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对等理论的《红楼梦》杨霍译本中酒名翻译对比研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a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是曹雪芹留给后人的旷世之作,是一部反映中华文化的宝典,如今已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本文主要根据动态对等理论,来对比研究杨宪益和霍克斯的两个英译版本中对《红楼梦》中酒名的翻译。本文第一章节主要介绍翻译策略中的动态对等理论。第二部分就是以功能对等为指导,对杨霍两个版本中的酒名翻译进行对比研究。
  一、翻译策略介绍
  廖七一在他的《当代英国翻译理论》中介绍了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该理论是1964年奈达在他的《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提出来的,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动态对等理论是一种将直译和意译综合起来的翻译理论,解决了长期以来人们在翻译时采取意译还是直译的争端。直译主要注重翻译时在尽可能保持原文形式的基础上,不让其意义失真。而意译主要认为语言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和文化内涵,当形式成为翻译障碍时,就要采取更加灵活的翻译方式,更加注重内容的翻译方式。翻译成功的关键就是将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让译文读者了解的信息尽可能多地接近原文所传达的信息,动态对等正好强调了这一点。
  二、杨霍《红楼梦》英译版本中的酒名翻译对比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红楼梦》中对酒名、饮酒过程、酒令及其他酒文化的介绍非常多。本文将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版和霍克斯的英译版为例,来对《红楼梦》中的酒名进行对比。
  中国的酒主要分为黄酒和白酒两大类。“黄”和“白”仅代表酒的颜色。黄酒主要由大米发酵制造而成,度数大概为10°~25°。白酒主要是由高粱、小麦等制成的蒸馏性的酒,度数大概为30°~50°。
  (一)黄酒
  中国的黄酒也称米酒(Rice wine),属于酿造酒(葡萄酒和啤酒)之一。黄酒是用谷物做原料,用麦曲或小曲作糖化发酵剂制成,一般为10°~25°。黄酒除了黄色以外,有时候还呈现出黑色、红色、白色、浅绿色、琥珀色等。
  黄酒在红楼梦中一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在第31回中:“宝玉的意思即刻便要叫人烫黄酒。”
  杨译:Shao Xing wine
  霍译:Rice wine
  第二次,在38回中:“说着便斟了半盏看时,却是黄酒。”
  杨译:Yellow wine
  霍译:Yellow rice-wine
  第三次,在41回中:“他的脾气和黄酒不相宜。”
  杨译:Yellow wine
  霍译:Yellow rice-wine
  第四次,在75回中:“只因昨天多喝了黄酒。”
  杨译:Rice-wine
  霍译:Yellow wine
  从上面对黄酒的翻译中可以看出,杨宪益将黄酒译为Shao Xing wine,这个翻译是根据“绍兴”这个地名直译过来的,“绍兴”是制造黄酒的有名的地方,但是黄酒不仅包括绍兴酒,他还根据酒的颜色和制酒材料将黄酒翻译为:Rice-wine和Yellow wine。而霍克斯的译文中将黄酒翻译为Yellow wine、Yellow rice-wine、Rice wine。他是根据黄酒的制作材料、黄酒的颜色来译。从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来看,霍克斯的翻譯更能使外国读者了解黄酒的本质。由于黄酒有多种颜色,所以,此处译为Yellow wine有所欠佳,直接译为Rice wine即可。
  (二)惠泉酒
  惠泉酒又称南酒,是一种优质的黄酒。出产于江南一带,从元代开始,用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寺石泉水酿制而成,是清朝康熙和乾隆年的贡品。
  惠泉酒在《红楼梦》中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在第16回中:“妈妈,你尝一尝你儿子带来的惠泉酒。”
  杨译:Hui Fountain wine
  霍译:Rice wine
  第二次,第62回中:“我现在家里,吃二三斤惠泉酒呢。”
  杨译:Huiquan wine
  霍译:Rice wine
  从上面的翻译可以看出杨宪益在翻译惠泉酒的时候是按照“地名+酒”这样的翻译原则直译过来的,这样可以使读者了解更多原文的文化。而霍克斯在两次翻译中都将惠泉酒翻译成了Rice wine,他翻译出了惠泉酒的本质。对于不了解中国酒文化的外国读者来说,他的翻译更能让他们接受。如果从翻译的功能对等原则来看,霍译的Rice wine更能为异国读者所接受。
  (三)绍兴酒
  绍兴酒,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绍兴酒是黄酒中的代表。
  在《红楼梦》的63回中说到:“我和平儿说了,已经抬了一罐好绍兴酒藏在那边了。”
  杨译:Shaoxing wine
  霍译:Shaoxing wine
  在对绍兴酒的翻译上两者的翻译策略比较一致,均采用了“地名+酒”的命名方式。绍兴是一座拥有2 5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化古城,为国内外人们所熟知。所以,此处杨霍均根据地名直译。从功能对等的角度看,Shaoxing Wine能为国外读者所接受。
  (四)烧酒
  烧酒指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一般又称白酒,各地还有白干、老白干、烧刀酒、烧锅酒、蒸酒、露酒等别称。其味苦、辛辣,主治风寒麻痹、胸痹、心腹冷痛等。烧酒在红楼梦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在第38回中:“须得热热的吃口烧酒。”宝玉忙接道:“有烧酒。”
