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锦标”指授予竞赛优胜者的奖品,获胜者可得锦旗、奖杯之类。辞书对该词的现代意义大都揭示得比较准确,可是对“锦标”的本文及其初始形制,辞书的解释却不尽如人意。且看《汉语大词典》“锦标”条第一义项的释义:
锦制的旗帜,古代用以赠给竞渡的领先者。后亦以称竞赛优胜者所得的奖品。唐白居易《和春深》之十五:“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以下例略)这里对锦标最初用途(古代用以赠给竞渡的领先者)的揭示是正确的,但对其本义及初始形制的揭示就值得商榷了。将其本义释为“锦制的旗帜”,显然是简单地把“锦标”跟“锦旗”画了等号,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锦标起源于龙舟竞渡倒是确实的。《全唐诗》中描写竞渡的作品就有不少,“锦标”也多次出现,但那时的锦标究竟是什么样子则大多不加说明。唐张建封《竞渡歌》的描写倒是透露出一点信息: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这段文字中出现的三个“标”,当然首先是一根高竿,但又非单纯指那根高竿,而是连带饰物而言,指整体的锦标。“竿头彩挂”关乎其最初形制,谓高竿顶部悬挂的一匹锦彩(一种名贵的彩色丝织品)。
宋代文献对锦标的形制记载得较详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
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碗之类,谓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宋吴自牧《梦粱录·八日祠山圣诞》:
其龙舟俱呈参州府,令立标竿于湖中,挂其锦彩、银球、官楮犒龙舟,快捷者赏之。……龙舟并进者二,又以旗招之,其龙舟远列成行,而先进者得捷取标赏,声诺而退,余者以钱酒支犒也。在竞渡中出现的这种“标竿”就是锦标。通过这两段描写,结合前面的“竿头彩挂”,我们可以断定,最初的“锦标”形制实际上应是由“锦”、“标”二物组成:“标”是一根高高的标竿(杆),“锦”是挂在竿头的锦绣彩缎。至于在锦彩之外再添加上银碗、官楮(官制纸币)之类,那是额外附带的,不过是为提高奖品价码而作的临时变通,亦可视为锦标形制的一种发展。现代用于表彰比赛优胜或工作先进的锦旗,就是古代锦标形制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一匹锦缎挂在标竿上迎风飞扬,本身就像一面旗帜,于是后世便制成专门用于表彰优胜的锦旗。巧合得很,过去标竿上附带的银碗,颇有些像现代锦标中的奖杯,官楮则类似今天的奖金。
古代用于竞渡的锦标,作用有二:一是这样一根标竿插在水中作为竞渡到达终点的标志(类似田径运动的闯线),二是上面悬挂的锦彩之类的贵重物品作为给予获胜者的奖赏物。现代锦标则纯属奖品了。现代锦旗虽可看作古代锦标的演化形式,但是把古代的锦标直接说成锦旗却是不妥的。其一,古代的锦标尽管像一面旗,但毕竟不是旗,因为一根高竿和一匹锦彩的结合只是临时性的,还没有形成一面旗帜。其二,用以奖励优胜的锦旗是现代才有的,古代虽然也有锦旗,却只用作渲染某种热烈气氛时的点缀,跟奖品无关。其三,白居易的诗句“一匹锦标斜”,更能证明它不是旗帜。如果是旗帜就应该说成“一面”,只有布帛之类才论“匹”,这说明竿头所挂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丝织品。其四,现代的锦旗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本身没有什么物质的意义和价值;而古代的锦标除荣誉外,那匹锦彩本身就是有使用价值的实物,竞渡目的是得到锦彩而不是那根长竿,当时“锦”和“标”是可以分离的。
