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女性形象探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松龄在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撰写了不少的凡夫俗子与神仙、妖怪的爱情故事,这些女性角色形象承载了现实主义思想,也是作者人生寄托的再现。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差异相对较大,这些本来处于弱势的女性都在不利于自己的封建社会环境中呈现出坚强、果敢的性格,没有指望柔弱的书生,而是自信、自尊、自强,这些女性借助多元化的渠道为自己的人生谋幸福,显示出果敢、自主独立的意识。作者创作出来的女性不单单有外在的姿色,更有善良、果敢、天真无邪的内心,小说文本中对这些角色的解读、透視、定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环境,蒲松龄处于自我理想被压抑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通过小说的方式深刻地批判腐朽的封建社会。《聊斋志异》不仅完善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门类,更是提升了女性人物角色的撰写水平,展示出封建礼教环境下女性坚强果敢、独立自主的意识。
  蒲松龄一生中,壮志得不到实现,面对当时黑暗腐朽的社会环境、封建文化的戕害、不公正的科举制度等诸多现实,为了缓解内心的抑郁情绪,他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获得精神层面的放松。小说集《聊斋志异》中,不少角色的形象是正义、光明、伟大、无私的,尤其是女性的坚强勇敢超过了小说集中大多数的文人书生。《聊斋志异》的故事众多,一般讲述的都是现实民间传说故事,核心精神是对当时腐朽的封建社会开展深入的辛辣批判,也潜移默化地展示了作者蒲松龄对弱势群体的关切。《聊斋志异》主要描写了五种女性形象,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一、侠女形象
  《聊斋志异》拥有很多复杂的角色形象,其中不乏具备英雄主义气概的女侠角色。比如,《侠女》叙写了侠女为了血债血偿,努力学习武功,最终为父亲报仇雪恨的故事。《商三官》讲述的也是女侠复仇。另外,蒲松龄还撰写了一些反抗土豪和官吏压迫的女性角色。这些看似弱不禁风的女性表现出比当时文弱书生更为冷静果敢的性格,利用自己的能力去消灭坏人。《商三官》中,商三官父亲因为无意间得罪当地富商而枉死,商三官向衙门伸冤,但是富商和官吏互相勾结,最终官府掩盖了这件事情。商三官放弃依靠官府来伸冤,虽然她是女流之辈,却有勇有谋,最终制定计划报仇雪恨,虽然商三官最终自杀而死,但是她是个女中豪杰,表现出超越很多男性的意志力。
  《乔女》中,乔女姿色平庸,甚至可以用丑陋去形容她的长相,已经26岁却无法嫁出去,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女性超过18岁还没有婚配,那么便是晚婚了。乔女身世十分悲惨,她有难看的外在,好不容易结婚,丈夫却死了,她坚强、勇敢,愿意守活寡,孟生知道她悲惨的遭遇后,认可乔女的内在美,不嫌弃乔女的外在,娶了乔女。蒲松龄将很多女性角色的性格塑造得十分出彩,这些女性不怕苦难,勇于挑战现实生活中的磨难,意志力坚强。
  二、自力更生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是传统文学的精华。封建礼教思想强调女德文化,强调“女子无才便是德”,小说集中,很多女性角色长期遭受戕害,但是这些女性吃苦耐劳,会主动寻找真善美,值得文人志士讴歌。《聊斋志异》里面的女性角色大多漂亮,却不是绣花枕头,也不是花瓶,她们有独立进步的思想与人格,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很多女性角色具有自强、自信、自立的意识,促进了社会进步。最为典型的女性角色便是《鸦头》中的鸦头,作为社会最为底层的妓女,鸦头不自卑,获得了自己想要的婚姻自由,通过智慧改善生活,努力让家庭条件变得更好,经营自己的幸福婚姻。小说中,蒲松龄明确指出,就算妓女的社会地位低贱,但是鸦头作为一个娼妓,比大多数男性有能力改变自己的生活。
  三、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封建社会,由于长期受封建伦理道德、礼教思想的戕害,不少女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现扭曲,其丧失了追求爱情的意识。《聊斋志异》撰写了很多敢爱敢恨的女性角色。这些女性角色看似柔弱,却不害怕封建礼教的戕害,勇于追求自由婚姻,善良、倔强,具有外在形象美和内在心灵美。比如,小说《瑞云》中,杭州名妓瑞云一开始被老鸨控制,但是遇到自己爱慕的贺生以后,主动寻找和其在一起的机会,追寻爱情的自由。
  四、命运悲惨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展示了封建社会女性的不公平命运,因为传统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封建社会,很多女性遭到戕害,命运悲惨。比如,《武孝廉》讲述的是石某得到狐女的青睐,后来却抛弃了狐女,狐女对其复仇的故事,狐女在遭受不公平对待时勇于反击。这些善良、柔弱的女性角色在波谲云诡的封建环境中爱上了负心汉,却也知道复仇,其思想与行动展示出女性反抗和觉醒的意识。这些悲惨女性全是被封建礼教戕害的弱者,强调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也体现出作者蒲松龄的悲天悯人。
  五、彪悍善妒的女性形象
  《聊斋志异》里面不乏彪悍善妒的女性角色,她们不在乎男权,忽视封建礼教对人的戕害,思想意识超前。比如,《江城》中,江城泼辣、果敢,虽然是个普通女子,但是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聊斋志异》中,不少彪悍女性都出现在一夫多妻的家庭结构中,因为如果女性性格懦弱,必然会被欺负,她们不得不通过强势的表现保护自己。本质上来说,作者蒲松龄也是一个文弱书生,不敢也无法打破封建礼教,作者希望强势的、有能力的女性角色构建和谐美好的封建家族。
  六、结语
