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与建构的精神徘徊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_m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秋夜》是《野草》的开篇之作,在其诗学内蕴以及精神操控上具有统领价值,也因此学界对其的研讨一直以来甚嚣尘上。或者因为其本身在意蕴上的佶屈聱牙,或者是因为鲁迅思想的纵深及其现实遭遇的多种可能性,对《秋夜》的解读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盛况。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对其精神的考量与解读上,各家可谓殊途同归。从《秋夜》的象征性意象着手,结合《野草》的其他篇章,试图探究鲁迅在创作中的思想深度和精神旨归,必然有一定的学术操作价值。
  【关键词】:《秋夜》; 象征; 符号; 价值
  一
  《秋夜》共一千零十七个字,创作于1924年9月15日晚,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1日《语丝》周刊第三期。作为《野草》的第一篇,是《野草》精神的一个出发点。在这里,‘黑暗与光明’、‘绝望与希望’、‘生与死’、‘敌与我’、‘友与我’这些支撑 《野草》 整体的主要框架已经看得出来,让人感慨良深。构成 《秋夜》 的各种表象,在后面的诗篇里,于变化中得到延伸。但是,《秋夜》的独特并不是因为其在《野草》中的位置的独特而独特,而是自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在象征性关系的描写,精神以及苦闷的表述,叙事的风格上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二
  《秋夜》整篇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五段是一部分,从“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飞过了。”开始到文章结束,为第二大部分。之所以分为前后两个层次,笔者非常认同李玉明的解释,“‘哇的一声’为分水岭,《秋夜》内在的情绪发展出现了前后两个阶段或层次,情绪脉络是有起伏和递进的,并且是反复的:第一层次是不可逃避的挑战和人生选择,第二层次是对这一挑战和选择的怀疑,是游移,是反复。在这前后两层次中,鲁迅的精神出现了分野。
  鲁迅赋予枣树决绝的反抗精神,但这种决绝只是鲁迅自我的一个分裂,他的另一个意识到压迫也正在承受着压迫的失落的自我是不断的同前者纠葛着的。所以,才出现了夜游的恶鸟,并且“哇的一声”,虽有“我”也听到了夜半的笑声,吃吃地。“夜游的恶鸟”到底是积极的象征还是消极的或者黑暗的代表。一般而言,无论我们是从中国民俗还是夜鸟习性着手分析,都会认为鲁迅笔下的“夜游的恶鸟”是消极的代表。但如果让鲁迅研究回到首先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才是一个文学家的鲁迅那里去,就会发现,同一个意象是有多层含义的,鲁迅思想的与众不同以及深邃性也让学界对“恶鸟”阐释的多样性有了可能,大致可以总结为三类分析。一类,即认同“恶鸟”为鲁迅所憎恶,是黑暗的不祥的象征。另一类,认为是恶鸟是鲁迅独特的审美爱好。并且是旧时代的掘墓者。关于这一点,从鲁迅好友许寿裳处等人处可得考证。无论对猫头鹰的分析从哪个方面入手,无可否认,大家都关注到了这“夜游的恶鸟”即猫头鹰作为象征意象在《秋夜》中的特殊性,其的惊叫声代表着从梦幻到现实的警醒,这警醒适用于作者的同时也适用于这篇文章的读者。鲁迅深知,受传统影响极深的大众多半是厌恶猫头鹰的,厌恶它报丧般的夜晚的鸣叫,然而也正是猫头鹰有这种属性才能够进入鲁迅的审美视域,一方面,鲁迅是借此来诅咒黑暗而沉闷的现实,另一方面,鲁迅愿以“夜游的恶鸟”自喻,亲自敲响沉闷的丧钟,亲自肩扛黑暗的闸门。
  战斗的精神并不是毫无疑问的存在于鲁迅的头脑之中。在秋夜以及其他恶势力欺压下的自我与决绝的战斗的自我始终出于纠葛、纷争的态势,鲁迅又是多疑的。如此种种造成《秋夜》整篇出现了两种精神走向。“哇的一声”,夜游的恶鸟解构了枣树战斗的韧性以及这韧性的价值。但猩红的栀子开花时,枣树这战斗的自我又建构起来了,但随后我却“又听到夜半的笑声”,历史是无情轮回的,笑声又一次解构了枣树所代表的那个韧性的自我。可以说,《秋夜》的写作正是在这种建构——解构——建构的循环往复中展开来的,这正显现着鲁迅灵魂深处巨大的矛盾和冲突。
