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标”本义考

来源 :辞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xio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锦标”指授予竞赛优胜者的奖品,获胜者可得锦旗、奖杯之类。辞书对该词的现代意义大都揭示得比较准确,可是对“锦标”的本文及其初始形制,辞书的解释却不尽如人意。且看《汉语大词典》“锦标”条第一义项的释义:
  锦制的旗帜,古代用以赠给竞渡的领先者。后亦以称竞赛优胜者所得的奖品。唐白居易《和春深》之十五:“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以下例略)这里对锦标最初用途(古代用以赠给竞渡的领先者)的揭示是正确的,但对其本义及初始形制的揭示就值得商榷了。将其本义释为“锦制的旗帜”,显然是简单地把“锦标”跟“锦旗”画了等号,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锦标起源于龙舟竞渡倒是确实的。《全唐诗》中描写竞渡的作品就有不少,“锦标”也多次出现,但那时的锦标究竟是什么样子则大多不加说明。唐张建封《竞渡歌》的描写倒是透露出一点信息: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这段文字中出现的三个“标”,当然首先是一根高竿,但又非单纯指那根高竿,而是连带饰物而言,指整体的锦标。“竿头彩挂”关乎其最初形制,谓高竿顶部悬挂的一匹锦彩(一种名贵的彩色丝织品)。
  宋代文献对锦标的形制记载得较详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
  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碗之类,谓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宋吴自牧《梦粱录·八日祠山圣诞》:
  其龙舟俱呈参州府,令立标竿于湖中,挂其锦彩、银球、官楮犒龙舟,快捷者赏之。……龙舟并进者二,又以旗招之,其龙舟远列成行,而先进者得捷取标赏,声诺而退,余者以钱酒支犒也。在竞渡中出现的这种“标竿”就是锦标。通过这两段描写,结合前面的“竿头彩挂”,我们可以断定,最初的“锦标”形制实际上应是由“锦”、“标”二物组成:“标”是一根高高的标竿(杆),“锦”是挂在竿头的锦绣彩缎。至于在锦彩之外再添加上银碗、官楮(官制纸币)之类,那是额外附带的,不过是为提高奖品价码而作的临时变通,亦可视为锦标形制的一种发展。现代用于表彰比赛优胜或工作先进的锦旗,就是古代锦标形制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一匹锦缎挂在标竿上迎风飞扬,本身就像一面旗帜,于是后世便制成专门用于表彰优胜的锦旗。巧合得很,过去标竿上附带的银碗,颇有些像现代锦标中的奖杯,官楮则类似今天的奖金。
  古代用于竞渡的锦标,作用有二:一是这样一根标竿插在水中作为竞渡到达终点的标志(类似田径运动的闯线),二是上面悬挂的锦彩之类的贵重物品作为给予获胜者的奖赏物。现代锦标则纯属奖品了。现代锦旗虽可看作古代锦标的演化形式,但是把古代的锦标直接说成锦旗却是不妥的。其一,古代的锦标尽管像一面旗,但毕竟不是旗,因为一根高竿和一匹锦彩的结合只是临时性的,还没有形成一面旗帜。其二,用以奖励优胜的锦旗是现代才有的,古代虽然也有锦旗,却只用作渲染某种热烈气氛时的点缀,跟奖品无关。其三,白居易的诗句“一匹锦标斜”,更能证明它不是旗帜。如果是旗帜就应该说成“一面”,只有布帛之类才论“匹”,这说明竿头所挂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丝织品。其四,现代的锦旗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本身没有什么物质的意义和价值;而古代的锦标除荣誉外,那匹锦彩本身就是有使用价值的实物,竞渡目的是得到锦彩而不是那根长竿,当时“锦”和“标”是可以分离的。
  总之,最初的“锦标”应该是“顶端挂有锦彩的标竿”,而非“锦制的旗帜”。综合其形制、特点、作用等而言,其本义可以释为:“古代龙舟竞渡时挂有锦彩等贵重物品的标竿,插在水中作为终点标志,所悬物品作为获胜方的奖品。”此外,它在结构上也是松散的,是个偏正式词组;后来“锦标”由于比喻用法而逐渐发生词汇化(大约发生在宋代),从而凝固为一个复合词,衍生出新义,且有数个义项。《汉语大词典》不唯本义解释有误,后起义概括也有缺憾。
其他文献
摘要 细节决定成败。《汉语大字典》是大型工具书,需要处理的专项很多。专项处理的内容,涉及编写的各个方面及相关体例,关乎字词典编辑工作的成败,并直接影响辞书的质量。这项工作是字词典编辑工作中极其重要而比重又较大的部分,应该重视。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修订工作 专项处理  专项处理,即因某一问题、某一项目、某一方面对全书稿进行专门检查、协调处理的工作,它贯穿于整个修订工作的始终,是任何一部工具书
期刊
