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地文化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通过对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在地文化课程建设的研究,从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地文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视角,促进在地文化,特别是文化类高职院校的传播,此举有利于在地文化的继承、传播和研究,有利于成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有利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理论研究。
  [关    键   词]  在地文化;地方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026-0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育人”,要求通过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引起了全国自上而下的高度关注。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各种“将传统文化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高校展开了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各类研究。“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出,深度挖掘成都作为全国十大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大力弘扬古蜀文化、三国文化、大熊猫文化等特有文化。萃取天府文化精华,融合创意创新智慧,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十三五’时期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为: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②成都三千年的建城史、极其丰富的在地文化资源、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精神、历史、文学、艺术、手工艺、建筑、饮食文化无不展现出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目前成都已成为中国文创第三城,近年来,文创产业园、文化创意类主题公园、博物馆、特色书店、文化中心馆建设如火如荼,成都市的游戏、动漫产业等得到了快速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了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乡村振兴,而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体量的逐步增加,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对高素质复合型文创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切。文化产业类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使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担当,也有引领地方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任。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地处成都市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是四川省宣传部直属下的省级公办省属院校,在区域位置、人文环境、社会资源等方面都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对进行在地优秀文化的输出和传播,培养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为地方经济造血,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应成为文化產业类高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也可以进一步塑造学校的特色品牌形象。如何将在地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发展,以在地文化为内涵,课程建设应是第一个突破口。
   一、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仍存在重技轻文,文化类课程边缘化的问题
   由于高职类院校关注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大多数高校将巴蜀文化等文化类课程作为理论性讲授的选修课,覆盖面较窄。加之,高职院校的学情特点是,生源主要来自省内各乡镇,随着城市化进程,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谋生迁徙,从小在外地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在地文化不熟悉,甚至完全陌生,因此,对在地文化的认同感和感知力相对较差,这导致城市未来居民对在地文化知之甚少,说到在地文化只能脱口而出熊猫、火锅、麻将,仅此而已。对于在地历史、文学、建筑、文化名人更是知之甚少,常常面临“无文可创”的情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在宏大的中国文化背景之下去保护和传承在地文化才是第一步。
   (二)在地文化课程体系尚未形成
   在地文化课程通常以通识课、选修课为主,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普及型课程体系没有形成,鲜少有专业教育,在专业融合和课程融合方面没有纵深度,课程体系也没有形成。从普及型教育到专业教育、从文化情感自信力教育到专业技能教育、从课堂教育到课外教育等都有较大的空白和缺失。
   (三)课程教学资源稀少、内容形式单一
   在进行在地文化教学时,适合于高职高专的课程教材、课程资源非常少,通常以理论性研究专著为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还有一些不足,教师在授课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理论化讲授,情景化教学体验不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难以落实到位。加之,当今文创行业,从IP为王转向场景化消费,传统的课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许多优秀文化基因正在被这座城市的未来居民所淡忘,甚至慢慢消失。
   二、在地文化课程改革的方法与途径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文化产业高职院校,在在地文化课程改革上进行了以下探索。
   (一)建立一纲四目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师生保护在地文化文脉的感知力,实现传统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
   一纲四目以人才培养大纲为核心,开展通识教育、学生第二课堂教育、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使在地文化课程改革在顶层设计上有了指向。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专业建设为抓手,课程建设为主要突破口。在此体系的基础上,开展传统文化课程改革,逐步实现传统在地文化进校园、进专业、进课程,使师生更加重视在地文化,扩大了在地文化的普及覆盖面,提高了高职院校学院的文化自信力、文化认同感、文化感知力,使文化浸润实现从点到面、以点带面,使更多师生领略到在地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使专业人才培养大纲与通识教育、学生二课、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课程建设之间相互迁移、渗透,形成合力,更好地实现在地文化传承、开发与创新。    (二)从多维度、多路径构建了在地文化课程体系
   首先普及在地文化知识,促进当代大学生对在地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提升审美能力;通过传授在地文化的技艺,譬如在地传统手工艺,实现专业课程的融合,促进特色化教学课程改革;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校园技能大赛,促进德育与实践能力发展,拓展学生课外课程学习,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在地文化+实训课程,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了在地文化传承的路径和方法。
   首先是普及路径,建设全校性普及通识课程,从蜀人、蜀地、蜀物、蜀水等角度,介绍成都民俗风貌、历史、名人,教学中以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去感知成都作为千年古都的风物之美、技艺之美、文化之美,要求学生了解成都的历史和现状,在地文化的美学价值,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是专业建设路径:在地文化融合课程教改,打造具有在地文化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课程教学应结合成都在地文化中的民俗、街巷、风物特色等,以学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使其在传承中创新、变革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建设特色化专业打下坚实基础。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将成都在地文化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从各个层面融入在地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IP的活态衍生,从“作品—产品—商品”三品转化,培养出一批既热爱在地文化,有文化感知力、创造力,又具有专业技能,更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职专业人才。再次是课外实践路径:成都在地文化文化推广课程覆盖到第二课堂、大学生社团活动、技能大赛。最后是拓展路径:成都在地文化+实训课程。体验式教学与技能实训相结合。以在地文化为核心内容,运用现代新兴技术,打造既能体现传统文化之美,又能创造适用于现代人生活的文创产品。特邀历史研究专家、能工巧匠担任课程客座专家或兼职教师,将课堂迁移至现场或实训基地进行体验学习,开展在地文化相关社会实践等活动。
   (三)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导向,探索多种形式的课程教学方法,开发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课程教学资源