  《聊斋志异》是比较复杂的小说文本,展示了封建礼教中不被容忍的女性性格特征和社会环境意义,其女性角色有独特的性格、出众的外貌,这也是《聊斋志异》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虽然蒲松龄撰写的不少女性角色不是人类,是狐狸精、花精灵或者是厉鬼,但是这些女性角色对爱情忠贞不二、爱憎分明,比很多男人更有血性。这些故事中的女性角色虽然是杜撰的,却源自现实生活,是蒲松龄跌宕人生的缩影,这些独特的女性角色本质上是蒲松龄深刻思考人生和社会的产物,表现出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湖州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笙为我国古代的“八音”乐器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吹奏乐器。笙具有音色优美、和声丰富、艺术表现力强的特征,在演奏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既能演奏独奏曲,也可与乐队合奏。笙在我国许多地方戏曲和民间乐种中均有运用,是民族音乐演奏中不可缺少的融合剂。在民族乐队中,演奏乐器几乎都离不开笙。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笙在民族乐队中合奏与独奏时的不同表现作用,以供参考。  一、笙的历史与特性  笙属于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一种古老
期刊
图形是视觉语言形式之一,也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艺术符号,其被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图形表达形式越来越丰富,这与人们的审美追求有直接关系,设计师不断创新和发展图形表现形式与手法,以增加品牌及作品的美感。而图形分解重构的设计方式表现出个性化与自由性的审美特征,基于传统设计风格彰显新理念的表现力,给接收者带来新的视觉魅力。因此,人们要分解图形符号,形成新元素,根据现代审美规律进行重构,塑造
期刊
生态美学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生态审美创造为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审美理想,体现了对人、对自然的现实关注和终极关怀。从学科性质上说,生态美学主要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集合,是一种崭新的伦理观、价值观,对美学学科、对人类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美学的内涵  (一)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主要是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以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为肯綮,研析处于生态系统中的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等的多元
期刊
图像是指眼睛看到的形象和形式。图像学研究前提是认为所研究的形象和形式是有含义的。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研究》导言部分阐述了图像学研究方法论,即图像意义三层次的解释理论:第一层解释的对象是自然题材,这一解释为前图像志描述;第二层次上的解释称为图像志分析,其对象是约定俗成的题材,这些题材组成了图像、故事和寓意的世界;第三层次上的解释称为更深层意义上的图像志分析,或称图像学分析,它的对象是艺术作品的内在含
期刊
从西塞罗“美的判断力”到朗基努斯的“崇高与美”“文艺审美快感”,再到赫拉克利特的“协调之美”,从古至今,美的研究不断更迭,目的在于揭示作品中的内在逻辑和美学特征,以期达到更好的审美共鸣。在散文《城市过客》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采用内聚焦的叙事模式,通过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心理活动来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增加其表达效果,使文本具有更强的张力。如何在维护其自律性审美的前提下,借由散文抒发作者的
期刊
《格萨尔》在藏族文化中有非常独特的地位,而康区作为英雄格萨尔的故乡,也是《格萨尔》的文化创作发源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宗教信仰等因素造就了康巴藏区独一无二的文化特点,康巴藏区人民更是具有强悍、勇于拼搏、勇于开拓创新的性格。该地区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格萨尔》也在多元文化中孕育而生,其对藏族文化中对于人性的歌颂、尊敬和肯定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康巴藏区人民张扬进取的性格特点。本文将从
期刊
明末清初,清言小品创作蔚然成风,张潮所作《幽梦影》一书以“幅短而神遥,墨稀而旨永”“所发者皆未发之论”而闻名。  张潮(1650-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又号三在道人,清初文学家、出版家。张潮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颖异绝伦,好读书,博通经史百家言,以文名大江南北”。少时励志举业,却累试不第,以致“壮志雄心,消磨殆尽”。此后仕进之心日淡,迁居扬州,“杜门著书”。  一、文人交游网络的形成  寓
期刊
“明人散曲,既如是之富,而其间享盛名传丽制者,当以康海、王九思、陈铎、冯惟敏、梁辰鱼、施绍莘最为著”,“皆清丽整炼,与元人手笔不同”,这是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中的论述,后者更是对于梁辰鱼《咏帘栊》的单独评价。相较于戏曲作品,梁辰鱼的散曲名声稍弱,但其华丽辞藻与和谐的音韵美都引起时人关注,既有世家公子和青楼歌姬追捧,也有文人雅士青睐,可谓是兼具雅俗,上下共赏。  与大篇幅的传奇和昆曲创作不同,梁辰
期刊
美是人们对《诗经》的最初体验。早在春秋时期,孔子曾经这样评价“诗三百”:“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其中,他首先提到“可以兴”,“兴”就是指《诗经》的审美意趣。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从写景、写人、写情三个方面探究了这首诗的审美意趣。通过分析,读者可以体味本诗炼字之美、镜头转换之美、详略之美、情感表达之美等,体味《诗经》蕴含的自然美。  《诗经·郑风·野有
期刊
作为20世纪小说史上的璀璨篇章,乡土小说的历史脉络从20世纪20年代书写至今。2010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专栏”登载《中国在梁庄》,这部小说第一次以非虚构叙事方式书写乡村,融合了报告文学、新闻文体等形式,力求真实再现梁庄的人文生态图景,读者从中能够感受到书写者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怀及对百年乡土文化变迁的理解和担忧。  一、乡土文化意蕴建构脉络  乡土小说是20世纪小说史上的璀璨篇章,其历史脉络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