  三
  从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看来,研究《秋夜》与《野草》关系的论文一共有三篇,其中有两篇认为前者在后者中承担“序”的功能,另一篇则认为应该从《秋夜》中寻求解读《野草》的途径,即从文中的意象着手解读。我们认为,研究《秋夜》首先应该回到鲁迅那里去,给其一个尽量准确并恰当的定位。虽然《秋夜》在《野草》中处于第一篇的位置,但这并不是我们过度夸大前者在后者中地位的理由。因为《野草》在成书的过程中,诸篇仅仅是因为时间而被排序,并不是鲁迅刻意的安排,何况还有一篇鲁迅亲笔的《题词》存在。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从《秋夜》开始到《一觉》中有着鲁迅统一的精神脉络。回到鲁迅哪里去,意味着理解鲁迅,并尊重他。所以现在我们所应该做的,并不是急于论证《秋夜》所谓“序”的功能,而是从《秋夜》中寻找出鲁迅的《野草》所内隐的精神根柢。
  不可否认,《秋夜》的意境营造,象征性形象的意义以及思想的深度都是解读《野草》的突破口。《野草》最大的特点是独语性。它不同于杂文,也不同于小说,它的象征性是最有意味也最值得解读的,因为所有的象征都指向鲁迅的内心话语。
  《野草》是一场灵魂解剖的盛宴。其一,它展现了一场场“精神的虐杀”。从《秋夜》中的小粉红花开始,后面有一系列小粉红花的同病相怜者,如《雪》中晴天使之消融的大阿罗汉,再到《风筝》中“我”折断风筝对之精神虐杀的小兄弟等等,随着时间的延伸,鲁迅的精神脉络也一直延伸着。施压的总是强者,受虐的总是弱者。这从一方面体现鲁迅对弱者的关注,但他散文诗的深邃之处正体现在他并不止步于对弱者的同情,而是极力表现自身对于这“虐杀”的反感甚至反抗。其二,反抗的决绝。反抗者从《秋夜》的枣树开始,枣树虽然伤痕累累,依然“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枣树不仅仅只是反抗,而是不惜一切、决绝着反抗。接下来的反抗者还有“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反抗命运的“影”(《影的告别》),那对无所表示只以身体的干枯反抗“看客”的猎奇心的裸身男女(《复仇》),以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奋飞的朔方的雪(《雪》),《风筝》中后来的“我”对先前折断小兄弟风筝的“我”所持观念的揭发以及否定,还有《过客》中明知前路是坟,即使“脚早经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却依然选择前行的过客等等,正如有些论者所说,“过客前行的指向和归宿固然是‘坟’(死亡),但是在荒坟上却开出了野蔷薇——这就是鲁迅悲剧性的人生选择:在自我必然的精神上的死亡中获得新生。”[35]无论是枣树,朔方的雪还是过客,他们都是坚强的象征,他们都在追求着,追求生命的意义,都是反抗的精魂,虽然所有的反抗都是孤独的。其三,氛围的“安特莱夫式“的阴冷,是《野草》骨子里的悲哀。《野草》中的环境背景不是秋,便是夜,或者黑暗,凄凉,寒戚,这是鲁迅在所处惨酷现实下心境的写照。无论是如小粉红花般的羸弱者,还是一意反抗的精神勇士枣树,以及后来篇章中的形形色色的意象,他们都处在肃杀的氛围之中,可知现实是严峻的。其四,《野草》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旨症“梦”的存在,所有的“梦”都指向着希望与光明。从《秋夜》中小粉红花的梦,枣树的梦,再到《好的故事》中全篇的“梦”的存在,这些梦都是美好的,都是于“生的希望”有利的。这说明,鲁迅对于现世并不是决绝地悲哀,他知道,总要有一个人“肩扛”起“黑暗的闸门”,总要有人来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且未来总是光明的。
  《秋夜》是《野草》的开篇之作,《秋夜》也是微观的《野草》,从《秋夜》中我们能够找到《野草》的精神线索以及鲁迅对于现实的态度——虽然现实是惨淡的,但对于这惨淡应该反抗,从反抗中寻找希望。
  结语:
  《野草》是鲁迅的“哲学”,一篇《秋夜》是这“哲学”的微缩的影子。现实是苦闷的。但反抗的精神得有韧性,所有的韧性都是值得赞颂的,正如鲁迅所说,哪怕“青皮”的韧性却也大可佩服。
  参考文献:
  [1]丸尾长喜. 野草解读[J]. 文学评论,1999(5).