摘要 文章从释义、引证、注音、标点等七个方面举例说明了《汉语大字典》修订工作取得的成功。认为正是对这些细小魔鬼的修正,才使得第二版的质量较第一版取得了进步。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细节是魔鬼
期刊
摘要 图书三审制是我国编辑出版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它对保证图书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型汉语工具书,《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修订工作始终坚持三审制,但又与一般图书三审制不同。文章结合《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修订工作特点,谈谈大字典修订工作如何执行三审制、严把图书质量关的问题。  关键词 《汉语大字典》 修订 审稿
期刊
一说到“花姑娘”人们马上会想到侵华日军,因为大家正是从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得到了日本兵满世界追赶“花姑娘”的印象。这几乎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定性思维”,并且这种思维已经影响到权威辞书的立项和释义。《汉语大词典》“花姑娘”条提供了两个义项:“①侵华日军称供他们侮弄的女子。②指妓女。”吉常宏主编《汉语称谓大词典》(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花姑娘”条只提供了一个义项:“侵华日军称中国年轻妇女而生造的汉语
期刊
摘要 文章从词典结构视角,對《汉、英学习词典對比研究》进行评介。首先對论著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指出该书的特色:本土意识与世界眼光的结合、理论驱动型的研究方法、层次性的比较分析以及對词典编纂实践的启发性。  关键词 词典结构 学习词典 對比词典学  学习词典,也称为积极型词典、编码型词典、功能型词典,是为满足用词需要,也是“为满足语言教师和语言学习者的实际教学需要而特别编纂的参考书”(
期刊
摘要 《字书》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实际词汇面貌的辞书,今已失传。文章搜罗《一切经音义》所存此书的八百多条佚文,考探其概貌,剖析其注音、字形分析和释义的体例,探讨其收词释义上的特色,论述其在辞书研究和语言研究等方面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字书》 收词 体例 特色 学术价值
期刊
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理论与辞书史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6月26日在四川成都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理论与辞书史专业委员会主办,四川辞书出版社承办。来自全国二十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出版社的五十余名代表出席研讨会。  与会代表围绕大型辞书的维护与修订,辞书编纂理念、手段的创新两个中心议题进行学术研讨、交流,内容涉及辞书编纂理念、辞书框架理论、辞书性质、语文词典中专科名词的释义、汉
期刊
摘要 词典中虚词“而”在词性判别和释义上存在很大分歧。词性上的分歧主要在于:有些“而”究竟是作副词、助词、介词还是连词?我们认为“而”主要作连词,不作副词,认为它是介词证据不足,它显示出由连词向助词虚化的轨迹。连词“而”释义分歧繁复,我们分析了词典中存在的问题,梳理总结了“而”的词义系统,并由此提出,虚词词典的编写,要重视系统性,既要对整个语法体系有系统认识,又要对每个虚词内部的词义系统做全面整理
期刊
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心和视角都发生了转移,在素有语言关怀传统的翻译和双语词典编纂理论领域则表现为“文化热”的兴起。法律文化是使用法律语言作为表达方式的群体所特有的现象。正如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不同事物有不同反应,即文化焦点不一样。法律文化的焦点就集中体现在大量的法律术语上。本文根据现有常用词典及法规译文中对部分法律术语的解释,探讨在法律文化语境下对法律术语的理解,以及在翻译中如何兼顾文本语
期刊
摘要 文章通过对日本的汉语学习者中介语的研究,发现许多典型的词汇偏误的产生都与学习者的两种“词典”和两个“策略”——学习者的“心理词典”和汉语学习策略,学习者所使用的双语词典及其使用策略——有关。对日汉语学习型词典的编纂必须针对使用者的这些特点,才能更实用,更有效。  关键词 典型词汇偏误 汉语学习型词典    一、以日语为母语者的汉语学习策略和词典使用策略    面向汉语学习活动进行的词典编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