  杨译:Hot spirits
  霍译:Hot samshoo
  第二次,在44回中:“这里有你花妹妹的衣裳,何不换了下来,拿些烧酒喷了熨一熨。”
  杨译:Spirits   霍译:samshoo
  第三次,在75回中:“快叫人取烧酒来。”
  杨译:Spirits
  霍译:samshoo
  杨宪益三次将烧酒翻译为spirits,而霍克斯三次均翻译为samshoo。spirits主要指烈酒、工业酒精、医药酒精,是一种蒸馏而非发酵的酒精饮料。samshoo主要指一种由大米酿造而成的中国酒精饮料,类似于日本米酒。中国古代的烧酒是一种蒸馏酒而非发酵的酒精饮料,也就是白酒。所以,此处根据功能对等理论,杨宪益的英译本将烧酒的概念传达得更加淋漓尽致,因此spirits更为适当。
  (五)屠苏酒
  屠苏酒是中国人过年常喝的一类酒,但饮用此酒时的顺序和一般酒的顺序不同。在中国人们一般饮酒都是先从年长者开始,而在饮用屠苏酒时,人们先从年幼者开始,每人喝一点点,以暗示年幼者又长了一岁,而老者又老了一岁。
  屠苏酒在红楼梦的第35回中出现过:“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
  楊译:New-Year wine
  霍译:Herb-flavoured New Year’s Eve wine
  从上面杨霍的译本可以看出,杨宪益将其译为“新年酒”,而霍克斯将其译为“草药味的年夜酒”。他们都将屠苏酒的用途翻译出来了,杨译本根据其用途来命名,而霍译本不但将其用途翻译出来,还将酒的成分译了出来。霍译本更能使国外的读者了解屠苏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酒。所以,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霍克斯译得更确切。
  (六)西洋葡萄酒
  葡萄酒是人们将新鲜葡萄或葡萄汁发酵后形成的酒精浓度不高于8.5%的一种软饮。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起泡酒三种。盛产于法国、西班牙等国。
  在《红楼梦》的第60回中:“里面有半瓶胭脂一般的汁子,还当是宝玉吃的西洋葡萄酒。”
  杨译:Western port
  霍译:West Ocean grape wine
  上面两个译本中,杨宪益将“西洋葡萄酒”译为“Western port”,即“西方的巷子”,让人难以理解。霍译本译为“West Ocean grape wine”,即“大西洋的葡萄酒”,他译出了葡萄酒的出处、材料等,使人一目了然。但是,西洋并非指大西洋,而是统指西方,所以,此处译为Western grape wine更好。
  (七)万艳同杯
  这是曹雪芹杜撰出来的酒,它和“万艳同悲”是一对谐音词。曹雪芹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为大观园中人们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万艳同杯出现在红楼梦的第5回中:“此酒乃以百花之蕤,万木之汁,加以麟髓凤乳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
  杨译:Ten Thou-sand Beauties in One Cup
  霍译:Lachrymae Rerum
  “万艳同杯”是一个双关语,表面上指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到了一个杯子里,但却暗指大观园中人们悲惨的命运。杨宪益采用了直译,仅将表面的意思翻译了出来。霍克斯用了一个法语词“Lachrymae Rerum”(指的是万物之泪、生命的悲惨),将这个词的深层含义翻译了出来,所以,他的译文更容易让异国读者接受。因此,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来看,霍克斯的译法更佳。
  (八)果子酒
  果子酒是一种将水果的糖分发酵成酒精的酒,多以李子、葡萄、草莓、苹果、梅子为材料,是一种比较低档次的酒。
  果子酒在《红楼梦》的93回中出现:“我今儿带些果子酒。”
  杨译:Sweetmeats and wine
  霍译:The wine and the few nuts
  杨将果子酒理解为“酒”和“糖果”,他的这种理解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喝酒时会吃一些点心。霍的这个译文中,他将果子酒译为“坚果”和“酒”。他的这个翻译是和西方的文化有关的,因为在西方文化中,水果语义场中不仅包括各种水果也包含坚果,而在东方的文化中水果仅包括水果。此处霍克斯本想尽可能将果子酒内涵表达出来,但由于文化不同,此处他多译了。所以,在翻译中一定要了解原文的真正意思,才能真正做到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由此,果子酒译为fruit wine即可。
  三、结语
  翻译无定性,人们可以采用多种翻译方法来指导翻译实践。从杨霍两个《红楼梦》英译版的酒名中可以看出,霍克斯在翻译时更加注重翻译酒的酿造材料、酒的颜色等,想尽可能多地将不同的酒的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使译文尽可能做到功能对等。杨宪益在翻译酒名时很多时候采取的是直译的翻译方法,目的是使译文读者更加了解异域文化。功能对等原则是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采用功能对等的翻译手段,译文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原文所传达的信息。通过对比,我们也可以看出,在翻译中采用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来指导翻译实践时,译者首先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原文的意思,要基于原文的文化理解文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丹尼尔·里希特以对光线的描绘探讨都市快节奏下时间感的缺失,犹如霓虹灯般闪烁的鲜艳的色彩,勾勒出深色背景中的树木与人物。里希特绘画的阶段性十分明显,由抽象到具象再到向抽象风格的回归,在这一过程中,绵延的曲线贯穿始终。其抽象形式的应用使画面中的空间被延伸至无限。里希特的作品中时间的再现与空间的营造紧密联系,并且通过场域对历史事件的经历者的身份模糊化,由此引发受众对事件的再次思考。  一、闪烁不停的光 
