪老总是痛心。再归故里,听闻家乡的水患被治理好了,汪老的心情不亚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欣喜激动。故乡的味道是味蕾里残存的香甜的记忆诱惑,吴大和尚的“桶炉”烧饼,皮儿酥味香,外焦里嫩,撒上芝麻和椒盐,那是极为鲜美可口!故乡的元宵虽不十分热闹,却也总能让少时的汪曾祺感到温暖。闹元宵时,家乡有送麒麟的汉子来。他们一个举着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实在是有氛围。上学时,痴迷于路边看张长之画画,他画的人物、花卉、草虫相当逼真,乍看像剪贴在纸上一般,很令人佩服。记忆里的故乡是汪老一辈子也写不完的故事集,里面藏着喜怒哀乐,里面裹着星辰大海。那些故事或许不是多么精彩,但件件温馨,段段牵肠,入了心脾。
  四、浅析作品真意,走进汪老世界
  这部作品没有功利性的故事,没有诗和远方的浪漫,有的就是些简单的生活见闻、花鸟虫鱼、鸡零狗碎、故里风俗。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平常物、平常人不华丽却真实,有人间的烟火气息,有作者的真情实意。亦如作者在书封中所言:“赏花赏到气息,氛围,情怀。隔江看花,隔窗听雨,隔着人世中一层一层的标签,轻启那古旧又明润的光。如同浴一江月光,落两肩花瓣,踏一回轻雪,活着,走着,看着,欣喜着……”
  汪曾祺说,他的作品是用真情实感浇灌的心田,是对高邮风物人情的还原,而非沙上建塔的虚妄。笔者想来,这或许就是人们喜欢汪曾祺作品的真正原因。他笔下的故事人物、地理风貌大多有生活原型和真实出处,如《异秉》中的王二、《徙》里的高先生、《受戒》中的荸荠庵。这些作品反映的是一个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时代,用文字记录保存故里的诸事诸物、传统风俗、地源文化,是对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莫大贡献。
  人生的旅途里,有人追名逐利,有人患得患失,有人迷惘彷徨,也有人庸庸碌碌,各怀心思,却又都负累前行。而汪老于斯,真如侠客般洒脱,如文人般儒雅,真性情!真名士!他以朴实无华的笔墨文字,丈量着生命的长度和厚度,吸引和感动着无数后来人。
  (环县耿湾乡中心小学)
  作者简介:杨荻(1985-),女,甘肃庆阳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语文)。
其他文献
生态美学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生态审美创造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审美理想,体现了对人、对自然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从学科性质上说,生态美学主要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集合,是一种崭新的伦理观、价值观,对美学学科、对人类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美学的内涵  (一)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主要是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肯綮,研析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等的多元
期刊
图像是指眼睛看到的形象和形式。图像学研究前提是认为所研究的形象和形式是有含义的。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导言部分阐述了图像学研究方法论,即图像意义三层次的解释理论:第一层解释的对象是自然题材,这一解释为前图像志描述;第二层次上的解释称为图像志分析,其对象是约定俗成的题材,这些题材组成了图像、故事和寓意的世界;第三层次上的解释称为更深层意义上的图像志分析,或称图像学分析,它的对象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含
期刊
从西塞罗“美的判断力”到朗基努斯的“崇高与美”“文艺审美快感”,再到赫拉克利特的“协调之美”,从古至今,美的研究不断更迭,目的在于揭示作品中的内在逻辑和美学特征,以期达到更好的审美共鸣。在散文《城市过客》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采用内聚焦的叙事模式,通过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心理活动来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增加其表达效果,使文本具有更强的张力。如何在维护其自律性审美的前提下,借由散文抒发作者的
期刊
《格萨尔》在藏族文化中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而康区作为英雄格萨尔的故乡,也是《格萨尔》的文化创作发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等因素造就了康巴藏区独一无二的文化特点,康巴藏区人民更是具有强悍、勇于拼搏、勇于开拓创新的性格。该地区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格萨尔》也在多元文化中孕育而生,其对藏族文化中对于人性的歌颂、尊敬和肯定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康巴藏区人民张扬进取的性格特点。本文将从
期刊
明末清初,清言小品创作蔚然成风,张潮所作《幽梦影》一书以“幅短而神遥,墨稀而旨永”“所发者皆未发之论”而闻名。  张潮(1650-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又号三在道人,清初文学家、出版家。张潮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以文名大江南北”。少时励志举业,却累试不第,以致“壮志雄心,消磨殆尽”。此后仕进之心日淡,迁居扬州,“杜门著书”。  一、文人交游网络的形成  寓
期刊
“明人散曲,既如是之富,而其间享盛名传丽制者,当以康海、王九思、陈铎、冯惟敏、梁辰鱼、施绍莘最为著”,“皆清丽整炼,与元人手笔不同”,这是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的论述,后者更是对于梁辰鱼《咏帘栊》的单独评价。相较于戏曲作品,梁辰鱼的散曲名声稍弱,但其华丽辞藻与和谐的音韵美都引起时人关注,既有世家公子和青楼歌姬追捧,也有文人雅士青睐,可谓是兼具雅俗,上下共赏。  与大篇幅的传奇和昆曲创作不同,梁辰
期刊
美是人们对《诗经》的最初体验。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三百”:“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他首先提到“可以兴”,“兴”就是指《诗经》的审美意趣。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从写景、写人、写情三个方面探究了这首诗的审美意趣。通过分析,读者可以体味本诗炼字之美、镜头转换之美、详略之美、情感表达之美等,体味《诗经》蕴含的自然美。  《诗经·郑风·野有
期刊
作为20世纪小说史上的璀璨篇章,乡土小说的历史脉络从20世纪20年代书写至今。2010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登载《中国在梁庄》,这部小说第一次以非虚构叙事方式书写乡村,融合了报告文学、新闻文体等形式,力求真实再现梁庄的人文生态图景,读者从中能够感受到书写者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怀及对百年乡土文化变迁的理解和担忧。  一、乡土文化意蕴建构脉络  乡土小说是20世纪小说史上的璀璨篇章,其历史脉络从
期刊
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撰写了不少的凡夫俗子与神仙、妖怪的爱情故事,这些女性角色形象承载了现实主义思想,也是作者人生寄托的再现。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差异相对较大,这些本来处于弱势的女性都在不利于自己的封建社会环境中呈现出坚强、果敢的性格,没有指望柔弱的书生,而是自信、自尊、自强,这些女性借助多元化的渠道为自己的人生谋幸福,显示出果敢、自主独立的意识。作者创作出来的女性不单单有外在的姿色,更有善良、
期刊
现当代文学作品蕴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是作家获得表彰的重要因素,作品成为作家向世界呈现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文化艺术,以陈忠实与莫言等人的作品为例,分析作品中的民俗文化体现,以期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作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作品内涵。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