  [2] 马军英. 表现的深切,格式的特别——鲁迅<秋夜>的内在节奏及其相关的诗学问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 王锡荣,画者鲁迅[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4] 倪墨炎. 鲁迅旧诗探解[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 309- 310。
其他文献
【摘要】: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享誉盛名的一位乡土作家,凭着《丰乳肥臀》获得首届“大家文学红河奖”;D.H.劳伦斯是20世纪在全世界文学掀起一阵热潮的创新性作家,凭着自身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批评方法著称,其《儿子与情人》是著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也在文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丰乳肥臀》和《儿子与情人》为基点,探讨中国作家莫言与英国作家劳伦斯关于"母性"的对比研究,从而揭示出莫言与劳伦斯关于“
期刊
【摘要】:《平凡的世界》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关键词】:平凡;现实;精神追求  1.文章的主要内容  《平凡的世界》一书,以中国七八十年代动荡不安的历史时代作为大背景,将镜头聚焦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一个普
期刊
【摘要】:纵观河南女作家邵丽十余年间的小说作品,无论是早期以两性情感为主题的小说,还是反映城乡问题的小说,抑或是其以挂职期间经历为素材创作的挂职系列小说中,都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色,即叙述视角的双向性。本文通过对邵丽小说叙述视角双向性的分析,使大家更多地了解邵丽小说的创作特征,从而更加全面地解读邵丽小说创作。  【关键词】:邵丽小说;叙述视角;双向性  河南女作家邵丽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
期刊
三毛形象之所以能对众多的读者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吸引力,就在于这一形象所表意的内容契合了其时读者的群体阅读心理,而读者的群体阅读心理折射的则是整个时代的精神症候。三毛在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的风靡是偶然的,同时也是必然的,偶然于传奇与时代碰撞出的特殊际遇,必然于历史发展背后的特定规律。  三毛的风靡在台湾和大陆之间有一个先后的时间差,台湾的“三毛热”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大陆的“三毛热”则主要
期刊
【摘要】:“围城”取自书中才女苏文纨的一句话,“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  【关键词】:爱情;事业;方鸿渐;社会;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期刊
【摘要】: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遮掩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
期刊
【摘要】:亦舒的小说,多写香港都市男女爱恨情仇婚恋嫁娶之事。本文通过对亦舒多部小说进行研读,试图分析小说中的传统爱情观,归纳小说中传统爱情观的特点,并分析其间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观照生发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亦舒小说;传统;爱情观  亦舒的小说,多写香港都市男女爱恨情仇婚恋嫁娶、家庭生活日常之事,大体可归类为说爱情故事的言情小说。不少作品更是开篇就涉及人物对于爱情的言论,她们对于爱情的定义以
期刊
【摘要】:中国戏曲是一种多形式的综合舞台表演艺术。其角色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刀马旦就是旦角中的一种,专门负责表演戏曲里需要武打的角色,这样的角色,一般都是骑马的,拿著一把尺寸比较小的刀,所以有个专门名词叫刀马旦。专演巾帼英雄,大多是元帅以及大将等,在表演中强调声情并茂,注重身段表演,更加重视人物气质,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刀马旦在戏曲中的表演特点。  【关键词】:刀马旦;表演特点;戏曲  “刀马旦”是
期刊
浑融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学思维以及理论思维的突出特征,也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它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学创作及理论评述中,也以结构性在场的方式规定着当下人们的思维习惯。互联网思维是随着移动互联兴起而日益炙手的一个话题,互联网是此种思维方式当下最生动的意义载体。浑融思维代表着至今仍有其规定性的中国传统,互联网思维代表了不可预测的当下科技,二者有共同之处,本文就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在传统和当下的纠葛和彼
期刊
【摘要】:人物塑造是小说的重要部分,林黛玉作为《红楼梦》的主角之一,她自尊心强,有叛逆性,有小性子,敢于追求爱情和封建势力作斗争。作者通过塑造林黛玉一系列的性格特征来反应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对封建的科举,婚姻等的批判。  【关键词】:林黛玉;封建思想;  人物是小说的主要组成部分,人物性格是小说的灵魂,正因为有了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的塑造才使得小说活灵活现,有了生气。《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