期刊
梅瓶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直到今天依然广为人们所喜爱。梅瓶是一种造型优美、体态悠扬的器物。对梅瓶的源流进行解析可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陶瓷梅瓶艺术风格的成因及其所包含的文化特质。  一、梅瓶名字的由来  梅瓶以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形成优美的造型。梅瓶所拥有的优美造型和实用的设计以及周身较多的变化处理手法所产生的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备受推崇。  梅瓶的名字出现的比较晚,据民国许之衡所著《饮
期刊
世界上的大多数民族都有各自民族所喜爱的、认为比较吉利的,甚至是被称作“圣数”的数字。与我们中国人喜欢“6”“8”等偶数相反,日本人喜欢奇数。这种“崇拜奇数”的观念从日本的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便可见一斑。例如,在送礼金表示祝贺时,礼金数通常是1万、3万日元等奇数。在平时赠送礼物时,系在礼物包装上的绳子数也是奇数。再翻开日本的日历查看,便会发现日本的13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是奇数的日子。日本人认为奇数非常吉
期刊
小号作为铜管乐器家族的一员,演奏历史悠久,在军乐队、管弦乐队、管乐队、爵士乐队以及交响乐队等领域应用广泛。在实际演奏中小号主要负责旋律部分及高亢节奏的演奏,是铜管乐器家族中音域最高的乐器。随着现代小号艺术不断发展,小号表演艺术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并经由多位小号表演艺术家共同努力,形成了一套独立且完整的小号演奏技巧。笔者从小号演奏的艺术价值入手,阐述小号演奏技巧在日常训练中的实际应用,以供小号表演者
期刊
从此之后,天涯海角,不复见君影。  院子里的梨花开了,缤纷绚烂如春日漫阳,美得不可胜收。我阖上眸子。  容若,十年了。  你曾允我不求功名利,不求妻妾美,只求汝一人,相伴度此生。可是现在,我走过天涯,也寻过海角,却再也没能找到那个当年梨花树底有着清浅眉宇和温眸的男子。  原来,我离开后,你没有在原地等我。  我们任由时光泛滥成灾,却再也无法如初见。  一、谁家少年足风流  “丹碧,过来!”阿玛叫我
期刊
小品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文运用篇章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对喜剧小品中的幽默话语进行分析,探讨小品中幽默话语的形成机制与策略。  一、小品概述  小品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小品语言的研究从未间断,大部分文章离不开语音、词汇、语法、语义、语用、修辞等方面的理论,尤其是话语系统理论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面子观、语境、关联理论、预设理论。  小品作为一种舞台表演艺术,从表面上来看是一种以对话
期刊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从模因论视角探究网络语言变异是一个崭新课题,网络语言是语言模因的变体。本文从网络词汇、句子、篇章等层面阐释了网络语言变异的实质,探讨网络语言变异背后的深层规律。  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语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之一,是语言符号的变异,存在于多种网络语言变体之中,具有自我革新性。模因论为网络语言交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理查德·道金斯(Ri
期刊
词汇衔接是语篇衔接中很重要的一个衔接手段,可分为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本文从重复、同义词、上下义词、泛指词和搭配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词汇衔接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与其妻子Hasan合著的《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为语篇衔接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英语中任何连贯的语篇都离不开衔接,所以,正确理解衔接对于语篇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词汇角度入手,探讨词
期刊
重叠作为一种构词方式,在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语言现象。汉语叠词使用非常频繁,尤其在口语中,叠词表达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叠词中,动词和形容词的重叠最为常见。本文选择动词重叠为研究视角,旨在分析说明动词重叠的多种形式,并对造成这些不同形式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在汉语中,动词的重叠是一种特殊又很常见的现象。动词重叠和形容词重叠有十分相似的特征,所以长期以来,动词重叠后常被当作形容词来用,然而重叠动词在特
期刊
一、语用预设理论  20世纪70年代初,语言学家斯塔尔内克尔和凯南等人提出了与语言实际运用语境密切相关的“语用预设理论”。斯塔尔内克尔认为,一个说话人所设置的语用预设,是使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沉浸在大家都认为事件是真的语境里面,也就是只要是说话者认为事件是真的,那么听话者也认为事件是真的。  二、在纪录片解说词中语用预设的运用  (一)语用预设的协同作用  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介乎书面语和口语之间,读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