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及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治国家的实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5-02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公民是指具有一定国籍、并依据本国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享受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人。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根据它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可作不同分类,如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进一步细分,公民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现代公民意识具有复杂的内容,简单的概括如下,民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等。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原因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公民的法制意识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总体上看,还是急需加强。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集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从某个角度上讲,大学生的素质极大影响和决定的我国人口的素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其原因分为几方面:
第一,这种公民意识不强的现象有一定历史文化原因,“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封建糟粕依旧潜藏在社会中。近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人们发现,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乱扔果皮纸屑、损害公物、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往往缺乏人之为人的独立意识,自然欠缺去担负责任的勇气。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花蕾还未盛开就已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第二,公民权利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较弱。权力义务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公民有享受权利的自由,同时也需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过去,我们传统的治理国家的概念就是“重权利,轻义务”,即着重强调人民必须履行条文上的义务,而忽视给予公民权利。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随着西方自由、平等的法律意识渗透入我国方方面面,公民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日益重视个人利益,有强烈的平等权利愿望。为了对抗“重义务、轻权利”的不平等概念,大家纷纷开始号召“权力义务平等”。这是本是件好事,但是公民表现出来的却是“享受权利,忽视义务”,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也是公民权利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较弱。
第三,在公民教育方面是重知识轻素养,重说教轻实践。良好的校园民主环境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学校对学生民主的监管政策落实不到位,过于看重文化课教育,缺失系统的公民教育,长久以来,致使学生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欠缺、社会责任感降低。
在学生会等诸多学生干部选举中,校园媒体未能及时、深入、透彻的反映相关民主活动的进展情况,导致学生对民主活动存在很多误解,以游戏的态度行使权利,久而久之,导致对学生民主的不信任,更谈不上认真行使权利。
三、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亚当斯密曾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这充分说明市场经济同时又是道德经济。公民社会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来支撑,但工业社会同样也呼唤着公民社会的出现。因为只有公民社会才可以构建更好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才可以推动工业社会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加全面地发展进步。而目前我国的现实是一方面正如邓小平所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在这种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如激烈的竞争之下,人们一味强调个人的能力而不顾社会公德,个人主义抬头,人们的社会公德心、责任感滑坡。同时由于我国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法律责任义务强调得少一些。总之,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公民意识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更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2.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当代大学生,与其质问体制、抱怨社会,不如做些切实可行的事,改变身边的人,积少成多。要知道,在一个民主国家里公民力量是一种核心力,只有集体力量才能对社会发展与改革产生适当影响。维护权利其实并不简单,需要有大学生有公民意识和自治精神 ,这种自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不断学习自治与合作,只有一种理性的公民意识深入人心,才能构成社会秩序的终极依托。因此可以说,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明确公民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培养大学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一种内在需要。
3.培养公民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命运。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多源化的社会,各种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复杂。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一生。大学生教育能否“养正”,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是否培养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大学生虽然已经身为成年人,但是由于这个群体涉世未深,其大部分经历都发生在校园和家庭之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社会的不良因素和现象影响。若不坚定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因素的诱惑和不法行为仍会对其产生侵蚀。.大学生虽具备了一定公民意识,但是还需要加强。例如,大家知道国家有那些基本法律,但是这些基本法律的具体规定,却了解不深,对法律的热情还投入不足。另外,大学生公民意识表现出矛盾心态,表现在认识到加强法制的重要性,但对司法工作信心不足;对大学生违法犯罪持否定态度,但却比较宽容;认识到遵纪守法是公民的义务,但在具体生活中却难以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甚至在校园内仍存在有违法犯罪现象,而且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伟大的事业,也需要一批具备公民意识、思想道德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高素质大学生。
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公民意识的自觉性,积极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法律修养,学校也应加以引导和教育。如上所述,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了,不仅有利于培养这个大学生自身这个群体的发展,还将极大提高我国公民法制意识以及我国法制化进程,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对提高公民整体素质以及进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潘宗秋(1984-),女,江西萍乡人,江西科技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15-02
“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增强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公民意识,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也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