   成都作为千年古都,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其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历史人文底蕴丰富,快与慢切换的城市节奏具有无穷的魅力,从市井文化到殿堂文化都可以寻觅到踪迹。从课程教学方法上,以社会建构主义为导向,将学习看作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建构知识。学习不仅是个体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加工,还需要学习者合作互助。这便求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时,一定要运用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學、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式,切忌照本宣科的理论讲授,引导课程改革从章节式走向项目式,从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从理论走向实践。将文化课程讲活,使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其中,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无限的创意和创造力。
   从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新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新建构主义由中山大学的王竹立最早提出,“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的情况,他强调学习者在实践经验中进行个人知识建构,强调了真实情境对知识建构的重要性;强调知识创新应该贯穿于网络学习的始终,并且倡导“学习”“建构”“创新”的相互融合,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个性化知识建构,与此同时,个体深度思考过后通过群体互动交流等方式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得知识创新。因此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开发活叶式、项目制、模块化为主的教材,并开发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通过情境化、体验式的教学资源。
   三、结语
   地处川西平原的成都文化资源的丰富,在地文化异彩纷呈,呈现出独特的魅力,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有闪耀千年的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也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有蜀锦织造技艺、蜀绣、成都漆艺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蜀汉文化的重要杰出代表,也是在地人的精神文化命脉,应该引起教育学界的广泛重视。将在地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之中,通过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和基础,来激发城市文化的新生和创造力,让青年一代,特别是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有机会去了解和认知自己的祖源文化。多维度推进成都在地文化进入高职教育的课程建设之中,通过通识类课程建设普及在地文化,建立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通过提取在地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进行在地文化资源的挖掘,能进一步解决在地文化输出和产品孵化问题。通过融合第二课堂、技能大赛、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等实现在地文化的产教融合,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同时,基于现代教学理论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和教学内容、方式的改革,更能促进教学相长,将情感、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培养出既能守护我们的文化精神家园,又能服务于成都未来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晴烨.“互联网+”背景下职技高师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9.
   [2]甘文斌.高职院校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7.
  ◎编辑 张 慧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结合愈加深入,涌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信息技术逐渐与人们的生活学习相结合,变成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App Inventor是谷歌公司在2010年开发的一款软件,通过登录手机免费App Inventor进行编程学习,实现移动学习目的。在近些年的发展中, App Inventor与教育领域之间的结合越来越密切,各项功能不断完
期刊
[摘 要] 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该计划明确要求,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而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关 键 词] 医学专业课;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2016年以来,国务院多次发布关于婴幼儿教育的重要文件,要求 “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依托企业、贴近需求,建设和加强教学实训基地”。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企业等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婴幼儿的教育问题,建立校企共育机制,制订相关发展方案,以期更好地服务婴幼儿教育发展,保障儿童健康安全。  [关 键 词] 政策;校企共育;婴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期刊
[摘 要] 以光机电产品检测网络教学为例,总结了网络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提高网络教学效果的策略。结果表明,通过合理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创新教学过程设计、建立有效评价体系可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线上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
期刊
[摘 要] 课程思政是目前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一个研究热点,以“磁场、磁感应强度”单元教学为例,初步开展中职物理思政课程的探索,尝试中职物理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以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匠精神,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发展需求。  [关 键 词] 中职物理;思政教育;磁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
期刊
[摘 要] 模拟课堂教学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的重要方式,旨在帮助学生从理论学习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习,顺利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关 键 词] 模拟课堂教学;学前教育;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01-0140-02   语言领域作为幼儿园五大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摘 要] 随着“1+X证书”制度在保险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逐步推进,关于该制度框架下课证融合模式应用中的课程设置成为学校面临的全新挑战。为更好地对接课证融合的相关要求,学校需要在充分考虑课证融合要求的前提下,结合保险专业学生学习能力情况,对课程体系重新进行编排。在概括介绍“1+X证书”制度下保险专业课证融合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就课证融合对保险专业课程设置提出的新要求及学校课程设置的具体策略进
期刊
[摘 要] 语商的概念是由著名演讲家李易真先生最早于2004年提出的,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四川三河职业学院通过几年来对学生语言的实践训练,获得了提升高职学生语商的一些认知和成果。在教学中对语商和职商的认识提升高职学生语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讨论和研究,试图由此而寻找到有关训练高职学生语商的途径与方法,以便提供一些可借鉴、可复制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
期刊
[摘 要] 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先锋阵地。目前的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时间不长,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对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径还需探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思政元素融入高职英语课堂的具体实施做了尝试和探索,以期对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思路和方法。  [关 键 词] 高职英语;思政;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期刊
[摘 要] 随着国务院关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提出,“1+X”证书制度改革工作在全国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融合,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通道,是实现“2025中国制造”培养“大国工匠”,实施教育强国的有力举措。以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经济管理系为例,从院系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实施角度探讨制度改革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