总之,最初的“锦标”应该是“顶端挂有锦彩的标竿”,而非“锦制的旗帜”。综合其形制、特点、作用等而言,其本义可以释为:“古代龙舟竞渡时挂有锦彩等贵重物品的标竿,插在水中作为终点标志,所悬物品作为获胜方的奖品。”此外,它在结构上也是松散的,是个偏正式词组;后来“锦标”由于比喻用法而逐渐发生词汇化(大约发生在宋代),从而凝固为一个复合词,衍生出新义,且有数个义项。《汉语大词典》不唯本义解释有误,后起义概括也有缺憾。
锦制的旗帜,古代用以赠给竞渡的领先者。后亦以称竞赛优胜者所得的奖品。唐白居易《和春深》之十五:“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以下例略)这里对锦标最初用途(古代用以赠给竞渡的领先者)的揭示是正确的,但对其本义及初始形制的揭示就值得商榷了。将其本义释为“锦制的旗帜”,显然是简单地把“锦标”跟“锦旗”画了等号,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锦标起源于龙舟竞渡倒是确实的。《全唐诗》中描写竞渡的作品就有不少,“锦标”也多次出现,但那时的锦标究竟是什么样子则大多不加说明。唐张建封《竞渡歌》的描写倒是透露出一点信息: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这段文字中出现的三个“标”,当然首先是一根高竿,但又非单纯指那根高竿,而是连带饰物而言,指整体的锦标。“竿头彩挂”关乎其最初形制,谓高竿顶部悬挂的一匹锦彩(一种名贵的彩色丝织品)。
宋代文献对锦标的形制记载得较详细。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
则有小舟一军校执一竿,上挂以锦彩、银碗之类,谓之“标竿”插在近殿水中。又见旗招之,则两行舟鸣鼓并进,捷者得标,则山呼拜舞。宋吴自牧《梦粱录·八日祠山圣诞》:
其龙舟俱呈参州府,令立标竿于湖中,挂其锦彩、银球、官楮犒龙舟,快捷者赏之。……龙舟并进者二,又以旗招之,其龙舟远列成行,而先进者得捷取标赏,声诺而退,余者以钱酒支犒也。在竞渡中出现的这种“标竿”就是锦标。通过这两段描写,结合前面的“竿头彩挂”,我们可以断定,最初的“锦标”形制实际上应是由“锦”、“标”二物组成:“标”是一根高高的标竿(杆),“锦”是挂在竿头的锦绣彩缎。至于在锦彩之外再添加上银碗、官楮(官制纸币)之类,那是额外附带的,不过是为提高奖品价码而作的临时变通,亦可视为锦标形制的一种发展。现代用于表彰比赛优胜或工作先进的锦旗,就是古代锦标形制的进一步发展,因为一匹锦缎挂在标竿上迎风飞扬,本身就像一面旗帜,于是后世便制成专门用于表彰优胜的锦旗。巧合得很,过去标竿上附带的银碗,颇有些像现代锦标中的奖杯,官楮则类似今天的奖金。
古代用于竞渡的锦标,作用有二:一是这样一根标竿插在水中作为竞渡到达终点的标志(类似田径运动的闯线),二是上面悬挂的锦彩之类的贵重物品作为给予获胜者的奖赏物。现代锦标则纯属奖品了。现代锦旗虽可看作古代锦标的演化形式,但是把古代的锦标直接说成锦旗却是不妥的。其一,古代的锦标尽管像一面旗,但毕竟不是旗,因为一根高竿和一匹锦彩的结合只是临时性的,还没有形成一面旗帜。其二,用以奖励优胜的锦旗是现代才有的,古代虽然也有锦旗,却只用作渲染某种热烈气氛时的点缀,跟奖品无关。其三,白居易的诗句“一匹锦标斜”,更能证明它不是旗帜。如果是旗帜就应该说成“一面”,只有布帛之类才论“匹”,这说明竿头所挂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丝织品。其四,现代的锦旗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本身没有什么物质的意义和价值;而古代的锦标除荣誉外,那匹锦彩本身就是有使用价值的实物,竞渡目的是得到锦彩而不是那根长竿,当时“锦”和“标”是可以分离的。
总之,最初的“锦标”应该是“顶端挂有锦彩的标竿”,而非“锦制的旗帜”。综合其形制、特点、作用等而言,其本义可以释为:“古代龙舟竞渡时挂有锦彩等贵重物品的标竿,插在水中作为终点标志,所悬物品作为获胜方的奖品。”此外,它在结构上也是松散的,是个偏正式词组;后来“锦标”由于比喻用法而逐渐发生词汇化(大约发生在宋代),从而凝固为一个复合词,衍生出新义,且有数个义项。《汉语大词典》不唯本义解释有误,后起义概括也有缺憾。