公民是指具有一定国籍、并依据本国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享受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人。所谓意识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与物质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早就告诉我们,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识根据它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可作不同分类,如自我意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可进一步细分,公民意识就是社会意识的一种。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现代公民意识具有复杂的内容,简单的概括如下,民主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等。公民意识不仅能直接表明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而且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原因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深入开展,我国的公民的法制意识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总体上看,还是急需加强。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集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从某个角度上讲,大学生的素质极大影响和决定的我国人口的素质。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其原因分为几方面:
第一,这种公民意识不强的现象有一定历史文化原因,“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的封建糟粕依旧潜藏在社会中。近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人们发现,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乱扔果皮纸屑、损害公物、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学生往往缺乏人之为人的独立意识,自然欠缺去担负责任的勇气。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花蕾还未盛开就已经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第二,公民权利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较弱。权力义务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公民有享受权利的自由,同时也需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过去,我们传统的治理国家的概念就是“重权利,轻义务”,即着重强调人民必须履行条文上的义务,而忽视给予公民权利。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随着西方自由、平等的法律意识渗透入我国方方面面,公民的权利意识明显增强,日益重视个人利益,有强烈的平等权利愿望。为了对抗“重义务、轻权利”的不平等概念,大家纷纷开始号召“权力义务平等”。这是本是件好事,但是公民表现出来的却是“享受权利,忽视义务”,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而当代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也是公民权利意识较强,义务意识较弱。
第三,在公民教育方面是重知识轻素养,重说教轻实践。良好的校园民主环境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有重要影响,但由于学校对学生民主的监管政策落实不到位,过于看重文化课教育,缺失系统的公民教育,长久以来,致使学生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欠缺、社会责任感降低。
在学生会等诸多学生干部选举中,校园媒体未能及时、深入、透彻的反映相关民主活动的进展情况,导致学生对民主活动存在很多误解,以游戏的态度行使权利,久而久之,导致对学生民主的不信任,更谈不上认真行使权利。
三、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意义
1.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亚当斯密曾指出:“自爱、自律、劳动习惯、诚实、公平、正义、勇气、谦逊、公共精神以及公共道德规范等,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在前往市场之前就必须拥有的。”这充分说明市场经济同时又是道德经济。公民社会要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来支撑,但工业社会同样也呼唤着公民社会的出现。因为只有公民社会才可以构建更好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才可以推动工业社会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加全面地发展进步。而目前我国的现实是一方面正如邓小平所说“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在这种转型时期,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如激烈的竞争之下,人们一味强调个人的能力而不顾社会公德,个人主义抬头,人们的社会公德心、责任感滑坡。同时由于我国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对法律责任义务强调得少一些。总之,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公民意识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更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2.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当代大学生,与其质问体制、抱怨社会,不如做些切实可行的事,改变身边的人,积少成多。要知道,在一个民主国家里公民力量是一种核心力,只有集体力量才能对社会发展与改革产生适当影响。维护权利其实并不简单,需要有大学生有公民意识和自治精神 ,这种自治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基础上的,作为当代大学生应不断学习自治与合作,只有一种理性的公民意识深入人心,才能构成社会秩序的终极依托。因此可以说,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明确公民的法律地位和政治地位,培养大学生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意识,是民主法治建设的一种内在需要。
3.培养公民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行为如何,预示着国家的命运。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多源化的社会,各种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复杂。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一生。大学生教育能否“养正”,检验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是否培养了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大学生虽然已经身为成年人,但是由于这个群体涉世未深,其大部分经历都发生在校园和家庭之间。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社会的不良因素和现象影响。若不坚定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因素的诱惑和不法行为仍会对其产生侵蚀。.大学生虽具备了一定公民意识,但是还需要加强。例如,大家知道国家有那些基本法律,但是这些基本法律的具体规定,却了解不深,对法律的热情还投入不足。另外,大学生公民意识表现出矛盾心态,表现在认识到加强法制的重要性,但对司法工作信心不足;对大学生违法犯罪持否定态度,但却比较宽容;认识到遵纪守法是公民的义务,但在具体生活中却难以始终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甚至在校园内仍存在有违法犯罪现象,而且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伟大的事业,也需要一批具备公民意识、思想道德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高素质大学生。
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公民意识的自觉性,积极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法律修养,学校也应加以引导和教育。如上所述,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了,不仅有利于培养这个大学生自身这个群体的发展,还将极大提高我国公民法制意识以及我国法制化进程,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的对提高公民整体素质以及进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潘宗秋(1984-),女,江西萍乡人,江西科技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